○河水二
(郦氏为之《注》,而先于每卷交割之处,增二字以别之哉?或郦《注》既成,用二字为提掇则可耳,然非《经》之旧也。)
又南(朱又南上有河水二字。全云:按《经》文例不复出水名,而此云河水又南入葱岭者,欲叙河水之重源故也。赵亦云:此卷首列河水二字,谓重源之再见也。戴删河水二字。会贞按:戴删是也。)入葱岭山,(守敬按:《山海经》、《尔雅》、《淮南子》皆言河出昆仑。《汉书》则云,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南山,而不言昆仑。至康泰、佛图调,始以阿耨达山为昆仑。而《凉土异物志》又以葱岭为《禹记》所云昆仑。以今日水道证之,葱岭及冈底斯山绵亘数千里,则谓葱岭及于阗南山并古昆仑,皆不差远意,而作《水经》者,惑于昆仑去崧高五万里之说,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上,不知葱岭、于阗纡之西,水皆西流,安得有南入葱岭之水?郦氏又惑于东方朔、《淮南子》并此《经》文,故杂引各书,迷离惝恍,莫衷一是。又以葱岭、于阗西流之水,亦目为河源,以附会《经》文。总由当魏时西域虽通朝贡,未入版图,故不能质言之也。)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朱无此九字。赵同。戴增云:《通典》引《水经》有此文,盖唐已后始脱去。会贞按:《经》下文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领河合,紧应此句,盖葱岭河从葱岭东北流,于阗河北流,始能与之合也。若无此句,则葱岭河尚未出葱岭,于阗河北流何能与之合乎?戴补是也。)
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朱惟作为,全校改。戴、赵改同。守敬按:所谓二源,指《经》文葱岭河、于阗河也勃氏又以自葱岭西流之水为河水一源,故谓重源有三。)一源西出捐毒之国,(朱捐讹作身,云:《禹贡锥指》,身毒当作捐毒。《汉书》,捐毒国王治衍敦谷,东至都护治二千八百六十一里,至疏勒,南与葱岭属,西上葱岭,则休循也。西北至大宛千三十里,北与乌孙接。先儒以为即身毒,非也。张骞曰,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去蜀不远。大夏,即大月氏所居之地,今捐毒在大月氏东北,西去休循二百余里。岂身毒乎?郦盖承其误。戴及柳佥本并作捐,则《注》本作捐,胡因讹文而归咎郦氏,冤矣。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无捐毒。李光廷《西域图考》,今巴尔珲山之南也,地属萨尔巴噶什布鲁特部。)葱岭之上,西去休循二百余里,(会贞按:《汉书·西域传》,捐毒国西上葱岭,则休循国。休循国下云,东至捐毒衍敦谷二百里六十里。对观之,则捐毒西至休循二百余里。故郦氏本休循之文以释捐毒,但改至作去耳。考《西域传》,凡言东西南北至某处若干里者,?惟鄯善国言西北去都护治所千七百八十五里。去乃至之误。?东西南北,主彼言,谓至彼方某处若干里也勃《注》叙西域诸国,而改至作去,其东西南北,仍主彼言。后文引应劭说,析支东去河关千余里,及浇河城东北西平二百二十里,黄河城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之类,亦然。《元和志》,则有言至、言去两例。凡言东西南北至某处若干里者,东西南北亦主彼言。如言京兆府东至东都八百三十五里,东南至商州二百六十里,是也。凡言东西南北去某处若干里者,东西南北则主此言。如渭水在万年县北,言渭水北去县五十里,渭水在咸阳县南,言渭水南去县三里,是也。《寰宇记》凡言至言去者亦同。读诸书者,当分别观之,不得概律以郦《注》。又按班氏于西域诸国,皆详言某方至某国里数,又详言某方与某国接,郦氏则节取之。此叙捐毒言西去休循里数,下随叙?宾,大抵因河水先后所迳,以明其国接壤之意。后文亦多类此。)皆故塞种也。(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捐毒国,本塞种也。休循国,本故塞种也。故郦氏合二国言皆故塞种也。颜师古曰,塞种即所谓释种也,亦语有轻重耳。徐松《西域传补注》曰,颜君《张骞传》注,塞,西域国名,即《佛经》所谓释种者。塞、释声相近,本一姓。按梁荀济《论佛道表》言,《汉书·西域传》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又谓悬度、贤豆、身毒、天毒,仍讹转以塞种为释种,说与颜别。然考《牟子书》言,孝明时,夜梦神人,身有日光。明日博问群臣,通人傅毅对曰,臣闻天竺有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遣羽林将军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之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部,在兰台石室。是释氏之法,实出于大月氏。大月氏国,即塞王故地也。《元和姓纂》亦云,塞姓,天竺胡人之释后,即释种也。)南属葱岭,(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捐毒国南与葱岭属。徐松曰,葱岭无南面,此居葱岭中,盖近北也。)高千里。(会贞按:《释迦方志》,葱岭高可千余里。《御览》五十引《西域诸国志》曰,葱岭高行十二日可至顶。)《西河旧事》(会贞按:《新唐志》地理类,有《西河旧事》一卷。)曰:葱岭在敦煌西八千里,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也。(会贞按:《后汉书·班超传》注,略引《西河旧事》文。《唐西域记》,葱岭者,据赡部洲中,南接大雪山,北至热海千泉,西至活国,东至乌锻国,东西南北各数千里,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地多出葱,故谓葱岭。)河源潜发其岭,分为二水:(董佑诚曰:葱岭即天山西南之正干。《汉书·西域传》所称南山、北山,皆葱岭所分。今自西布鲁特部落西南,至喀什噶尔之西,叶尔羌之西南,博洛尔拔达克山,鄂克善诸部落,皆在葱岭间。捐毒当今西布鲁特地。《注》言河水潜发其岭,分为二水者,盖谓东西源皆出葱岭,非必谓一水而东西分流也。《注》引《凉土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斯言简而该矣。今葱岭西界之水,盘曲岭中,汇为图斯库尔及伊西洱库尔,其西北则入达里冈阿鄂谟,然道里较近,又与下迳安息入西海之文不合,则《注》所称葱岭西流之一水,自当指拔达克山以南之水,西北流至布哈尔部落,入腾吉斯鄂谟者,亦出葱岭,特南北暌隔,盖西流之水,自入安息之西海,本非河源勃氏特因葱岭而类及之,与上《注》述新头河、恒河正同。今西布鲁特西南直接葱岭,东山曰伊斯克里克,水曰赫色尔,西山曰吉布察克,水曰哈喇库尔。二水南流,潴为哈拉库尔。库尔者,回语谓池。东出为喀什噶尔达里雅,回语谓大河为达里雅,即葱岭之河源也。)一水西迳休循国南,(守敬按:徐松曰,《后汉纪》作休修。王先谦曰,按修循,《后汉书》以下不见。《西域图考》云,在今那林河南,喀尔提锦布鲁特地。)在葱岭西。(守敬按:《汉书·西域传》休循国下文。)郭义恭《广志》曰:休循国,居葱岭,其山多大葱。(守敬按:《御览》九百七十七引《广志》同。又《御览》五十引云,葱岭其山岭生葱,茂于常葱。)又迳难兜国北,(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以下,不见于史。《西域图考》云,国在葱岭之西,今巴达克山部西境。)北接休循,西南去?宾国(?宾详下。)三百四十里。(守敬按:二句,《汉书·西域传》文,四十作三十。)河水又西迳?宾国北。(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云:考《注》叙葱岭之水分东西,先载葱岭分源,西流迳休循、难兜、?宾、月氏、安息入雷翥海之水,不得与《经》文淆紊,赵改同。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德若传》下云,自皮山西南经乌?乇,涉悬度,历?宾。《魏志》注,三国时属大月氏。后魏、唐仍为?宾,隋为漕国。又《唐书·个失密传》,个失密,或曰迦释弥逻。《西域记》,迦湿弥逻,旧曰?宾,或当时分为二国。徐云,《旧唐书》在葱岭南。《西域图考》,今阿富汗地。)月氏之破,西君大夏,塞王南君?宾。(朱无西君大夏四字,全、赵、戴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宾勃氏虽钞略其辞,然月氏之破下,当有西君大夏句乃明了,今增。徐松曰,塞王,大夏之王也。)治循鲜城。(守敬按:《御览》七百九十三引作修鲜。王先谦据《唐书·?宾传》及《册府元龟》并称修鲜,以作修鲜为是。《后魏书》,?宾国都善见城。《隋书》,都城方四里。)土地平和,无所不有。金银珍宝,异畜奇物,逾于中夏大国也。山险有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守敬按:《通典》,头痛山在渴?陀国西南:引宋膺《异物志》,大头痛、小头痛山,皆在渠搜之东,疏勒之西,经之者,身热头痛,夏不可行,行则致死,唯冬可行,尚呕吐。山有毒药,气之所为也。冬乃枯歇也。故可行也。)人畜同然。(守敬按:钞略《汉书·西域传》文。)
河水又西迳月氏国南,(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王先谦曰,月支国见《海内东经》,即月氏。《逸周书·伊尹朝献》,正北月氏。《后汉书》有传,云,莎车西经蒲犁、无雷至大月氏。三国、后魏时仍为月氏。魏源《海国图志》云,大月氏,今为爱乌罕、布哈尔二国,分得其地。)治监氏城,(会贞按:《史记·大宛传》,大月氏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又云,大月氏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又云,大夏在妫水南,其都曰蓝市城。《汉书·西域传》,?宾国,王治循鲜城。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宾,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合观之,大夏本都妫水南,及月氏败大夏,大夏王别居?宾,月氏则居妫水北,是月氏与大夏不同城。《史记》谓大夏都蓝市,《汉书》谓月氏治监氏,《后汉书》作治蓝氏,徐松以蓝市城即监氏,虽是,而无解于妫南妫北之分。窃谓大夏居妫南蓝市城,月氏徙于妫北,仍其旧号耳。如楼兰治?泥城,汉别立王,改鄯善,则治伊循城,而《北史》云,鄯善都?泥城。是也。)其俗与安息同。匈奴冒顿单于(守敬按:《汉书》,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云云,郦氏删其故城,则下文过大宛为无根。匈奴上当补本居敦煌、祁连间七字。)破月氏,杀其王,以头为饮器,国遂分。远过大宛,(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大宛国北与康居,南与大月氏接。后魏为洛那,隋、唐为石国。《西域图考》云,由疏勒而西,出葱岭为大宛、月氏。大宛在北,今霍罕国八城皆其地。王先谦曰,今敖罕地。其西北境兼有今布哈尔之地,见《四裔考》及《海国图志》。敖罕近为布哈尔所并。)西居大夏为大月氏。其余小众不能去者,共保南山羌中,号小月氏。(守敬按:月氏国条,《汉书·西域传》文。小月氏详本篇下卷。)故有大月氏、小月氏之名也。又西迳安息国南,(朱此七字讹作《经》,脱国字,戴改《注》,增国字。全、赵同。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有传。亦见后魏、周、隋、唐《纪》、《传》。后魏时为忸密,隋称安国。《唐书》安亦曰布豁,又曰捕喝。《西域记》,喝捍国,此言东安,捕喝国,此言中安,伐地国,此言西安。《西域图考》,今波斯国北八部之境。)城临妫水(守敬按:徐松曰,即《水经注》发原身毒之河水。《通考》云,今谓乌浒河。《西域图考》云,今名阿母河。唐之乌浒河,亦名缚刍河也。)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有商贾车船行旁国,画革旁行,(朱《笺》曰:《前汉书》云,书革旁行。赵云:此误本《汉书》,《史记》是画字。会贞按:《御览》七百九十三引《汉书》作画革,与此同。)为书记也。(守敬按:安息国条,《汉书·西域传》文。师古曰,今西方胡国及南方林邑之徒,书皆横行,不直下也。徐松曰,《法苑珠林》,造书凡有三人,长名梵,其书右行;次曰亻去卢,其书左行;少者仓颉,其书下行。朱《笺》曰,元本也字下,接空须菩提至俗与子合同四百三字,乃错简在此,今改正于后:又西迳陀卫国注或云悬钵虚下。)
川水哟? 罗?? 水同注雷翥海。 (朱此十三字讹作《经》,戴改《Note》。 戴云:今考《Note》内叙葱岭西流之水终此。 Zen, 赵改同. 董佑诚曰:葱岭以西,水全西流,不为中国河源。 《Note》因葱岭之源而类及之,故亦称河水也。 今葱岭之水西流者,盘qu山中,其西北入达里冈阿鄂谟者,川流较近,与安息入海之文不合。 今巴达克山部村村南,有水出雅布塔尔西流,东南合厄尔古一源。 还有西龙,东南合达里木一源。 Minade 西南葱岭中. 三水合而西流,迳科克伦回部南,西迳瞻伊斯巴尔回城南,西迳哈扎尔巴绀红帽回部南,南合一水、西北流、南合一大水、西北迳布堈尔部落西南,又北流入腾吉斯鄂谟,与北注西流之河较合。 腾吉斯鄂谟,周围千里,疑即所谓雷翥海。 《唐书·突厥传》,西突厥西至雷翥海,盖其时突厥西境至此。 《汉书·西域传》,捐毒西上葱岭即休循。 难兜西至无雷,北与休循,西与大月氏接.? 宾东北至难兜,西北与大月氏接,大月氏西至安息,南与? 宾接。 安息日北约康伊卡特。 更以此《注》证之,则今巴达克山,休循为其北境,难兜为其南境。 痕都斯坦北境为? 宾,科克伦诸部落为大月氏,布哈尔诸部落为安息也。 《西域传》,大月氏都妫水北,安息亦临妫水,妫水其即葱岭西流之水与? 释氏《西域记》曰:?罗??,出阿耨达山之北,西迳于阗国。 (朱西字在之北上,赵同,西字下旁注一句字,引全氏曰:之北犹言如北,如戴移西字于迳字上。 《汉书・西域传》(于阗国下。 )曰:于阗以西,水全西流,注于西海。 (戴改以作之,删于之。 守敬按:戴从《汉书》,然凡引书不必尽同原文也。 西面四大塔以北。 (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Note》,云:考《Note》内言葱岭西流之水,因连及?罗?? 水,迳于阗、四大塔、陀卫、休息,同入雷翥海,亦不得与《经》文垢混淆。 Zen, 赵改同. 释法显所谓纟? 尸罗国,(朱纟?作竺刹,赵据黄本改。 戴作纟?。 守敬按:《佛国记》,自犍陀卫国东行七日,有国名竺刹尸罗,《大典》本、明抄本并作纟? 尸罗,至全本作刹尸国,则无据也。 汉言截头也。 佛为菩萨时以头施人,(会贞按:《洛阳伽蓝记》,入乾陀罗border,西行五日,至如来舍头施人处,有塔寺。 后期名称国家。 国东有投身饲饿虎处,皆起塔。 (赵饲作饣委,戴改。 会议: 《大典》本、明抄本并作饲. 《佛国记》,自竺刹尸罗国,东行二日,至投身饣委饿虎处。 又《伽蓝记》,去乌场国城东南,山行八日,如来苦行投身饿虎之处。 高山田,危岫入云,嘉禾灵芝,丛生其上。 林泉婉丽,花彩週目。 )也西迳犍陀卫国北,(朱此句讹作《经》,脱犍字。 戴改《Note》,全、赵同。 赵以《法显传》校增犍字,全同。 戴增犍字。 会贞按:《佛国记》,从乌苌国南下到宿呵多国,又东行五日到犍陀卫国。 《Northern History》作乾陀国,云在乌苌国西。 《伽蓝记》作乾陀罗。 《唐西域记》作犍驮逻。 《唐书・天竺传》作乾陀卫。 是阿育王法益所治邑。 佛为菩萨时,亦于此国以眼施人,其处亦起大塔。 (会贞按:《佛国记》,犍陀卫国,是阿育王法益云云,此全本以为说。 另《伽蓝记》,自辛头河西行三日,至佛沙伏城,复西行日,至如来挑眼施人处,亦有塔寺。 ) 也有弗楼沙国。 (朱弗作佛,下同。 赵据《法显传》改。 戴改同。 会贞按:《佛国记》,从犍陀卫国南行四日,到弗楼沙国。 天帝的释变为牧牛小儿,聚土为佛塔,尊者因而成大塔,所谓四大塔也。 (会贞按:《佛国记》叙四大塔于犍陀卫之塔,竺刹尸罗之塔,及国东之塔外,数宿呵多之塔,不数弗楼沙之塔,此参以他说。 )《法显传》曰:国有佛钵,月氏王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持钵去,置钵象上,象不能进,更作四轮车载钵,八象共牵,复不进,王知钵缘未至,(朱《笺》曰:一本无钵字。 赵云:按于文应有钵字。 )于是起塔,留钵供养,钵容二斗,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 贫人以少花投中便满,富人以多花供养,正复百千千万斛,终亦不满。 (朱花作华,赵同,戴改。 佛国调曰:(朱无调字,赵、戴增。 守敬按:盖即据本篇上卷。 佛钵,青玉也,受三斗许,何国宝. 供养时,愿终日香花不满,则如言。 愿一把满,则亦便如言。 (守敬按: 《类聚》七十三引《西域诸国志》,佛钵在乾陀越国,青玉也,云云,即此《Note》所引佛图调之说,然则调书名《西域诸国志》。 )also 按道人竺法维所说:佛钵在大月支国,起浮图,高三十丈,七层,钵处第二层,金络络钅巢县钵,(戴钅巢作锁。 钵是青石。(会议:《类聚》七十三引支僧载《外交事务》,佛钵在大月氏国,起浮图,高四丈、七层,四wall里有金银佛像,像悉如人高。 钵处中央,在第二层,上作金络络钵炼悬钵,钵是石也,其色青。 与此所引《法维》说,可参异同。 ) 或云: 悬钵虚空。 (戴云:按为书记也为字起,至此句虚字止,近刻讹在后俗与子合同下,河水又东迳皮山国北之前。 会贞按:戴所谓讹,即前朱《笺》所谓错简。 特朱就空字以下说,戴就虚字以上说异耳。 为书记也为字起,疑是为书记也下河字起之误。 )须菩提置钵在金机上,(朱机作杌。 赵改云:《瑞应本起经》曰,梵释下侍,四天王接菩萨身,置金机上。 杌当作机,全、戴改同。 )佛一足迹与钵共在一处。 王臣,悉持梵香香景泰蓝完美玉,供奉塔迹。 佛牙、袈裟、顶相舍利,(朱裟作娑。 赵改云:袈娑之娑,并当从衣,不从女。 《广韵》,袈娑,胡衣也。 下佛袈娑王城亦同此误。 戴改同。 会贞按:黄本作裟,玄应《四分律音义》曰,袈裟,《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毛}{沙毛}。 葛洪作 《字苑》始改从衣。 国外俗称袈裟,或言缁衣。 悉在弗楼沙国。 释氏《西域记》曰:犍陀越王城西北,(朱犍讹作捷,下同。 赵据何焯本校改犍,戴作犍。 守敬按::上卷迦维罗卫,又作迦维罗越,则此犍陀越与上犍陀卫,亦一国之通称矣。 《道行汉尼经》作乾?? 超过。 )有钵呕吐罗越城,(守敬按: 《唐西区记》三,乌仗那国,瞢?城东北,逾山越谷,反向上新渡河,星森玉里,至达丽罗川,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钵露罗国,北印度度境,在大雪山间。 盖即钵吐罗越也。 佛袈裟王城也。 东有寺. 重复寻川水西北十里,有河步罗龙渊,(守敬按:《唐西域记》三,乌仗那国,瞢揭?城,东北行二560里、入大山,至阿波逻罗龙泉,即苏婆代?堵河之源也。 此龙者,迦叶波佛时,生在人趣,名曰? 克?,深闲咒术,禁御恶龙,不令暴雨,国人赖之,以蓄余粮。 家Tax 斗谷以馈,或有逋课。? 克? 含ang,愿为毒龙暴行风雨,捐伤苗earn。 命终之后为此池龙。 泉龙白水,捐伤地利。 释迦如来,降神至此,欲化暴龙,执金刚杵击山崖,龙王震惧乃出归依。 龙曰,愿十二岁一收粮储。 12年前的今天,人们遇到了白水之灾。 )佛到渊上浣衣处,(朱到下脱渊字。 全校增,赵、戴增同。 守敬按:《唐西域记》三,阿波逻罗龙泉西南三十余里,又顺流而下三十余里,至如来rincloth stone,袈裟之文,焕焉如镂。 据记文是浣衣处去渊数十里,与此异。 浣石尚存。 其水至休息息,注雷翥海。 (戴云:按《Note》内叙?罗?? 水终于此。 董佑诚曰:葱岭西流之水,南合二水,其源出和斯替恒占诸部落,全不迳于阗。 于阗西南二面,葱岭环带,亦无西流之水.? 罗??,无可指证。 自新头河以下,地处荒远,传记缺略,惟有释典,未可为据,今并阙疑。 说:犍陀越西,西海中阿里和平国。 竺芝《扶南记》曰:(朱芝作枝,戴同,赵改。 守敬按:明抄本作芝,芝字是也。 说见上卷。 )安息日国去私诃条国二0,000 li,(守敬按:私诃条详上卷。 国土临海,即《汉书》安息国也。 (朱安息上有天竺二字。 赵, 戴同. 守敬按:《Note》叙安息,与天竺无涉。 天竺不近西海,天竺不近西海,与上亦不应,且《汉书·西域传》并无天竺国。 《张骞传》名身毒,《后汉书》始名天竺,此天竺二字为衍文无疑,今删。 户近百万,大国也. (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安息日地区,Max Kuniya。 无户近10,000字。 《后汉书》,户口胜兵,最为殷盛。 《汉书・西域传》mata 云: 犁? 海,带志丹溪海。 戴改犁作梨。 守敬按: 《汉书》,这件作品犁? 嘻嘻。 另《张骞传》 干,《史记》作黎轩,《后汉书》作犁?。 皆以形声并近错出。 《汉书》,乌弋山离国西与犁? 干燥,条纹。 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 下面言热湿田稻及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全叙条支事。 是《汉书》所云临西海者,但指条支一国 勃氏连上文加犁? 干二字于条支之上,此笔误也。 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 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也。 (朱《笺》曰:古本作西行可月余日,近可十日,日所入也。 赵云:按所谓古本,即黄本也。 是《Note》原文校《汉书·西域传》,悉无舛讹,无缘更引后人误本改易古书,凡遇此等,皆所不取。 会议: 《后汉书》引班,作西行200日。 王先谦谓可字是二字之讹,然此与班同,疑范《书》讹。 或河水所通西海矣。 (会贞按:此应上《汉书》于阗之西,水全西流注西海说。 已故《凉土异物志》 (会贞按: 《隋志》,《凉州异物志》一卷. 《新唐志》,二卷,全不著撰人名。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 《禹记》所云昆仑者焉。 (守敬按: 《史记·大地址》,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仑,Kun仑其高2,500,000,Sun Moon 所相隐避为光明也。 据下称张骞空河源,谓极于此而不达于昆仑,则郦氏不以葱岭为昆仑,安得指为《禹记》所云之昆仑? 《禹记》上当脱非字。 )张骞使大地址而穷河源,(守敬按:《史记·大地址传》,张骞graduate 后,汉使穷河源。 《汉书・骞传》同上。 故马、班论赞,亦均云,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 此以穷河源属之骞,乃删节之过。 至此作使大地址异者,骞亦至大向,无妨通称也。 )谓极于此而不达于昆仑者(戴删者字。 你。
河水自葱岭分源,东迳伽含罗国。(戴改伽作迦。董佑诚曰:当在今喀什噶尔极西葱岭中。《大唐西域记》称,?盘陀国大?东北,至奔攘舍罗葱岭东冈,四山之中。商旅往来,从此东下葱岭。《唐志》,疏勒西南,葱岭守捉,故羯盘陀国。羯盘陀国为今叶尔羌所属喀尔楚迤西地。河源之哈拉库尔,正当其北。《注》引释氏《西域记》,称为万国要道。盖由此东下葱岭。奔攘舍罗,当即迦舍罗矣。)释氏《西域记》曰:有国名伽舍罗逝,此国狭小,而总万国之要道无不由。城南有水,东北流出罗逝西山,山即葱岭也。迳岐沙谷,出谷分为二水。(董佑诚曰:案今哈拉库尔水东流,迳喀什噶尔南,为喀什噶尔河,即《注》所言北河。其自叶尔羌西南绕城者,为叶尔羌河,即《注》所言南河。二水异源,而《注》称一水所分,与今水道不合。今喀什噶尔自西迤南,至英吉沙尔,西迤东南,至叶尔羌西南之山,回语呼为塔尔塔什达巴罕,即古葱岭。岐沙谷当即在今喀什噶尔之西葱岭中,自此以东,出山即为平地。英吉沙尔民,多引渠以灌田,或旧有水傍山东下,与叶尔羌河相通,后更湮塞与?)一水东流,迳无雷国北,(董佑诚曰:此南河也。《汉书·西域传》,无雷南至蒲犁、乌?乇,北与捐毒接,盖在葱岭上。其难兜国下言,西至无雷者,误字也,无雷当今西布鲁特部落之南,博罗尔部落之北,什噶尔西边地。分流之水,当即傍山东南流迳其北也。守敬按:《汉书·西域传》,难兜西至无雷三百四十里,董氏知西为误字,而未明言。今就《西域传》对勘,知为东字之误。厥有数证,无雷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四百六十五里,难兜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则无雷在难兜之东,其证一。无雷南与乌?乇接,难兜西南至?宾,考乌?乇西与难兜接,?宾东北至难兜,则无雷在难兜之东,其证二。无雷北与捐毒接,难兜北与休循接,考捐毒西上葱岭为休循,则无雷在难兜之东,其证三。徐松不知西为东之误,故言无雷之东为难兜、乌?乇,越难兜而接无雷,无雷又北有大月氏境,差廖层出。《西域图考》云,无雷,今噶勒察回之八达克山部东北境。)治卢城。(守敬按:《汉书·西域传》作卢城,同。王念孙曰,本作无雷国王治无雷城,犹之且末国王治且末城,精绝国王治精绝城也。隶书卢字作{雷皿},其上半与雷相似,故雷讹作卢,又脱无字耳。《御览》四夷部十八引《汉书》,正作无雷城。然则此注作卢城,乃后人据误本《汉书》改。)其俗与西夜子合同。(朱其字讹在俗与下,《笺》曰:当作其俗与西夜。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无雷国下文,无西夜二字。又《传》,西夜国王号子合王。《后汉书》有西夜、子合二国,驳前书西夜子合为一国之误。《西域图考》云,西夜在皮山西,今乾竺特之西境,子合在西夜西,今噶勒察回之博洛尔部南境。)
又东流迳依耐国北,(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依耐国北至疏勒。此《注》在无雷之东,蒲犁之西,当在今英吉沙尔南界中。《西域图考》云,今簿洛尔之北境。)去无雷五百四十里,俗同子合。(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文。)又东(朱东字下有流字,赵同,戴删。守敬按:黄本无流字。)迳蒲犁国北,(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蒲犁东至莎车,北至疏勒,证以此《注》,在今英吉沙尔、叶尔羌之间,分流之水,当自此东流,至叶尔羌,合叶尔羌河。今叶尔羌河自叶尔羌西南徼外,曲流东北,迳拉虎尔、克什米尔诸部落,左合米勒台玉山。一水东北,岐为二支,环叶尔羌城而东,复合。回语为叶尔羌谔斯腾,谔斯腾者,译言?成之河。自此以下,即《注》所言南河矣。守敬按:王先谦曰,莎车国西经蒲犁,汉后无考。《西域图考》云,蒲犁在今乾竺特部北境。)治蒲犁合,(守敬按:徐松曰,盖亦葱岭谷。)北去疏勒五百五十里,俗与子合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文。)
