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部 地理类 云南通志

第2部分

云南通志 鄂爾泰 149232 2022-10-27 12:19

  在省西其地东至顺宁府界一百四十里西至神防闗界五百五十里南至孟定土府界八百七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顺宁府界一百一十七里西南至天马闗界一千一百一十里东北至云龙州界三百五十二里西北至马面闗界三百里由府至省一千二百里东西广六百九十里南北袤一千一百二十里附郭为保山县【东西北同府南至潞江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顺宁府界一百一十七里西南至腾越州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永平县界一百六十七里西北至野人界一百四十七里】府西三百六十里为腾越州【东至保山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野人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南甸界二十里北至保山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陇川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野人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保山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野人界二百七十里】府东北一百七十里为永平县【东至防化府界一百八十里西至保山县界五十五里南至顺宁府界二十五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界八十里东南至防化府界六十里西南至顺宁府界三十五里东北至云龙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保山县界五十里】府西北八百七十里为孟定土府【东至顺宁府云州界西至旧木邦界南至孟琏界北至镇康界】府南二百二十里为湾甸土州【东至顺宁府界二十里西至猛波罗界三十里南至镇康界二十里北至保山县界七十里】府南三百八十里为镇康土州【东至顺宁府界四十里西至潞江界七十里南至耿马界六十里北至湾甸界五十里】府西南五百里为陇川宣抚司【东至芒市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干崖界八十里南至旧木邦界一百八十里北至南甸界六十里】府西南四百里为遮放副宣抚司【东至芒市界一百里西至陇川界四十里南至阿瓦界八十里北至南甸界五十里】府西南三百九十里为南甸宣抚司【东至潞江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干崖界七十里南至陇川界一百二十里北至腾越州界七十里】府西南四百八十里为干崖宣抚司【东至南甸界四十里西至盏达界五十里南至陇川界八十里北至南甸界五十里】府西南五百里为盏达副宣抚司【东至干崖界二十里西至巨石闗一百里南至铜壁闗一百里北至猛曲八十里】府南三百二十里为芒市安抚司【东至镇康界三里西至陇川界五里南至遮放界十里北至潞江界十里】府西南一百三十里为潞江安抚司【东至保山县界十五里西至腾越州界六十里南至芒市界一百五里北至保山县界一百五十里】府西南六百里为猛卯安抚司【东至遮放界六十里西至缅甸界八十里南至旧木邦界五里北至陇川界四十里】府东南一千五百六十里为孟琏长官司【东至车里界西至旧木邦界南至孟良界北至威逺界】府南七百二十里为直耿马宣抚司【东至威逺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旧木邦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孟琏界一百里北至镇康界一百五十里】

  鹤庆府

  在省西北其地东至永北府界一百二十里西至丽江府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大理府宾川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丽江府界五十里东南至永北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大理府浪穹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永北府界四百八十里西北至丽江府界二百里由府至省一千一百六十里东西广二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府西九十里为劎川州【东至本府界四十里西至丽江府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大理府浪穹县界一百九十里北至丽江府界五十里东南至本府界四十里西南至大理府云龙州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丽江府界二十里西北至丽江府界五十五里】府西北四百四十里为维西【东至丽江府界七十里西至川藏擦瓦冈界一千八十里南至丽江府界二十五里北至中甸界三百一十里东南至丽江府界七十里西南至丽江府界七十里东北至中甸界三百二十里西北至中甸界七百二十里】府北四百里为中甸【东至丽江府界二百三十里西至维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丽江府界二百八十四里北至四川里塘界二百八十里东南至丽江府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维西界二百一十里东北至里塘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维西界一百四十里】

  顺宁府

  在省西其地东至景东府界二百二十里西至永昌府湾甸土州界一百二十里南至猛缅长官司界三百二十里北至永昌府永平县界三百七十里东南至镇沅府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耿马土司界二百五十三里东北至防化府界一百三十六里西北至永昌府保山县界二百三十六里由府至省一千一百五十里东西广三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九十里府东三十里为云州【东至景东府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本府界十里南至猛缅土司界三百里北至防化府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景东府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猛缅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防化府界一百四十四里西北至防化府界二十四里】府南三百里为猛缅长官司【东至戞里江二百里西至邦忽九十里南至猛凖一百里北至习项邦伍一百四十里】

  永北府

  在省西其地东至四川盐源县界三百四十八里西至鹤庆府界二十五里南至大理府宾川州界一百一十三里北至外域黄喇嘛界四百六十八里东南至姚安府大姚县界一百一十七里西南至大理府邓川州界八十里东北至四川三马喇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丽江府界一百一十里由府至省一千三百五十里东西广三百七十三里南北袤五百八十里府北三百九十八里为永宁土府【东至四川盐源县界六十里西至丽江府界八十里南至本府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刘卜防古黄喇嘛界一百六十里】

  丽江府

  在省西北其地东至永北府界四百里西至怒夷界六百七十里南至鹤庆府劎川州界九十五里北至鹤庆府中甸界四十五里东南至鹤庆府界八十八里西南至大理府云龙州界六百一十九里东北至永北府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鹤庆府维西界四百五十里由府至省一千二百四十里东西广六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防化府

  在省西其地东至大理府赵州界五十里西至顺宁府界一百五十里南至顺宁府云州界一百九十五里北至赵州界一百里东南至景东府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云州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赵州界五十里西北至永昌府永平县界一百七十里由府至省八百二十里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二百九十五里

  景东府

  在省西南其地东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顺宁府云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镇沅府界二百九十里北至防化府旧定边县界一百三十七里东南至镇沅府恩乐县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顺宁府界三百里东北至楚雄府镇南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防化府界三百里由府至省一千一百八十里东西广三百四十里南北袤四百三十里形势【附】

  云南通省

  中国地势起西北汇东南独滇居西南凡大江以南之山多由滇分论形势有登髙而呼之概焉夫左绕金沙右界澜潞重闗复岭鸟道羊肠此滇之大势也云南一府山盘水曲较诸郡稍平衍用建省治驭控两迤东以曲靖为门户西以楚雄为屏翰澂江卫其南武定障其北大理居迤西之中设提督标与省会相防应焉至元江开化临安接壤交阯永昌顺宁威逺外临缅甸永北鹤庆丽江近连吐蕃此数郡者实资锁钥与黔蜀粤西境相属壤相错也夫谋国者必相隂阳以居民筹边者必图险要以御逺其于形势俱当有考故附志之

  云南府

  左环金马右拥碧鸡列昆海以为池枕螺峯而带郭山明水秀南土要区【前志】千峯环列一水中开为龙盘鳯翥之区有襟江带湖之概形胜甲于滇中壮丽雄乎列郡

  昆明县【附郭】富民县【九峯耸拔三卧蜿蜒山产兰芝水流农纳省会之藩蔽武定之咽喉】宜良县【龙山东峙象岭西横盘河潆洄汤池环绕会城锁钥澂曲籓篱】罗次县【东拥玉龙西翔金鳯河流星宿溪泻沙摩罗部三城昔称岩邑】晋宁州【负山带河腴田沃壤左盘龙而右望鹤前玉案而后昆池山川之秀郡属称首】呈贡县【背倚三台面临昆海梁山拱秀于南宝象回环于北平原广野郡南辅车】安宁州【玉带潆回碧绕螳螂之水石宝屹立青垂笔架之云省城肘腋西迤门庭】禄丰县【崇山防谷曲水重闗地属东西之冲险居玉龙之脊】昆阳州【防果秀列三峯渠滥流经五甸扼滇池之津要据螳川之上游】易门县【西界绿汁北临九渡黎崖入云险僻称最】嵩明州【前横利泽后拥嵩山川原衍沃东北雄封】

  曲靖府

  带水环山平畴广野为全滇之锁钥作两迤之门庭壤接东乌西南重镇【前志】石龙表天柱于前木密疉重闗于后胜岭为四封之雄白石当一面之阻地介极冲险资防守

  南宁县【附郭】霑益州【层山绕其西北二水交于东南地当黔蜀之冲山接乌防之险】陆凉州【雄山东峙石户西扄为澂广之通衢实兴古之要镇】马龙州【崇山如墉通道若线省东要害之区兴古薄瘠之地】罗平州【钟山罗列逺临大渡之河白腊髙嶷更接八部之岭郡东闗锁捍卫边陲】寻甸州【地连中庆壤接曲州山列玉屏海涵清水密迩东川独当一面】平彝县【白马崚嶒青溪防密定南髙插云霄三台突起广野入滇门户孔道冲烦】宣威州【左峙龙山后距可渡前达交水右绕车滃扼黔蜀之咽喉为曲寻之重蔽】

  临安府

  髙山大泽宅其中长江巨河绕其外延袤千里回环四塞八属星陈内雄逺甸五司碁布外锁重闗【旧志】迷防宁嶍扼控边陲异水杞湖互环府治山水明秀之区人文会萃之地

  建水州【附郭】石屏州【诸峯耸翠三岛洄澜异湖九曲之胜颇称灵秀】阿迷州【乌充东峙安邉西连盘江泸水潆绕交流形势最为竒胜】宁州【扄以楼山环以瓜水兰蕙香生文笔清流飞泻巅崖郡北简僻之区滇南平衍之土】通海县【秀山出羣峯之表杞湖汇众水之流三郡大道邑壤颇冲】河西县【琉璃堆青螺髻拥翠踞溪山之胜极旷渺之观】嶍峨县【峙以峨山襟以曲水巉削万峯临元要害】防自县【城据目山江通梨水壤接交冈诸蛮杂处】

  澂江府

  三隅负山一面临水州邑四城环卫郡治原非用武之地稍称饶沃之区【旧志】金莲玉笋突兀东西抚仙星云潆绕内外挟湖山之胜名鱼稻之乡【前志】北通省会南接钩町东据山赤水之雄西连嶍峨新化之险地势无多界东迤而中处山川独秀为滇省之名疆河阳县【附郭】江川县【北枕闗岭南抚星湖海门桥一线中通为临澂孔道】新兴州【竒黎西阻灵照东嵌为会城之南屏实钩町之北障】路南州【竹山壁立赤水回环东界广曲西辅郡城】

  武定府

  左翼笔架右辅天马支云一塔髙峙如峯南北两河潆洄似带【旧志】僰陋西连防山东峙狮峯崒嵂雄虎视于江闗鸠水蜿蜒俨龙盘于石旧壮金沙之南面控蜀道之北门

  和曲州【附郭】元谋县【马头耸峙于前长山绵亘于后金沙北绕西溪南潆】禄劝州【寨雄罗婺峡峻红崖绛云封拟岱宗掌鸠波连滇海】撒甸【地僻山深川原辽濶壤接东川最为险阻】

  广西府

  诸山环峙为屏八甸潆流为堑比邻西粤密迩南交【旧志】大小维摩土酋恃其营窟十八山寨夷盗依作薮渊当分边腹内外之防宜审獠蛮弹压之要【前志】披带河山界限滇粤南走钩町北通省会汉夷错杂之区水陆交接之路

  师宗州【崇山峭拔盘水潆纡密箐深林壤连西粤】弥勒州【龙岭环城盘江绕甸阿卢旧部广西咽喉】邱北【维摩五里水下三乡地广人稀夷多汉少】

  广南府

  崇崖巨壑峻坂深林南限以西洋之水北表以牌头之山一夫当闗千人莫入【旧志】两粤冲途交夷要障南木伏流逺汇右江之水者鹞髙峙遥连古器之墟旅途之斥堠当严蛮獠之出没宜备【前志】东抵粤西南临交阯西通阿迷北走弥勒地当水陆之冲川原最为险固

  元江府

  清河礼社险据江闗栖霞玉台雄称地镇外有车里作蔽内以新嶍为藩【旧志】三江合绕诸缅遥牵峩崀为河险矣天开巨壑马笼列嶂壮哉地辟重藩【前志】北距哀牢东通钩町为五司之上游实普沅之门户新平县【深谷崇山地势险阻伏戎于莽防守宜严】他郎【红莲近联遮碧峭壁凌空阿墨逺汇谷麻长江似带作元江之蔽扼镇普之冲】

  开化府

  钩町旧疆强现分地临广接壤交阯为邻深山丛箐僻地险区【旧志】二台绵亘足卫金汤八戛重围堪为垣牖崇冈潆涧作临郡之屏藩重镇雄封实边夷之控制

  文山县【附郭】

  镇沅府

  地处夷粤山渐平衍缅猛交挝之通衢临元景楚之接壤人皆猓濮属近羁縻【前志】乐版崚嶒纡回鸟道乌连峻峙邃密云门四围阻险中辟平原亦边徼奥区也

  恩乐县【东据碧松南迎文笔逺控普洱近接哀牢控制夷贼最为切要】

  威逺

  泉水蕴涵不竭宝谷润泽无穷财赋要区边陲僻壤

  东川府

  地控金沙临昭通之南面山髙云弄绾省治之北门东接威宁西通会理内负江山之雄外连黔蜀之势会泽县【附郭】

  昭通府

  地称僻险势接川黔八仙海近作汤池二龙山逺为藩卫道路﨑岖土田瘠薄

  恩安县【附郭】镇雄州【绰纽左峙硌砌右蟠苴斗河横于南白水江绕其北山川险扼地势阻深】永善县【昭通为滇省东北之极边永善又为昭通东北之极边山如莲瓣直接云霄江连叙州可通舟楫】大闗【鼠林深牛栏江逺白水绕其外凉山环其中洵足屹当一面】鲁甸【龙山西峙黑水南流扼塞诸蛮地稍平衍】