河水又东,迳皮山国北,(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云:考《注》文,葱岭河自歧沙谷分为二,此先叙南河,迳无雷、依耐、蒲犁、皮山而东合于阗河,不得与《经》淆紊,全、赵改同。今改正。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云,皮山为于阗所统,后复立,亦见于?、《德若传》下。《后魏书》作蒲山,属于阗。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皮山西南至乌?乇,南与天笃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唐志》,于阗西南三百八十里,有皮山城。当在今叶尔羌之东南,和阗之西。)治皮山城,西北去莎车三百八十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文。朱《笺》曰,按宋本,下文其一源接此八十里下。赵云,《禹贡锥指》曰,按自?宾至陀卫,皆西流注西海之水。《水经》乃拙手所作,提挈不清,赖有郦《注》为之发明,人始知有葱岭之河东西分流。不然,则似河水自葱岭西行,至陀卫而复东行以入葱岭,大惑不解矣。一清按,《水经》世传脱误,兼《经》、《注》混淆,此篇尤甚。一为改正,眼界豁然,觉东樵之言犹为唐突前人也。)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戴据《通典》,河上,增所出二字,东上,增又字。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河有两原,一出葱岭山上,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乃本《汉书》,无脱文。?《注》:即《经》所谓北注葱岭河也。正释《经》葱岭河句。?戴据《通典》增字,非也。《通鉴》汉元狩元年《注》引《水经》无所出二字及又字,可证。)
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朱此九字讹作《经》,《笺》曰:谢兆申云,疑其一源以下,至与于阗河合三十字,是《注》?韦按:《玉海》引《水经》,其一源以下至蒲昌海,皆《经》文,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是《注》文。戴改《注》,全、赵同。赵云:按《玉海》所引,是也。谢说非也。自此以下至又东入塞以上,惟此条其一源至东注蒲昌海二十一字是《经》,余皆是《注》。观下河水又东注于氵幼泽,即《经》所谓蒲昌海也。《经》云蒲昌海,《注》以氵幼泽释之,若如今本不几复与?董佑诚曰:此南河也。)南源导于阗南山,俗谓之仇摩置。(董佑诚曰:今和阗南大雪山,绵亘数千里,东达库尔坤,南接冈底斯,西迤北为葱岭。《史记·大宛传》,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为昆仑,即此山也,盖山脉绵亘,河水所出,通为昆仑。梵书则同为阿耨达山矣。今和阗河,回语为和阗达里雅,源出和阗所属皮什雅南五十里南山中。北流上源,东为玉咙哈什河,西为哈拉哈什河。)自置北流,迳于阗国西。(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有传,亦见《魏志》注。晋、梁、后魏、周、隋、后晋、汉、宋、明纪传,皆作于阗,或作于?。《唐书·西域传》,于阗或曰瞿萨旦那,亦曰涣那,曰屈丹,北狄曰于遁,诸胡曰豁旦,今为和阗直隶州。董佑诚曰,《魏书·西域传》,于阗国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即黄河也,一名计式水,城西五十五里,亦有大水,名达利水,与树枝水会,俱北流,今和阗城东为玉咙哈什河,城西为哈拉哈什河,并北流,至喀提里什合,与《魏书》正同。此云迳于阗国西,是以哈拉哈什河为正流也。)治西城,(朱《笺》曰:旧本作西域。赵云:杭世骏云,西城见《汉书·西域传》。作西域者,误。守敬按:徐松曰,《后魏书》云,其地方亘千里,连山相次,所都城方八九里。《新唐书》,其居曰西山城。会贞按:《寰宇记》亦作西山城。)山多玉石。(朱山讹作上。戴、赵改土。守敬按:非也。《西域传》但云多玉石,《张骞传》亦云,其山多玉石,与《史记·大宛传》同。知郦氏据增山字,传抄误山为上也,今订。)西去皮山三百八十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文。)东去阳关五千余里。释法显自乌夷(朱作乌帝,《笺》曰:《佛国记》作亻舄夷,戴仍,赵改。守敬按:《佛国记》,从鄯善国西北行十五日,到亻舄夷国。黄本作乌夷。乌夷又见后。)西南行,路中无人民,沙行艰难,(朱《笺》曰:沙行,一本作涉行。赵云:按沙行,言行沙碛中也。涉字义非。守敬按:《佛国记》作涉。)所迳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达于阗,其国殷庶,民笃信,(守敬按:《佛国记》作尽皆奉法勃氏抄变其辞,信下当有法字。)多大乘学,威仪齐整,器钵无声。(守敬按:《佛国记》止此。)城南一十五里,(朱城南讹作南城,明抄本、何焯校本及戴并作城南。)有利刹寺,中有石?华,(会贞按:《酉阳杂俎》十,于阗国刹利寺有石?华,作刹利是也。)石上有足迹。彼俗言是辟支佛迹,法显所不传,疑非佛迹也。(守敬按:郦氏因《佛国记》不载此事,疑其非实,至为矜慎。而《北史·西域传》云,城南五十里有赞摩寺,即昔罗汉比邱卢旃,为其王造覆盆浮屠之所,石上有辟支佛跣处,双迹犹存,则直以流俗为据矣。又五十里与此十五里异。)又西北流注于河。(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云:今考上下文,乃《注》内叙于阗河入葱岭南河。全、赵改同。董佑诚曰:今自喀提里什合为和阗达里雅,又北流五百里,会叶尔羌河,即南河也。惟今叶尔羌河右合和阗河,即左与北河会,通为塔里木河。而《注》叙南河合北河,在合且末水之下,与今水道不合。盖塔里木河所经,皆戈壁沮如之地,水道或有改易矣。会贞按:《注》先叙于阗河西北合葱岭河南派,后叙南河东迳于阗,则合处确在于阗之西北。今和阗河入南河在和阗东北,知水道有变迁矣。至董氏谓《注》叙南河合北河在合且末水之下,与今水道不合,则非,详见后。)即《经》所谓北注葱岭河也。
南河又东,迳于阗国北。(朱此句讹作《经》,脱国字。戴改《注》,增国字,云:考上下文并《注》内叙葱岭南河迳于阗、扦弥、精绝、且末、鄯善入牢兰海,不得与《经》文淆紊,全、赵改增同。董佑诚曰:自此至通为注滨河,南北河当相去不远,至今遂合为一。会贞按:董氏此说,仍是误认郦氏所叙与今水道不合之谈也。《佛国记》,从亻舄夷西南行一月五日,到于阗国。)释氏《西域记》曰:河水东流三千里,至于阗,屈东北流者也。《汉书·西域传》(于阗国下。)曰:于阗已东,水皆东流。(守敬按:见于阗国下。)
南河又东北,迳扌于弥国北,(朱此十字讹作《经》。载改《注》,全、赵同。守敬按:徐松曰,《史记》作扦┱,扦即扌于之讹,弥、┱音同。王先谦曰,《后汉书》称拘弥。又云,出玉门,经鄯善、且末、精绝,三千余里至拘弥。又见《莎车传》下。三国时属于?,见《魏志》注。晋时号拘ㄦ弥,见《佛国记》,唐时号╂赏弥,见《大唐西域记》,又作俱密,即拘弥之变字,见《唐书·西域传》。董佑诚曰,当在今和阗所属克尔雅城以东。)治扌于弥城,西去于阗三百九十里。(会贞按:《汉书·西域传》文。《后汉书》里数同,而《史记·大宛传·集解》引徐广曰,《汉纪》,拘弥去于?三百里,盖脱九十二字。)
南河又东迳精绝国北,(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云,出玉门,经鄯善、且末,至精绝。又云,精绝为鄯善所并,后复立。《魏志》注,三国时属鄯善。董佑诚曰,当在今和阗极东大戈壁中。)西去扌于弥四百六十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文。)
南河又东迳且末国北,(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云,出玉门经鄯善,至且末。又云,且末为鄯善所并,后国复立。《梁书》称末国,《魏书》仍称且末。董佑诚曰,今亦为大戈壁。《唐志》,播仙镇西五百里,至于阗东兰城守捉,又西三百里至于阗,与《注》所称西去于阗里数不合。《注》本《汉书·西域传》,盖荒远之地,史志里数,多未得其实也。)又东,右会阿耨达大水。(董佑诚曰:水无考,详见下。)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兰海者也。其水北流,迳且末南山,又北,迳且末城西,国治且末城,西通精绝二千里,(会贞按:《汉书·西域传》且末国下文。)东去鄯善七百二十里。(会贞按:《汉书·西域传》,鄯善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就且末言,则且末东去鄯善七百二十里,故郦氏本鄯善之文,以释且末,与前捐毒西去休循二百余里同。)种五谷,其俗略与汉同。(朱其俗讹作兵。赵据孙潜校改。戴改同。守敬按:《汉书》鄯善国下,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则作兵亦其俗之误。但言自且末以西,不专指且末。)又曰且末河东北流,迳且末北,又流而左会南河。(董佑诚曰:《隋志》,且末郡在古且末城,有且末水。《唐志》,渡且末河至且末城。盖皆指阿耨达大水。以此《注》推之,当在蒲昌海西南大戈壁中。今自和阗以东,塔里木河之南,西藏北山之北,东至青海西北境,数千里中,皆大戈壁,水皆流入沙中,别无大川左会塔里木河者,所云阿耨达大水,无可指证。以理推之,流沙之地,古今互异。《汉书·西域传》称,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唐志》,一路自沙州寿昌县至阳关故城,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又西,自石城镇播仙镇至于阗。又《唐西域记》,元奘之归,由瞿萨昌那国,即于阗国,东过纳缚波故国,即楼兰也。《五代史》高居诲《使于阗记》,从阳关涉?兼碛,渡陷河,至于阗,皆出大戈壁中。今驿道则自嘉峪关外,西经哈密、土鲁番、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至叶尔羌,乃折而东南,至和阗,无由汉之南道者。《西域传》南道,自阳关以西,楼兰、且末、精绝、扦弥、小宛,皆在今戈壁中,城郭相望。元奘所记称于阗东行入大流沙,人畜昏迷,屡有丧亡。行四百余里,至睹货逻故国,国久空旷,城皆荒芜。又六百余里至折摩驮那故国,即涅末地,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复东北千余里至楼兰。是唐时已为无人之境,与《汉志》所称迥异。今则尽为荒服。唐代诸镇城,并沦沙碛。盖负沙相搏,故道或湮,戈壁之中,水泉之汇为淖尔者以十数,皆潜行入沙。在古时或有北行入河之迹与?)会流东逝,通为注滨河。(董佑诚曰:北河下有注滨城,盖南北自此合流矣。以下与南河皆一水所迳。会贞按:郦氏言通为注滨河者,谓南河至此有注滨河之通称耳,非谓南北河合流通为一水也。董氏乃据此语,坚持南北河至注滨城始合流,以郦氏所叙与今水道不合,失之。详见后。)
注滨河又东,迳鄯善国北,赵滨并作宾,与后同。 董佑诚曰:当在蒲昌海南少西。 治伊循城,(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言,国中有伊循城,不言治伊循城。 然鄯善本楼兰,治扦城。 此《Note》下云,其俗谓之东故城,则鄯善不复治扌于mud可知。 已故的徐嵩、姬飞、楚渡。 Mata Yun,《冯奉世传》作伊修城,循、修形近错出。 已故的娄兰也。 (会贞按:鄯善国本名楼兰,治扦泥城,故此称伊循城为楼兰之地。 楼兰王不恭于汉。 元凤四年,霍光使平乐监传介子刺杀之,更立后王。 Hanmata 立其前王质子尉屠耆为王,(守敬按:《西域传》,前王质子在汉,坐法下蚕室。 前国王之死,迟发。 尉屠耆当是后王质子,然《西域传》称尉屠耆为后王之弟,而《傅介子传》言,当更立前太子之在汉者,又小有参错。 更名其国为鄯善。 百官祖道横门. 王自请天子曰:(朱《笺》曰:据《汉书・西域传》,王上脱其字。 赵云:按《西域传》丞相、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使之。 王自请天子曰,不作其王也。 朱氏乃据黄本托言《汉书》,误矣。 守敬按::黄本作其,不作其王,赵氏亦误。 身在汉久,大为前prince所害,国营伊城,Land Hibi,愿使将顿田积粟,令得依威重。 遂置田以镇抚之。 (守敬按: 《汉书・西域传》文.) )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 毛奕表行贰师将军将酒泉、敦煌兵,100,至楼兰屯田,木白亚,顺正,燕雅,阎亚,龟兹三国兵各,(守敬按:焉耆、龟兹二国,见《后汉书・西域传》,鄯善胜兵2,912,000,000,000,龟兹胜兵2,000,龙海兵,21,76龙八千兵),21,76名王国士兵。 )横断注滨河。 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 步厉Voice 曰:王尊建节,(朱尊讹作遵。 赵改云:《汉书》作王尊,不从A6。 王遵,后汉人,见《隗嚣传》。 大作。 会议: 明抄本作尊. 本篇卷五及《谷水》篇同。 与《汉书》本传合。 而洪颐煊据潘岳《西征赋》、张景阳《杂诗》李善《Note》引《汉书》,全作王遵。 《公徿表》京辅都尉王尊为京兆尹。 谓尊、遵古字通用。 不知本作尊,凡作遵者传抄之误也。 王尊事详本篇五卷。 河堤不溢。 王霸精诚,呼沱不流。 (会贞按:《后汉书·王霸传》,光武南驰至下曲阳,令霸往视滹沱河,霸还,跪曰冰坚可度。 光武前至河,河冰亦合。 水德神明,(朱明上无神字,《笺》曰: 脱神字。 耿恭曰,汉德神明,岂有穷哉? 劢语本此。 )古今一也 步躬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鼓噪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溉沃衍,胡锦神. 大田第三年,万万,威孚外国。 (何焯曰:其事无可考。 全云:此是《后汉》事,而范《史》、袁《纪》俱不载,故何焯疑之。 予直以为诬。 范、袁于西域事不为不详,索劢之功如此,即无专传,不应竟不见于他纪传中。 况贰师者,以李广利征大地址,欲破其贰师城,而因以名之也。 广利没后,终西京之世,未尝复有任贰师将军者,东京安得复置之乎? 屯田楼兰,而以大地址之地名其官,则妄矣。 且将军官尊,岂刺史income表行。 大家燕说也。 守敬按:此必华峤、谢沈等书所载,今失传耳。 全氏以为乌有事,未必然也。 )其水东注泽。 (戴云:按《Note》内叙葱岭南河合于阗河,终于此。 )泽在楼兰国北,治扌于mud城,(朱无治字,赵、戴同。 赵以扌于mud城属上作大字,以下其俗云云作小字。 是以扌于mud城连泽在楼兰国北为一句。 徐松遂节引作泽在扌于泥城。 会贞按:谓泽在城,文义乖矣。 考《汉书・西域传》,楼兰国治扌于mud城,郦氏当本作治扌于mud城,与前后叙迳某国南北接言治某城一列。 今本脱治字,读者不审,遂误合上句为一句耳。 现在的翔所。 董佑诚曰,城当在蒲昌海南,泽即蒲昌海也,《Note》引《西域记》云,南河自于阗东,迤北三千里至鄯善,入囚兰海。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蒲昌海,亦名囚兰海。 详见北河下。 )其俗谓之东故城,去阳关千6000 ri,西北去乌垒 (守敬按: 乌垒及下墨山并详后。 1,785里,1,365里。 (赵改三作八,谓《汉书·西域传》作八。 戴改同。 会贞按:《汉书》作三,不作八,盖赵误改而戴亦沿之。 )西北去车师千八百九十里,(会贞按:车师在今吐鲁番,以地望准之,西北当作东北。 季沙,少典,杨顾王国。 国德玉、多木、柳柳、胡同、白草。 国在东垂,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文,赵云,按此处有脱文。 会贞按:下句遥承泽在楼兰国句,此无脱文,何赵氏既分为大小字而又自忘其体例耶? 已故何氏 俗谓是泽为牢兰海也。 (朱泽作海,赵同,戴据上文其水东注泽改。 守敬按:徐松曰,海因国得名,prison楼,一Voice 之转。)释氏《西域记》曰:南河,自于阗东迤北三千里,(赵改东于作于东,戴仍。 )至鄯善,入囚兰海者也。
北河自岐沙东分,南河,即释氏《西域记》所谓二支北流,迳屈茨、(会贞按:屈茨即龟兹,详下。)乌夷、(赵乌改亻舄。戴仍。会贞按:黄本作乌。《唐西域记》一,阿耆尼国,旧曰乌耆。慧林《音义》云,古曰婴夷,或曰乌夷,或曰乌耆。《西域图考》,即焉耆也。焉耆见后。)禅善,(朱《笺》曰,李克家云,禅当作鄯。赵云:按何焯云,禅、鄯音同,通。秦胡语异而讹,不必改也。)入牢兰海者也。(会贞按:郦氏上言南河注泽,谓之牢兰海。后言北河注氵幼泽,即蒲昌海。叙所入之处,名称各殊。胡渭遂分图牢兰海、蒲昌海为二。不知《经》云出于阗之源,与出葱岭之源,同注蒲昌海。《注》于南河,既引《西域记》,自于阗东北入牢兰海,又接叙北河,引《西域记》二支北流,入牢兰海。则是南北二河,并入一海。牢兰海即蒲昌海,审矣。其名称错出者,盖郦氏好奇杂采,以广异闻。全书之例皆然,今特发凡于此。
其北河又东北流,分为二水,枝流出焉。(会贞按:枝流详下。)北河自疏勒迳流南河之北。(朱此以上二十五字讹作《经》,戴改《注》,云:考《注》文,葱岭河自岐沙谷分为二,此叙北河迳疏勒、温宿、姑墨、龟兹、墨山、注滨、楼兰,入蒲昌海,不得与《经》淆紊。全、赵改同。今改正。守敬按:王先谦曰,疏勒,《后汉书》有传,亦见《魏志》注及后魏、隋、唐《纪》、《传》。《唐书》云,一曰亻去沙。《西域记》,亻去沙国,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正言宜云室利讫粟多底。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疏勒国南至莎车,捐毒国东至疏勒,莎车国西至疏勒,则疏勒在莎车西北,捐毒之东,葱岭河东流所经。《唐志》称,疏勒镇三面皆山,自于阗镇西北至疏勒镇,千二百三十里,又称,疏勒西南入葱岭,则即今之喀什噶尔也。至耿恭所守疏勒城,非疏勒国治,《通鉴》注所辨甚确。此《注》引之,盖偶失检耳。今哈喇库勒,东出至喀什噶尔城南,为喀什噶尔河。会贞按::疏勒今为疏勒直隶厅。)《汉书·西域传》曰:葱岭以东,南北有山,相距千余里,东西六千里,河出其中。朱西域上有释氏二字,《笺》曰:孙汝澄云,《汉书·西域传》无此文,当作释氏《西域记》。赵依改。戴删二字云:按以上约举《汉书·西域传》之文,释氏二字衍。)暨于温宿之南,(守敬按:温宿国详下。)左合枝水。枝水(朱不重枝水二字,赵同。戴增。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尉头国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温宿国西至尉头三百里。疏勒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温宿去长安八千三百五十里,是温宿、疏勒东西相距约千里,与今乌什至喀什噶尔略同。其中大出绵亘,尉头在温宿之西,故与疏勒山道不通。今固勒扎巴什诸山是也。喀什噶尔河东流,迳叶尔羌北,又东流迳乌什南。)上承北河于疏勒之西,东北流迳疏勒国南,(朱东与上西字互讹,赵、戴同。会贞按:上文先言北河分为二水,枝流出焉,后言北河至疏勒迳流南河之北,则枝流分出,在疏勒之西,此当作枝水上承北河于疏勒之西,东北流,迳疏勒国南。乃传抄者将西东二字互倒耳。)又东北与疏勒北山水合。水出北溪,东南流迳疏勒城下。(董佑诚曰:今喀什噶尔城北山麓,有水,同源异流。北曰赫色勒,南曰特尔墨楚克。东南流复合,入喀什噶尔河。又有木什河、特们河,皆入赫色勒河,当即《注》所称疏勒北山水也。)南去莎车五百六十里,(全南上增《汉书·西域传》曰六字,云此下三句,是引《汉书》,故当有此句。赵从之。守敬按:郦氏叙西域诸国,率本《汉书·西域传》,多不标书名,全、赵何独于此臆增耶?)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朱《笺》曰:宋本无西字。赵云:按《汉书·西域传》有西字,朱氏妄引宋本。守敬按:《汉书·西域传》,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是疏勒为北道所由,正当大宛、康居西道。此并大月氏言之,盖疏勒西带葱岭,出南道者,逾葱岭亦经其境也。)释氏《西域记》曰:国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于宫中供养。汉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己校尉,为匈奴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侧涧傍水,自金蒲迁居此城。(守敬按:《耿恭传》,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后王者,车师后王也,故左鹿蠡王击车师,杀后王而攻金蒲。及耿恭据疏勒后,车师叛,与匈奴共攻恭。又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此疏勒城在车师之确证,胡三省辨之,谓在车师后部,非疏勒国城,是也勃说误矣。而洪亮吉又以安西州白墩子傍之疏勒泉当之,是尚在玉门关内,何以《恭传》云范羌随王蒙俱出塞迎恭乎?尤非也。《后汉书》注,金蒲城即延州,蒲昌县城,为今阜康县地,则疏勒城亦在阜康境矣。)匈奴又来攻之,壅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饮之。恭乃仰天叹曰:昔贰师(守敬按:《耿恭传》贰师将军章怀《注》,贰师,大宛中城名。昔武帝使李广利伐大宛,期至贰师城,因以为号。)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守敬按:李广利拔刀刺山事,《汉书》本传不载。耿恭引语,见《东观汉记》。又《御览》三百四十五引《汉书》曰,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大宛,军中无水,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与《恭传》小有异同,岂今本《汉书·李广利传》有脱漏欤?《寰宇记》,悬泉水,一名神泉,在敦煌县东一百三十里,出龙勒山腹。按《凉州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还,士卒渴乏水,广利乃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三军赖此以获济。又敦煌石室新出《沙州志》云,悬泉水在州东一百三十里,出于石崖腹中。其泉傍出细流,一里许即绝。人马多至,水即多,人马少至,水即少。《西凉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是贰师刺山泉涌,确有其事,且确有其地矣。)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之。有顷,水泉奔出,众称万岁。乃扬水以示之,虏以为神,遂即引去。后车师叛,与匈奴攻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卒同生死,咸无二心。围恭,不能下。关宠上书求救。建初元年,章帝纳司徒鲍昱之言,(朱章帝讹作明帝。赵云:按建初是章帝年号,郦氏误记。《后汉书·耿恭传》,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则明帝字误无疑。戴改章帝。)遣兵救之。至柳中,以校尉关宠分兵入高昌壁,(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车师后城长国下,载高昌壁。元欧阳圭斋《高昌亻契氏家传》云,高昌者,今哈喇和绰也。徐松曰,今名哈喇和卓在吐鲁番广安城东六十里,即后汉之柳中。)攻交河城,(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车师前国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后汉书》同。徐松曰,今吐鲁番广安城西二十里雅尔湖,有故城,周七里,即古交河城。)车师降。遣恭军吏范羌将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丈余,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大恐。羌遥呼曰:(朱遥讹作迳,《笺》曰:《后汉书》作遥。戴、赵改。)我范羌也。城中皆称万岁,开门相持涕泣,尚有二十六人,衣履穿决,(守敬按:据《耿恭传》二十六人下,有随路死没,至玉门惟余十三人二语,方接衣履云云,此删节,义不全。)形容枯槁,相依而还。(守敬按:自汉水平至此,《后汉书·耿恭传》文。)枝河又东迳莎车国南,(朱此九字讹作《经》,枝作北。戴改《注》,改作枝。戴云:今考《注》文,北河至温宿合枝河,因叙枝河迳疏勒、莎车,至温宿而入北河,此枝河所迳,不得为北河。盖《注》讹作《经》,于是枝河北河相乱,后人妄改耳。全、赵改《注》同,仍北。守敬按:仍非也。王先谦曰,《后汉书》,莎车有《传》。《魏志》注,三国时属疏勒。后魏为渠莎国。董佑诚曰,《西域传》,疏勒南至莎车,莎车西至疏勒,南至蒲犁。此《注》言枝河东迳莎车国南,则汉莎车城,在叶尔羌北境,并在北河之北,当今叶尔羌所属巴尔楚克诸地。其境则南有叶尔羌地,故疏勒南至莎车也。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莎车国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六里。疏勒国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十里。言莎车去长安、都护,远于疏勒,似莎车在疏勒之西。于是《后汉书·西域传》因之。莎车国下云:东去洛阳万九百五十里。疏勒国下云,去洛阳万三百里。并云,莎车东北至疏勒。不知《汉书·西域传》里数多误,未尽可据。盖莎车确在疏勒东南,可即以《西域传》定之。《传》云,莎车西至疏勒五百六十里。疏勒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就莎车言,莎车在疏勒之东。就疏勒言,莎车在疏勒之南。合观之,是莎车在疏勒之东南无疑。又有可旁证者:蒲犁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东至莎车五百四十里,依耐北至疏勒六百五十里,东北至莎车五百四十里,疏勒在北,莎车在东,则莎车在疏勒之东南,明矣。故郦氏叙北河枝水,自疏勒东迳莎车,至为有识。惟汉时,自车师前国,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则疏勒在河北,莎车在河南。诸地志皆以叶尔羌当莎车,而《注》叙北河枝水迳莎车南,则在河北,与《汉书》至莎车为南道之说不合。董氏曲为调停,谓莎车城在北河之北,兼南有叶尔羌地,殊为牵强。当郦氏之误,又疑此句是叙北河之文,本作北河又东迳莎车北,在前迳流南河之北下,而错出不动声色于此也。今为莎车直隶州。)治莎车城,西南去蒲犁七百四十里。(守敬按:此《汉书·西域传》莎车国下文。其蒲犁国下云,东至莎车五百四十里。徐松曰,五当作七,盖以莎车国文为据。然考蒲犁与依耐近,《传》云,蒲梨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依耐北至疏勒六百五十里,则依耐在蒲犁之南。传云依耐至莎车五百四十里,安得蒲犁至莎车七百四十里耶?则蒲犁国文作五是,莎车国文作七,非也。徐氏本详考耳。)汉武帝开西域,屯田于此。(守敬按:后文轮台下徙屯田莎车,即此事也。《汉书·西域传·总序》称,徙屯田,田于北胥?。徐松曰,下言披莎车,故《水经注》以为自轮台徙莎车。第通检《汉书》,绝不见莎车屯田之事,且远于乌垒千余里,非都护与田官相近之意,疑莎车为车师之讹。徙田北胥?,即下传别屯车师,特《水经注》已然,是郦氏所见《汉书》,已同今本。)有铁山,出青玉。(守敬按:《汉书·西域传》莎车下文。徐松曰,今叶尔羌河所经密尔岱山。出青玉。《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剞闾氏,乃命剞闾氏供养六师之人于铁山之下。天子祭铁山。《御览》以为即莎车国铁山。)枝河又东迳温宿国南,(朱此句讹作《经》,又讹作北河之东南迳温宿国。戴改《注》,并此改枝,之改又,移南于国下,云:考上下文皆叙枝河所迳,全、赵改《注》同,改又称南亦同,惟仍北。守敬按:仍北亦非也。王先谦曰,《后汉书》云,自莎车东北,经尉头至温宿。后属龟兹,见《魏志》注及《北史·西域传》。今为温宿直隶州。)治温宿城,土地物类与鄯善同。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会贞按:《汉书·西域传》乌孙国下云,治赤谷城。徐松曰,《后魏书》居赤谷城,后西徙葱岭中。是乌孙在山南之证。今阿克苏城北盐山,土色纯赤,疑是其地。又曰,《河水注》水导姑墨西北,历赤沙山东南流,迳姑墨国西。赤沙山疑即赤谷。今之盐山。姑墨西北,正温宿之北,是徐氏以盐山为乌孙所居之赤谷,在汉北山之南矣。但考《西域传》,乌孙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接。又乌贪訾离国,西与乌孙接。匈奴、乌贪在北山之北,康居、大宛在北山之西北,是乌孙地全在北山北,不应其城独在山南,则其南虽与龟兹、温宿等国接,实隔山也。考《唐志》云,大石城。又曰,温肃州,西北三十里至粟楼峰,又四十里,度拔达岭,又五十里,至顿多城,即乌孙所治赤山城也。据此则赤谷在山北无疑,足知徐说之误。惟《唐书》温肃去赤谷里数,与《汉书》不合,盖汉温宿城远在唐温肃州之南也。)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会贞按:《汉书·西域传》,温宿国下文。)于此枝河右入北河。(戴云:按《注》内叙枝河终于此。董佑诚曰:今喀什噶尔河,自喀什噶尔城南东流,迳巴尔楚克城南,入乌什南界,别无支流河北近大山,以此《注》言之,当自喀什噶尔城南,分枝水北流,又东随山麓东行,迳巴尔楚克城诸地,至乌什南界,合为一。古今或有变徙也)北河又东迳姑墨国南,(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云:今考以下皆《注》内叙葱岭北河所迳。全、赵改同,惟割南字属下异。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云,自莎车东北,经尉头、温宿,至姑墨。亦见《莎车传》下。《魏志》注后属龟兹。《后魏书》作姑默。《唐书》,自龟兹赢六百里,逾小沙碛,有跋禄迦小国也。一曰亟墨,即汉姑墨国,今为拜城县。《西域图考》,今阿克苏属之哈喇裕勒衮军台地。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温宿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姑墨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今阿克苏城距乌什城里数略同。自阿克苏城南渡河,循和阗河有道,通和阗城。即马行十五日之道。《唐志》,拨换城,一曰姑墨州,西二百里至温肃州。自换拨南至于阗镇城,并与《汉书》及今地合。今喀什噶尔河东流,自乌什南迳阿克苏南,又东南,即与叶尔羌来之南河会,通为塔里木河。)姑墨川水注之。(朱姑上有入字,全谓南入二字为句,赵同。戴删入字。守敬按:戴删,是也。)水导姑墨西北赤沙山,(朱脱水字,戴、赵增。戴赤上增历字。守敬按:姑墨川即出赤砂山,有何不可,而戴增历字?)东南流迳姑墨国西,治南城。(朱脱南城二字。赵据《汉书·西域传》校增,戴增同。)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土出铜铁及雌黄。(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姑墨国下文。)其水又东南流,右注北河。(朱河上有波字,赵同。赵云:北波河,谓北循河也。章怀《后汉书》注波,傍也,音讠皮。又《西域传》作陂。章怀《注》循河曰陂,音波义反。守敬按:作右注北河,直截了当。波字明是衍文,赵曲为解说非也。戴改波作河,以河字属下句,增作北河,亦通。董佑诚曰,《唐志》,拨换城西有拨换水,当即姑墨川水。今阿克苏河出阿克苏西北山,东南流,经阿克苏城西南。乌什河出乌什西山,迳乌什城北,东流来会。又东,歧为二支,入塔里木河。天山正干,今为汉腾格里山,亘阿克苏城、库车城北而东。库车北山出硇砂,赤砂山当以此得名。下龟兹水亦迳赤砂山,则赤砂绵亘甚远也。)
又东迳龟兹国南,(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自莎车东北,经疏勒、尉头、温宿、姑墨至龟兹,亦见莎车国下。至宋仍为龟兹。《唐书》,一曰邱兹,一曰屈兹。《唐西域记》作屈支,皆语音变转也。元号别失八里。《明史》,别失八里,西域大国也,或曰焉耆,或曰龟兹。《明一统志》作亦力把力,今为库车直隶厅。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姑墨国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寰宇记》,唐显庆三年,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故国,正南与于阗城守捉南北相当。正西至拨换五百六十里,又从拨换西北,经拔达岭至碎叶城。《大唐西域记》,屈支国,旧曰龟兹,西行六百余里,至拔禄迦国,旧谓姑墨。《唐志》,于阗东兰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阗。今库车城,西至阿克苏南,直和阗之东。西北由阿克苏度冰山,通伊犁。方位道里皆合。《魏书·西域传》,龟兹在白山南一百七十里,其南三百里有大河东流,号计式水,即黄河。白山即城北天山。计式水即北河。今塔里木河。自阿克苏城南,东流,迳库车所属沙雅尔南,亦为额尔句河也。)又东,左合龟兹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会贞按:《御览》八百七十一引《西域诸国志》曰,屈茨国有山,夜则有火光,昼则恒烟焉。即此说。又《隋书·西域传》,白山一名阿羯山,常有火及烟,即是出?冈砂之处。)人取此山石炭,治此山铁,(会贞按:《唐西域记》,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恒充三十六国用。(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会贞按:《汉书·西域传》,龟兹能铸冶。郭氏所本,道元不引《汉书》而引《广志》,盖故示博。)其水南流迳赤沙山。释氏《西域记》曰: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离,大清净。(守敬按:《唐西域记》,屈支国城北四十馀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在国北,里数与此寺略同,?、离亦音近,昭怙?盖即此雀离也。又按:《北史·西域传》,乾??国都城东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雀离佛图。《集古录》有武平元年《龙华寺浮图碑》,称造爵离一区,然则爵离为寺之通称,不第赤沙之寺有此名也。又《后汉书·班勇传》,张朗击焉耆,至爵离关,盖以寺名关矣。)又出山东南流,枝水左派焉。又东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东南流,注北河。(朱北讹作此,戴、赵改。)东川水(朱东上有又字,赵同,戴删。会贞按:此龟兹川二源之东源,东川水三字是水名,与下文省称川水异,东上不当有又字,以又东相连为义,戴删是也。)出龟兹东北,(朱龟上有脱文,赵依何焯校增迳字,戴增出字。会贞按:戴增是也。)赤沙积梨(朱无历字,赵据何焯校增,戴增同。)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龟兹城,音屈茨也,(全云:四字《注》中《注》。)故延城矣。(守敬按:《汉书·西域传》,龟兹国,治延城。徐松曰,《后汉书·班超传》注引作居延城。《唐书》,王居伊逻卢城。《唐西域记》,屈支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西去姑墨六百七十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姑墨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此郦氏本姑墨国之文,以释龟兹。)川水又东南流,迳于轮台之东也。(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言,轮台以东,接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谓今喀喇沙尔所属布古尔城诸地。以此《注》推之,轮台在库车河之西,近今库车城也。守敬按:徐松曰,轮台为今玉古尔地,在库车城东三百二十里。)昔汉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于此。A7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轮台以东,(会贞按:徐松曰,轮台国为贰师所屠,故称故。)地广,饶水草,可溉田五千顷以上。(朱可讹作有,全校改,赵、戴改同。)其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收获与中国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渠犁国下文。)时匈奴弱,不敢近西域,(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总序》文。)于是徙莎车相去千余里,(守敬按:详前莎车国下。)即是台也。其水又东南流,右会西川枝水,水有二源,俱受西川。(董佑诚曰:一源即西川水,枝水左派者。一源即西川水三分中之一水。)东流迳龟兹城南,合为一水。水间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其水东南注东川水(董佑诚曰:今拜河二源,东曰哈布萨朗河,西曰穆萨尔河,俱出阿克苏属拜城西北山,合干城西南,东流迳城南,合北来察罕水,又迳赛里木南而东,赫色尔河出其北山,三水合南流来会。又东迳库车城南而东。库车河出城东北山,二水合南流,迳城东来会。又东南注塔里木河。拜河当即《注》之西川,库车河当即《注》之东川。其西川迳入北河,及枝流分四,二流通东川,故道多不可考。至龟兹城当近今库车城,固无可疑也。《注》于北大山引《西域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案《回疆通志》,火焰山自喀喇和卓,历土鲁番喀喇沙尔、库车北一带,山皆赤色,如火焰形,其中产硇砂,常有烟雾涌起,至夕光焰若炬。盖即《注》所称北大山矣。)东川水又东南迳乌垒国南,(会贞按:《汉书·西域传》但称乌垒,不言国。王先谦曰,《后书·莎车传》下云,莎车王贤分龟兹为乌垒国,徙妫塞王驷?为乌垒王。此未详立国始末,似西汉专取为都护治所,至东汉始立国,故本传无国王两字。今策特尔地为哈喇沙尔之属境。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龟兹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当在今库车城东,西南接库车河。)治乌垒城,(会贞按:《汉书·西域传》乌垒下,无治乌垒城之文,而言与都护同治,盖以都护治为主,故不言乌垒所治,非有脱文。而《西域传·总序》则云,都护治乌垒城勃氏因截引治乌垒城四字,以释乌垒。)西去龟兹三百五十里。(会贞按:《汉书·西域传》龟兹国下云,东至乌垒城三百五十里。此郦氏本龟兹国之文以释乌垒。徐松曰,《西域记》,从焉耆西南行二百余里,逾一小山,越二大河,西得平川,行七百余里,至屈支国。是焉耆至龟兹共九百馀里,焉耆至乌垒四百里,则乌垒至龟兹当五百五十也。)东去玉门、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会贞按:《汉书·西域传》无玉门二字,此郦氏增。然考《传》于蒲昌海言,去玉门、阳关若干里,于?若羌,于鄯善,则皆但言去阳关若干里。玉门、阳关详后。)与渠犁田官相近。(守敬按:渠犁国详后。)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汉使侍郎郑吉并护北道,(朱侍郎作持节,戴、赵同。会贞按:《西域传》但言使吉并护北道,不言先为何官。《郑吉传》,宣帝时,以侍郎田渠犁。《百官表》,侍郎比四百石,郦氏盖兼采《吉传》作侍郎,今本作持节,以形近致误。)故号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也。(会贞按:自阳关句至此,《汉书·西域传·总序》文,起置二字当互移。)其水又东南注大河。大河又东,左会敦薨之水。(朱作右会,戴、赵同。董佑诚曰:右当作左。《注》自此以下,或言大河,或言河水,不复言北河,盖二河之合在此。今塔里木河,有沙雅尔南东流,至喀喇沙尔所属库勒尔城南,合开都河。)其水出焉耆之北(守敬按:焉耆国详下。)敦薨之山,(董佑诚曰:今裕勒都斯河为西源,出喀喇沙尔西北楚尔达山。哈布齐哈河为东源,出喀喇沙尔北和屯博克塔山,皆天山正干,即敦薨山也。)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犁间。又云,焉耆北与乌孙接。徐松曰,乌孙之东境止此。敦薨山在焉耆北,是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矣。徐松曰,今天山迤东为镇西府所属,当汉匈奴蒲类王地,迤西为伊犁所属,当汉乌孙地。)《山海经》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朱无敦薨之山四字,赵同,全、戴增。)而西流注于氵幼泽。(会贞按:《北山经》文。《说文》,氵幼泽在昆仑下,互详后。)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者也。(守敬按:《北山经》文。《经》虽云,敦薨水出于昆仑之东北,实惟河源,而不若葱岭于阗之水,更为源远流长,故《水经》从《汉书》而不从《山海经》勃氏于敦薨水,亦但引其说,不置一辞。孙星衍乃专据《山海经》以敦薨为河源,而谓后人妄生异说,何也?)二源俱道,西源东流分为二水,左水西南流,出于焉耆之西,(朱脱左水二字,赵同,戴增。)迳流焉耆之野,(朱迳作经,赵同,戴改。)屈而东南流,(朱而讹作南,《笺》曰:疑作而,戴、赵改而。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并作二。)注于敦薨之渚。(董佑诚曰:左水今无考。以今水道证之,则西源应有二,一为裕勒都斯河西南流,即此《注》之左水,一为达赖克河,东流,即此《注》之右水。《注》云,注于敦薨之渚,谓合为敦薨之水也。东流分为四字,疑有误。)右水东南流,(董佑诚曰:今裕勒都斯河,自楚尔达山西南流,至喀尔噶图北折东,达克赖河东流来会之,折而东流。)又分为二,左右焉耆之国,(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有《传》。又云,自莎车东北,经尉头、温宿、姑墨、龟兹至焉耆。魏、晋、后魏、周、隋、唐仍为焉耆。《西域记》作阿耆尼,语音有增减耳。董佑诚曰,今裕勒都斯河东流分为二,行百余里复合。《后汉书·西域传》,焉耆四面有大山,有海水,曲入四山之内,周币其城。此《注》言城居四水之中,今喀喇沙尔城东,海都河环绕之中,天山四面环绕,焉耆员渠城盖在此矣。)城居四水之中,(守敬按:《唐西域记》一,城周六七里。)在河水之洲,(守敬按:《唐书·郭孝恪传》,焉耆四面皆水,命将士浮水而渡。与《注》合。)治员渠城,西去乌垒四百里,(守敬按:二语,《汉书·西域传》焉耆国下文。《传》作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此西下当有南字。乌垒与都护治所则一也。)南会两水,同注敦薨之浦。(董佑诚曰:今海都河二水合东南流,为海都河,左与哈布齐哈河合,而同注于博斯腾淖尔。)东源东南流,分为二水,涧澜双引,(朱涧上衍但字,赵同。戴删。)洪湍?发,俱东南流,(董佑诚曰:今哈布齐哈河东南流当喀喇沙尔东北,分为二水,合海都河。)迳出焉耆之东,导于危须国西。(朱国作城。赵改云:下言国治危须城是也。戴改同。守敬按:王先谦曰,《后汉书》见《焉耆传》下。《魏志》注,三国时,属焉耆。又见《晋书·宣帝纪》。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危须国西至焉耆,南至尉犁。当即今喀喇沙尔。会贞按:今焉耆府。)国治危须城,西去焉耆百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危须国下文。)又东南流,注于敦薨之数。(会贞按:敦薨之渚、敦薨之浦、敦薨之薮,一也勃氏故意错出,以示变化耳。)川流所积,潭水斯涨,(朱潭讹作浑,赵据孙潜校改,戴作浑。守敬按:明抄本作潭。)溢而为海。(朱而作流,《笺》曰:古本作溢海为海。吴本改作溢流。谢兆申据宋钞本作溢而为海,是也。赵仍流,戴改而。董佑诚曰:今海都河汇于喀喇沙尔之南,为博斯胜淖尔。东西广三百余里,南北半之,所谓敦薨之薮也。)《史记》(守敬按:徐松曰,冯商等撰《汉书》,在哀、平间,犹名《史记》,至明帝时犹称班固私作《史记》勃氏于焉耆渠犁下两引《史记》,皆《西域传》文也。)曰:焉耆近海,多鱼鸟。(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无鸟字。)东北隔大山,与车师接。(会贞按:《汉书·西域传》焉耆国下,但言北与乌孙接,而车师前国下云,西南至焉耆八百三十五里,则焉耆东北与车师接。考敦薨山蜿蜒于车师前国及车师都尉之西及北,而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更在山北,是焉耆与车师隔大山矣。此大山即汉北山,今之天山也。)敦薨之水,自海西迳慰犁国。(朱海西二水互倒,戴、赵同。守敬按:此海无西海之名,今开都河正自博斯腾淖尔西流,足徵西海为海西之误,今订。王先谦曰,尉犁,《后汉书》见《莎车》、《焉耆传》,亦见《和帝纪》。《魏志》注三国时属焉耆。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龟兹东通尉犁、焉耆,南至尉犁,更证以此《注》,尉犁盖在博师腾淖尔之西,库车之东。后汉班超讨焉耆,自西而东,先至尉犁,焉耆绝苇桥以拒汉军。今喀喇沙尔所属布古尔城有苇湖,惟一土桥可渡,则慰黎正当今布古尔地也。《西域图考》在危须南,今喀喇沙尔所属库尔勒军台之东,博斯腾、罗布两淖尔中间之地。)国治尉犁城,西去都护治所三百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尉犁国下文。)北去焉耆百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焉耆国下去,南至尉犁百里。此郦氏本焉耆国之文以释尉犁。)其水又西出沙山铁关谷。(董佑诚曰:今博斯腾淖尔南出西流,仍为海都河,又西迳库勒尔山北,山东接额格尔齐山,今犹以汉名相传曰沙山。在博斯腾淖尔南一百二十里。《晋书·西戎传》,沙州刺史杨宣疆理西域,以张植为前锋,焉耆王熙拒战于贲仑城,为植所败,植进屯铁门,即所谓铁关谷矣。)又西南流,迳连城别注,(朱脱迳字,戴、赵增,赵改别作引。董佑诚曰:城当在今喀喇沙尔西南,库勒尔城之西。自连城西至轮台,皆故屯田地。裂以为田。桑弘羊曰:臣愚以为连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国。(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渠犁国下文。)即此处也。其水又屈而南,迳渠犁国西。(会贞按:《汉书·西域传》渠犁下云,西有河。则此《注》叙敦薨水迳渠犁西,即接引古言西有大河,正本《汉书》为说。乃徐松以此渠犁为尉犁之误,岂《汉书》而亦误乎?盖由不知又东南流迳渠犁国下脱南字,以为下始言流迳渠犁,此不当先言渠犁西也。董佑诚曰,《汉书·西域传》,渠犁城东北与尉犁接,西有河。今海都河西南流,屈南迳喀喇沙尔所属车勒尔城,当汉渠犁国也。《西域图考》,在今喀喇沙尔所属策特尔,车尔楚军台之南。)故《史记》曰:西有大河。即斯水也。(会贞按:《汉书·西域传》无大字。据此《注》渠犁在敦薨水之东,大河即指敦薨水,无可疑者。而徐松乃云,渠犁在敦薨水之西,所谓西有河,非敦薨水,乃龟兹东川。此由误读《汉书》文也。《汉书》云,渠犁西有河,至龟兹五百八十里,谓国之西有河,国西至龟兹则五百八十里,两句意本不相属,徐氏乃误以为由河至龟兹五百八十里,因谓敦薨水不得至龟兹,而别举龟兹东川以当河,于是渠犁与河皆误移于敦薨水之西矣。)又东南流,迳渠犁国南。(朱无下南字,赵、戴同。会贞按:当有南字。盖上言南流迳其国西,此言东南流迳其国南也。下称西北去乌垒三百三十里,则渠犁在乌垒东南当去北河不远,而《注》叙北河,不云迳渠犁,可知渠犁确在敦薨水北,虽与北河近,而中隔敦薨水,故叙北河水及之也。董佑诚曰,今海都河折东南,迳库勒尔城南。)治渠犁城,(守敬按:《汉书·西域传》渠犁下,无治渠犁城之文。)西北去乌垒三百三十里。(守敬按:《汉书·西域传》乌垒下云,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郦氏本乌垒之文以释渠犁,称西北去乌垒三百三十里。徐松谓郦氏所见《汉书》作东南,是也。董佑诚谓传南至渠犁南字,当东字之误,未合。)汉武帝通西域,屯渠犁,即此处也。南与精绝接,东北与尉犁接,(守敬按:自武帝以下,《汉书·西域传》渠犁下文勃氏惟参以即此处也。)又南流注于河。(董佑诚曰:今海都河南入塔里木河。《注》中所称凡天山南境诸大水入蒲昌海者,备举无遗。当元魏时,玉门以外,久沦异域勃氏博考传记,以成此《注》。今则葱岭以东,尽登户版,虽川流变迁,古今或异,而证以与图,大势较然,若合符节。如敦薨之水,叙次详尽,与今道曲折不爽勃氏之书,可谓俟百世而不惑者矣。)《山海经》曰: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氵幼泽。(守敬按:《北山经》文。)盖乱河流,自西南注也。
河水又东,迳墨山国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赵云:按《汉书·西域传》作山国,云,鄯善国,西北去都护治所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师古曰,此国山居,故名山国也。又云,山国去长安七千一百七十里,东南与鄯善、且末接。师古曰,常在山下居,不为城治也。《汉书》脱去墨字,师古遽以臆解之,更不识所居何山,所治何城。观郦《注》甚是分明,可补史传之阙文,正小颜之曲说。董佑诚曰:赵氏据此《注》,谓《汉书》山国脱去墨字,以正小颜之误。案《注》称墨山国,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盖皆《西域传》文。是今本《汉书》更脱去治墨山城四字也。《西域传》言,西北至焉耆,东南至鄯善,西至尉犁危须,当在今库勒尔之东南,滨塔里木河。会贞按:王先谦曰,《后汉·和帝纪》及《焉耆传》下,并作山国,则非写脱,盖所据本异也。又《魏志》注山王国属焉耆。《西域图考》云,在今罗布淖尔之北,广安城之西南。)
河水又东,注宾城南,(董佑诚曰:盖以注滨河得名,城当在墨山东。)又东迳楼兰城南而东注,(朱此以上十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董佑诚曰:《注》称?发田士所屯,故城禅国名,盖楼兰田士屯此,非楼兰治也。)盖?发田士所屯,(朱讹作发田土。赵、全云:当作?发田士,即屯田卒也。赵、戴改同。)故城禅国名耳。(全云:禅、擅通。)