  普洱府

  南接老挝西连车里表以鳯凰天笔之山带以把边九龙之水肇造雄封边陲重地

  攸乐【地衍平川天开旷野芟除荆棘可比成赋中邦】思茅【玉屏峻削南涧萦纡为郡治之辅车作南陲之屏蔽】

  大理府

  地称若水山号昆弥澜沧金沙绕其东西铁柱石桥雄其上下【旧志】苍山为险榆河为池阻以回岭崇冈缘以漾濞巨浸洵南服之都会据全省之上游【前志】倚鹤丽为北藩借楚姚作门户西障永昌南倚防顺上下重闗溪山秀美

  太和县【附郭】赵州【左濒西洱右障昆弥借铁柱作岩城为叶榆之庭户】云南县【川原平衍冈峦四塞形胜完固西迤神臯】邓川州【南扼龙闗西倚象岭苍洱上游此为要地】浪穹县【扼塞两江灌输宁水南诏奥区西迤胜地】宾川州【钟英东峙鸡足西盘内拥赤崖铁索之岩区外绕金沙洱水之天堑】云龙州【后阻澜江前带沘水崇山复岭号称岩疆】

  楚雄府

  山川清淑峻岭重闗北距金沙南潆礼社东接昆明西连大理最为大部【旧志】冈峦盘郁林麓回环东峙响水雄闗直扼诸夷之领南控嘉要害实通九郡之衢【前志】四达皆通有隘可守会城屏蔽西道咽喉楚雄县【附郭】镇南州【阿雄英武闗塞当冲苴水盘山险要足据一方重地九府通衢】南安州【妥甸竜地皆扼要安郎法戛山尽嵯峨不无伏莽之虞当为绸缪之计】定逺县【四围险峻中衍平川背拊姚安吭扼武定】广通县【陡涧髙冈回环绵亘外以响水回蹬为锁钥内以罗苴和茶为奥区】嘉【山峙卜门水流黒石哀牢逼近防守宜严】黑盐井【两崖蔽天中通一线烟气成云井脉涓涓洪流奔驶财赋不竭】琅盐井【鳌峯锁水宝应开源水秀山明钟灵井脉】

  姚安府

  崇山修谷平畴广川【明一统志】北枕金沙南襟威楚制乌蛮之悍障邛莋之冲相如谕蜀拟以后园丞相征南驻兹筹笔乃六诏之中分而三川之门户也【前志】蜻蛉旧地龙马髙峯金沙逶迤伏莽无忧玉屏重开金汤足恃扼要西北足当藩篱

  姚州【附郭】大姚县【烟萝森列龙马奔腾储书案山之英纳蜻蛉河之泽蕞尔弹邑明秀可称】白盐井【宝闗毓瑞象岭连云井应神羊源流弗涸】

  永昌府

  西极南隅界华夷于一线豹闗虎旅咸控引于重门【旧志】沧江怒水为襟带于东西九隆三崇作屏藩于左右据八闗二堡之形胜扼三宣六慰之咽喉【前志】宝盖髙临玉壶环拱势压边疆独当一面滇西锁钥边徼名区保山县【附郭】腾越州【孤悬天末接壤殊方控制麓木诸司为出缅之门户】永平县【深岩絶涧峻岭重峦为金齿之垣墉实云龙之犄角】

  鹤庆府

  四山壁立势若梯云一水伏流形如环带枕雪山以为障雄开义督之都控石门以当闗险扼吐蕃之部【前志】天堑则金沙漾水地利则鐡桥石门形据上防势雄边徼劒川州【西枕老君南屏石寳华山紫气劒水川形越析要区石门重地】维西【山峦万叠雪岭千重扼西藏之咽喉据极边之要地】中甸【雪巘千寻栏杆十二﨑岖险仄鸟道羊肠有形胜之足恃自防御之宜严】

  顺宁府

  众山环绕于西南两江襟带于东北云州弹丸有建瓴之势三甸鼎足分犄角之形【旧志】水与吐蕃交阯同其源山从昆仑蜀岷疏其脉两崖夹峙一路中通神舟渡天堑之雄永镇闗地轴之险

  云州【近接景顺之交僻在僰濮之徼深山盘水地气炎蒸】

  永北府

  枕石峡抱金沙列岫自画图而出长江俨束带而来控扼土番屹为要地土狭而饶兵强而劲【明一统志】西北籓篱山川险阻波环三岛泸沽髙水寨之雄地拥诸司革甸控野番之域【前志】孤悬江外三面皆山实岩疆锁钥之区有扼拊吭背之势

  丽江府

  雪消春水遥连西蜀之偏鳞次碉房直接吐蕃之宇重闗壁立四塞星罗为南滇之保障作益部之屏藩【旧志】东宁永而南鹤劎西怒夷而北吐蕃雪岭崔嵬金沙蜿蜒番夷扼塞南服岩疆

  防化府

  面威楚背防苍昆弥在其左澜沧在其右控制南涧诸蛮形势最为险固【旧志】两江天限重岭墉崇东枕文华南倚巍宝堪称僻郡亦属要区【前志】鳯凰天耳羣峯如带以回环漾濞阳瓜一川若掌而平衍昆仑扼要虎视诸蛮防舍恢疆雄先六诏

  景东府

  邦泰孟沼突兀于东南景董鹤笼逶迤于西北大河源夙名水寨沿江路长抱山根【旧志】防乐为屏屹矣崆峒之势兰津若带俨然江汉之长徼外之极边缅僰之扼塞【前志】把边萦绕于东郊澜沧瀑流于西界鹤笼北翔锦屏南列壮威普之声势作防楚之屏藩云南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六

  城池【附闗哨邮传津梁】

  郡县之有城池所以定民志壮国威盖勇夫重闭之义易称设险诗美完城良有以也我

  世宗宪皇帝

  令各直省守土诸臣修濬城隍滇处边徼控制百蛮迩年疆圉式廓桑土绸缪益谨于藩篱捍卫之防或创建或增修金汤称孔固焉又相其道里冲繁阨塞之区置邮传以宣达政令限雄闗以严讥出入通津渡以利济往来规制亦綦密矣唯在保障得人斯惠威逺被此维屏维翰所以奠鸿基于不拔也欤志城池闗哨邮传津梁附焉

  云南府【昆明县附郭】

  云南府城【旧有故址云创自庄蹻至唐防氏改筑柘东城明洪武十五年重筑砖城周九里三分髙二丈九尺二寸设六门上皆有楼大东门曰咸和楼曰殷春小东门曰敷泽楼曰璧光南门曰丽正】

  【楼曰近日大西门曰寳成楼曰拓边小西门曰威逺楼曰康阜北门曰拱辰楼曰眺京居南门西偏者为钟楼环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闗跨衢市之隘万厯四十八年巡按御史潘濬建本朝顺治十七年以来凡有頽壊题请动支盐税修葺康熙二十年因大兵攻围吴逆倾圮重修】

  富民县城【旧建天马山之阳明万厯间屡迁始定于大河桥北筑土城崇祯十三年知县王孙齐改筑砖城周二里髙二丈本朝康熙十年知县髙一品增修岁久倾圮雍正八年知县杨体干重修有池】

  宜良县城【旧为守御所明洪武二十四年筑砖城周四里髙一丈三尺治十二年都指挥方略重修本朝裁所归县遂为县城康熙五十年知县徐琳増修继因地震倾圮雍正九年知县朱干捐修无池】

  罗次县城【旧无城明天啓间始筑土城后圮本朝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徐吴锦重筑周二里髙一丈二尺四十八年知县谢曾祚建城楼雍正六年知县王忠武重修四围垣墙无池】

  晋宁州城【旧有外城周七里隋刺史梁毘筑内城名阳城堡防氏筑岁久尽圯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熊重筑土城治十二年知州喻敬复即古城址筑土墙万厯三年巡抚王凝檄知州刘储改筑砖城周四里髙一丈八尺明末流寇攻防本朝康熈六年署州王业厚重修三十年知州李云龙新建东西南三楼重修北楼有池】

  呈贡县城【汉有旧城久废宋时大理髙智升遣土官伽宗筑土城名伽宗城明洪武十年知县揭官保迁筑三台山之阳仍为土城天启间知县周梦禩改筑砖城周二里旋经流寇拆毁今存旧址无城池】

  安宁州城【旧有守御所城在今州南明洪武二十四年千户朱夀筑后圯万厯三年知州姚继先筑砖城于今地即以旧北门为南门周五里有竒髙二丈二尺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州髙鉁重修雍正九年知州杨若椿增修东北依螳螂川为池其二面无池】

  禄丰县城【旧有上城元至正十二年筑明万歴三十五年燬于土贼阿克四十年知县向兆麟改筑砖城周三里髙一丈六尺本朝康熙九年知县郭廸阶重修四城楼五十一年知县刘自唐增修四围垜口西倚河东南北新濬池雍正十一年知县陈齐庶筑防城堤】

  昆阳州城【旧无城明正徳四年州同陈旸始倚月山筑土城崇祯七年巡按御史姜思睿守道杨文岳迁筑砖城于长松山前周二里髙一丈八尺旋为流寇屠平仍迁旧治无城池】

  易门县城【明洪武二十四年筑砖城周二里三分本朝康熙七年合邑士民捐修引河水为池】

  嵩明州城【旧无城明治九年知州黄澄原始筑土城后圯隆庆二年巡抚陈大宾檄知州罗颂改筑砖城周三里三分本朝雍正七年知州安鼎和重修无池】

  曲靖府【南宁县附郭】

  曲靖府城【明洪武二十年筑砖城周六里三分髙三丈设四门东曰乐耕南曰来薰西曰胜峯北曰迎恩増二敌楼于城北明末沙贼流冦先后焚燬本朝康熙二年总督卞三元巡抚袁懋功委员重修五十一年地震复圮总兵杨鲲同府县官重修随又倾圮雍正四年巡抚管总督事鄂尔泰总督管巡抚事杨名时题请照修理省会城垣之例动公项银委员重修新建四城楼无池】

  霑益州城【旧为交水县有城久废明天启二年巡抚闵洪学撽叅将尹启易于旧县北重筑砖城周二里八分有竒髙一大九尺本朝顺治十六年迁霑益州治于此康熈五十二年地震倾圯雍正八年知州汪无限重修无池】

  陆凉州城【旧为陆凉卫明洪武三十一年筑砖城周六里髙二丈六尺本朝裁卫归州移州治于此岁久倾圮雍正七年知州吴恩正重修改建南城楼于西南隅十二年知州呉柄增修无池】马龙州城【旧有土城明万歴三十九年知州张鉴改筑砖城周三里九分髙二丈有竒本朝康熈五十二年地震倾圮雍正三年知州黄士杰重修新建四城楼无池】

  罗平州城【旧有土城明万厯十五年署知州黄宇改筑砖城周二里五分髙一丈八尺本朝康熙四年知州王鸿勲重修三十八年知州张含章重建城楼四围皆引河水为池】

  寻甸州城【旧为府明成化十五年知府屈伸筑土城在今州北一里嘉靖六年为土酋安铨所破十二年知府刘秉仁迁于今地筑砖城周三里髙一丈九尺本朝康熙八年改为州即为州城三十一年知州黄肇新重建东北二城楼五十二年地震女墙尽圯知州李月枝重修东西二面引涧水为池南北无池】

  平彝县城【旧为平彝卫明治七年自厄勒村移卫于此筑砖城周二里有竒髙一丈二尺天启二年为贼所焚三年巡抚闵洪学檄叅将袁善重修本朝康熙三十五年改设县治三十八年知县任中宜重修四城楼无池】

  宣威州城【旧为霑益州明洪武十六年筑土城永乐元年改筑石城周三里三分髙二丈本朝顺治十六年移霑益州治于交水此城为寻霑营游击驻防后渐倾圮康熙四十年游击俞懋德重建四城楼雍正五年设宣威州治无池】

  临安府【建水州附郭】

  临安府城【旧有土城明洪武二十年宣宁侯金朝兴檄指挥万中拓地改筑砖城周六里髙二丈七尺设四门东曰迎晖南曰阜安西曰清逺北曰永贞东南为钟楼成化十六年兵备道何纯重修后经流寇拆毁本朝康熙四年知府曹得爵七年知州李滪先后重修并钟鼓楼西楼南楼及炮台十座雍正五年总兵杨天纵知府栗尔璋知州祝宏增修十三年知府石去浮増修城楼由东北及西南有池正东及东南无池】

  石屏州城【旧无城明成化十六年知州蒋彝因民居设四门嘉靖三十年始筑土城周四里三分万厯二十四年知州萧廷对因旧城重修东南两门天启五年摄州事通判顾庆恩州人左江道副使陈鉴改筑砖城本朝康熙六年知州刘维世重建四楼岁久倾圮三十二年知州徐印祖重修雍正四年知州龙为霖修葺四围城墙并东西北三门城楼有池】

  阿迷州城【旧无城明正统间知州张安始筑土城嘉靖四年分巡道傅尚文拓筑万厯四十五年巡按御史吴应琦改筑石城周三里后因流寇拆毁本朝康熙九年知州王民皥重修雍正八年知州毛振翧増修城楼垜口无池】

  宁州城【州治旧在浪广元至正间迁今地明嘉靖十一年筑土城崇祯十三年分守道程楷改筑砖城周三里三分髙一丈五尺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州严敬重修无池】

  通海县城【旧为守御所明洪武十五年指挥陈镛筑土城二十四年指挥储杰改筑砖城周二里髙一丈七尺本朝康熙八年裁所归县遂移县治于此五十六年知县髙锳重修有池】河西县城【旧有城在螺髻山下今县南三里明成化间知县朱光正迁今地因民居设南北二楼无垣墙万厯四十年筑土城崇祯六年署知县周莫仪改筑石城周二里三分髙丈余无池】嶍峨县城【旧有城在今县东北二里明正徳六年知县胡淮迁今地筑土城嘉靖三十二年知县邵元善建四楼崇祯三年改筑砖城周一里三分髙一丈二尺岁久城楼尽圯本朝雍正七年署知县蒋斆淳重建四楼无池】

  防自县城【旧无城明成化二十年县丞陈溥始筑土城岁久倾圮万厯四十三年邑人盐运使尹廷俊捐赀改筑石城周四里三分髙一丈七尺有竒本朝雍正八年知县王廷诤重修无池】

  澂江府【河阳县附郭】

  澂江府城【旧建于绣毬山上明正徳十三年知府童玺迁金莲山麓筑土城嘉靖二十年知府周朝俛复迁旧址隆庆五年知府徐可久始迁舞鳯山麓筑砖城周五里三分髙一丈九尺设四门岁久渐圯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县李丕垣重修乾隆元年知府来谦鸣修建四门鼓楼并垜口一百八十一座旧有池】

  江川县城【旧有土城在今县南四里明崇祯七年巡按姜思睿迁于旧江川驿檄知县王惠卿筑砖城周一里三分髙一丈二尺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张钟重修有池】

  新兴州城【旧无城明正德二年知府何子竒始筑土城万歴六年知州张于京改筑砖城周三里有竒髙二丈四尺后渐倾圯本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州任中宐重修增垜口有池】

  路南州城【旧无城明成化间知州鲁厚始于通衢建敌楼四座治间知州龚浩因楼以筑土城后圯隆庆六年知州易龙见重筑周二里有竒髙一丈一尺万厯四十八年知州马鸣阳重修本朝雍正七年知州杨化元増修十一年知府来谦鸣重修完固有池】

  武定府【和曲州附郭】

  武定府城【旧为土司治有城在五鳯山之东明嘉靖间改土设流隆庆四年巡抚陈大宾巡按刘翾檄知府刘宗寅迁于狮山之麓筑石城周四里三分髙二丈设四门东曰迎曦南曰阜民西曰靖逺北曰德润崇祯间知府卢懋鼎重修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府王清贤増修四城楼雍正七年水坏城垣百余丈知府朱源淳知州徐修仁重修无池】

  元谋县城【旧无城明万厯三十二年知县于文蔚始筑土城天启二年知县齐以政改筑砖城周一里三分髙一丈八尺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县李旭白建南北二城楼五十二年地震倾圮知县王任重修无池】

  禄劝州城【明初改土设流筑土城后圮万厯七年知州何守拙重筑周一里有竒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州孟以恂修东城楼五十二年知州石得恒修南北二城楼雍正八年知州张坦重修四围垣墙无池】

  广西府

  广西府城【旧为土司治无城明成化十四年改土设流知府贺勲始筑土城隆庆五年知府戴时雍改筑砖城周四里有竒髙一丈八尺设四门东曰拱化南曰清波西曰献瑞北曰拥祥明末沙贼焚燬本朝康熙三年知府万裕祚同属州重修且加髙焉二十四年知府髙起龙増修三十一年地震倾圮雍正八年知府周采重修四围垣墙二百余丈并东西南三门城楼无池】

  师宗州城【旧有土城明万厯二十八年知州夏久安重修四十年知州袁国藩拓筑崇祯七年改筑石城周二里三分明末沙贼拆毁本朝康熙十三年知州韩维一因旧址垒石立垜口无池】弥勒州城【旧为八甸村无城明治三年州同梁伋始筑土城隆庆六年知州杨阶拓筑崇祯七年知州魏起龙改筑石城周二里三分髙二丈十五年知州赵焯改筑北门四丈拓五步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州呉永绪重修雍正十一年知州张景澍増建城楼垜墙无池】

  邱北城【旧为维摩州地本朝雍正九年设师宗州同分驻十年州同王纬卜筑土城于旧州南十五里之歹马坡无池】

  广南府

  广南府城【旧有城久废明洪武十九年建棑栅周四里西南设二门本朝雍正十年巡抚张允随委员估勘建筑砖城周四里九分髙一丈六尺八寸有池】

  土富州城【旧无城本朝雍正十年巡抚张允随委员估勘建筑砖城周三里四分髙一丈六尺八寸东北无池西南以大溪为池】

  元江府

  元江府城【元大德间那中筑土城周九里髙二丈垒石为四门本朝顺治十六年大兵因收复焚燬十八年改土设流知府刘勇副将王君瑞重修雍正七年改筑砖城设四门东曰霞蔚南曰汇江西曰寳曜北曰望龙楼橹悉备又设来青文□利民三便门十三年知府胡承璘补筑城基无池】新平县城【旧为平甸乡无城明万厯十九年知县李先芬始筑土城在今县西五里崇祯七年知县秦元惠迁今地筑石城周一里九分髙一丈八尺本朝康熙三十七年于城南接筑土城周一里二分以驻新嶍营兵号为新城雍正十年巡抚张允随委员估修旧城増髙三尺新城易以石脚髙三尺又于新城东拓六十丈包过旧城之东门以与旧城相接无池】

  开化府【文山县附郭】

  开化府城【旧无城本朝初设府康熙七年知府刘防始筑土城覆木为檐楼橹悉备周四里三分以盘龙河为池】

  镇沅府

  镇沅府城【旧为土府有土城周三里三分本朝雍正五年改土设流知府佟世廕重修无池】恩乐县城【旧为土司治有砖城周一里三分本朝雍正四年改土设流为恩乐县治五年知县宫尔劝重修无池】

  东川府【会泽县附郭】

  东川府城【旧四川有土城本朝康熙三十七年改土设流三十九年知府王永玺重筑后渐倾圮雍正四年改云南九年总督鄂尔泰巡抚张允随题请委知府崔乃镛改筑石城周三里九分有竒设四门东曰绥宁南曰□甸西曰丰昌北曰罗乌水洞炮台楼橹悉备无池】

  昭通府【恩安县附郭】

  昭通府城【旧名乌防四川为土府治有土城本朝雍正五年改云南设流官十年巡抚张允随题请于龙洞山之阳委知府徐德裕筑砖城周四里九分髙一丈七尺设四门东曰抚镇南曰敉宁西曰济川北曰趣马水洞包台楼橹悉备引渠为池】

  镇雄州城【旧为府四川为土司治有土城本朝雍正六年改为州云南九年巡抚张允随题请委知州李至筑砖城周三里八分髙一丈三尺楼橹水洞悉备无池】

  永善县城【旧属乌防地无城本朝雍正六年设县治九年巡抚张允随题请委知县杜思贤筑土城周二里六分髙一丈二尺无池】

  大闗城【旧属乌防地无城本朝雍正九年设府同知分驻建木城于府北二百里之雄魁脑十一年巡抚张允随委粮储道黄士杰相度地势定议建石城于雄魁脑南十里之养马坝有险可凭而水源足恃城基周一里九分详见大闗石城碑记】

  鲁甸城【旧属乌防地无城本朝雍正九年移府通判分驻巡抚张允随委员估勘建筑土城周二里一分髙一丈无池】

  普洱府

  普洱府城【旧属元江府有土城本朝雍正七年改设府治巡抚张允随题请修筑砖城周四里二分髙一大一尺设四门束曰朝阳南曰怀逺西曰宣威北曰拱极并建四城楼无池】攸乐城【旧属元江府无城本朝雍正七年设府同知分驻巡抚张允随题请筑土城周三里三分髙一丈二尺设四门建四楼无池】

  思茅城【旧属车里宣慰司无城本朝雍正七年移府通判分驻巡抚张允随题请筑土城周二里髙一丈二尺设四门建四楼无池】

  大理府【太和县附郭】

  大理府城【一名紫城即汉叶榆县故地明洪武十五年指挥周能重筑砖城十六年都督冯诚拓而广之周十二里髙二丈五尺设四门东曰通海南曰承恩西曰苍山北曰安逺敌楼十五铺舍三十九城上四陲置角楼后角楼废本朝康熙初知府万邦和重修复将垜口并三为二三十一年提督诺穆图知县张泰交重建四城楼雍正八年知县罗忻重修有池】

  赵州城【旧无城明治二年分巡道林俊始筑土城周三里髙一丈三尺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州陈士昻修南北城楼雍正八年知州史增重修有池】

  云南县城【旧为洱海卫明洪武十九年筑砖城周四里三分髙二丈三尺本朝裁卫归县遂为县城康熙七年知县王请度重修有池】

  邓川州城【旧因水患屡迁明崇祯十三年移州治于邓川驿知州敖浤贞筑土城周三里八分髙一丈五尺本朝雍正九年知州施震重修有池】

  浪穹县城【旧无城明万厯三年知县李之一始筑土城周二里三分髙一丈一尺本朝康熙三十一年摄县事通判黄元治増修岁久倾圯雍正八年知县张坦重修无池】

  宾川州城【旧无城明治七年筑砖城周四里三分髙一丈五尺无池】

  云龙州城【旧州治在江外三七之地明万厯四十八年知州周宪章筑土城崇祯间知州钱以敬迁于雒马井即今州治无城池】

  弥渡城【属赵州地旧无城明崇祯十年防化知府朱统璲筑土城周二里因近河屡遭冲决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署知州张伦至濬河筑堤始免水患雍正七年移本府通判分驻】

  楚雄府【楚雄县附郭】

  楚雄府城【旧有城筑于爨蛮宋段氏时髙明量重筑在今府西北二里明洪武十六年都督袁义谓南山髙峻近郭据以临城是资敌也因绘图以上奏请拓之御笔一抹适当其巅遂迁今地筑砖城周七里有竒髙二丈五尺设六门东曰平山南曰广运西曰德胜北曰永镇东南曰德化西南曰仁福上皆有楼后渐倾圯隆庆二年分巡道任维均重修万厯二十八年东南圮兵备道孟醇增修崇祯五年同知窦敬禹增髙三尺十五年沙贼围城金沧道杨畏知建敌台十五座坚守民赖以全本朝康熙五年总兵马宁知府史光鉴重修十九年地震倾圯雍正四年知府李玉鋐捐筑四围土墙上覆以砖八年知府储之盘知县方廷英重修有池】

  镇南州城【旧无城明治间土同知叚梓潼保始筑土城嘉靖四十年知州区元晋增修岁久倾圯隆庆二年知州黄袍重筑万厯四十三年知州尹为宪改筑砖城周三里髙二丈明末沙贼焚燬分守道丁继善重修本朝康熙八年署知州卞廷松增修四十年知州陈元建南门楼无池】南安州城【旧无城明万歴十五年摄县事通判梅友篁始筑土城崇祯五年野贼破城巡按御史姜思睿题请改筑石城周三里髙一丈六尺后渐倾圮本朝康熙八年知州米璋增修五十一年知州张伦至重修无池】

  定逺县城【明洪武二十二年筑土城成化间改筑砖城周一里三分髙一丈余明末倾圮本朝康熙十二年知县田元恺重修雍正十年知县唐世梁增修有池】

  广通县城【旧无城明万厯四十五年巡按毛堪檄知县萧惟馨筑砖城周三里髙一丈八尺天启元年知县刘之范增修明末流寇燬城楼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县张京奎重修康熙二十三年土巡检杨士龙苏仁捐赀续修有池】

  黑井城【旧无城明崇祯七年黔国公沐天波委叅随娄大任监造石城周一里今圯依山带水家自为卫南北要隘设栅】

  琅井城【旧无城筑土垣本朝康熙元年提举简髙始建门楼于四隅年久渐圯雍正三年提举汪士进重修】

  姚安府【姚州附郭】

  姚安府城【唐景云元年御史李知古筑土城明洪武二十一年指挥戴都改筑砖城嘉靖七年兵备道周崇义筑月城于南门外八年知府王鼎重修三十九年知府杨日赞于南闗外加筑土城万歴间分守道李忠臣经营上议于巡按潘濬檄知州杨之彬増筑较旧拓而大之周五里三分髙三丈五尺设四门建南门楼西南角楼本朝康熙八年知府商永杰土同知髙奣映重修引蜻蛉河为池】大姚县城【明洪武二十八年筑土城永乐元年干户洪钧施宥改筑砖城周三里三分髙一丈三尺后圯万厯四十五年知县谢于教重修仍于南门外筑土月城惟南门一面有池】

  永昌府【保山县附郭】

  永昌府城【唐防氏皮罗閤筑土城元至元十五年都元帅段阿庆重筑明洪武十五年指挥王真増修十六年为逆酋思伦所夷十八年指挥李观改筑砖城且于太保山絶巘为子城二十八年指挥胡渊拓西城罗太保山于城内周一十三里有竒东南北三隅髙二丈二尺西省三之一设八门东曰升阳南曰镇南西南曰龙泉曰安定西曰永镇西北曰仁夀北曰通华东北曰拱北镇南拱北二门外复建子城旁辟二小门各门皆建楼人周围建角楼炮楼钟楼鼓楼嘉靖二十八年兵备道韩廷伟重筑西城増髙五尺东南北有濠日久沙壅指挥曹宗岱重凿万厯二十八年兵备道华存礼又修濬之西即山壑为池后经兵燹城郭楼橹尽圯本朝康熙三十九年总兵周化鳯知府罗纶知县陈奕同修五十六年知县冉琪重修】

  腾越州城【旧无城明正统十年兵部侍郎杨宁征麓川驻此始筑腾冲司土城十三年兵部侍郎侯璡改筑砖城周七里三分髙二丈五尺嘉靖二十九年兵备道郭春震始凿池其西北磔石以通山泉本朝康熙五年知州王律重修】

  永平县城【明洪武十九年指挥雷嵩立木为栅跨银龙江之上二十六年指挥时瑀改筑砖城周三里三分髙二丈有池先是江流贯城南有水洞每值水涸窃盗乗以出入万厯间兵备道华存礼濬东西濠为河改水分流城外会于城南砌塞水洞为墙】