河水又东,注于氵幼泽,(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云:今考北河自岐沙东分南河至此,乃《注》内叙葱岭北河所终。全、赵改同。)即《经》所谓蒲昌海也。(会贞按:《西次三经》郭《注》,氵幼泽,一名蒲昌海勃氏所本。考今之雅??雅尔河,即郦《注》之葱岭河北派,今之托隆河,即郦《注》之葱岭河南派,今二河东流,至阿克苏东南,会和阗河,合为塔里木河,东流千余里,入罗布淖尔勃《注》则分叙葱岭河南派,东合于阗河为南河,东流入牢兰海。葱岭河北派为北河,东流入蒲昌海。骤观之,似与今水道不同,于是汪士铎图南北河分流入蒲昌海,董佑诚又谓南北二河,至注宾城南始合流。按葱岭河合于阗河处,至罗布淖尔千余里,至注宾城亦千余里,纵古今水有变迁,亦断不至千余里之遥,悬殊若是。盖郦氏虽分言南河、北河,自合于阗河后,实通为一河。此互受通称之例,自《禹贡》始。《禹贡》,江汉朝宗于海,盖以二水并大,非一水所得专其名,故兼称之。班固知其例,故湖汉水、豫章水同流,而各言入江。西汉水、潜水同流,亦各言入江。其他入河、入海之水,如此者尤多。《水经》淇、漳、圣、巨等水,并言入海,亦同此例。而郦氏书中言互受通称者,更不可枚举。此《注》叙葱岭河南派合于阗河为南河,并引《西域记》南河自于阗东北三千里至鄯善,入牢兰海,则南河本指于阗河言,即《经》河水二源之南源也。葱岭河南派自合于阗河,有南河之称,遂并其上源,亦被以南河之名。故《注》叙北河云,自歧沙东分南河,又云,北河东迳南河之北耳。对葱岭南派言,葱岭北派为北河,对于阗河、葱岭南北派为葱岭河,皆为北河,即《经》河水二源之北源也。南北二源,势均力敌。并流入蒲昌海,与《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正同,汪、董诸人不审耳。)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会贞按:《汉志》敦煌郡正西关外,有蒲昌海。徐松曰,今回部语谓之罗布淖尔。在吐鲁番城西南。)龙城故姜赖之虚,(朱虚作灵,《笺》曰:当作虚。戴、赵改。会贞按:《魏志》注引《魏略》,车师后部王治于赖城,盖非此也。)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朱脱昌字,戴、赵增。)烫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朱讹作元,赵据孙潜校改,明抄本及戴并作大。)晨发西门,暮达东门。浍其崖岸,(朱讹作岸岸,全云:当作崖岸。赵、戴改。)余溜风吹,稍咸龙形,西面向海,(朱西上衍皆字,戴、赵删。)因名龙城。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坚也。(朱《笺》曰:此《注》讹错,难以意通,据《御览》所引《凉州异物志》云:姜赖之虚,今称龙城,恒溪无道,以感天庭。上帝赫怒,海溢烫倾,刚卤千里,蒺藜之形,其下有盐,累棋而生。即此事也。)行人所迳,畜产皆布毡卧之。掘发其下,有大盐,方如巨枕,(朱讹作桃,《笺》曰:宋本作枕。戴、赵改。)以次相累,类雾起云浮,(朱起讹作气。赵据姜宸英本改,戴作起。守敬按:《大典》本作起。类字当衍。)寡见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东连三沙,(董佑诚曰:三沙当即今敦煌西境外之沙碛,古称白龙堆。《三国志》注引《魏略》,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盖三陇沙即《注》所称三沙矣。会贞按:《御览》七十四引《广志》,流沙在玉门关外,南北二千里,东西数百里,有三断,名曰三陇。)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盐泽之称也。(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蒲昌海一名盐泽。按蒲昌、牢兰、氵幼泽、盐泽见本书者凡四名。而《括地志》云,蒲昌海一名氵幼泽,一名盐泽,一名辅日海,一名牢兰,亦名临海,则凡六名矣。《山海经》曰:不周之山,(会贞按:山互见本篇上卷,不周风下。王逸《离骚》注、高诱《吕氏春秋》《注》并云,不周山在昆仑西北。据《山海经》则在昆仑东南一千七百四十里。)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氵幼泽,河水之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者也。(会贞按:《西次三经》文。)东去玉门阳关一千三百里,(朱去作至。赵据黄本改,戴作去。云:按《汉书·西域传》,蒲昌海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后汉书》同。惟《水经注》作千三百里,足证二书皆脱千字。守敬按:《汉书》,楼兰去阳关千六百里,蒲昌海在楼兰北,此《汉书》三百上本有千字之确证。又《佛国记》自敦煌度沙河,行十七日,计可千五百里,至鄯善国。蒲昌海近鄯善。玉门阳关近敦煌,亦可为《汉书》有千字之证。郭璞《西山经》注及《尔雅音义》引《汉书》皆无千字。王念孙谓后人据《汉书》删之,是也。乃全云,郭《注》作三百余里,与《汉书》合,赵亦引其说,若以《汉书》为是,郦《注》为非者,失之。《汉志》,龙勒县有玉门、阳关。《括地志》,阳关在寿昌县西六里。玉门关在龙勒县西北百十八里。唐寿昌在今敦煌县西。)广袤三百里。(朱作广袤三百里,赵同,戴袤作轮,三作四。守敬按:今本《汉书》作袤作三。《大典》本、明抄本作轮,作四,《御览》七十二引此同。王念孙又据郭璞《尔雅音义》、《禹贡·正义》引《汉书》谓本作三四百里。《河源纪略》,罗布淖尔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北有圆池三,南有方椭池四。)其水澄氵亭,冬夏不减。(会贞按:自玉门阳关句至此,《汉书·西域传·总序》文。《汉书》减上有增字,《山海经》郭《注》同,盖本班说,而《初学记》六引《汉书》无增字,又与此《注》同,并脱。《御览》引此《注》亦脱。寻绎文义,原谓夏不增,冬不减也,无增字则义不全矣。缘蒲昌海地势最下,沙道潜通,有泄有受,故涉历冬夏,不增不减也。)其中洄湍电转,(朱《笺》曰:《御览》引此电作雷,赵改雷。)为隐沦之脉,当其氵?流之上,(朱脱其字,赵据《御览》引此增,戴增同。会贞按:《御览》氵?作圜。)飞禽奋翮于霄中者,无不坠于渊波矣。即河水之所潜而出于积石也。(会贞按:《汉书·西域传》,蒲昌海水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河源纪略》,天山东向至哈密尽处,转南行,直至肃州,诸山转西南以属于安西之南山,复由南山西行尽于沙碛,此为北干,在罗布淖尔之东北,即内地大河以北之山,无不由此干分入。其和阗东来行沙碛中诸大山,是为南干,在罗布淖尔之西南,即内地大河以南之山,无不由此干分入。其中划然横断,东西相望,为大河伏流潜入青海之正道。天造地设,不可假借。特两山尽处,山根交互牵联,又沙碛中人迹稀到,故不易踪寻耳。董佑诚曰,天山以南,葱岭以东之水,皆会于塔里木河,而潴于罗布淖尔,伏流发为大河重源。)
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
河自蒲昌,有隐沦之证,并间关入塞之始,自此《经》当求实致也。河水重源,又发于西塞之外,出于积石之山。(董佑诚曰:积石山见上。河水自蒲昌伏流,至噶达素齐老山而复出。《注》言出于积石之山,盖积石以西,古为荒略,故据积石为限也。守敬按:《汉书·西域传》,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盖积石见《禹贡》、《山海经》,为古著名之山,故特举以表河之所出,如衡山去江汉合处甚远,《地说》称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旁也。至噶达素齐老山,乃后起之名,当郦氏时,无可标指,非谓积石以外古为荒略而外之。且积石在羌中,古亦为荒略也。会贞按:徐松曰,罗布淖尔水潜于地下,东南行千五百余里,至今敦煌县西南六百余里之巴颜哈喇山麓,伏流始出。山麓有巨石,高数丈。山崖土壁,皆黄赤色。蒙古语谓石为齐老,谓北极星为噶达素,谓黄金为阿勒坦。山麓之石,远望如北极星,故蒙古名其地曰阿勒坦噶达素齐老。伏流自壁上天池涌出,贲?为百道,皆黄金色。东南流为阿勒坦河,又东北流三百里,入鄂敦搭拉中,其泉数百泓,即《元史》所谓火敦脑儿,译言星宿海者也。又东南流百三十里,潴为札凌淖尔,又出淖尔东南流,折而南五十里,潴为鄂凌淖尔。又自淖尔东北出,东流十五里,折而东南百四十里,又南流二百六十里,折而东南三百里,又东北二百四十里,经阿木奈玛勒占木逊山南麓,即大积石山。)《山海经》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戴删南字,守敬按:原书无南字。《类聚》八,《初学记》六引并有南字。今河水自西南来,东北绕山而西北流,冒字最善形状。南字当作北。)是山也,万物无不有。朱有下有焉字,赵同,戴删。守敬按:《西次三经》文。)《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也。(守敬按:《禹贡》无自字,说者多生异议,郦氏引有自字,疑隋、唐间脱也。)山在西羌之中,(会贞按:《汉志》金城郡河关,积石山在西南羌中。《西山经》郭《注》同。山在羌中,则非河关县界审矣勃氏确凿言之,与古A8合。自唐章怀始误以龙支之积石,为《禹贡》之积石,辨见后唐述山下。《水道提纲》,大雪山即古积石山,在西宁边外西南五百三十余里。)烧当所居也。(会贞按:《后汉书·西羌传》,自烧当至滇良,世居河北大允谷,不言居积石山。郦氏云云,将别有所本耶?抑因段?追烧当至积石而为此说耶?)延熹二年,西羌烧当犯塞,护羌校尉段?讨之,追出塞,至积石山,斩首而还。(守敬按:《后汉书·桓帝纪》及《段?传》,事在延熹三年,此《注》二年为三年之误。)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朱左讹作在,赵据孙潜校改,戴作左。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并作左。《御览》一百六十五引《续汉书》此条,同。《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首也。)河水屈而东北流,迳析支之地,(朱迳下有于字,赵同,戴删。)是为河曲矣。(董佑诚曰:今河水绕阿木柰玛勒占木逊山东,而西迳蒙古和硕特前头旗土尔扈特南前旗南,又西北流迳和硕特南左翼中旗南,阿里克土司北,又东北流,迳土尔扈特南中旗东,又北流,迳和硕特南左翼次旗东南,又东流,迳和硕特南右翼末旗辉特南旗南,又东流,入贵德厅界。河曲之中,为和硕特前头旗、南左翼中旗、南右翼中旗、土尔扈特南前旗、及察汉诺们罕喇嘛游牧处,即析支地也。守敬按:《河源纪略》,析支虽近积石,而积石自在析支西北。司马彪曰,西羌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是河首、积石在析支西矣。应劭曰,河首积石,南枕析支,是河首积石在析支北矣。盖西羌依析支而居,在今大雪山东南折北之处,故云河曲羌。当为今乌兰莽奈多浑岭东南境。《一统志》,今大雪山东南黄河旋绕处,俗名出外河套,即言析支河曲地。然则析支之在积石东南即以河曲二字,可以定界。又考《新唐书·党项传》,其主赤辞内属,以其地为懿嵯、麟、岢三十二州。于是自河首积石山而东,皆为中国地。《通典》谓党项在古析支地,可以知析支在积石东也。据此则析支去今贵德厅甚远,况《注》下言迷唐居大、小榆谷,至永元五年,贯友于河峡作桥渡兵,迷唐遂远依河曲。大、小榆谷在贵德南,迷唐从谷远徙河曲,是河曲去谷远,去贵德尤远矣。董氏所指为析支之地与贵德接,未审。)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守敬按:《汉书·武帝纪》注引应说。《禹贡·释文》引马融说,亦云析支在河关西。析支在河关西南,言西者,西可以该西南也。)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守敬按:《御览》一百六十五引《续汉书》,今河关西可千余里,有河曲羌,谓之赐支,本应说。)
东北历敦煌、酒泉、张掖南。 (朱北下有迳字。 赵同,戴删。 守敬按: 三郡并汉武帝置. 后汉, 魏, 金, 后魏因。 赵云,按《汉书·地理志》敦煌郡下云,有蒲昌海。 冥安县,南籍端水,De Nan 羌中,西北入其泽,Indigenous 民田。 应劭曰,冥水出北,入其泽。 龙勒县,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溉民田。 效谷县,师古曰,本鱼泽障也。 桑叙说,孝武元封六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教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名。 渊泉县,师古曰,阚る曰,地多泉水,故以为名。 广至县,宜禾都尉治昆仑障。 酒泉县,应劭曰,其水若酒,已故曰酒泉。 师古曰,Old Folk 传云,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 禄福县,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 会水县,北都尉治偃泉disabled,东部都尉治东部disabled。 师古曰,阚る曰,众水所会,曰会曰会、曰会水。 乐涫县,《说文》曰,涫,{boil鬲}也,酒泉有乐涫。 又曰,氵沓涫,溢也。 今河朔方言谓沸溢为氵沓涫。 张掖郡得县,千金渠西至乐涫,入泽中。 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入海,过郡二,行2,1000 ri. 删丹县,桑钦以为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 居延县,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都尉治。 此即三郡之水也。 )应劭《地理风俗记》(守敬按:《隋志》不著录,已佚。 曰:敦煌 (赵云:按《汉志》敦郡下煌《Note》引应劭曰,敦,大也。 闪耀,森谷。 与酒泉张掖俱是仲瑗之说,则此不应独遗之。 刘昭《郡国志补注》敦煌郡下引《耆旧记》曰,国当乾位,地列艮虚,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酒泉, 其水若酒味也. 张掖,言张国臂掖以威羌狄。 (守敬按: 《汉志》酒泉县《注》引应劭曰,其水若酒,曰酒泉也. 张掖郡《Note》引应劭曰,张国臂掖,故曰张掖也。 乃抄略其辞。 《说文》曰:郡制:(守敬按:《说文》制上有周字。 另外, 《类聚》6、《御览》157引《风俗通》,本《说文》为说,亦有周字,此盖脱。 天子地区,分为百县,县有四郡. 晚年的《春秋》说:上大夫县,下大夫郡。 (守敬按: 《左传·哀二年》,赵简子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Imamoto 《说文》作上大夫受郡,脱县下大夫受五字。 此《Note》又脱Two受字,俱当依《左传》补正。 )至秦始置三十六郡以监县矣。 从邑,君语音 《释名》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 (守敬按: 《释州国》文.) Huangzhong 《十三州记》 (守敬按: 《御览》157引黄恭《十四州记》文同. 此称义仲,盖恭字。 证以应劭《十三州记》、阚る《十三州记》,此作十三州是,《御览》作十四州,误也。 而《类聚》六又误作苗恭十四州记,《玉海》因,恭之时地无考。 附是书于《晋地道记》下,盖以为晋人也。 )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至尊也。 郡守专权,君臣之礼弥崇。 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为元首,邑以载民,故取名于君,谓之郡。 (孙星衍曰:郡非会意,郦说失之。 《汉官》 (守敬按: 《御览》157引应劭《汉官仪》此条全文. 《类聚》六引稍略,《汉官仪》同上. 《Note》官下当有仪字。 曰: Qin 用李斯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守敬按:见《史记·始皇本纪》,然特追溯秦制下所指,则不尽秦郡。 )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 (守敬按: 齐郡,秦置. 鲁国,前汉置。 陈国、吴郡,并后汉置。 )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 (守敬按: 长沙郡,秦置.) 《十三悦世家》,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 《正义》以长沙为楚之邑。 Dan 阳郡,前汉置,班固于丹阳县下云,楚之先熊绎所封。 应氏名旧邑,本此。 然楚乹阳在秭归,不在吴,《江水注》已驳之矣。 )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 (守敬按: 二郡并前汉置.) )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 (守敬按: 河东郡,秦置.) 西河县,前汉置。 ))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如酒,Yu Zhang,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 (守敬按: 金城郡,前汉置.) 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引见后金城县下。 酒泉详上. 渝章县,前汉置,樟树生園中,故以名郡,《赣水注》亦引《汉官仪》说。 雁门郡,赵置,秦因。 孙星衍曰,雁门之山,出《山海经》,则此亦以山陵名耳。 )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 (朱因讹作国,上衍会计二字。 赵引全云:元文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注》所引有舛讹。 又东冶之名,更在会稽之后,盖自区冶死始有之,中瑗反以为古地名。 亦误也。 戴改删。 会贞按:会稽郡,秦置。 《渐江水注》,太史公曰,禹会诸侯计于此,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始以山名,因为地号,是也。 河迳其南,而缠络远矣。(董佑诚曰:河自蒲昌伏流,重源再发,并行塞外,故举三郡以表其地。 敦煌县、依马西省、酒泉县、伊马教县、张掖县、赣州县。 《经》合言过郡南,《Note》音缠络远,明河去三郡尚远。 《Customary》必求河于三郡中,误矣。)
河水自河曲又东,迳西海郡南,(朱此十二字讹作《经》,复讹作河水又自东河曲,戴改《注》,并互乙。全、赵依,云:考《注》义乃承上河曲之文,全、赵改《注》同,但据胡渭校改自东作东自。会贞按:戴互乙是也。董佑诚曰,下《注》引《十三州志》龙夷城在临羌新县西三百一十里,王莽西海郡治此,当在今青海南。)汉平帝时,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远方,讽羌献西海之地,(守敬按:西海详后《湟水》下。)置西海郡,而筑五县焉。周海,亭燧相望。(全云:五县谓修远、盐羌、兴武、罕虏、顺砾也。守敬按:全氏盖以《汉志》金城郡,莽曰西海,所属之县为莽改名者,惟此五县,与西海近也。然莽西海郡为羌所献之地,置于龙夷城,非改金城旧名。《汉志》当误,则所筑未必恰此五县矣。会贞按:《汉书·平帝纪》,元始四年,置西海郡。《王莽传》尤详勃氏则全用《后汉书·西羌传》文。)莽篡政纷乱,郡亦弃废。(全云:据《莽传》,居摄二年,西羌怨莽夺其地,攻走西海太守程永。会贞按:事在居摄元年,非二年,且传言莽诛永,遣护羌校尉窦况击西羌,二年春,破之,则居摄时郡尚未弃废。考《后汉书·西羌传》,王莽末,四夷内侵,及莽败,众羌还据西海为寇,则郡之弃废,在新室东汉间矣。)
河水又东迳允川而历大榆、小榆谷北,(朱此十五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董佑诚曰:《通鉴》注,大、小榆谷即唐之九曲,在积石军西二百里。《宋史·地理志》,积石军北至西甯州八十里,则榆谷当在今贵德厅西。)羌迷唐钟存所居也。(会贞按:范《书·西羌传》,迷唐居大、小榆谷。钟存第见于曹凤书中,谓在迷唐之南。迷唐入寇,但言其率种人,无钟存之目勃氏下引曹说,而称永元九年,迷唐与钟存东寇。此直云迷唐、钟存所居,盖兼采他家《后汉书》,故与范《书》小有异同。《通典》,钟存,别种羌。)永元五年,贯友代聂尚为护羌校尉,攻迷唐,斩获八百余级,收其熟麦数万斛,于逢留河上(会贞按:《通鉴》汉永元五年《注》,逢留大河即黄河,河水至此有逢留之名,在二榆谷北。)筑城以盛麦,且作大航(朱且讹作其,全校改。赵、戴改同。)于河峡,作桥渡兵,迷唐遂远依河曲。永元九年,(朱讹作八年,沈炳巽曰:本传是九年。赵、戴改。迷唐复与钟存东寇而还。十年,竭者王信、耿谭西击迷唐,降之,诏听还大小榆谷。迷唐(朱此下有种人二字。赵云:按此处似多种人二字。《后汉书·西羌传》云,和帝令迷唐将其种人还大、小榆谷,迷唐以为汉作河桥,兵来无常,故地不可复居。辞以饥饿不能远出,遂复背叛云云,则背叛者止迷唐耳。故下有与羌为雠,种人与官兵击之之文。击之者,击迷唐也。岂有种人背叛、种人复击之之事乎?其云与羌为雠,据《后汉书》云,迷唐复还赐支河曲。初,累姐种附汉,迷唐怨之,遂击杀其酋豪,由是与诸种为雠勃《注》删落不存,故难晓耳。)以汉造河桥,(戴改以作谓。)兵来无时,故地不可居,复叛居河曲,与羌为雠,种人与官兵击之允川,(守敬按:《西羌传》作允州,误。)去迷唐数十里营止,遣轻兵挑战,因引还,迷唐追之,至营,因战,迷唐败走,于是西海及大、小榆谷(朱脱谷字,戴、赵增。)无复聚落。?俞糜相曹凤上言:建武以来,西戎数犯法,常从烧当种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与诸种相傍,南得钟存,以广其众。(守敬按:《通典》,种存,别种羌。)北阻大河,因以为固,又有西海鱼监之利,缘山滨河以广田畜,(朱河作水,赵据黄本改。明抄本及戴并作河。)故能疆大,常雄诸种。今党援沮坏,(朱作坏沮,赵据黄本作沮坏,戴改同。守敬按:《大典》本作沮坏。)亲属离叛,其余胜兵不过数百,宜及此时,建复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广设屯田,隔塞羌胡交关之路,殖谷富边,省输转之役。上拜凤为金城西部都尉,遂开屯田二十七部。列屯夹河,(朱无列屯二字,戴、赵增。守敬按:《西羌传》文。间参以他家《后汉书》。)按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属。(会贞按:《诗·卫风》,在彼淇厉,桥本有厉之名。《一统志》,河厉今西宁边外西南。)长一百五十步,两岸累石作基陛,(赵累作垒。守敬按:《初学记》作累。)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相(朱无相字,戴、赵同。守敬按:《初学记》有相字,今增。)镇压。(守敬按:《初学记》七引段国《沙州记》至此。)两边俱平,(朱作俱来,沈炳巽改往来,赵同,戴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钅句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会贞按:《通典》,吐谷浑大戍四,一在清水,疑即此水也。)
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全云:施廷枢曰,《水经》全用后汉地名,不然,河关故金城郡属也。上曲阳之称中山,亦其证。因河关之属陇西,而知《水经》为东京之作,义最精审。予尝谓《山经》亦成于后汉,故其称河关,亦曰陇西也。会贞按:全氏尚不知《经》为三国魏人作,故有此说,详见《漾水》篇。)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全云:按朱谋?韦曰,观《注》中浇水,知《经》文洮字乃传写之误。胡渭本因之,改洮为浇。何焯疑之,然未有以折其谬也。盖自《经》、《注》紊淆,此条《经》文洮水入河,而第十六条又有洮水入河,则是有二洮水矣。胡渭因改此之洮水以避之,而不知惟此条是《经》文,以下十五条皆《注》。则正是此条洮水之释文,非别有一洮水也。若浇水则沙州一带水道之通名,滥水、漓水、洮水皆属焉,非别有一浇水也。故善长并不言其发源何山,其入河在何地,安得别标一浇水乎?《说文》曰,浇,水也。可知汉时并非水名,至晋末始有浇河之名耳。胡氏毕生治《水经》,乃有此谬。)
河水右迳沙州北。(朱右作又,戴改。董佑诚曰:《晋书·地理志》,前凉以敦煌、西域都护等三郡、三营为沙州,则在今安西州界中之沙州也。《西秦录》,乞伏炽磐以沙州刺史曲景镇西平。《通鉴》,呼卢古等攻沙州刺史出连虔于湟河。是当时西平、湟河诸郡,皆属沙州,即此《注》所称沙州,盖乞伏氏所移置也。炽磐当宋元嘉时。《隋书·经籍志》称,宋新亭侯段国。此《注》引国所撰《沙州记》,有吐谷浑河桥,有{山强}台山,有垫江源,则今贵德、循化以南诸番界,直接松潘厅化境,皆当时沙州地。《记》又有临洮城。临洮与χ罕、西秦同属陇西郡。以《记》言之,则是时北河州虽镇χ罕,而临洮则属沙州矣。河水所迳之沙州,诸地志皆不载,赖存此《注》,犹可考证。其治当在今贵德厅西,所治之城,已不可考。详绎《注》文,似即汉之河关县也。)段国曰:浇河(朱《笺》曰:段国《沙州记》云,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山强}台山,而此《注》说浇水,知洮字乃传写之误耳。守敬按:朱说非也。见下。)西南一百七十里有黄沙。沙,南北一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西极大杨川,(董佑诚曰:浇河见下,大杨川当在今贵德厅西南。)望黄沙,犹若人委乾Я于地,(朱作干A10,《笺》曰:《御览》引段国《沙州记》,作若人委乾Я于也。何焯云:晋人帖中或以乾为干,盖乾、干古通用,《初月帖》淡闷干呕是也。)都不生草木,荡然黄沙,周回数百里,沙州于是取号焉。(守敬按:《御览》七十四引段国《沙州记》此条。)《地理志》曰:汉宣帝神爵二年,置河关县,(赵云:齐召南曰,今本《汉志》,是文在破羌县下,岂误移于河关与?抑俱有而一存一脱与?全氏案:道元《注》于破羌县亦有此语,而所引是应劭说,则知此是班固河关之本《注》,而应劭又再注之于破羌。今本《汉书》于河关下失去元注,于破羌下复脱应劭曰三字,犹幸是文有可考尔。董佑诚曰:《汉志》金城郡河关,积石山在西南。《续汉书》属陇西,县当在今贵德厅界中。)盖取河之关塞也。《风俗通》曰:百里曰同,总名为县。县,玄也,首也,从系倒A11,举首易偏矣。(朱举首作与县,赵同。戴改,且云,此句有脱误,未详。)言当玄静,平徭役也。(朱无平字,《笺》曰:《御览》一百五十七引作玄静平徭役。又朱《笺》云:今本《风俗通》缺。)《释名》又曰:县,县也(朱曰下脱县字,赵增,云:县也之县,其音为悬,与悬通用。戴增同。)县于郡矣。黄义仲《十三州记》曰:县,弦也。弦以贞直,言下体之居,邻民之位。(沈炳巽曰:邻当作临。)不轻其誓,施绳用法,不曲如弦。弦声近县,故以取名,今系字在半也。(朱系作县,赵同,戴改。守敬按:黄说略引见《御览》五十七。)汉高帝六年,令天下县邑城。(朱六讹作元,《笺》曰:按《汉书》高帝六年十月令天下城县邑。全、赵、戴改六。)张晏曰:令各自筑其城也。(守敬按:《汉书》注引张说同。)河水又东北流,入西平郡界,(守敬按:郡后湟水下。)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东北,济川水注之。(朱此上二十七字讹作《经》,又平讹作卑,《笺》曰:谢云,据后《注》,西卑当作西平。戴改《注》,改平。全、赵同。董佑诚曰:《晋志》西平郡领西都、临羌、长甯、安夷四县。《元和志》,后汉献帝分金城置西平郡。后魏以为鄯善镇。盖在河水北界。今自贵德以北,皆西平郡地。守敬按:二川当在今西宁县西南。又按下称水出滥渎,《隋志》亦云河津县有滥水,似此济当作滥。然考《通典》达化县有洪济镇,后周武帝逐吐谷浑筑,在县西二百七十里,洪济盖取济川为名,则济字不误。)水西南出滥渎,东北流入大谷,谓之大谷水。北迳浇河城西南,(董佑诚曰:《元和志》,南凉秃发乌孤以西平、河南为浇河郡。下《注》云,有二城,东西角倚,东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寰宇记》,廓州至鄯州一百八十里,达化县西三十里。浇河城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则城在今西宁县西南。)北流注于河。(董佑诚曰:今贵德厅东有野桥下必拉,西有和卓兰台必拉,皆出厅南,北流入河,未审何者为济川水也。守敬按:上已言河水入西平郡界,董氏所指二水,去西平郡尚远,今以龙池河当济川水为合。)
河水又东,迳浇河故城北,(朱此十字讹作《经》,又东讹作东又。戴改《注》,改又东。全、赵同。董佑诚曰:即济川水也迳城也。)有二城,东西角倚,(会贞按:倚当作犄。《寰宇记》引此作掎角。)东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宋少帝景平中,拜吐谷浑阿豺(赵云:《通鉴·宋纪》作阿柴。会贞按:《宋书·吐谷浑传》,首称阿柴虏,吐谷浑后数传又称阿犭才立,是阿柴虏为吐谷浑之总号,阿犭才则一人之专名也。犭才、豺二字通用,《北史》作豺,《寰宇记》一百八十八同。)为安西将军浇河公,(朱《笺》云:《宋书·吐谷浑传》,少帝景平中,阿犭才表献方物,诏嘉其慕义,授安西将军沙州刺史浇河公。)即此城也。