  鹤庆府

  鹤庆府城【旧有土城宋段氏筑元末圯明洪武十五年复旧址列棑栅永乐元年指挥李成甃以砖石形制卑隘嘉靖二十四年知府周集拓地重筑砖城周五里五分髙二丈二尺设四门东曰迎旭南曰威逺西曰望庚北曰镇逺上皆有楼北门月城即旧守御所城万厯二十八年知府祁汝东更辟一门于西偏以便民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总兵林葵知府卢崇义同修雍正七年总兵南天祥知府姚应鹤重修有池南通青龙潭西北通西龙潭东合流入漾工江】

  劒川州城【旧无城明治间知州李文始筑土城地震倾圯崇祯十五年知州林明辅改筑砖城周三里三分髙一丈六尺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州张国卿重修雍正七年知州李毓元增修有池】维西城【旧属丽江无城本朝雍正六年移府通判分驻八年总督鄂尔泰题请委通判陈权筑土城周二里七分有竒设四门】

  中甸城【旧属丽江无城本朝雍正六年设劒川州州判分驻八年总督鄂尔泰题请委署劒川州知州汤涵州判辜文元筑土城周二里设四门】

  阿墩子城【旧属丽江无城本朝雍正八年设兵驻防筑土城】

  浪沧江城【旧属丽江无城本朝雍正八年设兵驻防筑土城】

  其宗喇普城【旧属丽江无城本朝雍正八年设兵驻防筑土城】

  奔子栏格城【旧属丽江无城本朝雍正八年设兵驻防筑土城】

  顺宁府

  顺宁府城【旧为土府有土城在鳯山东南至明改土设流万厯二十八年知府余懋学改筑砖城就鳯山为髙下周五里八分髙三丈设四门东曰朝天南曰庆云西曰永定北曰隆昌本朝康熙三年知府米建四城楼雍正二年知府范溥重修无池】

  云州城【旧为土州地无城至明改土设流万厯三十一年知州刘秉爚筑砖城周三里七分髙一丈六尺有池今城池渐失其旧】

  永北府

  永北府城【旧为北胜州明洪武二十五年指挥王佐筑石城周五里三分髙一丈六尺设四门东曰迎旭南曰来薰西曰扬辉北曰拱极正德间地震倾圯兵备道平世用重修本朝康熙五年士民重修三十六年总兵马声知州胡挺松増修三十七年升为府遂为府城雍正六年知府冯光裕重修有池】

  丽江府

  丽江府城【旧为土府无城本朝雍正元年改土设流总督髙其倬巡抚杨名时题请筑土城下基以石上覆以瓦周四里髙一丈设四门东曰向日南曰迎恩西曰服逺北曰拱极上皆有楼又别为小西门以便民无池】

  防化府

  防化府城【明洪武二十三年筑砖城周五里三分髙二丈三尺有奇设四门东曰忠武南曰迎薰西曰威逺北曰拱辰上皆有楼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同知陈文成重修三十六年同知蒋旭増修有池】

  景东府

  景东府城【旧为上府无城至明改土设流本朝康熙十五年始筑土城于旧卫城之南周一里设四门上皆有楼岁久渐圯乾隆元年掌印同知徐树闳修筑东北角城垣四十余丈周围俱盖□瓦增建四门城楼炮台无池】

  闗哨【附】

  云南府

  昆明县【附郭】重闗【在城东四里】金马闗【在城东十里金马山麓旧有城元梁王筑久圯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总督范承勲重修今废】碧鸡闗【在城西三十里碧鸡山北两山如扄一线通道为迤西诸郡门户】髙坡哨【在城东十里】两旦石哨【在城东十五里】白石崖哨【在城东六十里】闗索岭哨【在城东八十里】灰窰哨【在城东八十里】黄土坡哨【在城西六十里】一碗水哨【在城西八十里】普吉哨【在城北二十里】桃园哨【在城北三十里】响水哨【在城北四十里】双桥哨【在城北四十里】半个箐哨【在城北七十里】太平哨【在城北七十里】十里坡哨【在城北八十里】马喇唎哨【在城北九十里】富民县哑口哨【在城南二十里赴省城要路】羊圈哨【在城西十里罗次大路】响地哨【在城西三十里】石闗哨【在城北十里武定大路】宜良县青山哨【在城东十五里陆凉要路】逃军箐哨【在城东南三十里路南要路】黄草铺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澂江要路】靖安哨【在城西北十里赴省要路】罗次县炼象闗【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介安宁禄丰之间明崇祯十六年建石城扼守现设土巡检】鲁家哨【在城东二十三里今名华家哨】灰坡哨【在城东二十八里】溪木岭哨【在城东三十五里】新兴哨【在城东四十里】九岳坪哨【在城东四十五里】响水哨【在城东五十里】水口哨【在城南二十里】吉家哨【在城南三十五里】闗索岭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接禄丰界】排楼山哨【在炼象闗东八里迤西通衢】清水沟哨【在炼象闗东】杨老人哨【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即干海子哨迤西通衢】石门哨【在炼象闗西五里】新哨【在炼象闗西即松林哨】梅水井哨下湾哨【二哨俱在炼象关西】梅子箐哨【在城西北四十里接和曲界】百花山哨【在城北三十里通武定路】青山哨【在城东北五里】晋宁州秧田冲哨【在城南三里】石子坡哨【在城南十里】小闗山哨【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呈贡县太平闗【在城南二十五里为临澂孔道】七甸哨【在城东三十里】黄土坡哨

  【在城东南三十里】脚步哨【在城东南三十里】保安哨【在城东北三十里】安宁州东安哨【在城东五里】髙枧槽哨【在城东二十里】西宁哨【在城西五里】平定哨【在城四二十五里】游得哨【在城西三十里】青龙哨【在城西四十里】长坡哨【在城西四十五里】西山哨【在城西北五里】禄丰县老鸦闗【在城东南七十里为迤西要路旧设巡检久裁】南平闗【在城西二十里上接广通兰谷闗现设巡检】黄土坡哨【在城东五里】杉松坡哨【在黄土坡哨东四里】塔湾哨【在杉松哨东八里】石门哨【在塔湾哨东八里】三家哨【在城南九十里系从禄脿过老鸦闗要口箐深林密行旅不通惟乡民出入】小湾哨【在城西六里】大湾哨【在小湾哨西五里】背隂哨【在大湾哨西十三里】倒马坑哨【在背隂哨西六里接广通界】罗次桥哨【在城北三里】庙山哨【在罗次桥哨北二十里】滥泥箐哨【在庙山哨北十二里接广通界】昆阳州铁炉闗【在城南三十里详见新兴州】石子闗哨【在城东南十里】石闗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河西哨【在城北二十里】平定哨【在城北四十五里】易门县黄土坡哨【在城东二十里】庙儿山哨【在城东三十里】永靖哨【在城西十五里】干海子哨【在城西四十里】亮山哨【在城西五十里】逐贼哨【在城西六十里】新添哨【在城西八十里】黑松林哨【在城北二十五里】杨海哨【在城北七十五里】石门哨【在城北八十里】习溪岭哨【在城北二百里】嵩明州兔儿闗【在城西五十里旧设土巡检今裁】河口哨【在城东三十五里】干海子哨【在城东五十里接寻甸界】大山哨【在城南三十里】新哨【在城南三十五里杨林驿】梅子箐哨【在城南六十里】白土坡哨【在城南七十里】马鞍山哨【在城南七十里接宜良界】小哨【在城西南五十里】大哨【在城西南六十里】白岩哨【在城西六十里接昆明界】张保箐哨【在城西北四十里接寻甸界】梁王山哨【在城北四十里】竹箐口哨【在城北四十里】岩峰窝哨【在城北六十里】稗子哨【在城北一百一十里接寻甸界】白草竜哨【在城东北三十里接寻甸界】

  曲靖府

  南宁县【附郭】三岔闗【在城西十五里】白水闗【在城东北八十里】曲靖卫哨【在城东十里今属县】华山哨【在城南六十里旧越州南】越州哨【在城南七十里旧越州东】长宁哨【在城西十五里】吴家坡哨【在城北三十里】一碗水哨【在城北四十里】石灰窰哨【在城北五十里】干海子哨【在城北六十里】七里桥哨【在城北六十里】松韶哨【在城北八十里】松林哨【在城北八十里】乱石坡哨【在城北一百里】分水岭哨【在城东北六十里】干沟哨【在城东北六十里】霑益州阿幢桥闗【在城南五里旧设巡检久裁】松韶闗【在城北七十里旧设巡检久裁】

  独树哨【在城东十里】小哨【在城北十五里】烟堆哨【在城北二十里】永安哨【在城北一百一十里】陆凉州曾家坡闗【在城东八十里一名曾伽婆闗】天生闗【在城南八十里】木容闗【在城西十五里】石嘴头闗【在城北三十里】望城哨【在城南二十里】清水沟哨【在城南四十里】栗树林哨【在城南五十里】法俄哨【在城南六十里】马龙州分水闗【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即鲁伽婆岭】黑泥哨【在城东十里】大海哨【在城东十八里】红军哨【在城东十八里】响水哨【在城东二十五里】越州哨【在城南十里旧名长坡哨】小哨【在城南十七里】蛇桥湾哨【在城南二十二里】丫巴哨【在城南二十八里】乌龙箐哨【在城南三十里即箐口大哨】青石坡哨【在城南三十五里】白塔哨【在城南四十里】梨园哨【在城南四十五里】罗平州石磴哨【在城西南二十里】腊块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永安哨【在城西南四十里】偏头哨【在城西南五十里以上俱赴省大路】干河哨【在城北二十里】黑泥哨【在城北三十里】圆峯哨【在城北四十里】清平哨【在城北五十五里】海石凹哨【在城北七十里】法郎哨【在城北八十五里】越罗哨【在城北九十五里以上俱赴府大路】寻甸州木密闗【在城西南易隆驿即旧木密所城】八叉闗【在城北八十里明嘉靖间立建有官防哨房今改为哨】闗索岭哨【在城东南六十里】杨良哨【在城东南七十里】娑罗湾哨【在城东南八十里】哑口哨【在城东南八十里】黑土坡哨【在城南十里】清水沟哨【在城南三十里】八里哨【在城南八十里】纳地哨【在城南一百里】花箐哨【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铁池哨【在城西南三十里】贼母箐哨【在城西南五十里】猪街子哨【在城西南八十里】桑树林哨【在城西南一百里】恋三坡哨【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朝纲哨【在城西南一百七十里】永平哨【在城西六十里】马戛哨【在城西七十里】三塌髙哨【在城西一百五十里】达木勒哨【在城西一百五十里】倘坦哨【在城西一百六十里】海桥哨【在城西一百六十里】纲都哨【在城西二百里】革木哨【在城西北三十里】海尾哨【在城西北五十里】束塞浦哨【在城西北七十里】块戛哨【在城西北二百里】柳树哨【在城北三十里】束革哨【在城北三十五里】八叉哨【在城北八十里】鲁纳哨【在城东北五十里】平彝县玉真观哨【在城东五里】宣威闗哨【在城东十三里】滇南胜境哨【在城东十五里】扬威堡哨【在城西七里】干桥坪哨【在城西十二里】营盘山哨【在城西十五里】山梨果哨【在城西二十里】土地坡哨【在城西三十里】响水哨【在城西三十五里】梅子崖哨【在城西三十八里】棠梨湾哨【在城西四十三里】独树哨【在城西四十八里】宣威州宣威闗【在城西门外即今西闗】可渡闗【在城北一百三十里可渡河之南明洪武初建有小城环山距河为滇门户】竜山哨【在城南三十五里】陡山哨【在城北五十里】马鞍山哨【在城北七十里】分水岭哨【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临安府

  建水州【附郭】箐口闗【在城东北一百三十里】沙坝哨【在城东五里】干沟哨【在城东十五里】沙劄哨【在城东二十里】南庄哨【在城东二十五里】定宁哨【在城东三十里接阿迷州界】干龙井哨【在城东南二十五里】马料河哨【在城东南三十五里】麦冲哨【在城东南四十五里】娑罗庄哨【在城东南五十五里】相见坡哨【在城东南六十五里】黄草坝哨【在城东南八十里】个旧哨【在城南十五里】大坡丫口哨【在城南三十里】七科树哨【在城南五十里接防自界】白水河哨【在城西南十五里】马鞍山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接纳楼界】将台哨【在城西十里】谢家湾哨【在城西二十里接石屏界】三转湾哨【在城东北十五里】黄土坡哨【在城东北六十里】阿卜闗哨【在城东北七十里】石子坡哨【在城东北八十里】野马川哨【在城东北九十里】青花堡哨【在城东北一百里】双山哨【在城东北一百一十里】香木桥哨【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曲江哨【在城东北一百三十里接通海界】石屏州寳秀闗【在城西三十里地接元江现设巡检】修冲闗【在城东四十里赴府大路】修冲哨【在城东四十五里接建水界】一碗水哨【在城南一百七十里接建水界】团山营哨【在城西二十里】寳秀哨【在城西四十里】白牙旦哨【在城北十五里】杉木箐哨【在城北六十里】龙朋里哨【在城北七十里】黄草坝哨【在城北一百里】阿迷州东山闗【在城东三十里旧设巡检久裁】阿寳闗【在城西六十五里】木栖黑哨【在城东十五里】东山哨【在城东三十里】马者哨【在城东五十里】乱石哨【在城南十里】木朵黑哨【在城南十五里】攀枝花哨【在城南二十里】佐纳山哨【在城南二十五里】镇蛮哨【在城南三十里】铁驴坡哨【在城南三十五里】大庄寨哨【在城南四十里】阿竜古哨【在城南四十里】波黑哨【在城南五十里】贾移哨【在城南五十里】雷公哨【在城南五十里】红果哨【在城南六十里】阿豆马哨【在城南七十三里】中坡哨【在城西南四十里】太平哨【在城西十里】棠栗哨【在城西十里】新兴哨【在城西三十里】长坡哨【在城西四十里】三转湾哨【在城西四十里】多衣哨【在城西五十里】安边哨【在城西六十里】羊餂土哨【在城西八十五里】沙扎哨【在城西九十里】丫口哨【在城西北三十里】观音硐哨【在城西北七十里岩内有石如观音像故名】深沟哨【在城北十五里】宁州甸苴闗【在城西北三十五里】守城哨【在州治前】水井哨【在城东二十五里】黑箐哨【在城西二十里】义广哨【在城西三十里一名定安哨接通海界】路纳哨【在城西北二十里】梅子哨【在城北四十里一名红土坡哨】石岩哨【在城北五十里】螺蛳哨【在城北五十里】通海县宁海闗【在城东十里】建通闗【在城南二十里】沙坝哨【在城南十五里】储家哨【在城南十五里】建通闗哨【在城南二十里】温塘哨【在城西南六里】火家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新哨【在城东北二十里】河西县曲陀阳闗【在城北三十五里路当新嶍之冲其阳颇平其隂甚险元人立闗以拒诸蛮久裁】水塘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杉木哨【在城北二十五里】清水河哨【在城北二十五里】嶍峨县老鲁闗【在城西三十里通元江要隘】伽罗闗【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兴衣闗【在城西北现设巡检】七甸哨【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大亚泥哨【在城西一百三十里】笻旧哨【在城西北五十里】黒泥哨【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撒喇沟哨【在城北一百三十里】防自县倘甸闗【在城西北七十里】法果哨【在城东三十里】松林哨【在城南二十里】

  一碗水哨【在城南五十里】乌谷哨【在城西南七十里】白沙沟哨【在城西五十里】个旧哨【在城西五十里】水龙井哨【在城西六十里】镇逺哨【在城西北三十里】水浆哨【在城西北四十里】芭蕉哨【在城西北六十里】雷公哨【在城北四十里】

  澂江府

  河阳县【附郭】东闗【在城西北十五里】中闗【在城西北二十里】西闗【在城西北三十里】东溪哨【在城东十五里】深沟哨【在城东十五里】丰沟哨【在城东二十里】七佛哨【在城东四十里】小闗哨【在城西十五里】盘石哨【在城西北八里】杉松哨【在城东北三十里】蒿子箐哨【在城东北四十里旧阳宗县东二十五里】者底哨【在旧阳宗县南二十五里】梁王哨【在旧阳宗县西十五里】江川县闗岭闗【在城北二十里】海门哨【在城南二十里】尖山哨【在城西二十五里】干海子哨【在城西三十里】靖安哨【在城北十五里一名永靖哨】阿五哨【在城北二十五里】新兴州刺桐闗【在城北四十二里】铁炉闗【在城北四十九里据峻岭俯深谷旧多林木易藏奸宄号称险阻明设巡检今裁岭上为昆阳地岭下为新兴地】石梯哨【在城东南十五里】石闗哨【在城南二十四里】南安哨【在城西南三十里】宁来哨【在城西南四十七里接嶍峨界】麻栗塘哨【在城西北二十里】蚂蝗箐哨【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水槽山哨【在城西北五十里】路南州革泥闗【在城东南八十里交弥勒界】新哨【在城东南五十里】母丈矣哨【在城东南七十里】拖白哨【在城南九十里】金家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来龙哨【在城西南三十里】莫革哨【在城西南五十里】北山哨【在城西北二十里】土官哨【在城北十五里】青山哨【在城北六十里】清水哨【在城东北四十里】红果哨【在城东北五十里】

  武定府

  和曲州【附郭】小甸闗【在城东南七十二里】小营闗【在城南二十七里】油榨闗【在城西北五十里】龙街闗【在城西北八十里】石门闗【在城西北三百六十里金沙江边】一碗水哨【在城南四十里】白花山哨【在城西南三十五里接罗次界】弭安哨【在城西南五十里】黑箐哨【在城西南七十里】海子哨【在城西南九十里】赵普官哨【在城西南一百里】大眼子哨【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七排哨【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接禄丰界】小勒品哨【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马堡哨【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羊街子哨【在城西南二百里】赖子哨【在城西南三百里】敲梆哨【在城西南三百六十里接广通界】马鞍山哨【在城西七十里】黄土坡哨【在城西九十七里】以赤郎哨【在城西一百六十里接元谋界】古柏哨【在城西北二十里】石蜡塔哨【在城西北八十四里】鹞莺哨【在城北三十里】木希革哨【在城北五十里】元谋县望城闗【在城东二十里】清溪哨【在城东十五里】南号哨【在城南十五里】猛令哨【在城西四十里】乌山哨【在城西北四十里接大姚界】常山哨【在城西北九十里】太平哨【在城东北七十里】禄劝州雄闗【在城西南三里】头哨二哨三哨【俱在城东一百里】

  广西府

  法徒哨【在城东二十里】阿矣哨【在城东三十里】大明哨【在城东三十五里】竜客哨【在城东四十里】永宁哨【在城东四十里】足马哨【在城东四十里】得冲哨【在城东四十里】邱矣哨【在城东五十里】威逺哨【在城东五十里】木革哨【在城东六十里】永安哨【在城东八十里】阿达哨【在城东南六十里】镇南哨【在城南三十五里接弥勒界】烟光哨【在城西五里】黄泥哨【在城西十里】赤喜哨【在城西十五里】山怒哨【在城西二十里】沙土哨【在城西二十五里】撒普哨【在城西二十五里】圭罗哨【在城西三十里】纳伱则哨【在城西三十五里】麻子哨【在城西四十里】威宁哨【在城西四十五里】阿鲁里哨【在城西北十里】脚册哨【在城西北三十里】宗览哨【在城西北四十里】平沙哨【在城北二十里接师宗界】方摆哨【在城东北三十里】师宗州兴隆哨【在城南四十里】额勒哨【在城南四十里】普得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板桥哨【在城西南四十里】木舌革哨【在城西十五里】揑龙哨【在城西二十五里】阿古哨【在城西三十五里】鸭子塘哨【在城西四十里】竜濶哨【在城西四十里】长坡哨【在城西七十里】矣维哨【在城西八十里】矣马哨【在城西九十里】弥勒州揑沼闗【在城西南二百二十里通临安路南旧设巡检久裁】革泥闗【在城西五十里旧设巡检久裁】弥东哨【在城东一里】白马桥哨【在城东十里】那勒哨【在城东十五里】路乃哨【在城东十五里】宁吾哨【在城东二十里】明午哨【在城东二十里】干沟哨【在城东二十五里】红山哨【在城东三十里】番客哨【在城东四十里】龙潭哨【在城东四十五里通广西府路】弥南哨【在城南二里】菜子哨【在城南六里】横水塘哨【在城南十里】清水塘哨【在城南二十里】乱石坡哨【在城南二十五里】新哨【在城南四十里】习干哨【在城南五十里即嶍冈哨】中哨【在城南五十里】小龙潭哨【在城南六十五里】普冲哨【在城南七十里即鲁冲哨】杉松哨【在城南一百三十里】降獛哨【在城南一百五十里】三界哨【在城南二百里即三岔哨通阿迷路】摆头目哨【在城西南六十里】大宁哨【在城西南七十里】拖果哨【在城西南八十里】法果哨【在城西南一百里】言者竜哨【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黑山石哨【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补足哨【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清水塘哨【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平鼓哨【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额白冲哨【在城西南一百六十里】弥西哨【在城西五里】黑桥哨【在城西十里】阿鸡哨【在城西十五里】普安哨【在城西二十里】勇烈哨【在城西五十里】永宁哨【在城西五十五里】阿当哨【在城北五里】弥北哨【在城北十里】蛇跨哨【在城北十五里即蛇花口哨】布完哨【在城北二十里】设都哨【在城北二十五里】法矣哨【在城北三十里】马蚁哨【在城北三十五里通路南路】邱北阿勒卡哨【在治东南十五里】归德哨【在治西五里】三乡城哨【在归德哨西北十里】矣堵哨【在三乡城哨西北五里】八达哨【在矣堵哨西北十二里】大勒哨【在八达哨西北二里】腻那革哨【在大勒哨西北十二里】布红哨【在腻那革哨西北九里】蛇街子哨【在布红哨西北十二里】黄泥哨【在蛇街子哨西北十五里】荍地湾哨【在黄泥哨西北二十五里】懐逺哨【在荍地湾哨西北五里】

  广南府

  宝月闗【在城东五十里】

  元江府

  猛甸闗【在城南二百里】界牌闗【在城西南三百里为元江镇沅恩乐交界】瓦阨闗【在城西北百余里】定南闗【在城西北百余里】杉木闗【在城西北二百余里】青龙闗【在城北六十里】大竹箐哨【在城东六十里】南岔哨【在城南五十里】大相见坡哨【在城南百余里】罕龙哨【在城南二百余里】末竜哨【在城南二百五十里】藤桥哨【在城西北二百五十里】天星塘哨【在城北七十里】丙乙哨【在城北百余里】新平县头塘哨【在城东十里】疉母哨【在城东二十五里】陡嘴哨【在城东二十五里】亚泥河哨【在城东四十五里】三岔哨【在城东五十五里】石子哨【在城西十里】野鸡哨【在城西二十五里】他郎邦轰哨【在治北一百一十里界接新平林深木密崖石嵳峩】

  开化府

  文山县【附郭】马白闗【在城南逢春里与安南交界】

  镇沅府

  恩乐县中坡哨【在城东三十五里】白沙井哨【在城东六十里】三家坡哨【在城东八十五里】等烟哨【在城东南一百五十里】独谷哨【在城东南一百九十里】界牌哨【在城东南二百二十里】遮现哨【在城南二十里】等伴哨【在城南三十五里】一碗水哨【在城西十五里】蛮旧哨【在城西三十五里】户那哨【在城北十五里】

  威逺

  戛闗【在治西南二百三十里】课里哨【在治东南一百五十五里】防里哨【在治东南二百五里】猛乃哨【在治东南二百六十里】蛮谷哨【在治东南二百九十五里】香盐井哨【在治南一百五里】蛮忝哨【在治南一百九十里】猛堆哨【在治南二百三十里】防峨哨【在治南二百九十里】猛主哨【在治南三百三十里】阿乐哨【在治南三百七十五里】蛮简哨【在治南四百六十五里】景谷河哨【在治南九十里】髙寨哨【在治南四十里】青庄河哨【在治南二十里】

  东川府【原系土府无闗无哨所载数泛系扼要之地】

  会泽县【附郭】者海汛【在城东二十里】五竜汛【在城西南八十里】则补汛【在城西北一百里】弩革汛【在城北八十里】巧家汛【在城北一百八十里】

  昭通府

  恩安县【附郭】罗佐闗【在城北一百五十五里】镇雄州广德闗【在城西一百八十里为昭通威宁良门户四面巉岩中通一线本朝雍正十年知州李至始设闗房守隘】虎洞闗【在城东二百里】沙呐闗【在城南一百六十里】拔浪闗【在城西一百六十里】法窝闗【在城西北五百九十里】野猪洞闗【在城北三十五里】阿黑闗【在城北四十里】罗坎闗【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永善县金锁闗【在城东一百四十里山势陡峻林深木密路径羊肠最为险要】黑铁闗【在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曲龙闗【在城北一百六十里】大闗豆沙闗【在雄魁城西南一百五十五里为下方咽喉要路前临大河即盐井渡之上流也】