河水又东北,迳黄川城。(董佑诚曰:城无考。《唐志》,达化县东有黄沙戍,疑即此,当在今贵德厅东。)
河水mat东,迳石城南,(董佑诚曰:《元和志》廓州化城县郭下,本后魏石城县。 黄河在县南八十步,即此石城也。 当今西甯县直南,南临河水。 《地形志》无石城县,盖属鄯州,今本阙也。 Zuohe Chatan Water, (朱此上二十二字讹作《经》,戴改《Note》。 禅, 赵同.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西宁县南。 老式? 击羌于石城,投河坠坑而死者八百余人,即于此也。 (守敬按:范《书段?传》、延禧钟、分兵石堡、勇士之战、1600多人溺水、横所姓名死亡数字、叶千死、叶千屋、叶千屋、叶千家、叶千家、叶千人、、 河水马塔 东北迳黄河城南,(朱此Cross讹作《经》,戴改《Note》。 禅, 赵同. 董佑诚曰:《通典》廓州,前凉以其地为湟河郡。 《张猛龙颂》有凉黄河太守,诸书无黄河郡,则黄河郡即湟河郡也。 《寰宇记》引《周地图记》云,湟河郡,后魏太平真君16年置洮河郡,Genushu。 今本《地形》鄯州下,郡县俱阙。 此《Note》称黄河西北去西平二百17里,当在今西宁县东南,巴燕戎格厅西境。 会贞按:湟、黄二字通用,详《洛水》篇黄水下。 或以此黄河为湟河之讹,失之。 今巴燕戎格厅四百里,有金刚城,南枕河ヂ,疑即郡右攵城。 《西宁府志》谓在碾伯县东南。 Yoro《Note》不合。 西黑217日西北。 河水又东北,迳广违城北,(全云:先司空公曰,广违即广威,音同字异,宇文盖取此城以名县。 董佑诚曰:《通典》廓州广威县,本后魏石城县。 是广威与石城相近。 唐之广威,盖即以此广违得名。 当在今循化、贵德二厅间。 会议: 《Yuan 和志》,后魏孝昌二年,于邯川戍城置广威县。 据下文河水迳邯川城南,此称河水迳广违城北,则郦氏所叙广违城,与后魏所置广威县,中隔河水矣。 还有《隋志》化隆,老魏曰广威。 全司空谓宇文取此城以名县,未知何据。 右爱之土川水。 (朱此上十六字讹作《经》,右讹mata,戴改《Note》,改右。 全、赵改《Note》同,仍mata。 水发远川,引纳支津,北迳城东,而北流注于河。 (董佑诚曰:今有清水河,出贵德厅南,东流合南来一水北流,东为循化厅界,西为贵德厅界,also 北入于河,疑即乌头川水。 其南来一水,疑即所谓支津也。 守敬按:《寰宇记》,河州χ罕乌头川在郡东,误。 宋χ罕县即今河州,今巴燕戎格厅西小积石山,为古唐述山,此《Note》下叙唐述山于临津溪、白土川等水之后,尚在今河州之西北,则乌头川不得在χ罕东也。 董氏以出贵德厅南之水当之,亦未合。 上石城,当今西宁县直南,此水不得反在西宁西南也,当在贵德厅东,近循化厅境。 )
河水又东迳邯川城南。(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董佑诚曰:邯川城当在今巴燕戎格厅所属土司境。《元和志》,合川郡守捉,在鄯州南百八十里。邯、合声相近,疑为一地。守敬按:《元和志》,米川县西至廓州一百里,前凉张天锡于此置邯川戍。)城之左右,历谷有二水,(朱二作三。全云:当作二。杜佑曰,东西邯水名,分流左右,是也。赵云:《后汉书·马武传》章怀《注》,以此水分流,谓之东西邯也。董佑诚曰:今巴燕戎格厅西境,东有克欠河,西有克群河,疑即东西邯水也。)导自北山,南迳邯亭,注于河。(会贞按:邯亭即上邯川城,盖亭置于城,则城亭一也。故城亭通称,如后湟水下称西平亭,又称西平城。随云东城即故亭也,其明徵矣。全书往往城、亭错出,读者不知其例,恐不免歧而二之也。)
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朱此十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水自南山,北迳临津城西,(董佑诚曰:《晋志》,永宁中,张轨分西平界,置晋兴郡,所统有临津县。《地形志》县阙。当在今循化厅西北土司境。)而北流注于河。(董佑诚曰:水当在今循化厅西。)
河水又东,迳临津城北,白土城南。(朱此十三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董佑诚曰:二《汉志》,白土皆属上郡,非此城也。《晋志》,金城郡有白土。《三国志》,正始九年,叛羌屯河关白土故城。则汉末已有城矣。《地形志》县阙。此《注》引《十三州志》,左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当近今巴戎格厅治。)《十三州志》曰:左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朱脱有字,赵据孙潜校增,戴增同。会贞按:《通鉴》晋太和二年《注》,引此有白土城。考左南津在漓、洮二水入河之间,去此甚远,不止六十里。准以地望,六上当脱二百两字。)城在大河之北,而为缘河济渡之处。(朱处下有北字。全处作地,云:北字是地字之误。今以《通鉴》注所引校正之。戴、赵删北字。守敬按:《晋书·吕光载记》,彭奚念于白土津,累石为堤。)魏凉州刺史郭淮(何氏曰:据《三国志》,淮领雍州,非凉州刺史,盖史传之略。戴云:此作凉州,误。)破羌遮塞于白土,即此处矣。(朱塞讹作寒,《笺》曰:《魏志》作塞。戴、赵改。)
河水马塔东,左会白土川水。 (朱此Cross讹作《经》,戴改《Note》。 禅, 赵同. 水出白土城西北岭下,(朱作西北,孔刻戴本增作山字。 会贞按:《通鉴》,唐大中四年,吐蕃于鸡项关南造桥,以击尚婢,婢军于白土岭。 则不如增岭字更有据。 东南流迳白土城北,也东南注于河。 (董佑诚曰:水当近今巴燕戎格厅治。 河水马塔 东北会Two川,右合二水,(朱此十二字讹作《经》,全、赵、戴改《Note》. 会贞按:下言夹岸,则河之南北俱有水,会Two川上当有左字。 董佑诚曰,当在巴燕戎格厅西。 )参差夹岸,连壤 (朱《笺》曰: Old 本作襄。 戴仍,赵改。 负险相望,河北在层山,山甚灵秀。 山峰之神,立石数百丈,帝帝桂初。 竞热争高,远望? 参々,若攒图之托霄上。 其下层岩峭举,Wall Shore无阶。 悬岩之中,多石室焉. Muronaka 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捕者 (何氏曰,归太仆家钞本作津造。 大和。 守敬按: 吴本作逮捕,逮捕字符不误,毛氏《津逮捕礻必书》取此。 因谓之积书岩。 岩户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 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谓之神鬼。 He 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之为唐述山,(朱之为讹作为之,戴、赵改。 全云:夏允彝本述作迷。 守敬按:他书多作述,或作术,无作迷者,则夏本作迷为误字无疑,全乃引以表异同,失之。 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洞穴。 其怀道宗玄之士,皮冠净发之徒,亦往栖托焉。 已故秦国记曰:(朱舟讹作川,赵据黄本改云:《秦州记》,郭忠产撰。 大作川。 河谷崖边玉二洞:一曰唐述洞,高四十长。 (守敬按:书钞》,唐洞深四十长,高四十长。 《御览》,唐洞纵深40,高40高。 《Note》文于时亮洞,言高、言广,也言深。 于唐述窟但言高,是有脱文,当以《书钞》、《御览》补之。 Nishi Niri 有时亮洞,高百長,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卷,(朱作五字,《笺》曰:当作五笥。 戴、赵改笥。 守敬按:《御览》作五卷,例他言若有积卷,《御览》是也,今订。 凉,南庵瞳。 (会议: 《御览》55引《秦州记》, 《书钞》157引》稍略) 《御览》原《Note㺑,唐术、时亮,美奈子之孝行士也。 赵云,《Geography今释》,积石山在今河州北120里,《水经注》谓之唐述山。 其西五十里有积石关,唐置积石军于此。 《山海经》云,积石山在金城河关县西南境中。 杜宇《通典》云,禹施功自积石而东,伊玛西平县龙支县界山是也。 案:诸家言积石者,多以此为小积石,别有大积石,去此尚千余里。 其说盖本于《汉书·西域传》,谓河源出于阗,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尋行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之文。 其实禹施功之始,即此积石,更无所谓大积石也。 欧阳?《舆地广记》云,班固所载张骞穷河源事,乃意度之,非实见蒲昲海与积石通流。 其言甚正. 盖河源在吐蕃境,汉时吐蕃未通中国,Wu Emperor以于阗山出玉,案古图书,乃名河所出为昆仑,后人遂并积石亦失其实耳。 至《水经注》云,积石在葱岭之北,则又失之远矣。 或讥杜佑主龙支之积石,谓因唐置积石军于浇河故城而误。 Thought《后汉书・郡国志》陇西郡河关县,积石山在西南。 还有《桓帝纪》,烧何羌叛,段? 追击于积石。 《Note》,即《禹贡》导河积石,在鄯州龙支县南。 是河州积石之名,非始于唐矣。 一清按,此言积石主《通典》,与《禹贡锥指》异。 《锥指》主《水经注》,不以杜佑之言为然。 守敬按:《汉志》积石山在河关西南羌中,不过藉县表名,岂谓即在县界。 《续汉志》所云,即本《汉志》,但删羌中二字耳。 大、小榆谷,河qu屡见《西羌传》,安得汉时不通中国? 郦《Note》以河曲为积石,与《史》、《汉》合符。 此山自名唐述,初无积石之目。 自章怀注《桓帝纪》,称积石在龙支县南,已混划不清。 自唐仪凤中,于鄯州西百20里置河源郡,也于浇河城置积石军,而积石遂移于唐述。 然李吉甫、张守节尚以河曲为大积石,以唐述为小积石。 至杜君卿则直以龙支之积石,为《禹贡》之积石,此杜氏之巨谬。 赵氏不能正之,何耶? 现在小积石山在河州西北,黄河之北,巴燕戎格厅之西。 下封有水,(朱《笺》曰: 下封当作崖下。 禅宇: 非也。 下封即下和也,字不误。 赵云:按《元和志》后魏避道武讳,改为夏封,而魏收《terrain 志》不载此县,惟冯翊莲勺县下,云有下和城,则其后废省矣。 然秦州,天水郡之上封云,避道武讳改,则夏封易名,李宏宪不为无据也。 戴云:下封未详,疑是地名。 董佑诚曰:赵引全说,谓下封即下wa,避道武帝讳。 然下和与此相距绝远,当从戴氏阙疑为正。 )导自是山,溪水南注河,谓之唐述水。(董佑诚曰:水当在巴燕戎格厅西。)
河水又东得野亭南,(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云:南字有讹舛。此下叙野亭水所出之文亦脱。全、赵改《注》同,改得作迳。会贞按:《注》所叙之研川水,在河南,如全、赵作河水迳野亭南,则野亭在河北,与研川水隔河。研川水入河处,安得谓之野亭口,且不先言研川水所出,下突言又东北流,亦无此文法。当作河水又东会野亭水,水出野亭南方合。《通鉴》宋元嘉六年,秦南安太守翟承伯等据罕?谷,以应河西,乞伏暮末击破之,进至治城。治乃冶之误,冶、野音同,冶城即野城,亦即野亭也,在今河州西北。)又东北流历研川,谓之研川水。又东北注于河,(董佑诚曰:水当在今河州西。)谓之野城口。(戴改城作亭以合上文。会贞按:《注》往往亭城错出,见上邯亭下,此不必改。《宋书·氐胡传》,赫连定率部曲至治城峡口渡河。治亦冶之误,即野城口也。)
河水又东历凤林北。(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凤林,山名也,(守敬按:《隋志》,χ罕县有凤林山。《元和志》,山在县北三十五里。《通典》,凤林有凤林关,盖即山以置关也。山在今河州之北。)五峦俱峙。耆彦云:(朱彦作谚。赵改云:耆彦犹云耆旧耳。戴改同。守敬按:《渐江水》篇作耆彦。)昔有凤乌飞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秦州记》曰:χ罕原北有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守敬按:《御览》六十八引《秦州记》文。)
河水mat东,与漓水合,(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Note》。 禅, 赵同. )水导源塞外羌中。 (董佑诚曰:水今曰大夏河,源出循化厅西南边外,山曰苏尔海阿林,水曰和尔藏必拉。 守敬按:《汉志》但言水出塞外,郦氏增羌中字。 考《汉志》何关,积石山在西南羌中,临洮、洮水出西羌中; 羌道、羌水出塞外,又有破羌、临羌县,全与漓水发源处近,盖此本羌地也。 详见《后汉书·西羌传》。 已故的《地理志》曰: 其水出西塞外,(守敬按; 《汉志》白石下文引,详后. 东北流,历野虏中 (守敬按: 野虏即吐谷浑,详后洮水下。 迳消(守敬按: 《初学记》八引此作销。 宇城西。 (董佑诚曰南。 )东北迳列河城东,(朱脱北字,列河作河列,赵同,戴增北字,删河字。 董佑诚曰:城当在今循化厅南。 《通鉴》,宋勇元年,秦王炽磐筑列浑城于汤罗。 《方舆纪要》,列浑城在河州西南百八里,疑即列城也。 会贞按:列浑城在河州西南,与《Note》所叙之城适合,即此城无疑。 浑与河形近致误,朱本又错河字于列字上也。 下但称列城,则又省文耳。 观水单称列水,其明徵矣。 )考《地说》无目,盖出自戎方矣。 左排水。 (朱合讹作右,戴、赵改。 )水出西北溪,东北流,(会贞按:上句西北疑西南之误。 )迳列城北,右入漓水,(朱右讹作又,赵同,下增东字。 戴凯对。 董佑诚曰:今循化厅西南山曰达那阿林,南有水,东流合和尔藏必拉,疑即列水也。 二水之海也。 漓水mata 北,迳可石孤城西,(董佑诚曰:城当在今河州西南。 西荣之奈雅。 又东北,左合黑城溪水。 (朱右讹作石,笺曰:疑作右.) 戴、赵改右。 董晞:我们的工作结束了。 会贞按:董说是,以黑城溪水在漓水之左也。 Mizude 西北山下,(朱山讹作溪,赵同,戴改。 东南流迳黑城南。 (董佑诚曰:城当在今循化厅南。 森京金:《元和》,义乌军在廓州南二百金硖川。 黑硖川即此黑城溪水,曜武军盖即置于黑城也。 Matatanan,Edasuizaide焉。 (守敬按: edamizu 详下. )东南入漓水。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循化厅南。 )漓水又东北,迳榆城东,(董佑诚曰:城当在今循化厅南。 榆城溪水注之。 水出素和细越西北山下,东南流,迳细越川,(朱迳下有于字,赵同,戴删。 )夷俗乡名也,(守敬按:上称素和细越,此但称细越者,盖素和细越四字是一乡名,此单举下二字以省烦文,如列河城又称列城,榆城溪又称榆溪是也。 )东南出狄周峡,(董佑诚曰:当并在今循化厅西南。 东南右合黑城溪之枝津。 津水上承溪水,东北迳黑城东,东北注之(会贞按:之字当作于。 榆溪.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循化厅南。 )也东南,迳榆城南,东北注漓水。 (守敬按:今循化厅西南有一水,出骟马城北,东流入和尔藏必拉,疑即榆城溪水也。 )漓水又东北,迳石门口。 山高险绝,(朱《笺》曰:《御览》引此作高?峻绝。 戴增峻字。 会贞按:宋本《御览》五十引此无峻字。 《寰宇记》引同. 《元和志》文亦同. 则《Note》本无脱漏,不知朱氏见何误本《御》,致戴亦为所览惑。 戴? 作险,全书同。 )对岸若门,故峡得阙名矣,疑即皋兰山门也。 (董佑诚曰:《元和志》,石门山在凤林县东北二十八里,即皋兰山门也。 凤林县,《元和志》谓东南至河州八十里,《寰宇记》谓在州西南八十里,《寰宇记》为是。 山宰今州西南部。 汉武帝元利三年,骠骑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守敬按: 此《汉书・武帝纪》元Kari 2nd Year Sentence。 《记・建元表》和《霍去病传》工作2年相同。 《汉书》本传有作三年者,误。 此作三年,又后人据误本《汉书》改。 )谓是山之关塞也。 应劭《汉书音义》曰:皋兰在陇西白石县,(守敬按:白石县详下。 川谷。 孟康诚:山关名也。 (守敬按: 《武帝纪》颜《Note》并引应劭、孟康说.) )今是山去河不远,故论者疑目河山之间矣。 (朱二皋兰下俱有应字。 《汉书音义》上,无应劭二字,赵删增云:Two皋兰应之应字俱衍文。 《汉书音义》上脱应劭二字。 《隋书·经籍志》,应劭《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孟康《汉书音义》之之卷,今《Note》引二家之言,各加姓名以别之,后来传写脱误,行间散佚,随笔补缀,今《汉书·武帝纪》注文具在,可考而知也。 谓是山之关塞也一语,是道元自己解说如此。 盖皋兰本山名,而应劭以为河名,孟康以为山关名,故又以论者疑目河山之间释之。 守敬按:《汉书·霍去病传》,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则皋兰去汉境甚远。 师古《去病传》注,虽亦载应劭说,而mata 引苏林曰,匈奴中,山关名也。 盖已知非白石塞外之皋兰矣。又皋兰山名,应以为河名,白石县在金城,应以为属陇西,师古亦明纠其失。 )漓水又东北,皋兰山水自山左翼和右翼注漓水。 (董佑诚曰: 当在今河州西南。 漓水mata 东,白石川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山下,(朱无山字,赵增云:即白石山也。 戴增同。 董佑诚曰:县即白石县也。 会贞按:赵增山字,是也。 谓即白石山则非。 下明云,白石山在县东,则不在西北,方位各别,安得混而一之? )东南流,edazu 东注焉“(会贞按:edazu 详下。 白石河水,也称南迳白石城西,(董佑诚曰: 即下所云白石故城也。 《汉志》,白石县属金城郡,《续志》属陇西郡,金金,The late 下云故城。 《元和郡县志》言,凤林县本汉白石县地。 下《Note》引阚る,谓在狄道西北二85里,则当在今河州西南。 而注漓水。 (董佑诚曰: 水当在今河州西南. 会议: 《晋书·载记》,乞伏炽磐使昙达等讨破休官、权小郎、吕破胡于白石川,进据白石城。 现在洪州河出河州西南,盖即白石川水,但只一派,东至河州南入大夏河,即《Note》所叙枝津,别无分流之水南注大夏河者,盖迳白石城西之正流已湮矣。 漓水又东迳白石县故城南。 (朱脱漓字,戴、赵增。 王莽更曰顺砾。 阚曰: 白石县在狄道西北285里, 漓水迳其北. 今漓水迳其南,(朱讹作迳东南注之,赵但删迳字,戴改东为其,删注之二字。 守敬按:戴是也。 而不出其北也。 漓水马塔东,迳白石山北,(董佑诚曰: 山当在河州西南。 守敬按: 北字疑误。 白石山当与白石水近,据《Note》白石水在漓水北,白石城在漓水北,若漓水迳白石山北,则山在漓水南,不合。 当以作南为是。 应劭曰: 白石山在东。 (守敬按: 《汉志》颜《Note》引应说,此与下狄道之白石山各别。 )罗溪水注之。 (朱脱水字,戴、赵增。 Mizude 西南山下,东入漓水。 (董佑诚曰: Now 牛尾河出河州西南牛 山,东北入大夏水,疑即罗溪水也。 )漓水马塔 东,左合罕? 南溪之,(朱无漓字,戴、赵增。 水出? 西,(朱脱水字,赵同,戴增。 东南流迳罕? 南,(董佑诚曰:盖罕?羌所居,当在今河州西。 笔记。 (朱此二字讹在前漓水迳东南下,赵同,戴移。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河州西。 《十三书》 说: 广大阪在桴罕西北,(会贞按:《河州志》, Imashu North Niri 有万顷原,一名广大原,四望宽平,东西八十里,40 ri North and South. 罕? 在焉。 (赵云:按此句有脱字。 《方舆纪要》云,罕? 谷在河州西,《水经注》白石县东有罕? 渡,又东则χ罕故城也。 盖误以溪为渡。 守敬按:《通鉴》宋元嘉六年,沁南安太守翟承伯等据罕? 谷以应河西。 胡《Note》引《水经注》云,云作罕? 溪,顾氏所本,刊刻讹为渡耳。 《同风》马塔云,秦贤太守莫者若眷据? 川以叛。 《注意》 这? 川非扶风之?,当亦在χ罕左右。 怀疑? 为? 之误,即此罕? 凯亚。 )古慕容吐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而创居于此。 (守敬按: 《宋书・吐谷浑传》,弈洛韩有二子,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别为慕容氏.) 据之,则吐谷浑不得称慕容。 又云,浑西附阴山,遭晋乱,遂上陇,出罕? 西零,西零今之西平郡,罕? 今桴罕县,阴山详本篇下卷。 )漓水又东,迳χ罕县故城南。 (董佑诚曰: 《汉志》,县属金城群,《续汉志》属陇西郡。 《地形志》,河州治桴罕,而无桴罕县。 《元和志》,魏置桴罕镇,泰和16th Year 改为河州。 此《Note》云桴罕故城,下又别出桴罕城,则后魏之桴罕,非二汉故城矣。 诸家地志,皆以汉魏迄唐之桴罕,皆即今河州治。 此《Note》引《十三州志》、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今大夏河、北至州城尚四五里、而flood河经州南门外、东入大夏河,似与白石枝津相合。 疑今河州城为北魏以后之桴罕,而二汉故城,尚在今州治之南,滨于漓水也。 应劭曰:故罕羌侯邑也。 (赵改故罕作桴罕,云:今本《汉志》注亦误,顾景范proof。 按《寰宇记》,桴罕县下引《周地图记》云,桴罕即故桴罕侯邑也。 可疑的下脱桴字。 戴改罕羌作桴罕。 守敬按:《寰宇记》作故罕羌侯邑,与《汉志》注、《水经注》同,不如赵氏所云。 还《元和志》亦同,已故全氏仍从朱本,云,师古以罕羌、? 羌为二种,而? 大?,小? 之分,然则桴罕者,中国之与罕羌相接地,非竟属罕羌地也,细读《赵充国传》可见。 《十三州志》曰: 桴罕县在郡西二百10里 (会贞按: 桴罕县,汉属金城,后汉属陇西郡,此郡则谓陇西也,全、赵同。 观《Note》下云安故,陇西之属县,引《十三州志》曰、县在郡南四十七里,其明徵矣。 )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 漓水马太,已故的白川水记之。水有二源,南源出西南山下,东北流,迳金纽大岭北,(朱作金细北岭,全云:《Sui Zhi》,大夏县有金纽山,细字误也。 《寰宇记》,金纽山在大夏县西二十里。 会贞按:在今河州东南,有金柳城,见后大夏水下,)mata 东北,迳一故城南,(会贞按:城当在今河州南。 马塔北,洋北水协会。 北源自西南迳故城北,Right Iru 南水,Turbulent Flow东北,注漓水。 (董佑诚曰:今河州东南有广通河,有二源,当和政驿东,西北流合为一,入大夏河,疑故即故城川水,而朝向稍异。 漓水马塔 东北,Zuohe Shiraishikawa no edatsusui,上承白石川,东迳白石城北,(董佑诚曰: 当即前白石旧城。 )东绝罕? 溪,又东迳桴罕城南,(董佑诚曰:此后魏之桴罕城也,疑即今河州治。 )东入漓水。 (董佑诚曰:今贺省西南泛洪河、源大浦河、流溪周纪南门外、东入大夏河、苏顺白石越。 凯耀西:今河上游为白石川水正流,姬古白石城北,Noedatsuya。 )漓水又东北出峡,(董佑诚曰:峡在今河州东北。 北流竹邑河。 (董佑诚曰:今漓水发源循化厅西南边地,东流迳厅南,东北流迳河州南,折北流,迳州东北入河。 《Geo志》曰:漓水 (守敬按: 《汉志》漓作离. )出白石县西塞外,东至桴罕入河。
河水又迳左南城南。(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董佑诚曰:《晋志》永宁中,张轨置左南县,属晋兴郡。《地形志》阙。此《注》引《十三州志》,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当在今巴燕戎格厅之东,大夏河口之北。)《十三州志》曰:石城(石城详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者也,津亦取名焉。(董佑诚曰:《晋书·载记》,张瑁从左南渡河,袭麻秋军后。盖其地为河水津渡。会贞按:《十三州志》称左南津,引见前白土城下。)大河又东,迳赤岸北(朱此八字讹《经》,全、赵、戴改《注》。)即河夹岸也。(董佑诚曰:《晋书·载记》,张瑁屯于河夹岸,麻秋袭败之。当在今河州东北大夏、洮河二口之间。守敬按:《方舆纪要》,赤岸戍在河州西北,引此文,谓即赤岸戍,稍误。)《秦州记》曰:桴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会贞按:此事《晋书·载记》不载。)