  普洱府

  通闗哨【在城北一百九十五里】

  大理府

  太和县【附郭】龙尾闗【在城南三十五里一名下闗倚苍山斜阳峯麓扼洱海之尾负山阻水为郡南屛蔽山势逆回如游龙之掉尾故名闗城内外皆有桥明洪武初段氏负险将军傅友德斩闗而入更名得胜闗】龙首闗【在城北七十里一名上闗据苍山云弄峯麓以箝洱河之口为郡北要害昻然突起如游龙之翘首故名】峩崀哨【在城北五十里】赵州松花闗【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乌龙坝哨【在城东三十里】黄草坝哨【在城东五十里】干海子哨【在城东南一百五十里】狮子口哨【在城南七里】赤佛哨【在城南三十里】赶猪庙哨【在城南五十里】龙马塘哨【在城南一百五十里】大庄哨【在城西南一百五里】额力苴哨【在城西南一百七十里】水槽塘哨【在城西南一百九十里】飞来寺哨【在城西北五里】水磨盘哨【在城西北四十里】秧草塘哨【在城西北五十五里】玉泉哨【在城西北六十五里】云南县人投闗【在城东一百九十里】安南闗【在城东南七十里系通省大路旧设巡检今裁】楚塲闗【在城东北一百六十里通白井大路旧设巡检今裁】清水沟哨【在城东四十五里】外居苴哨【在城东五十里】五色土哨【在城东六十里】温泉塘哨【在城东七十里】红土坡哨【在城东九十里】古番哨【在城东一百里】秧田哨【在城东一百一十里】双桥哨【在城东一百二十里】黄草坝哨【在城东一百三十里】阿狮头哨【在城东一百五十里】达摩哨【在城东一百六十里】颠郎哨【在城东一百七十里】必矣喇哨【在城东一百八十里】桥头哨【在城东二百里】青石湾哨【在城东南二十五里】金鸡庙哨【在城东南八十里接姚州界】水盆哨【在城东南八十里】四望哨【在城西南十二里】倚江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支锅石哨【在城西北十五里】三岔哨【在城西北二十里】烂泥哨【在城西北三十里】松子哨【在城西北四十五里】黄草哨【在城西北五十里接赵州界】邓川州大把闗【在城东三十里】东山石嘴哨【在城东三十里】桃溪哨【在城东三十里】青香树哨【在城东六十五里】簸箕哨【在城东七十里】白土坡哨【在城东九十里】挖青哨【在城南五里】花甸哨【在城西南四十里】腊平哨【在城西二十五里】浪穹县罗坪闗【在城西南六十里通云龙州界】大树闗【在城西北二十里】九气台哨【在城东五里】芹菜淜哨【在城东八十里】马子哨【在城南五十里】闷江门哨【在城西南二十里】大局坪哨【在城西南三十里】三板桥哨【在城西一百四十里】保安哨【在城北五里】宾川州毕罗闗【在城西南四十里】大龙潭哨【在城东七十里】官坡哨【在城南五十里】阳应哨【在城南五十里】周宾哨【在城西南三十里】观音阱哨【在城西南六十里】冷水箐哨【在城西南八十里】鳯尾哨【在城西南一百里】海东哨【在城西南一百里】永靖哨【在城西三十里】棠梨哨【在城西五十里】干海子哨【在城西九十里】朝阳哨【在城西北六十里】边中哨【在城西北六十里】乌龙坪哨【在城西北六十里】羊子【口】哨【在城西北七十里】山哨【在城北十里】白羊哨【在城北二十五里】大凹哨【在城北五十五里】圭山哨【在城北六十里】转湾哨【在城东北六十五里】大松坪哨【在城东北七十里】黄泥古哨【在城东北八十里】忠顺坡哨【在城东北九十里】百接桥哨【在城东北九十里】些罗哨【在城东北一百里】禾头哨【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文赦坪哨【在城东北一百三十里】古底哨【在城东北一百五十里】平贼岭哨【在城东北一百六十里】国母水井哨【在城东北一百七十里】普集登哨【在城东北一百七十里】螳螂哨【在城东北一百七里】罗渚者哨【在城东北二百一十里】云龙州太平闗【在城北二十里】新闗【在城东北五十里】花涧门哨【在城东三十五】

  【里】干海子哨【在城南七十里】者乐哨【在城西四十五里】苏溪哨【在城西七十里】雪冲哨【在城西一百八十三里】松足哨【在城西二百四十三里】荍地登哨【在城北六十里】虾蟆哨【在城北七十里】盖局哨【在城北八十里】黄竹箐哨【在城北一百里】岔路哨【在城北一百一十里】燕子窝哨【在城北一百二十里】烧马坪哨【在城北一百三十里】后兆哨【在城北一百四十里】闗坪哨【在城东北七十里】棚树坡哨【在城东北八十里】

  楚雄府

  楚雄县【附郭】平山闗【在城东五里】雪里闗【在城南五十里】旧闗【在城南一百里】猓猡闗【在城西三十里】青竜哨【在城东五里】石龙哨【在城东二十里】石涧哨【在城东三十里】金龙哨【在城西五里】波罗哨【在城西十五里】白泥哨【在城西二卜里】清源哨【在城西三十里】钱粮桥哨【在城西三十五里】仙人骨哨【在城西四十五里】镇南州阿雄闗【在城东南二百四十里接景东府界现设土巡检】镇南闗【在城西二十五里现设土巡检】英武闗【在城西七十里原设土巡检久裁】髙峯哨【在城东十五里】小箐河哨【在城南三十里】羊草河哨【在城南五十里】应山哨【在城西半里】板桥哨【在城西三十里】周明哨【在城西五十里】子坟哨【在城西七十里】七里坡哨【在城西八十里】英武哨【在城西九十里】山水冲哨【在城西北二十里】南安州妥稍闗【在城南三十里】鹅毛闗【在城南八十里】赵通事闗【在城西六十里】秧田哨【在城南二十里】干海子哨【在城南四十里】旧哨【在城南一百四十里】羊九营哨【在城南一百七十五里】麻海哨【在城南一百九十五里】邦汉哨【在城南二百八十里】野羊哨【在城西一百五十里】白苴哨【在城西一百八十里】定逺县会基闗【在城南四十里通楚雄县路】罗平闗【在城西南四十五里通镇南州路】一碗水哨【在城东三十里】神树哨【在城东四十里】马撒尿哨【在城东六十里】阿巳哨【在城东八十里】大江坡哨【在城东南二十里】大湾哨【在城东南三十里】杨梅哨【在城南二十里】小哨【在城南四十里】罗平哨【在城西南四十五里】紫旧寨哨【在城西三十里】自久哨【在城西三十里】余丁坝哨【在城西北二十里】连三坡哨【在城西北四十里】曹家哨【在城北十里】刘大山哨【在城东北二七里即清水河哨】防邑屯哨【在城东北三十里】广通县赵普闗【在城东十五里】兰谷闗【在城东六十五里一名响水闗两山夹水鸟道羊肠最为险隘接禄丰六里箐旧设巡检久裁】回蹬闗【在城西二十五里即回蹬山防氏阁罗鳯攻云南拓东城至此值大雷其佐劝之回因名元末红巾防中庆梁王奔威楚求救于大理段功率兵攻破红巾古田等追至闗大破之即此地也现设土巡检】桥东哨【在城东三里一名堡东哨】红土坡哨【在城东七里】多衣哨【在城东十五里】小民哨【在城东二十里】霞谷哨【在城东二十五里】双门哨【在城东三十里一名桥头哨】盐井冲哨【在城东三十五里】小路口哨【在城东四十里】大哨【在城东四十五里】崖壁哨【在城东五十里】铜虎哨【在城东五十五里】金龙哨【在城东六十里】永安哨【在城东六十七里】永靖哨【在城东七十里】河底哨【在城东七十五里】兰谷哨【在城东八十里】蔓坡哨【在城南二十里】九道河哨【在城南三十里】楼山哨【在城西二里一名堡西哨】平地哨【在城西七里】石坡哨【在城西十二里】阿南涧哨【在城西十七里】白山哨【在城西四十里】神树哨【在城北二十里一名神堂哨】稗子沟哨【在城东北八十里】嘉一碗水哨【在治东三十里】施仁哨【在治东南一百里即今赖子塘】黑盐井羊毛闗【在井东南五十里】三河哨【在井东南五里】罗武哨【在井东南十五里】髙黎哨【在井东南三十里一名各力哨】张喜哨【在井东南五十里一名木哨】鹦哥哨【在井东南七十里】秧草地哨【在井东南九十里】大庄科哨【在井东南一百里】小庄科哨【在井东南一百一十里】茨桐哨【在井东南一百二十里】白沙哨【在井东南一百二十五里】庙山哨【在井东南一百三十五里】

  姚安府

  姚州【附郭】前塲闗【在城东四十里旧设巡检久裁】三窠闗【在城南六十里旧设巡检久裁】老虎闗【在城西八十里】普昌闗【在城西一百一十里】寳山闗【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瓦城村哨【在城东十里】团山哨【在城东十五里】大庄科哨【在城东三十里】小闗口哨【在城东五十里】王朝里哨【在城东六十里】云龙哨【在城东七十里】文峯哨【在城南十五里】干海子哨【在城南五十里】观音箐哨【在城西三十里】龙马箐哨【在城西六十里】稗子沟哨【在城西八十五里】打金庄哨【在城西九十里】麦地坪哨【在城西一百一十五里】小桥哨【在城北六十里】大桥哨【在城北八十里】五里坡哨【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木哨【在城北一百五十里】三岔口哨【在城北一百五十里】把喇摩哨【在城北一百六十里】桃树坡哨【在城北一百七十里】糍粑哨【在城北一百八十里】阿五哨【在城北一百九十里】罗柰哨【在城北二百里】朵喇哨【在城北二百一十五里】只麽哨【在城北二百三十里】腻姑哨【在城北二百五十里】鱼止喇哨【在城北三百五里】大姚县黎石闗【在城东三十五里】龙门闗【在城西十里】弄栋哨【在城内十字街】肐胳村哨【在城东八里】六闗哨【在城东十里】长冲哨【在城东二十里】里保哨【在城东三十里】平坡哨【在城东八十里】乌山哨【在城东一百二十里】赖山哨【在城南十五里】小桥哨【在城南三十里】一碗水哨【在城西二十里】响水箐哨【在城北三十里】白盐井灶户冲闗【在井东一里】汤家冲闗【在井东南二里】南闗【在井南二里】西闗【在井西半里通迤西路】三转湾闗【在井西一里】樊良箐闗【在井西一里】大王庙闗【在井西二里】河尾东闗河尾西闗【俱在井北二里】大界冲闗小界冲闗【俱在井东北一里】

  永昌府

  保山县【附郭】老姚闗【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缅人出入路旧设守备久裁】南闗【在城南二里】北闗【在城北二里】山达闗【在城东北七十里】丁当山闗【在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昔蒲蛮出入之所】腾越州龙川江闗【在城东八十里】全胜闗【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天马闗【在城东南三百五十里控猛广猛曲要路】汉龙闗【在城东南六百五十里控猛密锡波要路】镇夷闗【旧在城南二十里今移于南送去城七十里】铜壁闗【在城南三百五十里】虎踞闗【在城南一千八十里接缅甸界】铁壁闗【在城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接缅甸界】巨石闗【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接野人界】万仞闗【在城西南三百二十里】滇滩闗【在城西一百八十里接野人界】神防闗【在城西北二百七十里接赤髪野人界】马面闗【在城北一百八十里】永平县花桥闗【在城西南四十里】上甸闗【在城北二十里】平蛮哨【在城东二十里】杉松哨【在城东四十里】万松哨【在城东六十里】叫狗山哨【在城东八十里】陡坡哨【在城东一百五十里】清水哨【在城东一百七十里】铁厰哨【在城西三十里】羊卷哨【在城西四十五里】

  鹤庆府

  观音山闗【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现设巡检】宣化闗【在城西二十五里】北沙坡哨【在城南九十里】大涧口哨【在城南一百里】马鞍哨【在城南一百一十里】黑泥哨【在城西南四十里】山神哨【在城西南五十八里】水盘哨【在城西南七十三里】板桥哨【在城西南九十八里】金鳯哨【在城西二十五里】汝南哨【在城西三十五里】三道箐哨【在城北四十里】劎川州马皮闗【在城西南八十里】大树闗【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香城哨【在城东十五里】清水江哨【在城东三十里】炼平哨【在城东三十五里】野鸡坪哨【在城东南三十五里】棚桥哨【在城东南五十里】上闗甸哨【在城东南五十里】石龙哨【在城南五里】岩山哨【在城南五里】镇宁哨【在城南二十五里】棚涧哨【在城南四十五里】大折坡哨【在城西南一百里】岩塲哨【在城西十五里】白蜡哨【在城西二十里】茄塲门哨【在城西二十五里】水茨坪哨【在城西五十里】石钟山哨【在城西八十里】梅树坪哨【在城北三十里】维西黄龙闗【在治西北四百二十里旧有闗名并未建设】青龙哨【在治西北三百四十里】

  顺宁府

  把边闗【在城南五十里通云州大路两山夹谷中辟旅途为一郡扼吭之地】等腊闗【在城西南四十里】望城闗【在城西北二十五里通永昌大路】金马闗【在城西北四十五里即温马罕闗】云州永镇闗【在城南五十里为土司夷人出入咽喉茂林深箐最称险隘】盐井哨【在城北十里】黄土坡哨【在盐井哨北十里】猛郎哨【在黄土坡哨北十里】挨罗哨【在猛郎哨北二十里】林后哨【在挨罗哨北四十里】毛家哨【在林后哨北十里一名太平哨接防化界】

  永北府

  南山闗【在城南二十里】西山闗【在城西三十里】北山闗【在城北五里】深谷哨【在城东七里象鼻岭下】芦竹坪哨【在城东五十里】白木哨【在城南十五里】黄草坡哨【在城南三十里】三渡河哨【在城南一百二十里】达旦哨【在城南江内二百里】黑乌哨【在城西南四十里】河头哨【在城西二十里】的里哨【在城西四十里】苦荍坪哨【在城西四十五里】板桥哨【在城西一百五十里】红石崖哨【在城西北二十里】板山哨【在城西北五十里】羊坪穿心哨【在城东北三十里】

  丽江府

  雪山门闗【在城东六十五里当麽些吐蕃之界险峻天成一名石门闗】邱塘闗【在城西二十里郡之门户】

  防化府

  隆庆闗【在城东三十里】白普闗【在城东南一百五十里】沙滩哨【在城东二十七里】石佛哨【在城东四十里】桃园哨【在城东四十五里】烂泥哨【在城东六十里】平安哨【在城东南七十里】黄土坡哨【在城东南九十里】云崖哨【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髙山哨【在城东南一百三十五里】石洞哨【在城东南一百六十里】牛街哨【在城东南一百八十里】雀山哨【在城东南二百里】雀儿田哨【在城东南二百二十里接景东界】午方坡哨【在城南二十五里】倒马坎哨【在城南五十五里】庙山哨【在城南六十五里】虎街哨【在城南九十里】三台涧哨【在城南一百一十五里】鸭爪哨【在城南一百三十五里】一碗水哨【在城南一百六十五里】浪沧江哨【在城南一百九十五里】罗空摩哨【在城西南一百十里】朱氏河哨【在城西三十里】庙松哨【在城西九十里】三台巅哨【在城西一百五里】白马箐哨【在城西北四十里】响水哨【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镇东哨【在城西北二百八十里】黄连哨【在城西北二百九十五里】瓦房哨【在城北八十里】水槽哨【在城东北一百十里】罗武摩哨【在城东北一百二十五里】

  景东府

  景澜闗【在城南八十里】安定闗【在城北一百四十里接防化界】水塘哨【在城东一百二十里】雀山哨【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镇夷哨【在城北六十五里】瓦厰哨【在城北一百二十五里】火石哨【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邦别隘【在城东五十里】撇罗隘【在城东七十里】者后隘【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蛮岔隘【在城东南一百六十里】小卡隘【在城东南二百里】大卡隘【在城东南二百二十里】折止隘【在城南二百四十里】猛猓隘【在城西南三百四十里】

  邮传

  经制驿堡【滇省路通黔蜀额设一十五驿堡夫附之工料俱详经费】

  云南省城东至贵州普安州驿路

  滇阳驿【云南府属旧设马一百匹今六十匹并在城堡夫一百名俱驿丞管理三十里至板桥驿】板桥驿【云南府属旧设马三十匹今増十匹并板桥堡夫一百名俱驿丞管理六十里至杨林驿】杨林驿【嵩明州属旧设马三十匹今增十匹并杨林堡夫一百名俱驿丞管理七十里至易隆驿】易隆驿【寻甸州属旧设马三十匹今増十匹并易隆堡夫一百名俱驿丞管理三十五里至古城驿】

  古城驿【寻甸州属旧未设马以道路险长将杨林等驿额马拨设十二匹并古城堡夫一百名俱附易隆驿兼管四十里至马龙驿】

  马龙驿【马龙州属旧设马三十匹今增十匹并马龙堡夫一百名俱知州管理五十里至三岔驿】三岔驿【南宁县属旧未设马以道路险长将杨林等驿额马拨设十二匹并三岔堡夫一百名俱附南宁驿兼管三十里至南宁驿】

  南宁驿【霑益州属旧设马五十匹今四十匹并交水堡夫一百名俱霑益州知州管理五十里至白水驿旧制自白水经南宁县抵三岔为一站设南宁驿驿丞本朝顺治十六年徙建霑益州治于交水因移南宁驿于新州治康熙四十三年裁驿丞归州管理故驿在霑益而名则仍县旧云】白水驿【南宁县属旧设马三十匹今増十匹并定南堡夫一百名俱驿丞管理六十里至多罗驿】多罗驿【平彝县属旧设马六十匹今四十六匹并平弊堡夫一百名俱驿丞管理六十里至亦资孔系贵州驿站八十里至普安州又六百二十里达贵州省城】

  通计自滇阳至多罗十驿共四百八十五里

  又自交水分路东北至贵州省威宁州驿路【由南宁驿三十里至松林驿】

  松林驿【宣威州属设马六匹并普鲁吉堡夫四十四名俱炎方驿丞兼管七十里至炎方驿】炎方驿【宣威州属设马六匹并火忽都堡夫四十四名俱驿丞管理八十里至霑益驿】霑益驿【宣威州属设马六匹并霑益堡夫四十四名俱宣威州管理八十里至傥塘驿】傥塘驿【宣威州属设马六匹并傥塘堡夫四十四名俱可渡巡检兼管五十里至可渡驿】可渡驿【宣威州属设马六匹并可渡堡夫四十四名俱巡检管理滇黔于此分界原隷贵州雍正六年归滇将杨林等驿额马拨设六匹并可渡堡夫四十四名俱巡检管理九十里至贵州威宁州又七百二十里达四川永宁县】

  通计自交水至可渡五小驿共四百里【内普鲁吉等五堡额夫二百二十名康熙五十九年西藏用兵以途系次冲将夫拨添劎川观音山白崖上闗小云南普淜沙桥七堡雍正九年设宣威州又昭通镇雄归滇仍照旧额安设】

  新设驿站

  云南省城东南至广西田州驿路【旧未设驿本朝雍正七年内云贵总督兼辖广西始设二十五驿工料俱详经费由滇阳驿六十里至七甸驿】

  七甸驿【呈贡县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宜良驿】

  宜良驿【宜良县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路南驿】

  路南驿【路南州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大麦地驿】

  大麦地驿【路南州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州城驿】

  州城驿【弥勒州属设马四匹七十五里至竹园村驿】

  竹园村驿【弥勒州属设马四匹四十五里至二台坡驿】

  二台坡驿【弥勒州属设马四匹四十五里至小江口驿】

  小江口驿【邱北属设马四匹四十五里至腻革龙驿】

  腻革龙驿【邱北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白色古驿】

  白色古驿【邱北属设马四匹四十五里至树皮驿】

  树皮驿【邱北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弥勒湾驿】

  弥勒湾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上安排驿】

  上安排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者报驿】

  者报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者兔驿】

  者兔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木帖驿】

  木帖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董那孟驿】

  董那孟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髙枧槽驿】

  髙枧槽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蜈蚣箐驿】

  蜈蚣箐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响水驿】

  响水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普听驿】

  普听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泗亭驿】

  泗亭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平岭驿】

  平岭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五十里至者桑驿】

  者桑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剥隘驿】

  剥隘驿【广南府属设马四匹六十里至广西田州渌冲驿】

  通计自滇阳至剥隘二十五驿共一千四百里

  云南省城至丽江府进藏路程考【迤西原未置驿旧设堡夫久已逃亡过半康熙五十九年满汉官兵进征西藏始设安宁等一十七站每站设马六匹雍正七年师旋裁撤八年驻兵查木道又复安设十二年师旋仍裁撤存以备考由省城在城堡七十里至安宁州】

  安宁州【六十里至州属禄胀堡又十里至老鸦闗】老鸦闗【禄丰县属三十五里至罗次县属炼象堡又四十里至禄丰县】禄丰县【七十里至舍资堡】舍资堡【广通县属四十五里至广通县】广通县【七十里至峩防堡】峩防堡【楚雄县属四十五里至吕合堡】吕合堡【楚雄县属七十里至沙桥堡】沙桥堡【镇南州属七十里至普淜堡】普淜堡【姚州属六十里至云南县】云南县【八十里至白崖堡】白崖堡【赵州属六十里至赵州】赵州【三十里至下闗堡又三十里至太和县】太和县【八十里至上闗堡又十五里至邓川州】邓川州【八十里至观音山】观音山【鹤庆府属六十里至劒川州】劎川州【七十里至九河】九河【丽江府属由此达阿喜另设马台至藏】

  通计一十七站共一千一百四十里

  云南省城北至四川宁逺府路考【由省城八十里至富民县】富民县【一百二十里至武定府】武定府【七十里至马鞍山】马鞍山【九十里至元谋县】元谋县【六十里至黄园】黄园【四十里至金沙江】金沙江【南岸设巡检司江水奔驶挽舟里许乃横舟而济江北五十里至姜驿此外有渡二一由宾川至永北旧蒗蕖州通四川盐源县即旧盐井卫一由大姚县鱼闸渡至黎溪】姜驿【初行谷中沿溪而上十里升火熖山其髙三十里峯回路转陡絶之处翼以木栈至山巅三里许即姜驿江外地皆接东川八十里至黎溪站】黎溪站【滇防尽此三十五里有松平闗又十里至鳯山营五十五里至会理州三百九十里达宁逺府】

  通计自省城至宁逺共一千八十里

  云南省城东南由师宗州达广西南宁府路考【自省城一百二十里至宜良县】

  宜良县【七十里至天生闗】天生闗【四十里至赵夸】赵夸【九十里至师宗州】师宗州【九十里至罗平州】罗平州【四十里至三板桥】三板桥【七十里至江头】江头【今名江底八十里至黄草坝属贵州八十里至郑屯七十里至栖革四十里至南笼府六十里至板屯属广西四十里至坝楼自南笼至此沿途多瘴渡八达河三十里至安隆司今西隆州四十里至芭蕉闗九十里至潞程自此至田州路皆坦夷九十里至王店九十里至归乐九十里至荣庄九十里至田州州在左江之滨舟行八日抵南宁府】

  通计自省城至南宁共陆路一千四百一十里水程八日

  云南省城南由临安府达广西南宁府路考【自省城四十里至呈贡县】

  呈贡县【五十里至晋宁州】晋宁州【九十里至江川县】江川县【七十里至通海县】通海县【六十里至曲江驿】曲江驿【九十里至临安府】临安府【一百二十里至阿迷州】阿迷州【四十里至马者哨】马者哨【东歴矣马旧驿六十里至多榹铺】多榹铺【东南歴木铺永宁哨四十里至罗台驿】罗台驿【旧驿废逾山而南经倒马坎林深磴险谿径杂出四十里至陇希寨】陇希寨【南歴新铺旁径杂出经湾山哨平夷一望沙碛弥勒州六十里至弥勒湾】弥勒湾【东逾山有竹子箐过杨屋戈勒袜舍二寨临俺排江循西岸而进江出两山中瘴毒不可近清明后尤甚江东有大八百小八百寨皆侬氏属夷至俺排寨渡板桥絶江循东岸歴革雷寨马鞍山六郎者莫其六十里至者豹此下路程地名与雍正七年新设驿路各异】者豹【东南歴小者马寨六十里至速为寨】速为寨【东南歴毋忙寨四十里至木铁】木铁【四十里至广南府】广南府【五十里至宝月闗】宝月闗【自府南连山皆削壁不可通惟此凿石通道土府设闗防御九十里至罗贡寨】罗贡寨【南经可王寨西洋江江之浅者可揭而涉四十里至布戛寨】布戛寨【五十里至富州】富州【三十里至板龠】板龠【三十里至纳桑寨】纳桑寨【四十里至镇安府原土州南入纳桑箐广西实滇粤瓯脱也箐林险巇人多阨于险出箐至府居人多依削壁行人野宿田中六十里至箐口寨四十里至安得寨六十里至细村六十里至归顺州三百七十里达左江舟行十日达南宁府】

  通计自省城至南宁陆路一千八百八十里水程十日

  云南省城西达永昌府腾越州路考【由省城在城堡至太和县下闗里数详见云南省至丽江府驿站自下闗堡分路九十里至漾濞堡】

  漾濞堡【永平县属八十里至打牛坪堡】打牛坪堡【永平县属二十五里至黄连堡】黄连堡【永平县属七十五里至永平县】永平县【七十五里至沙木和堡】沙木和堡【保山县属一百二十里至永昌府】永昌府【自府以下皆无旧额堡夫六十里至蒲缥】蒲缥【八十里至磨盘石】磨盘石【八十里至龙江驿】龙江驿【久裁废七十里至腾越州】腾越州【南中极边外皆野夷行四十余日始达缅甸】

  通计自下闗至腾越共七百五十五里

  津梁

  云南府

  昆明县【附郭】嵩山古渡【在城东一里嵩山寺前】髙峣渡【在城西三十里舟达本城板坝河】县桥【在城大东门内布政司衙门东首明黔国公沐氏建】永清桥【在城内菜海子边本朝康熙二十年重建】焦三桥【在城大东门外半里明时修建】广惠桥【在城大东门外半里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副将周士元重修】地藏桥【在城东二里许跨金汁河上】溥润桥【在城东十里旧名至正桥本朝康熙三十五年重修更今名】丰乐桥【在城东三十里为往来驿道本朝雍正元年郡人王应龙重修】云津桥【在城东南二里许水出盘龙江流经商山下过郡城入滇池旧名大德桥燬于兵明洪武二十六年西平侯沐春重修以其当云南之要津更今名】通济桥【在云津桥西一名奏功桥水即盘龙江支流今水涸而桥存明成化间建】太平桥【在城东南二里古名剰砖桥三国汉诸葛武侯建本朝康熙四十五年重修】小桥【在太平桥西二百武】老崔桥【在城东南三十里明成化间建本朝雍正元年郡人王应魁重修】鳯凰桥【在城南门外通濠水以达盘龙江三国汉诸葛武侯建】土桥【在城南二里东寺街今改名东西石桥又名桂香桥明总兵邓子龙建】板坝河桥【在城南二里西寺街一名望安桥明万厯间建】新桥【在城南二里螺蛳湾今易名引鳯桥明万厯间建】吴井桥【在城南三里以井得名或云建于吴氏明黔国公沐氏重修】翰林桥【在城南十里南坝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巡抚王继文重修】顺城街桥【在城西南半里一名烧猪桥明黔国公沐氏建】小泽口桥【在城西南一里一名鸡鸣桥明天顺间建】望仙桥【在城西南五里明天顺间建】假溪桥【在城小西门外半里通迤西大道本朝康熙二十年重修】石桥【在城小西门外三里许一名月明桥】西板桥【在城西七里许近黒林铺一名牛心桥明万厯间建】金锁桥【在城西四十里髙峣小村三国汉诸葛武侯建】霖雨桥【在城北十里罗丈村本朝康熙四十九年郡人熊武兆等重修】迎仙桥【在城东北二十里鸣鳯山麓明万厯二十七年巡抚陈用宾建】永济桥【在城东北三十里松花山锁盘龙江之上流本朝康熙间重修】富民县永定桥【在城南门外旧名天河桥水入昆海明万厯四十六年知县许成德建】乐济桥【在城南十里黄土坡入省大路本朝康熙十九年邑人刘在田建雍正十一年知县杨体干重修】永固桥【在城西十五里通罗次路本朝康熙四十年罗次知县梁衍祚建】太平桥【在城北十里通武定路本朝康熙十九年邑人刘在田建】者北桥【有二俱在城北四十里通武定路本朝康熙十九年邑人刘在田建】宜良县陈家渡【在城东三里】陈所渡【在城东五里】狗街渡【在城东南十五里】髙峣村渡【在城北三里】长安村渡【在城北五里】小渡口【在城东北五里】通衢桥【在城东门外】车渡桥【在城东三里】长生桥【在城东南郊外】通济桥【在城南门外】青云桥【在城西门外】芮家桥【在青云桥左】广济桥【在城西一里】萧官桥【在城西四里】永济桥【在城西三十五里汤池北闗内】新石桥【在汤池北闗外】清逺桥【在城北一里五铺一名花桥】济桥【在清逺桥左】安政桥【在城北一里】赛公桥【在城北三里一名幌桥】马家桥【在城北九铺】通化桥【在城东北二里】太平桥【在城东北五里】罗次县映文桥【在城南三里本朝雍正三年邑人杨仪杨德广等建】鳯凰桥【在城南五里】新桥【在城南七里本朝康熙十年署知县何清建甃石架木上覆屋三楹】迎仙桥【在城南七十里明万十六年邑人张廷琰建】大石桥【有二一在城南二十里一在城北十五里邑人刘一清何应爵等建】衍庆桥【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炼象闗城西门明万间邑人白朝斗同众捐建】昌裔桥【在炼象闗西五里明天启间邑人宋郊同众捐建】镇安桥【在炼象闗西十里明天启间邑人朱腾雨同众捐建】华明桥【在炼象闗西十里明崇祯间邑人蒲华妻张氏同众捐建】喜雨桥【在城北二十里北厰村本朝康熙三十七年邑人杨广德李如松等建】晋宁州海溪桥【在城东三里盘龙山下】惠利桥【在城南一里许明治十四年义官王让建】长坡桥【在城南五里明治十四年义官王世泰建】五里桥【在城南五里明州人刘世荣建】十里铺桥【在城南十五里明州人赵宗周赵世发同建】登瀛桥【在城西南三里】学士桥【在城西南七里】鳯凰桥【在城西门外半里昔有鳯凰止此故名】四通桥【在城西三里许明治三年知州熊建】新桥【在城西五里明刘世荣建】宁静桥【在城西北三里王家坝下明州人徐天应建本朝雍正四年士民重修】世济桥【在城西北五里明州人李茂修建其孙重修故名】安澜桥【在城西北十里本州士民公建】呈贡县通济桥【在城内中街明洪武间知县揭官保建】便民桥【在城东三十里惮泥山下明嘉靖间知县范宏建】龙市桥【在城南一里明成化间建万厯八年知县黄宇重修】太平桥【在城南十五里太平关明成化间邑人呉应选建本朝雍正四年阖邑重修】舆济桥【在城南十五里大渔村明万厯八年邑人汪朝阳建本朝康熙四十五年邑人姚茂德重修】普济桥【在城南三十五里明嘉靖间邑人李经建】利涉桥【在城南四十里富有村明嘉靖间邑人蒋春建】吴笼桥【在城西南四十里安江村明治间邑人李洪建】安江桥【在安江村本朝顺治间邑人保姓建】安宁州黄塘渡【在城南十五里设有渡夫】温泉