河水mat东,洮水注之。 (朱此八字讹作《经》。 戴改《Note》,云:朱谋? 韦《笺》,于前《经》文,欲改洮水为浇水,由不察此属《Note》文耳。 Zen, 赵改同. 《地理》新 新: 水出塞外羌中. (会贞按:《汉志》临洮县,洮水出西羌中。 《御览》六十五引《汉志》亦作西. 此郦氏抄变其辞,盖漓水出塞外,洮源更在漓源南,则亦出塞外也。 《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山强}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 (会议: 《初学记》8, 《御览》65, 《寰宇记》并引《沙州记》文) 《初学记》{山强}作强。 《山海经》新:白水出蜀. (会贞按: 《海内东经》文. )郭静纯《Note㺑:从临洮之西倾山,东南流入汉,(会贞按:郭《Note》作从临洮之西西倾山来,经杳中,东流通阴平,至汉寿县入潜 勃氏抄略其文,汉谓西汉,即潜也。 白水 《漾水》篇. 而至垫江. (会议: 垫江县,见《羌水》篇及《梓潼水》篇。 )late 段国以为垫江水也。 (会贞按:《魏书・吐谷浑传》,阿豺升西强山,观垫江源,问于群寮曰,此水东流,更有何名,由何郡国入河水也? 其长史曾和曰,此水经仇池,过晋寿,出宕渠,始号垫江,至巴郡入江。 垫江县去{山强}台山甚远,盖因水之垫江县,而号垫江,遂并上流亦被以垫江之名也。 )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山强}台,西倾之异名也。 (董佑诚曰:西倾山在今洮州厅西南,按青海所属蒙古境,当和硕特前头旗之东。 山脊南北横亘,洮水出其东,曰巴尔巴必拉,东南流,折而东流为洮河。 其西即黄河当积石东,东流折而北流,也折而西北流之处。 迤南山spinal 东出,有水出其阳,为祥楚必拉,即垫江水源。 下会西汉水入江。 山为江、河之大诫命,故《禹贡》导山,以西倾为次阴列之首。 会贞按:《汉志》临洮,《禹贡》西倾山在西南。 《T括地志》,西倾山,今{山强}台山,在洮州临潭县西南三36里。 《元和志》,洮水出县西南三百里{山强}台山。 立即《禹贡》西倾山也. 《寰宇记》,西倾山在金城西南,一名西强山,一名{山强}台山。 洮水东北流,迳吐谷浑中。 (朱脱迳字,戴、赵增。 董瑜 诚曰:现洮州厅西南,港谷浑故乡。 )吐谷浑者,始是(赵作自。 )东燕慕容之枝庶,因氏其字,以为首类之种号也,故谓之野虏。 (会议:《晋书・吐谷浑传》,Togu Peng,慕容?之庶长哥也. 子孙据有西零已西,甘松之界,极乎白兰千里。 逐水草卢帐居,以肉酪为粮。 西北,谓之为阿柴虏,或号为野虏。 孙叶延曰,《礼》云,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 吾祖始自昌黎,光宅于此。 现在以谷浑为氏,尊祖之义也。 )自洮{山强}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是龙须,会贞按:《本草》,石龙刍,一名龙须。 《山海经》龙修郭《Note》,龙须也。 似莞而细,生山石洞中,茎落,可以为座位。 而无樵柴。 洮水又东北流,迳洮阳曾城北。 (朱阳上脱洮字,戴、赵增。 Dong Yu 诚曰:《晋志》,洮阳根狄道郡,惠帝立,后废。 《元和志》,后周置洮州,唐为洮州,治临潭县,其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 {山强}台山在县西南三百里。 与此《Note》所引《沙州记》{山强}城东北三百里有曾城,正合。 现在洮州厅西南七十里故城,即洮阳城也。 会贞按:《方舆纪要》,古洮阳城亦谓之曾城,是一城二名,洮阳、曾城,乃合言之。 )《沙州记》曰:{山强}城(会贞按:《寰宇记》一八八引《沙州记》,西弘城东有西强城,因山为名,可容八百余人,即《沙州记》详叙此城之文,《Note》{山强}上脱西字,《通鉴》魏景元三年《Note》引作{山强}城,盖即据郦书,城当在今洮州厅西南西倾山上。 东北三百里有曾城,(会贞按:二酉堂辑本据此《Note》作层城,盖张氏据字义改。 城临洮水者也。 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上遣行车骑将军马防与长水校尉耿恭救之,诸羌退聚洮阳,(守敬按:自建初二年至救之句,并见范《书·马防传》、又《耿恭传》及《西羌传》载其事。 《后汉纪》亦载,惟未明指羌攻南都尉耳。 而全无诸羌退聚洮阳之说,此本他家《后汉书》。 即时木叶。 洮水又东迳洪和山南,(朱洪讹作共,赵同,戴改。 守敬按:下句言城,此不先实指其名,词意不贯,亦有误。 据《地形志》,魏有洪和郡。 还有《寰宇记》本吐谷浑之镇,谓之洪和城。 此当作洪和郡,或作洪和城。 《通鉴》魏景元三年引此作共和山,则讹误已久。 在城堡里。 (董佑诚曰:《元和志》贞观四年洮州自洮阳城,移治故洪和城,八年复旧。 美相县西至州75里,贞观移州,县亦随徙。 是洪和在洮阳东七十余里也。 现在为洮州厅治。《方舆纪要》,魏邓艾败姜维于侯和,凉张骏置侯和屯护军。 符秦王猛讨叛羌,使别将守侯和。 侯卫太和十五年,王固浑修泥和城,置戍,魏攻拔之。 侯河、红河、泥和、迷和,即一城也,音转耳。 案下《Note》言,又东迳迷和城头,则迷和在泡水南,与洪和之在水北者不同。 洪、侯音相转,侯和当即洪和。 Mud、迷音相近,mud和当即迷和也。 )洮水又东迳迷和城北,(董佑诚曰:城当在今岷州西。 会贞按:《通鉴》齐永明九年mud和城《Note》,mud和即《水经注》所谓迷和城,是也。 而mata 引宋白曰,洮州临洮郡城,真名洮阳,在洮水之北,乃吐谷浑所筑,南临? 水,极险峻,今谓之洪和城。 则mata 混此《Note㹋洮阳、洪和、迷和三城为一。 赵氏据之,亦为所惑。 羌名也. 又东迳甘枳亭,(会贞按:《初学记》八引此,枳作根,误。 《Note》甘枳亭、望曲连叙,望曲在临洮西南,则亭当同在今岷州西南。 )历望曲,(董佑诚曰:《注》言在临洮西南,是洮水迳其北也。 《通鉴》后汉建初二年,马防击解临洮围,布桥等屯望曲谷,不下。 《Note》引此《Note》为证,当在今岷州西南。 )在临洮西南,(朱脱临洮二字,《笺》曰:在疑作右。 赵据《后汉书·马防传》注引此增二字。 戴增同。 城堡的200里。 (朱脱城字,戴、赵增。 会贞按:《马防传》注引此有城字。 龙桑城详下。 洮水又东,迳临洮县故城北。 (董佑诚曰:二《汉志》县并属陇西郡.) 《晋志》 所属 狄道郡. 《地形》有临洮郡,无临洮县。 盖郡治在龙城,故此言故城也。 《Yuan 和志》,岷州城即秦临洮城。 按唐州治即今州治。 )禹治flood,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 (孙星衍曰:《尚书》禹锡玄圭是也。 守敬按:《尚书璇玑钤》,禹开龙门,导积石,玄圭出,刻曰,Enki Yu,受德天赐佩。 彦谷《类聚》11. 《遁甲开山图》,禹游于东海,得玉圭,碧色。 引见《后汉书·张衡传》注。 又游龙门口,神采玉简授之。 禹执简,平定水土。 引见《路史后纪》注13. 皆不载至洮水受黑玉书事,未详郦氏所本。 《寰宇记》,溢乐县,本秦之临洮县,岷山在县南一里,山黑无树木,其西有天Goddes,洮水经其下,即夏禹见长人受黑玉书处。 )洮水又东北流,Qu 而迳索西城西,健一二,马防、耿恭从五溪,祥? 盖谷,(朱《笺》曰:详礻盖一作?益?盖。 会贞按:五溪见下。 出索西,与羌战,破之,筑索西城,(会贞按:《通典》和政下云,后汉索西故城在县东。 徙陇西南都尉居之。 (会贞按:范《书·马防传》,引兵与羌战于索回。 打破。 《西羌传》,防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都尉戍之。 大家都什么都不说? 盖谷出,此本他家《后汉书》。 )俗名红水城堡,(朱无俗名二字,戴增。 赵增亦曰二字,全云:《Sui Zhi》,河源郡置在古赤水城。 Dong Yu 诚曰:《地形志》,赤水县属河州临洮郡,在今岷州东北。 守敬按:《马防传》Note、《通典》并作赤城,以魏赤水县证之,则作赤水城是。 全引《隋志》这赤水城则误。 考《隋书·宇文述传》,大业三年,帝令述以兵屯西平之临羌城,Tugu 浑西遁,追之至曼头城,拔之,乘胜至赤水城,复拔之。 是曼头城在临羌城之西,赤水城更在曼头城之西。 《唐书・吐蕃传》有河源故城,在青海南,本吐谷浑赤水城,是也. 此城在今岷州东北,则在古临羌城之东南百里,其非一城,审矣。 亦曰临洮东城也。 《沙州记》曰:从东洮至西洮一20里者也。 (守敬按:《后汉书·马防传》注引《沙州记》同,东洮即此城,西洮则临洮城也。 洮水马塔 曲亚北,迳龙桑城西,而西北流。 马防以建初二年,从安故五溪出龙桑,开通旧路者也。 (会贞按:此数语不见范《书》,亦他家《后汉书》文。 建武忠,来歙破羌于五溪。 司马彪谓襄武有五溪聚,此称安故五溪,不同。 然襄武之西北,即安故,地实相接也。 俗称龙城。 (赵云: 龙桑城,六朝史亦作桑城,《通鉴》因之,盖省文也.) 不然,郦以为俗名龙城,岂mata 有桑城一名乎? 董宇 诚曰:《魏书・地形》临洮郡龙城县,太和第十年名。 城当在今岷州东北麻童里诸土司境。 守敬按:龙桑城在洮水东,俗但省称龙城,故魏因置龙城县。 若桑城在洮水西,郦氏另叙于下,乃另一城也。 赵误混为一。 )洮水又西迳步和亭东,(董佑诚曰:亭当在今洮州厅东北。 科瓦河水注。 守敬按:《寰宇记》,步和川,羌人谓之天泉。 水出西山下,东北Outflow Mountain,迳步和亭北,东北注洮水。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洮州厅北土司境。 )洮水又北出门峡,(董佑诚曰:峡当在今狄道州南界。 会贞按:《Topographic Zhi》,临洮郡有石门县,太和九年置,取此门峡为名。 历求厥川,(朱《笺》曰:求一作东。赵改东,又改厥作历,云:即下历水也。 )蕈川水注之,(赵蕈落垲字,云:下文《Note》可证。 守敬按:洮水北流,蕈垲川水西北注洮,在洮水之东。 蕈川水东入洮,在洮水之西,截然二水,源流既别,又隔洮水,安得以为一水同名? 以彼证此,赵氏之疏也。 )水出桑岚西溪,东流历桑岚川,也叫东迳蕈川北,东入洮水。 (董佑诚曰: 《地形》,贺州红河县 蕈川县,延兴四年置,即此《Note》所称蕈川也。 《穗志》,水池县,后魏曰蕈川。 水池故城在今洮州厅东北160里。 蕈川水当在其北。 洮水mata 北历厡,(董佑诚曰:南六十錡,有锁林峡,洮水所经,两崖悬绝。 疑即此峡也。 )迳偏桥,出夷始梁,(会贞按:并当在今狄道州西南。 右联合河水。 (董佑诚曰: 南有南川水,源出州东南渭源县界裸露山,西北流,迳抹邦山,曰抹那河,至州南六十里入洮,疑即蕈垲川水。 水东南出石底横下,(朱作东南石底岭下,《笺》曰:宋本作右底横下。 全云:石字不误。 戴增水字,出字,岭作横。 北历蕈垲川,西北注洮水。 洮水又东北,迳桑城东(赵桑上有龙字。 守敬按:桑城不误,与上龙桑城无涉。 赵增龙字,无讹,当是刊刻者所为,而全本亦承其误。 Dong Yu 诚曰,《晋书·载记》,刘与陷stable,南阳王保迁于桑城。 《通鉴》Note,保欲自桑城奔河西也。 城当在今狄道州西南土司境。 )北会蓝川水,水源出求厥川西北溪,(朱求厥作来历,戴改,赵改东历。 还有朱下有南流历川四字。 赵云:流下有脱文。 戴删此四字。 东北流迳蓝川,(董佑诚曰:《地形志》,贺州红河县蓝川县,真君八年置郡,后改。 即此《Note》所称蓝川也。 当在今狄道州西南土司境。 历水池城北,(朱讹作水城城。 赵删下城字。 戴改水作桑,删同。 守敬按:《地形志》红河县有水池县,真君四年置郡,后改此。 惟上城字当作池。 别无讹衍。 《穗志》后周改蕈川为水池,盖周废蕈川县,转移水池于蕈川城也。 魏水池城当在蕈川之北,在今狄道州西南。 东入洮水。 (守敬按: 今狄道州西南有恒水,出双投堡西,东北流入洮,盖即蓝川水也.) 洮水马塔 北,迳外羌城西,(董佑诚曰:城当在今狄道州南。 Also北迳和博城东,(董佑诚曰:城当在今狄道州西南土司境。 山内在城堡里,佐乡和广川水。 (朱水字亦作川,赵同,戴改。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狄道州西南土司境,州西南有水出蕃界山,曰札噶尔阿林,东北流,迳八角城北,入于洮水。 朱知其为蓝川与和博川也。 会贞按:董氏所指即恒水,今以恒水当蓝川水,则和博川当在恒水之北。 水出城西南山下,东北迳和博城南,东北注于洮水。 洮水北迳安故县故城西。 Dong Yu 诚曰:二《汉志》,县并属陇西郡。 晋省。 《十六国春秋》,前凉复置,兼置郡,西秦亦曰安固郡。 《Toposhi》无之,是县废也。 《注》姬《13 树芝》县在郡南47 ri. 郡谓陇西郡. 二汉并治狄道也。 已故的城堡在今狄道州南。 《地理》(朱志下衍曰字,赵同,全、戴删。 陇西之属县也。 《十三省》新新: 47 里以南 县在郡. 盖延转击狄道、安故,五溪反羌,(朱反讹作及,戴、赵改。 大破之,(守敬按: 范《书·盖延传》但言定街泉、略阳、清水诸屯聚,攻河池,未克,以病引还,不载此事。 盖本他家《后汉书》。 )即此也。 洮水又北迳降狄道故城西。 (戴据《汉书》删降字,下同。 Dong Yu 诚曰: 二《汉志》狄道并属陇西郡。 《金智》, 惠帝置狄道郡. 前凉置武始郡。 《寰宇记》,晋惠帝时,以狄道为降狄道。 《十三书之》云,降狄道,今日武始。 《地形》,贺州市乌石县,领狄道县。 此云故城,疑有改治。 戴氏据《汉书》删去降字。 今按《寰宇记》引所《十三州记》,即此《Note》所称阚る说,是原本作降,惟下引《汉书》,则本无降字,后人因前后文而误增耳。 南里许,有古土城,Ban Castle,当即狄道故城,其城北之武始故城,则后魏之武始郡治,Yuda Shaya. 会贞按:《通鉴》晋建武元年《Note》引此无降字,盖胡氏误删。 《渭水注》,陇县称降陇,与此同。 说:今天的武士屋。 洮水在城西北下,(朱北上有东字,戴、赵删。 Zen, 戴改下作流. 守敬按:《大辽水注》引《魏地记》曰,黄龙城 西南有白狼河,东北流,附城东北下,则此下字不误。 )北,陇水注之,(朱陇讹作垄,戴、赵改。 ) 立即《山海经》所谓滥水也。 (孙星衍曰:陇水原出渭源县界,西北流迳狄道州,东入洮。 《山海经》滥水入汉,此误引也。 Dong Yu 诚曰: Imamoto 《山海经》称水四流,注于汉水。 汉字当误。 会议: 《博物志》之热水 注汉,郦氏于《漾水》篇载之。《西次四经》之滥水载入此篇,以为西北注洮,与《经》西流合。 足证《经》注汉,为注洮之误。 毕沅乃认为一水,不知滥西流,不得注汉也。 此与前出滥渎之齐川水各别。 《Sui Zhi》河津县有滥水,乃何水,全引于此,非也。 )水出鸟鼠山西北高城岭,(董佑诚曰:今渭源县北分水岭,即鸟鼠山之干,东则渭水源,西则滥水源也。 俗曰东峪河。 会议: 鸟鼠山、高城岭,并详《渭水》篇. )西迳陇坻,(朱脱陇字,坻讹作底。 《笺》曰:宋本作西迳陇坻。 赵增陇仍底,戴增改。 董佑诚曰:当在今狄道州东。 此与天水之陇坻,地异而字亦异。 《Note》引扬雄《解嘲》响若坻颓,《文选》注引应劭曰,天水有大阪,名曰陇坻 叉,于礼切。 韦昭曰,坻音若是理之是字。 《书》曰,巴蜀名山堆落曰坻。 依应说则当作坻,依韦说则当作坻,颜师古《注》从韦说,是也。 若《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则当作坻字耳。 其山岸collapse者,Voice 闻百里,(全、赵改岸作崖。 会贞按:二语见《说文》氏字下,作岸。 )late 杨雄称响若坻颓,(会贞按:此扬雄《解嘲》文,《汉书》本传作响若坻ㄨ,《文选》作响若坻ㄨ。 是枝裕和。 同样在西北部,山下。 《地理》曰:降狄道东有白石山。 (赵云:按狄道称降,《渭水》篇陇县亦称降。 《寰宇记》晋惠帝以狄道为降狄道,则是晋时改称。 Dōgen 引班《志》称降,斯其谬耳。 守敬按:《一统志》云,此山本在今狄道州东,自《寰宇记》谓山有梁泉,后人遂谓皋兰县东南之山,误。 迳武街 城南西北。 (朱街讹作阶,赵同,戴改。 守敬按: 《通鉴》晋永和二年、唐开元二年《Note》引此并作街. Dong Yu 诚曰:《晋书》,惠帝分狄道置武街县。 又云,咸和五年,张骏置武街护军,当在今狄道州东。 还有西北迳降狄道故城东。 《百官表》曰:县有蛮夷谓之道,公主所食曰邑。 (朱讹作有公主谓之邑。 全云:按本《表》曰,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太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 今钞变割截不可晓。 戴依原书改。 )应劭曰: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 (守敬按: 《汉表》颜《Note》不载应说。 汉陇西郡治,(守敬按: 《续汉志》郡治狄道,盖因前汉之旧。 秦昭旺二十八年。 (守敬按: 《汉志》但云秦置.) )应劭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 (守敬按:今本《汉志》颜《Note》作应劭曰有陇坻在其西也,不可通。 据此是脱东故曰陇四字。 《神仙传》一曰:封君达,陇西人,服炼水银,年百岁,(守敬按: 原书作服术百余年。 视之如年三十许,(守敬按: 原书三作二。 骑青牛,已故清玉道士。 王莽更郡县之名,郡曰厌戎,县曰操虏也。 Old 马援为陇西太守六年,为狄道开渠,引水种? 亢稻,而郡中乐业,(会贞按:《后汉书·马援传》,建武 11年拜援陇西太守、开导稻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 神道仪式六年,老虎仪式的将军。 )即此水也。 滥水又西北流,注于洮水。 (朱流下衍迳字,戴、赵删。 董佑诚曰:今东峪河,自渭源县北,西北流入狄道州境,迳州城东,迳城北,入洮水。 洮水右合二水. (董佑诚曰:今洮水自会东峪河后,右合之水有打Wall 水,北有好水、北有东结河、北有沙泥河、北有石井泉、皆在狄道州迤北境,未知二水何指也。 守敬按:此二水盖即指打壁水、好水,其东结河以下,则下文所叙洮水又北翼带之水也。 惟好水入洮在三岔河之后,与《Note》先叙此水,后叙大夏川水异,或水改耳。 左凯大峡河水,(朱左讹作右,戴改。 赵据黄本改。 森京正:《大典》本,明抄本并作左。 西山水出、二元爱记、戴夏隋1名白水、德大夏县西南大谷中。 现在萧三邂江、德河省东南麻山关、大侯角、推石开奈三派合并。 而湍流,迳金柳城南. (金柳亦金钮之转音) 《地形》,大夏县有金柳城. 戴改柳作纽,下同。 董曰:《隋志》,大夏有金纽山。 《寰宇记》,大夏县西二十里金剑山,亦有金剑故城,1号金流城. 今金、金柳、金凡、美奈和也。 当在今河州东南。 会贞按:《寰宇记》一号金柳城下有即前凉曾为金剑县于其中句,是有金柳城之由。 董氏引《寰宇记》为证,不当删。 也本作金纽句,作金柳者,音同通用,作金剑者,形近致误。 董氏浑言金纽、金柳、金剑一也,亦失于断。 至戴凭臆改柳作纽,则并《terrain 志》不照,尤为疏矣。 《十三省》 说: 大夏县西有故金柳城, 左 40 里, 本户尉治. (守敬按: 《汉志》大夏县下,失载都尉治.) 还有东北迳大夏县故城南。 (董佑诚曰:二《汉志》,县并属陇西。 《地形》,晋城县领大夏,此曰故城,则县当徙治。《Yuan 和志》、《寰宇记》并云,大夏县西北至河州70里。 金剑山在县西二十 ,而此《Note》引《十三州记》,县西金纽城,去县十里,本都尉治。 是唐、宋之大夏,即元魏大夏城,而二汉故城,尚在其东二十里也。 城当在今河州东南境,接狄道州界。 守敬按:汉大夏县,晋废。 《寰宇记》引《十六国春秋》, 张骏十八年, 文武市, 金一, 广武, 置大夏郡及县. 是县之移徙由张骏,而魏因之。 《地理》 (朱志下有曰字,戴、赵删。 王莽之顺夏。 (守敬按: 汪本《汉志》作顺陵,毛本作顺夏.) 《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 (守敬按:盖以金纽与石纽名偶合,故有此说。 然禹生石纽,人所知也,禹出金纽,可谓异闻。 《金楼子》一亦云,禹长于陇西大夏县。 )也东北出山,注于洮水。 (董佑诚曰: 彣佑诚曰: 今三岔河,自河州界东北流,迳狄道州西北,东北入洮水。 洮水马塔北,翼带三水,(守敬按:今洮河西北流、左曰改川、右曰东结河、沙泥河、石井泉、凡四水、三岁翼音之. 湍急的北方河流。 (守敬按:洮水今自巩昌府洮州厅西,东南流,折东北流,迳厅南,迳岷州北,折北流,二西北流,迳洮州厅东,二流,迳兰州狄道州西,北迳皋兰县西,河州东,入于河。 )《地理志》曰:洮水北至桴罕,东入河,是也。 (守敬按:临洮下文《注》于上及此,分为二截引之。 全云,按善长历叙河关一带之水,而以洮水入河终之,诸本皆仍转钞之谬,分其《Note》以为《经》,遂得116条。 于是胡渭疑洮水不宜再见,反改《经》文河关县下之洮水为浇水,以避之,其妄甚矣。)
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
晋城县春屋,赵世元皇帝六年。 (守敬按: 《汉志》文, 《昭帝纪》同上) 《Yuan 和志》,昭帝分陇西、天水更允吾为修远县。 河水迳其南,缺席其北。 (Dong Yu 诚曰: 二《汉志》,允吾民金城郡治。 金金. 《元和志》,广武县,前凉置广武郡,开皇罢郡,置县。 允吾故城在县西南160 ri. Mata : 龙支县,本汉允吾县,后魏于此置金城县。 是允吾在后魏为广武,金城,而《Topographic 志》并阙,疑全属鄯州也。 唐广武县,即今庄浪厅治。 允吾故城,当在厅西南,河水之北,西接巴燕戎格厅界,南接皋兰县界。 会贞按:《经》言河水过允吾县,在洮水注河之后,则允吾似当在今洮口之东北。 然《Note》引阚る说,谓小晋兴城在允吾县西四十里,其叙湟水云,东南迳小晋兴城北,又东与ト门河合,又东迳允吾县北,则小晋兴城在ト门河入湟之西。 据今图,洮口在大通河入湟之东南,约五六十里,使允吾更在洮口东北,则西去小晋兴城七八十里矣,与阚云四十里不合。 考洮水入河处,西去河关四500里,而《经》云,河水东过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流注之。 细玩文意,知《经》专主洮水发源处言,不主入河处言也。 今据阚说,定允吾在洮口之西北。 )南有湟水,(赵改南作西。 董佑诚曰:湟水下云,迳允吾县北,与此不合。 《元和志》鄯州湟水县郭下,本汉破羌县地。 龙支县本汉允吾县,北至州135里。 是允吾在破羌南。 以下文湟水迳破羌城南及涧水不言迳允吾县推之,此南字当作北。 东迳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盐池北,(董佑诚曰:《汉志》,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海、北则湟水所出。 即此《Note》所本。 仙海即西海,今曰青海,蒙古曰库克诺尔。 盐池在其西南,蒙古曰达布逊诺尔。 库克谓青,达布逊谓盐,诺尔则积水之名也。 今湟水出青海东北,实不迳青海盐池之北。 《汉志》北则湟水所出,盖指县北言之,与上西北例,非蒙上仙海、盐池也,郦氏偶失检耳。 守敬按:《晋书·张骏传》,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 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 山有石室,玉堂,朱玄,焕若神宫。 伊丽西母亲祠。 《沮渠蒙逊载记》,蒙逊袭卑和虏,遂循海而西,至盐池、祀西王母寺、寺中有《玄石神图》。 皆可为《汉志》云云之证。 已故谚语:其西即湟水之源也。 《巨石》 说: 湟水所出也. (戴删也字。 赵云:按《汉志》,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善长所引,似有割截之误,且先引《注》文而后言临羌,亦未合。 又仙海疑当作亻零海,仙、亻零字形相近致讹。 )湟水又东南流,迳龙夷城,(董佑诚曰:即河水所迳之西海郡也。 《后汉书》,永元中,曹凤请收复西海郡,将徒士屯龙耆。 耆、夷、盖声之转。 湟水虽不迳城北。 然More 盐池,下卑禾羌海,及河水自河曲东流迳郡南推之,城当在今青海南,河水北折,转东蒙古游牧之地。 守敬按: 龙夷城下叛逃. 《西羌传》,曹凤将徒士屯龙耆。 《Note》,龙耆即龙支也,鄯州县。 《通典》、《寰宇记》并云龙支,汉允吾县地,后汉为龙耆县,其地在今碾伯县西南。 曹凤为金城西部都尉,屯龙耆,为建复西海郡县之计,尚水屯西海郡县也。 若龙夷即西海郡治,在临羌新县西三百10里,远出龙支之西。 董氏谓龙夷即龙耆,非也。 还《元和志》,龙夷城即今河源军西一百八里威戎城,亦未审。 唐河源军在鄯州西百20里,州治湟水,即今碾伯县治,则河源军尚在故临羌新县之东,龙夷城不得但在军西一百八十里也。 会贞按:上文言河水迳西海郡南,而不言迳西海,则西海郡城,去河必较西海为近。 此言湟水东南流,先迳龙夷城,后迳卑禾羌海,则龙夷城必较卑禾羌海为西,合前后文审之,西海西南,西海郡当在西海西南,董氏谓在今青海南,误。 《一统志》谓在青海东,尤误。 顾祖禹不得其地,但言在青海,亦失于不考。 已故的西零之宫。 《十三州志》曰:城在临羌新县(临羌新县详下。 310 li 西, 王莽纳西零之献,以为西海郡,治此城。 (守敬按:钱大昕《养新录》,古人读西如先,郦所云西零,即《汉书》之先零。 元史四年,王莽诱塞外羌献鲜水海、云谷、鹿池、西溪海县。 先、鲜音相似,鲜水者,先零水。 鲜水海即今青海矣。 会议: 《晋书》、《宋书・宋之》 )湟水又东南,迳卑禾羌海北,(董佑诚曰:卑禾羌海即西海也。 今湟水出青海东北,有二源,当和硕东上旗之南,南右翼后旗南,左翼末旗之间。 西曰博罗冲克克必拉,西曰昆都仑必拉,合而东南流,曰西川河,大家青海东境也。)有盐池,(守敬按: 盐池详上. 阚る曰: 县西有卑禾羌海者也。 (赵云:按《汉志》,临羌县颜《Note》引阚る曰,西有卑和羌,即献王莽地为西海郡者也。 )世谓之青海,东去西平二50里,(会贞按:西平详下。 《魏书・浑传》,青海周辉千佑。 《隋志》,渝青海市赛海县。 《一统志》,在今西甯府西五百里里里. 赵云,按《太平寰宇记》甘州张掖县下去,甘胜山,一名绀峻山。 《水经注》云,weak 水历甘峻山南,与张掖河合,即鲜水也。 今本。 Shu-kei-shan: 《括地志》,兰门山,一名合黎山,1/穷石山,删丹县西南七里 in Ganzhou. 《淮南子》,弱水源德香石山,马塔纳河里,一名羌谷水,一名鲜水,亦名张掖河,至吐谷浑界流入张掖县。 是此鲜水在张掖。 《寰宇记》所引《水经注》,盖《弱水》篇,或《黑水》篇文,今佚亡耳。 赵氏因青海有鲜水之名,疑当在青海下,失之。 )湟水东流,迳湟中城北,(董佑诚曰:亦曰小湟中。 《通鉴》Note,湟水Two岸之地,通谓之湟中。 城本小月支之地,因谓之小湟中。 后汉建安十九年,夏侯渊使别将张? Tokawairi 小湟中,是也。 城当在今青海东,湟水南。 已故的宇治谷小月。 《十三书》曰: 西平, 张掖之间, (守敬按: 《后魏书》, 小月氏 sakii 西平, 张掖之间. Ōtsuki 氏之别,(守敬按: 大月氏见本篇卷一。 小月宇治之国。 范晔《后汉书》曰:湟中月氏胡者,其王为匈奴所杀,余种分散,西逾葱岭,其weakers南入山,从羌居止,The late 受小月氏之名也。 (守敬按: 《西羌传》文. 《后汉·西羌传》曰: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以奴隶亡入三河,(守敬按: 章怀《Note》,三河、黄河、赐支河、湟河也。 )羌怪为神,(朱脱怪字,戴、赵增。 )推以为豪。 河、湟之间,多禽兽,以射猎为事,遂见敬信,依者甚众。 (赵云:沈炳巽曰,道元引此文,不甚了然。 爰剑以被焚不死,故羌神之,Also以教民田livestock,故羌敬信之。 不应节去。 )其曾孙忍,因留湟中,为湟中羌也。 湟水又东,右控四水,导源四溪,东北流,注于湟。 (董佑诚曰:四水当在今青海东南,绰罗斯南右翼头旗之东。 湟水马塔 东,迳赤城北,(董佑诚曰: 《隋书》,大业中,宇文述出西平,至临羌城,进拔吐谷浑楼头、赤水二城。 疑赤水城即赤城,正当临羌之西也。 城当在今绰罗斯南右翼头旗东。 守敬按:述屯临羌城,吐谷浑西遁,追之,至曼头城,拔之,乘胜至赤水城,复拔之。 是赤水城去临羌城甚远,《唐书·吐蕃传》云请与吐谷浑平憾,求赤水地牧马,是赤水城在青海南,与吐蕃地近。 此赤城在青海之东,与临羌城近,乃别一城也。 董先生怀疑红水程立刻赤城,不理会。 )而东入,迳戎峡口,(朱迳作经,戴仍,赵改。 )右合羌水,水出西南山下,(朱脱水字,戴、赵增。 )迳护羌城东,(董佑诚曰:《通鉴》注,汉宣帝置护羌校尉,治金城令居。 东汉初,治安夷,建初二年,徙治临羌,当即此城也。 城当在今绰罗斯南右翼头旗东,辉特南旗北。 已故中将。 mata 东北,迳临羌城西,(董佑诚曰:此即下临羌县故城也。 2《汉志》晋城县. 《晋志》gen 西平郡,后魏废。 《Note》别见临羌新县故城,则此为二汉故县矣。 《Note》引《十三州志》,临羌新县在郡西百八十里,龙夷城在临羌新县西三百10里,故县、新县,中隔湟水,相去不远。 西平县 即今西宁府城。 以道里约之,临羌城东至今西宁县几二百里,出边外百里,西去西海郡几三百釟。 当在西宁县西,镇海堡边外,辉牡南旗之东北,图尔根察罕必拉入湟水处。 东北流注于湟。 (朱脱注字,赵据孙潜校增注字,全、戴增同。 董佑诚曰:今边外有水曰图尔根察罕必拉,出西南山,东北流入博罗冲克克河,当即羌水也。 )湟水马塔东,迳临羌县故城北。 汉武帝元封元年以封孙都为侯国,(朱元封讹作元狩。 赵云:沈氏曰,据《史》、《汉表》,乃封临蔡,非临羌; 其年是元封,非元狩。 全云:临蔡,《汉表》属河内,当是乡亭之名也。 守敬按:全氏《汉志稽疑》云,汉人分土之制,西不过西河、上郡,北不过涿郡、中山,是也。 余谓临羌去西河、上郡更远,当是郦氏所见史文作临羌,不复详审,故率笔书之。 下文以西平封公孙浑邪为侯国,亦误。 王莽之监羌也,(守敬按: 今本《汉志》作盐羌。 王念孙曰,当依此作监。 凡县名上一字作临者,王莽多改作监。 )谓之绥戎城,非也。 湟水又东,卢溪水注之,水出西南卢川,东北流,注于湟水。 (守敬按:《隋志》,化隆县有卢水,董佑诚曰:水当在今西宁县西边外,接青海境。 )湟水马塔东,迳临羌新县故城南。 (董佑诚曰:临羌徙治年代无考。 注意: 我们的魏, 晋间所徙也。《Note》引《十三州志》,在郡西八十釋,郡即西平郡,城当在今西宁县西边外,接青海境。 阚る曰: 临羌新县在郡 (守敬按: 谓下西平郡也. 480 ri, 湟水迳城南也. 城有东西门,西北角有子城。 湟水mata东,右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东北流注之。 (董佑诚曰: 四川当在今西宁县西。 )左会临羌溪水,水发新县西北,东南流,历县北,东南入湟水。 (董佑诚曰:今和硕特南左翼末旗东南,有水合四水东南流,至西宁县西镇海堡入湟水,疑即临羌溪水也。 )湟水mata东,龙驹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山下,(朱右讹作mata,戴、赵改。 )东北流,迳龙驹城,(董佑诚曰:城当在今西宁县西。 《Note》不言迳城之东西。 《明西宁卫志》谓城在镇海堡东,则水当迳其东也。 北流注于湟水。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西宁县西。 )湟水又东,长宁川水注之。 Mizude Matsuyama, (守敬按: 《Sui书・炀帝纪》,大业五年,帝自拔延山入长宁谷. 董佑诚曰,长宁水,今曰北川河,有二源,东源即此水,西源则养女川水也。 会贞按:以北川河之西源当长宁川,以东源当养女川为是。 盖西源东南流,与《注》叙长宁水东南流恰合,东源西南流,与《Note》叙养女川南流,亦不差远意也。 西源今出青海和硕特东上旗东北,曰布库克必拉,山曰莎拉克图山,即松山也。 )东南流,迳晋昌城,(朱城讹作川,戴、赵改。 守敬按:城当在今和硕特南左翼末旗北,《Note》不言迳城之东西,以晋昌川在西推之,则迳城之东。 金昌河水笔记。 (守敬按:今水曰沙库克必拉,出和硕特南左翼末北,东流入布库克必拉。 长宁水又东南,养女川水注之。 水发养女北山,有二源,全长湍远发,南总一川。 迳养女山,谓之养女川。 (赵云: 《太平御览》云,何羌多祷而祈祷女。 会贞按:《寰宇记》亦云,养女岭,He 羌多祷而生女。 今北川河东源有二水,出大通县东北阿尔坦阿林,南流合注,左右峰峦蜿蜒,即所谓养女山也。 阚る曰:长宁亭北有养女岭,即浩? 山,北山西平之。 (朱?下作之字,赵据孙潜校,之下增西字,戴改之作山。 守敬按:此山东大通河,即浩? 他,已故的余浩? 山之岸。 南对西宁县,即古西产之北也。 )湍流峡谷,(董佑诚曰:今北川河东西二水,至西宁县西北相合。 南迳长宁亭东。 城有东西门,东北角有金城,(董佑诚曰:《晋志》,长宁属西平郡,后魏废,或属鄯州,Imamoto 《Topo志》阙也。 《Note》言在西平西北40里,当在今西宁县西北,北川土司境。 西平以北40里。 (朱西平上有脱文,赵增去字,戴增在字。 守敬按:戴是也。 《十三书志》曰六十里,(句)远矣. (守敬按: 本止在西平西北40里,而《十三州志》以为六十里,不合,郦氏驳之.) )长宁水又东南与一水合。 西山水出,东南流。 (朱南上衍出字。 沈炳巽以水出南山四字并为羡文,全据删。 戴、赵但删出字。 守敬按:删出字是也。 阿里伯爵夫人神殿,春秋节。 其水东南迳长宁亭南,东入长宁水。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西宁县西北。 )长宁水又东南流,注于湟水。 (董佑诚曰:今北川河,至西宁县西北入湟水。 湟水马塔东,牛心川水注之。 水出西南远山,(朱西讹作其,赵据孙潜校改,戴改同。 东曰:牛神河水,今曾南河,德西宁县西南土司境。 )东北流,迳牛心堆东。 (Zhudui Zuokawa, 《笺》欰: 古本作牛心堆。 《御览》引《湟水注》云,牛心堆乃湟水源,山名也。 吴本改作牛心川,Non矣。 Dong Yu 诚曰: 亦曰牛心山。 《通鉴》唐贞观九年,败吐谷浑于曼头山,进败之于牛心堆。 当在今西宁县西南。 )北迳西平亭西,(董佑诚曰:西平郡之亭也。 会贞按:下云东城即故亭也,则城亭一也,故此称西平亭,下mataname 西平城。 董云: 西平郡之亭,则似有二地矣。 东北入湟水。 (董佑诚曰: 今南川水,东北迳西宁县西,北入湟水。 湟水马塔东,迳西平城北。 (朱无东字,赵同,戴增。 董佑诚曰:《元和志》,后汉献帝立西平郡,与《Note》言魏黄初中立者小异。 后魏于此置鄯州,郡当为州gen,今本《地形志》鄯州下阙。 Sui、唐鄯州治湟水县,在西平故郡东。 唐仪凤中,分湟水置鄯城,则与故郡相接。 《元和志》,湟水县本破羌县地,土楼山在县西百30里 卜城县东至州120里、北枕湟水、西即土楼山。 以此《注》上楼在西平亭东北五里推之,则上楼正当故郡之北,鄯城在东,其地相接。 《寰宇记》鄯城县下,西平故城在今县西一32里者,盖由湟水县言之,犹《元和志》土楼在鄯城之西,而湟水县下犹云,在县西一30里,全误录旧图经之文,未及修正也。 《舆地广记》,鄯城县,唐没于吐蕃。 皇朝收复,改为西宁州。是朱之西宁州城,为唐鄯善县,非隋、唐鄯州治。 Shūjō no Nishi,即与西平故城相属于他们。 Imanishi 宁府治,即宋之州城,明之卫城。 考《陕西行都司志》,谓自卫城西至南,迤东约八里余乃古城,信矣。 东城,即故亭也。 王靖皇帝六年,封陇西太守北地公孙浑邪为侯国。 (赵云: 沈氏曰,据《史》、《汉功臣表》俱作平曲,其子贺《传》,亦作平曲,乃东海之属县.) 全氏曰,《索隐》曰,《汉表》在高城,则是渤海,非东海也。 今本。 盖脱失也。 《寰宇记》曰,在霸州永清县。 《汉志》东海有二平曲县。 齐召南曰,县、邑同名者,全异郡,故或加东西字以别之。 东海一郡,而平曲二县同名,殊不可晓。 以莽所改一曰平端,一曰端平推之,或者第二平曲是曲平乎? 道元以为西平,盖误以曲为西耳。 一清按:《后汉书·万修传》,Yongzheng 7年,邓太后绍封修曾孙丰为曲平亭侯,则以第二平曲为曲平,非无证也。 守敬按:西平地太远,与汉人分土之制不合,自应以东海为是。 又考《汉志》,汝南郡有西平县,若果是西平县,何不以汝南之县当之? 李西平县魏黄浩忠(守敬按:《卫至武帝纪》,建安十九年,韩遂为夏侯渊所破,走西平。 《杜几传》,建安中,荀? 进几于太祖,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通典》、《元和志》并称西平为建安中置,是也。 《晋志·叙》谓魏武置,当以建安中政出魏武故。 )凭倚故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 湟水马塔东,迳土楼南。 (董佑诚曰:在今西宁县北。 八山原璐太、峰孝300尺、汤若城。 (会议:《隋志》,湟水有土楼山。 《新唐志》, 鄯城有土楼山. )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 阚曰: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者也. 今在亭东北五里。 右则五泉注之。 泉发西平亭北,雁次相缀,东北流,至土楼南,北入湟水。 (董佑诚曰:泉当在今西宁县西北。 湟水马塔诺, 右合葱谷水。 水有四源,各出一溪,湍流 注于湟水。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西宁县东。 )mata东,迳东亭北,(董佑诚曰:西平郡之东亭也,当在今西宁县东。 会贞按:即上西平亭,上又云东城即故亭,故此称东亭。 东出漆峡,山峡也。 (董佑诚曰:当在今西宁县东。 守敬按:《汉书・赵充国传》,宣帝的皇帝王屯甸晋城,金字湟窄后西省桥。 《明一统志》,峡口山西宁卫城东,城极阻止险,为湟、鄯往来咽喉,汉时名湟narrow。 此漆峡正在西宁县东,则即汉书之湟狭,亦即《明一统志》之峡口也。 东流,右则漆谷常溪注之,左则甘夷川水入焉。 (董佑诚曰:二水当在今西宁县东。 )湟水mata东,安夷川水注之。 水发远山,西北流,控引众川,(朱流讹作迳,脱引字,赵同。 戴改增。 )北屈,迳安夷城西北,(董佑诚曰:此安夷城在湟水南,即下安夷县故城也。 2《汉志》, 晋城县, 县属属金城郡. 《晋志》属西平郡,秃发利鹿孤镇安夷,盖即此城,后废。 下《Note》云,在西平亭东七十里,阚曰40里。 以下宜春水西南流至安夷城南入湟推之,知别是一城,在湟水北。 此水以安夷名,则由来已久,所迳城自即故城矣。 当在今西宁县东,接碾伯县界。 《明・西宁卫志》,以卫东七十里平戎驿当之。 会贞按:安夷只一城,在湟水南,董氏谓别有一城在湟水北,误,详下。 东入湟水。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西宁县东界。 )湟水又东,迳安夷县故城。 (董佑诚曰:《Note》不言迳城之南北,以安夷川水推之,当迳城北也。 )城有东西门,在西平亭东七十里,(朱在讹作去,赵同,戴改。 守敬按:《通鉴》Note 4十六引此作在。 说:四十里。 (守敬按:上实指长宁亭在西平西北四十里,而斥阚说六十里之非,此实指安夷城在西平东七十里,而引阚说四十里,明明不合,意郦氏亦必有驳语,而今脱之。 )湟水又东,左合宜春水,水出东北宜春溪,西南流至于安夷,(戴删于字,夷下增城字。 董佑诚曰:此安夷城在湟水北,非二汉故县。 安夷之废,地志不详,或后魏时尚置县以属鄯州,故《地形志》阙之欤? 城当在今西宁县东北,碾伯县西。 会贞按:此安夷即指安夷故县,谓至安夷而南入湟水也,当以安夷断句。 戴于夷下臆增城字,又误以下南字上属,董氏亦为所惑,故谓湟水北又有一安夷城也。 南伊鲁水。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碾伯县西。 )湟水又东,勒且溪水注之。 水出县东南勒且溪,北流迳安夷城东,而北入湟水。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碾伯县西南。 所迳安夷城即故城。 )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号也。 (朱《笺》曰:《后汉书·耿恭传》,恭讨西羌未服者,勒姐、烧何羌等13种,000,大家诣恭降。 《Note》云,姐音紫。 因知此勒且即勒姐也。 守敬按:《西羌传》作勒姐,唯监狱姐。 阚昰曰:金城河,(金城河即大河,详下. 初洋广?河井,(浩?河亦详下。 )也与勒且河合者也。 (会贞按:浩?水入湟水,湟水入河,证以今图亦合,则当作勒且河初与浩?河合,also 与金城河合者也方合,若如今文,与水道乖矣。 )湟水mat东,左合承流谷水南入,(朱则作合,赵同。 戴凯. 右会达扶东西二溪水,参差北注,湍流东出,期? 页, 鸡谷二水北流注之. (朱期上有六山名也东流六字.) 赵同,云:六山名六谷山土作、下六屋水人南、五河川治北、水出小山,已故。 戴删东流二字,移六山名也四字于下。 )mata东,(朱无此二字,戴、赵增。 (朱作丹阝,《笺》新: 疑作那. 赵、戴改。 孤长门两河, 南流入湟水。 (董佑诚曰:诸水当并在今碾伯县西境,湟水左右。 --六山娜雅。 (--朱此四字在上乱流东出句下,戴移此,云:考上六水出六山之溪谷,全举山以名其水,故总释之,亦《Note》内之小《Note》。 湟水马塔 东,迳乐都城南,(赵云:按《后汉书·马武传》,战于洛都谷。 章怀《Note》云,湟水一名洛都水,西自吐谷浑界入,在今鄯州湟水县。 洛都即乐都也。 孙星衍曰:《穆天子传》wen谷乐都即此。 董佑诚曰:《汉书·赵充国传》,夜引兵至落都,即乐都也。 后凉有乐都太守田瑶,则郡即吕氏所所。 南凉秃发乌孤大城乐都而居之。 后魏置鄯州,领县并阙。 隋, 唐为湟水县. 地志皆以乐都即今碾伯县治,而《后汉书》注、《舆地广记》皆言,破羌县故城在湟水县西,与此《Note》先迳乐都后迳破羌者不合。 当以此《注》为正,盖二城俱相近也。 )东流,右合来谷、乞斤二水,(朱右讹作mata,斤下衍流字。 全、戴改、删,赵改又仍流。 左会阳非、(守敬按: 后逆水下之阳非亭,乃别一阳非也。 龙溪,细谷三水。 (董佑诚曰:诸水并当近今碾伯县治。 东迳破羌县故城南。 (董佑诚曰:二汉县属金城郡,晋废,当在今碾伯县东。 《明西宁卫志》谓即碾伯东四十里老雅驿。 应劭曰: 汉宣帝神爵二年置,(守敬按: 《汉志》,破羌,宣帝神爵二年置。 全据此《注》,谓是应劭《注》,非班氏原文。 王念孙则云,此《注》所引乃应劭《地理风俗记》,而以《水》篇平恩县引《地理风俗记》,汉宣帝地节淇三年置为比例。 又以班《志》西河郡鸿门下云,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中出。 日南郡孝云、已故秦湘郡、武元定六年武帝。 《河水》及《热水注》,并以为《地理风俗记》文,然则《水经注》中,固有不引班《志》而引《地理风俗记》者矣。 程,省南门. 《十三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门前东过。 六屋水济南,鹤川治北,左右翼注水。 (会贞按:二水亦当在今碾伯县东。 《Suido-dai》谓南川河即古古六谷水、北川河即古破羌水、误。 二水在今西宁之西,不在碾伯之东也。 )东南迳小晋兴城北,(董佑诚曰:《晋志》,张轨分西平界,置晋兴郡。 《一统志》云,小晋兴盖即晋兴郡治之晋兴县,犹沛郡沛县之为小沛也。 后魏废。 《Note》引阚る说,城在允吾县西四十里,当在今碾伯县南。 已故都尉治,(全云:按齐召南曰,宣帝晋晋二年国王的臣下国都尉,而不知其治何地。 予谓当在破羌县,盖上年以辛武贤为破羌将军,至是始平羌而置破羌县,则都尉舍破羌安治哉? 及读是《注》,果曰故都尉治,始信予忆之中矣。 说: 允吾县 (县详下。 西石久里,由光神城。 (戴删也字。 )湟水马塔东,与ト门河合,即浩? 高野。 水出西北塞外,(朱脱水字,北字。 赵增,删北字云:《汉志》校。 戴删同。 森: 修弘? 话,广志? 河入湟水处言,其出处,实在西北 勃氏盖准之舆图,确指出西北塞外,虽本《汉志》为说,而不全从《汉志》也。 北字非衍。 董宇 诚曰,浩? 河,今索傣通河,德青海西北。 山曰阿木尼厄库阿林,水曰乌兰木伦必拉,当安西州东境之直南。 东入塞,迳敦煌、酒泉、张掖南。 (会贞按: 前《经》文云,河水东入塞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 《Note㇊《经》而辨之曰缠络远。 高叶昊? 水东入塞,举三郡以表其地,则紧在三郡境南也。 Dong Yu 诚曰,今当肃州、甘州府南境边外,为青海北境。 东南迳西平之鲜谷塞尉late Jonan. (守敬按: title西平之鲜谷塞,则当在今青海东北,南接西宁之大通,北接甘州之张掖境。 盖张掖河即鲜水,鲜谷即鲜水所出之谷也。 董氏谓城在青海北,于地望稍差。 )东南与湛水合。 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岭下,东源发于白岸谷,合为一川,东南流至雾山,注ト门河。 (Shujing Yeon: 《通鉴》宋宋元年 宋元嘉元年, Qin 王炽磐使太子末,帅木弈干等攻河西白草岭。 《Note》引此文作白草岭,盖胡氏因史文以意增草字。 《隋志》,长松玉白山。《寰宇记》,白岭山在昌松县西南,山顶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寒气异于余处,深冬人绝行路,鸟飞不下。 会贞按:《Note》叙白岭在浩? 河东迳张掖之后,养女北山之前,则白岭在张掖东南,养女北山西北。 今张掖县东南青海境,有阿木尼冈噶尔山,盖即白岭。 有水自山南流入大通河,盖即潛水。 惟止一源,与古异耳。 《一统志》标题, 老志, 雾山在西宁西北300 li. 当在阿木尼冈噶尔山南,大通河滨。 ト门河马塔东迳养女北山,(会贞按:养女北山见上。 东南,左河南竜河水。 水出北山,(朱出上无水字,赵同,戴增。 南流入于ト门河。 (董佑诚曰:水当在今大通县西境。 会贞按:当在县东北境。 )ト门河,(朱脱浩?二字,赵同,全、戴增。 )mata东,(守敬按:当作东南。 项浩? 县故城南,(董佑诚曰: 二《汉》、《晋志》俱属金城郡,后废。 《元和》,广志? 故城在广武县西南一百30里,允吾故城在广武县西南160里,是水流二县间也。 当在今平番县西南土司境。 董凡浩? 水流二县闲,误。 湟水东南流,嘿嘿? 水而后迳允吾,则允吾在浩? 水野南,广志? 水昊? 南,不迳允吾北也。 王莽改曰兴武矣。 阚る曰:浩读ト也,故亦曰ト门水,Two兼其称矣。 (朱《笺》曰: 孟康《汉志》注云,浩?音ト门. 赵云:师古曰,浩音诰,浩,水名也.? 人,水流京京山,岸深若香。 今俗呼此水为ト门河,盖疾言之,浩为ト耳。 )mata 东流,(守敬按:当作东南流。 注于湟水。 (董佑诚曰:今大通河自青海西北,东流迳和硕特前左翼头旗北,又东迳和硕特右翼前旗南,又东迳和硕特,东上旗北,又东迳大通县南,又东南迳碾伯县东,平番县西,又东南迳庄浪厅西南,碾伯县东南,入湟水。 已故的《地理》说:广志? 水东至允吾入湟水。 又东迳允吾县北,为郑伯津,(守敬按: 郑伯津,见《汉志》。 水合洋和。 (朱涧讹作润,《笺》曰:《汉志》作涧。 戴、赵改。 )水出令居县西北塞外,(朱出下衍县北二字,赵据《汉志》校,戴删同。 守敬按:《汉书·张骞传》,汉始筑令居以西。 《后汉书・西羌传》,武帝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封。 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汉武帝元鼎二年置,(守敬按: 汉,县属金城郡,后汉、魏因,晋废,前凉复置,genus 广武郡,后魏废。 董佑诚曰,故城当在今平番县西北土司境。 王莽之罕虏也。 mata 南迳永登亭亭西,(董佑诚曰:当在今平番县西。 《十六国春秋》,晋建八年,张? 分金城之令居、枝阳二县,立永登县,合三县置广武郡. 后魏废,郦氏称亭。 )历黑石谷,(董佑诚曰:当在今庄浪厅西。 南龙注郑伯津. (董佑诚曰:今有可可川,出古浪县西南,东南流,迳平番县西,也南迳庄浪厅东南入湟,当即涧水。 《汉志》云,涧水出令居西北塞外,至县西南,入郑伯津。 湟水mata 东,迳允街县故城南,(董佑诚曰: 二《汉》、《晋志》,县属金城郡,后废。 《寰宇记》谓在昌松县东南。 按允街为湟水所经,不得越广武而入昌松也。 城当在今庄浪厅西南。 汉宣帝神爵二年置,(守敬按: 《汉志》文。 王莽之修远亭也。 (赵云:《汉志》无亭字,然莽改允吾县为修远,则此宜有亭字,以别于郡治,今《汉书》有脱文,当以《水经注》补之。 县有龙泉,(守敬按: 《后汉书·桓帝纪》,元嘉二年,金城言黄龙见允街,岂因县有龙泉而传会之之乎? 德云街谷。 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朱交讹作蛟,戴、赵改。 守敬按:《文选・金谷集诗》注引此作蛟,亦误。 据《酉阳杂俎》十,允街县有泉,泉眼中水,交旋如盘龙,则作交是也。 )或试桡破之,寻平成龙。 (守敬按: 《酉阳杂俎》作随手成龙状.) )livestock 将饮者,全畏避而走,谓之龙泉,下入湟水。 湟水又东迳枝阳县,(董佑诚曰:二《汉志》属金城郡,晋废,前凉复置,后魏废,当在今庄浪厅南。 反向倒水。 水出允吾县之参街谷,(董佑诚曰:允吾当作允街。 允吾在湟水南,不得越允街、令居诸县而有逆水源。 《寰宇记》所引亦误。 盖由允吾、允街相近,王莽又并改曰修远,故《汉志》错入允吾下。 后人遂据以误改耳。 汉代未有广武县,今平番西南迤北至县西北,皆当在汉允街地。 庄浪厅则枝阳地也。 守敬按:董氏谓允吾当作允街,甚是。 钱坫、陈澧以郦氏所叙涧水作余水,逆水作涧水,而令居、枝阳诸县皆易位矣。 陈氏且谓涧水所入之郑伯津为河津,以Today 水言《汉志》,而不顾中有变迁,是郦氏之言皆凿空矣。 陈氏通弊如此。 东南流,迳街亭明南。 (董佑诚曰:《十六国春秋》,秃发乌孤败吕光将于街亭,即此。 《寰宇记》言,允街故城在昌松县东南,城临丽水,即反向水。《舆地广记》亦言在昌松东南。 疑即此街亭城,非允街故城也。 当在今平番县西北。 会贞按:《通典》,昌松县街亭故城,沮渠蒙逊所筑,地势险隘。 )也东南,迳阳非亭北,(朱亭北讹作北亭,戴、赵改。 会贞按:《通鉴》,晋太元元年,凉马建自杨非退屯清塞。 胡《Note》引此文作亭北。 董佑诚曰:当在今平番县西。 Mata 东南,迳广武城西,(董佑诚曰: 《元和志》,广武本汉枝阳县,前凉置广武郡。 《隋志》,后魏置广武县并郡,《Topographic Zhi》无之。 城当在今平番县南,近庄浪厅治。 )已故广武都尉治,郭怀羌,(戴羌上增叛字。 治无戴 (朱讹作故无载,《笺》曰:据《魏志》当作治无戴,乃羌人名。 )于此处也,城之西南二十许里,水西有马蹄谷。 (会贞按:当在今平番县西南。 )汉武帝闻大地址有天马,使李广利伐之,始得此马,有角为奇。 已故武帝《天马之歌》曰:(朱武帝二字作赋字,戴、赵改。 )天马来兮历无皂,迳千里兮巡东道。 (朱《笺》曰: 《汉书·礼乐志》云,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戴巡改循。 何焯曰:皂、草通,巡、循通。 )胡马感北风之思,遂顿羁绝绊,骧首而驰。 晨发京城,食时至敦煌北塞外,)朱食下无时字,《笺》曰:脱时字。 赵增,戴改食时作夕。 会贞按:《御览》作食时,《寰宇记》亦作食时。 平旦,寅也,食时,巳也。 戴改食时作夕。 失于不考。 )长鸣而去,因名其处曰候马亭。 现金昌县南(会贞按: 郡在今安西州东。 )及广武马蹄谷,盘石上马迹若循mud中,有自然之形,(会贞按:自汉武帝至此,《西河旧事》文,引见《御览》194,惟不载歌辞。 《寰宇记》寿昌县下引稍略。 已故的其俗号曰天马径。 夷人在边效刻,是(朱《笺》曰:疑作足。 赵改足,戴仍。 )有大小之迹,体状不同,视之便别。 逆水又东,迳枝阳县故城南,东南入于湟水。 (守敬按: 《元和志》,广武县本汉枝阳县,乌反向水在县西南二十许里。 董佑诚曰,今庄浪河出平番县北,东南流,绕庄浪厅西而南,当即逆水。 然入河不入湟,或古今有变迁也。 《Geo志》曰:Reverse Water (守敬按: 《汉志》,Reverse 上有乌亭二字。 )出允吾,(朱无出字,戴、赵增。 全、赵吾下并增参街谷三字。 )东至枝阳,入湟。 湟水又东流,(朱湟水二字讹作河字,赵改云:《汉志》所谓湟水东至允吾入河者也。 注于金城河,(董佑诚曰:今湟水自青海东北和硕特东上旗南,和硕特东上旗南,和硕特南右翼后旗北,东流,迳和硕特南左翼末旗南,又东入边迳西甯县北,又东,迳碾伯县北,又东南,迳巴燕戎格厅东南,庄浪厅西南入河。 即时积石之黄河也。 阚る曰: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 释氏《西域记》曰:prison兰海(守敬按:prison兰海即蒲昌海,见上文。 )东伏流龙沙堆,在屯皇(赵云:屯皇即敦煌。 师古曰,敦音屯。 《汉志》曰,敦煌县有白龙沙堆。 东南四百里阿步干--(朱阿步干讹作河步于。 全云:阿步干,鲜卑语也。 慕容勇? 思其brother吐谷浑,因作阿干之歌,盖胡庸俗 name 其brother曰阿步干,阿干者,阿步干之省也。 现在兰州阿干峪、阿干河、阿干城、阿干堡,金人置阿干县,皆以阿干之歌得名。 阿干水至今利民,曰溥惠渠。 又有沃干岭,亦阿干之转音。 湖三省曰,阿干岭在晋兴郡大夏县东南,洮水西北、曰大干。 《元和志》,文水县有大干城,本刘元海筑,令brother延年镇之。 胡语,长哥为大干,是也。 于字误。 赵云: 按《通鉴》、《晋纪》,魏冀州刺名阿簿干。 胡三生《讠主》《魏书・官氏志》内入诸姓,阿伏干氏后为阿氏。 thin、伏全与步音通转,而人又取山之号为姓名也。 --鲜卑山 (赵云: 三字,《Note》中《Note》。 )东流至金城为大河。 河出昆仑,(朱不重河字,赵同,戴增。 昆芬 即阿耨达山也。 (全云:按此二句疑衍。 河水mat东,迳石城南,(朱此八字论作《经》,戴改《Note》。 禅, 赵同. 石城。 (董佑诚曰:《晋书·戴记》,符坚使苟苌等伐凉,济自石城津,即此津也。 当在今庄浪厅南,接皋兰县界。)
阚昰曰:金城西北楼。 (守敬按: 《通鉴》晋太元元年注引阚说.)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汉书集注》,薛瓒云:(守敬按:宋景文《笔记》,《易》家有蜀才,《史记》有臣瓒。颜之推曰,范长生自称蜀才,则蜀人矣。臣瓒者,于瓒也。考裴る《史记·集解序》、《汉书音义》称臣瓒者,莫知氏姓。小司马氏曰,按即传瓒,而刘孝标以为于瓒,非也。据何法盛《晋书》,于瓒以穆帝时为大将军诛死,不言有注《汉书》之事。又其注《汉书》,有引《禄秩令》及《茂陵书》,然彼二书之于西晋,非于所见也。必知是传瓒者,按《穆天子传·目录》云,传瓒为校书郎,与荀勖同校定《穆天子传》,即当西晋时,在于前,尚见《茂陵》等《书》,又称臣者,以其职典礻必书故也。据此则臣瓒之为传瓒无疑矣。又桂馥《札朴》云,《汉书》注有臣瓒,《水经注》称薛瓒,按《后秦记》,姚襄遣参军薛瓒使桓温,即其人也。李信按,陈霆《两山墨谈》曰,晋中书监和峤,尝领命校正《穆天子传》五卷,瓒乃其校书官属,郎中传瓒也,后人取其说以释《汉书》,故有臣瓒注语。此于臣字虽著实,而《穆天子传》文无与《汉书》可通,薛瓒之说为优。会贞按:《史记·萧相国世家·集解》引臣瓒曰,今南乡ガ县也。据《宋志》,魏立南乡郡,晋武帝更名顺阳。成帝咸康四年,复立南乡,后复旧。瓒所云南乡,成帝复立之南乡也,不得以为西晋时人。于瓒为庾翼部将,正当成帝、康帝时。庾氏以外戚之亲,方晋室播迁,或携内府之秘笈以南行,中有《禄秩令》、《茂陵书》,而瓒得见之,未可知也!薛瓒官后秦,无从得见。窃以于瓒为合。)金者,取其坚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汤池之言矣。(守敬按:今本《墨子》无此文,以上应、阚说并引见《汉志》颜《注》金城郡下。)王莽之金屏也。《世本》曰:鲧作城。(守敬按:《礼·祭法》疏、《意林》四,并引《世本》文。)《风俗通》曰:城,盛也。从土,成声。(守敬按:今本《风俗通》脱此文二字,引见《意林》四。下四字本《说文》。)《管子》曰:内为之城,(赵改为之作之为。)城外为之郭,(朱作外之为郭,戴依《管子》增改,下同。)郭外为之土阆。(朱作郭外之上开,赵上改土,戴改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朱地作池,赵同,戴改。)下则堤之,(朱无此四字,赵同。戴增。守敬按:《度地》篇文。)命之曰金城。《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泉出县之南山。(朱无泉字,赵据《名胜志》引此校增,戴增同。)按耆旧言:梁晖,字始娥,汉大将军梁冀后,冀诛,入羌。后其祖父为羌所推为渠帅,而居此城。土荒民乱,晖将移居桴罕,出顿此山,为群羌围迫,无水。晖以所执榆鞭坚地,以青羊祈山,神泉涌出,榆木成林。(守敬按:《御览》七十引《郡国志》载此事,不言梁晖何时人。《寰宇记》以为后周之将。《名胜志》亦称宇文周将。据此《注》则在郦氏前,盖传闻不一也。全斥晖事诞妄,诚是。然郦氏好奇,每录神异之事,既入于耳,聊复书存之耳。又按《后汉书·梁冀传》,无少长皆弃市,晖为冀后一说亦不足信。)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董佑诚曰:泉当在今皋兰县界。《明一统志》以东南八十里白石山泉当之。会贞按:《寰宇记》已言白石山有梁泉。)
又东过榆中县北。(董佑诚曰:《地形志》,金城郡榆中,二汉、晋蜀。《通鉴》注,榆中在兰州东五十里,今皋兰县东境,接金县界。)
昔蒙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守敬按:《史记·项羽本纪》文。)《案《地理志》,(朱志下衍曰字,赵同,戴删。)金城郡之属县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榆中,在金城。(守敬按:《史记·始皇本纪·集解》引徐说。榆中,互详下卷。)即阮嗣宗《劝进文》所谓榆中以南者也。(赵云:按任氏广《书叙指南》曰,《水经》河州地,名曰榆城。《寰宇记》,河州桴罕县,榆城溪在郡东。《方舆纪要》,兰州有榆中城,汉县。杜佑以为即故大、小榆谷,误也。守敬按:《劝进文》见《晋书·文帝纪》,又见《文选》,以南并作以西。榆城、榆城溪,俱见上文漓水下,与此榆中无涉。赵氏牵混于此,岂偶忘彼文耶?)
又东过天水北界。(董佑诚曰:勇于县,《汉志》属天水郡,盖榆中之东即勇士县界。守敬按:前汉天水郡,据《续汉志》,永平十七年更名汉阳。《晋志》谓晋始复汉阳为天水。考《魏志·明帝纪》、《曹真传》、《邓艾传》、《蜀志·姜维传》,并称天水,则魏已改汉阳为天水,非晋始复旧名也。此称天水,乃《经》作于三国人之确证。董氏但就《汉志》为说,未尽。郡见《渭水》篇。)
苑川水出勇士县子城南山,(朱苑作菀,下同,赵仍,戴改。董佑诚曰:勇士县,《汉志》蜀天水,《续汉志》属汉阳,晋废。《十六国春秋》,符秦置勇士护军。汉故城当在今金县东北。此云子城,盖西秦后所置。《舆地广记》称苑川城,乞伏国仁据此,后曰子城县是也。当近今金县治。会贞按:勇士县不见于《晋志·地形志》,则其废已久,此《注》犹称勇士县,盖以此地当时未置县,无可指名,因举旧县为说也。观此知《注》中所言之县,不必当时尽存,宜分别观之。)东北流历此成川,(朱成讹作城,戴、赵改。)世谓之子城川。又北迳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守敬按:《汉书·景帝纪》,如淳曰,《汉仪注》,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疋。此西边之苑也。)羌豪迷吾等万余人,)朱迷讹作述,《笺》曰:《后汉书》、《通典》并作迷吾。戴赵改。)到襄武、首阳、平襄、勇士,至此抄苑马,(朱抄字在此字上,马作焉,《笺》曰:焉当作马。赵云:按于文是,至此抄苑马,朱氏笺之未尽。)焚烧亭驿,(守敬按:范《书·西羌传》,建初二年,羌迷吾与封养种豪布桥导五万余人,共寇陇西汉阳。即此所云到襄武导县事。据《续汉志》襄武、首阳属陇西,平襄、勇士属汉阳,惟称五万余人,与万余人不同,又略抄苑马焚亭驿不载,此盖本他家《后汉书》。)即此处也。又曰:苑川水地,(守敬按:此有又曰字,则知上文必先引书名而脱之。)为龙马之沃土,故马援请与田户中分以自给也。(守敬按:此数语不见范《书·马援传》,亦本他家《后汉书》。)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戴七下增十字。会贞按:非也。《通鉴》晋太元十年,《注》引此无十字。大凡古一名二城者,皆相去不远。《通典》,五泉县,有故苑川城。)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于河也。(董佑诚曰:今金县南有水,出马寒山峡中,东北迳县南门外,北流迳县西,又北流入河,俗亦曰浩?河,当即邓苑川水也。)
又东北过武威媪围县东,(朱作又北过武威媪围县东北。赵云:又下落东字。东北之东,衍文。河水东注,不应遽折而出北,或斜趋东北则可矣。例以下天水勇士县《经》文校改。戴又下亦增东字,改东北作南。董佑诚曰:二《汉志》,县皆蜀武威郡,晋省,在今皋兰县西北。)
河水迳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迳其县南,又东北入河也。(全云:按胡三省曰,秃发亻辱檀之拒赫连,其臣焦朗劝令从温围水北渡,疑因媪围县得名,讹媪为温也。前此,晋马隆讨凉州鲜卑,渡温水,则省文也。后此,拓跋伐沮渠,李顺谓自温圉水至姑臧,则又讹围为圉矣。是即道元所谓泉源迳县南入河者。董佑诚曰:泉当在今皋兰县西北,)
又东北过天水通士县北。
《地理志》曰:蒲福也。(守敬按:《汉》志蒲作满。)属国都尉治。(赵云:《汉志》勇士县下,云,属国都尉治满福,似别是一城,道元颠倒引之,有舛误也。)王莽更名之曰纪德。有水出县西,(朱脱有字,西作山。全云:此句有脱文,当言有水出县西。《后汉书·西羌传》,赵冲复追羌到建威?阴河。章怀《注》曰,《续汉志》建威作武威,?阴,县名,属安定。后汉蜀武威。宋白曰,即《水经》河水东北过勇士县处也。守敬按:《通典》,?阴故城,在姑臧县东南。准以地望,当在今中卫县之西,靖远县之北,当在河北,迳祖厉县下,不在过勇士县处。全氏此条与《注》文无涉,且有谬误,赵亦以为据,何耶?)世谓之二十八渡水,东北流,溪涧萦曲,途出其中,迳二十八渡,行者勤于溯涉,故因名焉。北迳其县而下注河。(董佑诚曰:水当在今金县东北。)又有赤晔川水,南出赤蒿谷,北流迳赤晔川,又北迳牛官川,又北迳义城西北,(守敬按:城当在今靖远县南。)北流,历三城川,而北流注于河也。(董佑诚曰:水当在今金县东北,接靖远县界。)
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
河水东北流,迳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朱此十五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董佑诚曰:《汉志》,祖厉县属安定郡,《续汉志》属武威郡,晋省。《元和志》,前凉张轨收其县人,于故武威县侧近,别置祖厉县,是前凉祖厉县在今凉州。《地形志》,陇东郡有祖厉县,又在今平凉,皆非河水所迳也。故城在今靖远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汉武帝元鼎五年,(戴改作三年。守敬按:《汉书》在元鼎五年,戴误矣。)幸雍,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远。(守敬按:《汉书·武帝纪》文。)即于此也。王莽更名之曰乡礼也。--李斐曰:音赖。(--朱《笺》曰:《汉志》,安定郡有祖厉县。《本纪》李斐《注》,祖厉音嗟赖。赵云:五字《注》中《注》。全云:此祖字从衣,不从示,从示者乃阻声。)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董佑诚曰:今会甯县,故汉祖厉县地,川水出其南也。)北流,迳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朱河下有水字,戴、赵删。董佑诚曰:祖厉川,今曰南玉河,出会甯县东南,西北流,迳县南及西,又西北流,迳靖远县西南入河。)
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城西。(董佑诚曰:《十六国春秋》,西秦乞伏亻辱大寒,自苑川迁于麦田无孤山,即此,在今靖远县东北。)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朱此十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董佑诚曰:水当在今靖远东北。会贞按:今靖远县之水皆西北流注河,无西南流者,疑《注》本作西北流,传抄者因《注》连言西北而以为复,故改下句西北作西南耳。)
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谷,(朱上十字讹作《经》,无谷字及下山字,《笺》曰:谢兆申云,宋钞本西下有谷川二字。赵云:按十字是《注》混作《经》,谢说谷川之川,是山字之误,于文为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经》、《注》割裂,故有此误,其实皆《注》文也。戴改十字作《注》,增谷字及下山字同,云:今考以上《注》文,记河之西南来所迳至此,即《经》所谓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也。董佑诚曰:在今靖远县东北。)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守敬按:汉安定郡治高平,即今固原州治。后汉、魏、晋郡治临泾,在今镇原县南五十里。东晋、后魏郡治安定,在今泾州北五里勃氏所言安定,则在今泾州北者也。)
河水mat东北迳于黑城北,(全删于字,云是羡文。 守敬按: 《氵无水》篇有于东山。 《漯水注》有于延水,或城以于黑名,是其例也? 董佑诚曰:当在今中卫县南。 )东北,高平川水注之,(朱此十九字讹作《经》,戴改《Note》。 禅, 赵同. 瞬间苦涩的水屋。 (朱bitter讹作若,下同。 赵改云:《方舆纪要》作苦水,言水味苦,已故姓名。 戴改同。 水出高平大北山苦水谷。 (朱陇讹作垄,戴、赵改。 森庆一:《汉志》,马厩县乌氏县,有乌水,北平川德西。 《水经注》无之。 陈澧谓即固原州之清水河,然则即此高平川也。 高平川以高平县得名,犹之奢延水以奢延县得名。 《十六国春秋・西秦录》,乞伏国仁5世有佑邻者,晋先,率50,000,迁居高平川,则名起于魏、晋间矣。 此水初曰乌水,以色名,又曰苦水,以味名,又曰高平川,别以县名; 现在曰清水河,则仍以色名。 董玉诚曰:今清水河德古源省西南柳崎山,即大陇山也。 建武八年,郑氏从高平第一苦水谷入,(朱从上有汉字,一下有城字。 戴汉上增吴字,仍城。 赵删云:《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八年闰月,帝自征嚣。 葛西泰州窦融率 五郡太守,Yo 车驾会高平。 《隗嚣传》云,八年,帝率诸将西征之,少道上陇。 王遵持节监大司马吴汉留屯长安。 又云,使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围西城。 《吴汉传》云,八年,从车驾上陇,遂围隗嚣于西城。 盖吴公始屯长安,帝自将至高平后,乃命与岑征南同围西城,汉字为羡文无疑。 黄本无城字,朱氏据《续汉志》增,然范《史》俱作高平第一,正不必增也。 会议:《窦融传》 名称 高平第一. 马上,小雷亚。 东北流,迳高平县故城东。 (董佑诚曰: 高平,二汉全stable郡治。 《地形》, 原州, 太炎 第二年 置镇, 昭光 5年, 搬迁, 并置郡县, 吉高坪城, 领郡二, 高平郡领高平. 《元和志》曰,平高县,后魏太延二年于今县理,置平高县,元平高郡。 是《地形》高平当作平高矣。 Wonju 之高平,为汉县,《地形志》不注,而高平二汉属安定之文,乃反在新平郡移置之高平下,误矣。 诸志皆以今固原州城为汉、魏迄唐之城,然此《Note》既言故城,而《元和志》又明言于今理置平高县,则魏城非汉城矣。 下《Note》言长城在高平北十五里,而《元和志》作十里,今州志亦同,是高平故城当近今固原州治而稍南也。 方志多以高平在镇原,误。 守敬按:《地形》往往于故郡县不注史革,而注于新置之郡县,董氏未详其例。 汉武帝元鼎三年置,稳县治也。 (朱年下无置字,全校增。 戴、赵增同。 守敬按:《汉志》,稳县,原丁三年。 高平县下无说。 全、赵、戴增置字断句,则转以县为元鼎三年置矣,与《汉志》错出,疑当作汉武帝元鼎三年置stable郡,治此。 今本脱置字,又误此为也。 王莽更名其县曰铺睦。 (守敬按:《御览》164引《汉志》,Mutsusaku Chen。 )西十里有独阜,阜上有故台,台侧有风伯坛,故世俗呼此阜为风堆。 (守敬按: 当在今固原州 Southwest.) 其水马塔 北,龙泉水注之,水出县东北七里龙东,东北流,注高平川。 (全引《续汉志》,乌枝县薄落谷 有龙池山) 会贞按:乌枝在高平东南,此泉出高平东北,与乌枝中隔高平,又间以重山,断非乌枝之龙池也。 东渝诚曰,今淳北五里宇文泉,流入清水河,疑即此。 )川水马塔北出秦长城,(朱长字讹在城字下,《笺》曰:谢万申云,宋本无马塔字,秦城字作长城。 戴、赵秦下增长字。 赵删马塔字。 守敬按: 《Yuan 和志》, 秦长城在平高县北十里. 《周书・文帝纪》,魏大西祥十四年,冯魏太子德马厩,登辰,直元国,甘北长城,达加里。 董佑诚曰:《Note》称在县北十五里,现固原省西北十里有遗址。 城堡以北115里。 (赵云:朱在上落城字,黄本校增。 守敬按:朱有城字,不误。 还有,西贝龙,迳东西二太楼故城门北,(朱作二太娄,《笺》曰:粗字疑误。 赵云:按《寰宇记》云,Wonju 萧关县,本隋他楼县地。 《方舆纪要》,平凉府镇原县,有他楼城,本汉高平县地。 金台元十六年,乞伏乾归击鲜卑部帅没奕干,没奕干奔他楼。 盖旧有此城,隋因置县,他、太,声之转,楼、娄,形之近也,不得云误字。 戴改为土楼。 董佑诚太字从赵本,楼字从戴本,谓城当在今固原州北。 河一水, 水有五源, 咸出陇山西. 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湫水北流,(守敬按: 《史记・封禅书》,湫渊,祠朝那。 《汉书・郊区供奉》同上。 苏林曰,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wintersummer不增减,不生草木。 董佑诚曰,朝那故城在今平凉县西北,Yoguhara 州西南接壤。 现固原省西南六盆地山线、山越玉森、叶伊犁、梅竹西海、下游为海子河,即此北流之水也。西北出城北,洋次水协会。 水出县西南40里长城西山中。 (东渝:今叶河,西山德古元居。 )北流迳魏行宫故殿东,(董佑诚曰:当在今固原州西北硝河上。 同样向北,次水注之,水出县西南40里山中。 (朱出上脱水字,戴同,赵增。 董佑诚曰:今须灭都河,出硝河之西。 Bei-ryu 迳行宫故殿西, 北合次水, 水出县西南南十8里. (董佑诚曰:今小黑河,出须灭都河之西。 东北流,Yoji 水合。 水出县西南六十錳山. (朱酸作碱,《笺》曰:谢万申云,宋作作酸。 戴、赵改。 董佑诚曰:今大黑河出小黑河之西。 东北流,左会右水,(会贞按:左字衍。 盖水在右水之左,则会右水是右会,非左会,然右会右水无此语法。 Yi为一川. (董渝诚曰:今武水开一谷元省西北。 )东迳西楼北,(朱楼作娄,戴改,赵西下增太字,北上增城字。 Dong Yu 诚曰: 太楼之西城也,二城当夹清水河。 东注苦水。 (会议: 上言高平川水合一水、水有五源,此言五水总为一川,东注苦水,下言苦水之北与石门水合,后马塔言石门水注高平川。 因高平川即苦水,郦氏故错综其辞,如《热水注射》云,郁水右则留水注之,下云,留水注潭,与此同。 另外《谷水注》,或称谷水,或称阳渠水,亦是此意。 董玉诚曰:现武水河清水河于固原州北。 担? 为护羌校尉,于stable、高平、bitter水讨先零,斩首八千级于是水之上。 (守敬按: 范《书段?传》,延禧六年,复为护羌校尉,建宁元年,军官士兵Wanyujin,从彭阳直指高平。 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斩首八千余级。 即指是事,而不言苦水,此盖本他家《后汉书》。 苦水马塔北,岚石门水合。 水玉五源。 东水导源高平县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 水出县西白十里如州泉。 东北流,右入东水,湍流,左会三川,参差相得,东北同为一川。 潮,混山,峡即陇山之北垂也。 谓之石门口。 (会议:《地形志》,高平县有石门山。 《通鉴》唐元和三年,沙陀酋长朱邪尽忠与其子执宜,复自归于唐。 吐蕃追兵大至,转战至石门。 《Note》,唐于此置石门关。 《一统志》,须弥山在固原州北九十里,上有古石门关遗址。 水曰石门水。 在县西北八十余里。 石门之水,东北,张高平河。 (董佑诚曰:按方志舆图皆无石门水,姑从阙疑,以俟博访。 )川水mata 北,自延水注之,水西出自延溪,(朱无水字,赵同,戴增。 )东流历峡,谓之自延口,在县西北一百里。 (朱脱在字,县下衍之字。 戴、赵增删。 )东北迳延城南,(董佑诚曰:城当在今固原州北。 东入高平川. (董佑诚曰:水当旧州志谓即甜水河,《一统志》辨之。 守敬按:《一统志》但谓甜水河去州远,恐非自延水,不知自延水自西东入高平川,今甜水河则自东西入清水河,其流适相反也。 川水马塔北,迳廉城东。 (董佑诚曰:《Note》称,按《geography志》,北地有廉县云,盖下文河水所经,方为汉县故城,此廉城当在今固原州东北。 )按《地理志》,(朱志下有曰字,赵同,戴删。 )北地有廉县,(朱廉下衍城字,赵云:按《汉志》北地郡廉县,不云廉城县,亦见下卷。 戴删城字。 阚る言在富平北. (守敬按: 富平详下卷. )自古匈奴侵侵汉,新秦之土,(守敬按:新秦亦详下卷。 )率为狄场,The Old Wall of the Late Castle,尽从胡目。 (朱胡讹作故,赵据孙潜校改。 戴佐虎. 会议: 《大典》本, 明抄本并作胡. )地理沦移,不可复识,当是世人误证也。 (守敬按:廉县本在富平北,而此地亦有廉城之名,故以为世人误证。 河水马塔北,苦水味。 (守敬按:上名高平川水即苦水,接云水出bitter水谷,并引东汉事以实之,其为苦水无疑。 此果又一苦水,则当言苦水别源,或言小苦水,以示区分,而《注》皆不言,则此苦为误字无疑。 )水发县东北百里山,(戴云:此处应有讹脱。 守敬按:《明一统志》有乾川,在固原州东北一百六0里,或疑即此水。 )流淌的高平川。 川水马塔北,(朱讹作流注高平,高平又北。 赵据孙潜校,改作流注高平川、川水马塔北。 戴改同。 )迳三水县西,(董佑诚曰:县见下。 ) 水出高平县西北二百里牵条山西,(赵云:按《方舆纪要》五十八,平凉县有牵屯山,名见《北史·尔朱天光》及《贺拔岳传》,亦即《地理志》之开头山。 师古曰,开音苦见反,又音牵。 土俗语讹,谓之? 屯山。 杜佑曰,笄头山讹为牵屯山。 此名牵条,盖异名也。 东渝:伊原府西北210里,玉海桥都城,西玉水。 牵条山当在此。 )东北流与若勃溪合,水有二源,(朱水字讹在合字上,戴、赵乙。 )总归一渎,东北流入肥。 (董佑诚曰: 水当在今固原州西北.) )肥水又东北流,违泉水注焉。 泉流所发,导于若勃溪东,东北流入肥。(董佑诚曰: 水当在今固原州西北.) ) 飞水马塔 东北出峡,注于高平川。 (董佑诚曰:今海喇都堡西之水,东北流,右合小水、东北流入清水河,当即肥水也。 水东有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董佑诚曰:二《汉志》,县属安定,后魏移置三水县于新平,故此言故城也。 城当在今固原州东北,清水河东,隔山接环县界。 《通典》谓在安定,《元和志》谓在良原,或魏、晋废县时,更有迁徙,皆非汉县也。 (守敬按: 见《汉志》. 王莽之广延亭也。 340里在西南部的稳定县。 议郎张奂(朱议作侍,赵据《后汉书·张奂传》改。 戴改同。 )为stablevassal state 都尉,治此。 羌有献金马者,奂召主簿张祁入。 于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尽还不受,威化大行。 (会贞按:自议郎至此,详见范《书·张奂传》,而不标张祁姓名,惟《御览》八94引《续汉书》有之。 一本《御览》作张郴,则误字也。 守敬按: 《光武帝纪》及《盖勋传》注并有stablevassal 国都尉,不独《张奂传》。 又《皇甫规传》之从属国都尉亦即此,而《续汉志》不载稳定臣国。 县东有温泉,Hot Springs东有盐池,The late 《Geography》曰:县有盐官。 (守敬按: 见三水县下. Ima 于城之东北有故城,城北有三泉,疑即县之盐官也。 (全云: 《续汉志》,定安阴?县有热水。 考《前汉志》,安定卤县有rin水,而其后无闻。 疑热水即时冲洗水,字近讹为rin也。 卤县盖亦以近盐官得名,至《后汉》为阴?。 《山海经》,热水 irihe 华阳北。 还有,“元和”,铃? 城在宜禄县西北十五里。 冢津? 之温水去此甚远,不得牵混。 前汉之卤县无考。 如谓后汉并阴?,则与此盐官无涉,即rin水亦与此温泉无涉,全说并失。 高平川水俣北平汤川。 (朱《笺》曰: 宋本河下有一?字.) 赵云: 按黄本无? 字符。 董佑诚曰:现清水河,直谷元省北流,至中卫县东,灵州鸣沙堡西,入于河。 河水又东北,迳? 春卷县故城西. (朱此十二字讹作《经》,戴改《Note》。 禅, 赵同. 守敬按: 今本《汉志》? 季节性工作? 順,字书不载其字。 Dong Yu 诚曰:《汉志》,县属稳定县,后汉省。 城伊玛清水河入海口,省西南部,金城沙宝。 《地理》曰: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 (守敬按: 见?春卷县下. Dong Yu 诚曰: 河沟当即下枝津。 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 (会议:《汉后书·安帝纪》题为《富平尚河》) 章怀《Note》引此文。 《西羌传》作富平河上,《通鉴》从之,非也。 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引见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