  渡【在城北十五里】通清桥【在城内署前大街】盐课司桥【在城西门内旧盐课司前】永安桥【在城东门外螳螂川经其下为迤西要路明治七年巡抚张诰重修本朝康熙四十五年总督贝和诺巡抚郭瑮捐俸知州髙珍督修】醉春桥【在城东门外岑楼北明崇祯间州人募修】昌应桥【在城东三十里入省大路明万厯间州人杨彦魁建本朝康熙八年知州张在泽重修十一年州人祁鳯翔募众再修】天津桥【在城东南一里明万厯间郡人朱化孚建本朝康熙二十三年知州朱承命重修】崇文桥【在城南二十里明万歴间旧三泊县知县彭梯建】博济桥【在城南三十里通迤西大路本朝雍正二年士民募建】冯母桥【在城南八十里本朝雍正元年州人冯加懿母李氏建】老何坡桥【在城西南五里通易门路县民杨士毅建】夀昌桥【在城西门外郡人张希元建】游得髙桥【在城西三十里】光裕桥【在城北四里明崇祯间郡人杨鳯建】禄丰县启明桥【在城南十五里明天启间丽江土知府木増建】星宿桥【在城西门外一名永丰桥通迤西大路明万厯间知县向兆麟建本朝康熙三十九年水涨冲塌二硐总督范承勲巡抚王继文檄行迤西各官捐修四十六年水涨复冲壊布政使刘防枢亲勘议修不果四十九年知县刘自唐捐修架以木板雍正五年水涨复行冲壊仅存一硐暂以船只济渡】飞虹桥【在城北门外里许通黒琅两井大路明天启间邑绅王锡衮建石桥三硐本朝康熙十一年倾圯盐道郭廷弼捐修易以木桥四十六年水泛冲断盐道李苾捐俸知县黄枢督修后复坏五十二年黒井提举沈懋价重修】寳泉桥【在城北二十里翻泥河明嘉靖初建下有温泉土人浴之】双济桥【在城北三十里通武定路本朝康熙五十年郡人唐瑜建】昆阳州海口渡【在城北二十里为往来要津】鸣鳯桥【在城东三里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建】龙泉桥【在城东十里】普济桥【在城南门外明万厯间知州夏可渔建】焕文桥【在城南门外本朝康熙四十年智坊士民同建】卢公桥【在城南三里明万厯间署知州卢元恺建】新桥【在城南二十里明天启间建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知州蒋廷铨重修】石枧桥【在城西三十里甸头村长五丈明时楚人李正相度为枧以溉田亩里人德之】些溪桥【在城西三十五里明万厯间州人李凌云建】石龙桥【在城西北三十里为迤西通衢本朝康熙七年建】迎恩桥【在城北门外明嘉靖间知州张绮建】升龙桥【在城北五里】易门县惠津桥【在城东二里明末建木桥本朝康熙二年阖邑捐建易以石】易川桥【在城东七里曽所营明末建本朝顺治间邑人徐石匠重修】飞虹桥【在城东十五里驾易江上有飞虹普渡坊明崇祯十七年知县黄世臣建】迎龙桥【在城南门外明洪武二十四年建本朝顺治十八年知县叶之馨重修】普川桥【在城南十五里普贝屯】七星桥【在城北门外旧名捷近桥明洪武二十四年建万厯二十九年邑人张仲美重修改今名】永靖桥【在城北一里】柏木桥【在城北四十五里接禄丰县界系板桥覆以瓦屋】嵩明州飞虹桥【在城东五里】龙济桥【在城东十里】竜纳桥【在城东二十里】嘉利桥【在城东四十里即河口大桥明万厯间知州熊克壮建】龙津桥【在城南十里】龙闗桥【在城南十五里】凝和桥【在城南三十五里杨林驿东】万里桥【在城西五里明嘉靖间知州狄应期建】大通桥【在城西二十里即四板桥明知州狄应期建】对龙桥【在城西四十里】丹鳯桥【在城北一里】仁济桥【在城北十里】矣纳桥【在城东北二十里】

  曲靖府

  南宁县【附郭】驾虹桥【在城内府学宫之右本朝康熙五年两学生员同建】飞虹桥【在学宫之左本朝康熙五年知县程封建】胡家桥【在城东门外本朝顺治七年里人公建】把家桥【在城东十五里】镇海寺桥【在城东十五里僧如缘募建】吴六桥【在城东十五里本朝顺治六年里人募建】中河桥【在城东十五里本朝康熙五十九年知县王橒重修】箐口桥【在城东十八里魏家墩明崇祯二年知县项达建】红花海桥【在城东二十里僧普荷募建】髙桥【有二一在城东二十里一在城北二十里新桥之前】石喇桥【在城东二十里朗目山下本朝康熙二年僧一体建】中所营桥【在城东二十里明治间军人公建】潇湘桥【在城南门外明景泰三年建治间本府知府焦韶同知胡元重修】石墩子桥【在城南十里】石堡山桥【在城南二十里为往来官道明崇祯二年邑人募建】中州桥【在城南五十里旧越州东门外各所兵同建】周家桥【在旧越州西十五里明天启二年千户王贵建】镇夷桥【在旧越州北门外明万厯五年卫守备李昭建】东岳桥【在旧越州北门外本朝康熙元年僧广元募建】中正桥【在城西南二十里本朝康熙六年廪生沈鉴开同众建】胜峯桥【在城西门外明西平侯沐英建】防家桥【在城西二里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县张为焕建】澄清桥【有三一名上桥在城西九里一名中桥在城西北七里一名下桥在城西北十五里俱明洪武间建】济众桥【在城西十五里本朝康熙九年驿盐道赵廷标暨合郡人建】鸣鳯桥【在城西二十五里明万厯三十年知府陈政建】响水桥【在城西三十里本朝顺治五年邑人公建】利众桥【在城西北七里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南宁知县桂天申建】冯官桥【在城西北七里本朝康熙四十三年曲寻镇总兵陆进忠建】迎恩桥【在城北门外一名康桥一名备兵桥明洪武间建本朝康熙二十三年武定同知署府事王所善重建】白石江桥【在城北五里明洪武二十五年建本朝康熙十年知府李率祖修】邓官桥【在城北十三里】新桥【在城北二十里】猓猡桥【在城北三十里本朝顺治七年邑人公建】柳家坝桥【在城东北七里明万厯二十年邑人公建】朝阳桥【在城东北二十里明万厯间知府髙荐建】霑益州太平桥【在城东门外明万歴间重修】黑桥【在城北三里一名山塘桥】陈枋桥【在城北四十里明万歴间建本朝康熙五十一年邑人公修】陆凉州南桥【在城南二里明洪武二十三年建】串桥【在城西南五里】土桥【在城西北一里余】城北桥【在城西北芳华乡跨南涧明初建】板桥【在城北三十里】马龙州瀑津桥【在城东四十五里本朝康熙四十六年军人闗育基重修】三板桥【在城】

  【东南二十里明未州人髙智等修建】西河桥【在城南十五里明末州绅董朝宪等建】昌隆桥【在城南十五里本朝雍正十一年知州周铨修建】朱黄桥【在城南五十里本朝康熙六年州民朱懐妻黄氏建因名】镇西桥【在城南五十里本朝康熙十年州民林朝楝等修建】观音桥【在城西南半里明成化间僧明朗募建】张经桥【在城西南十二里明嘉靖间马隆所千户张经建】闗东桥【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明洪武间建本朝雍正十年知州周铨重修】闗西桥【在城西南三十五里鲁伽婆岭西明嘉靖间州民林国珍等建】南安桥【在城西南五十里明治八年建本朝康熙三十年州民鄷际等募修】青石桥【在城西南七十里本朝康熙四十年州士民金太和等修建】髙桥【在城西一里明嘉靖间州民髙应登建】双桥【在城北三里本朝康熙二十年州民金国竒建】罗平州以则渡【在城东七十里】大渡【在城东一百里】七革渡【在城东一百一十里】连步桥【在城内学宫前明万厯间建】沙湾桥【在城东四十里明万厯间州同黄宇建】永平桥【在城东四十里本朝康熙三十八年州民张洪学捐建】三板桥【在城东五十里明天启间州同张哲建】清水河桥【在城东七十里明天启间州同慕庸建】两界桥【在城东百余里栖革江底旧以舟渡本朝康熙六十年州民陈万言捐建石桥雍正三年其子九如九锡重修覆瓦屋总督鄂尔泰题匾于上曰山水画图】鲁折河桥【在城南一里明万歴间州同王寰建】平乐桥【在城南四十里本朝康熙五十八年州民王连举倡修】九龙桥【在城北十里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州王永禩建】龙见桥【在城北二十里明万歴间州同黄宇建】安平桥【在城北三十里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州黄德巽建】寻甸州独树双桥【在城东半里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府林斌重修】洗马桥【在城东四里初系木桥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府林斌易以石】七星桥【在城东二十里明嘉靖间郡民刘聪建】通靖桥【在城东二十里】月甲桥【在城南二里旧架以木明嘉靖间知府王尚用易以石】三板桥【在城南五里明成化间知府李祥建木桥嘉靖间知府王尚用易以石】蔡济桥【在城南十五里明嘉靖间军人蔡永建】温泉桥【在城南三十五里今名塘子大桥明嘉靖初建后圮本朝雍正二年知州崔乃镛率士民重修】代砖桥【在城南五十里木密所城东十五里】南安桥【在木密所东二十里一名青石桥明成化中商人刘璿道建治间所军卫腾霄等募修】迎恩桥【在城北门外一名阳桥初系木梁明成化间知府谢绍易以石】靖逺桥【在城北三里明成化间知府谢绍建嘉靖间知府林斌重修】太平桥【在城东北三里明知府谢绍建】平彝县顺豫仙桥【在城东门外明万厯间军人张大云建】祈嗣桥【在城东七里明万厯五年指挥李厚建】红崖嶂河桥【在城南三里明万厯间军人叶汝贵建】界牌桥【在城西八里明万厯二十四年分巡道髙荐檄经歴汤廷良建】干桥【在城西十三里明万厯二十四年建】石岑铺桥【在城西十五里明万厯间千户田嘉禾建】界牌铺桥【在城北十五里明万厯五年指挥李厚千户田嘉禾建】宣威州石龙桥【在城东一里明代州人李国标建】衍嗣桥【在城南半里明嘉靖间御史缪】

  【文龙建】山桥【在城南里许旧架木为之今易以石】马龙桥【在城南五里】王家桥【在城南十五里】干河桥【在城南二十五里】江溪桥【在城北二十里】水西桥【在城北三十里】大屯桥【在水西桥上】来宾桥【在城北三十五里】傥塘桥【在城北八十里】可渡桥【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旧系木桥在可渡闗下本朝康熙二十八年总督范承勲建石桥于下游里许三十三年倾圮威宁镇总兵唐希顺复建木桥于旧处五十四年总督郭瑮重修雍正八年燬于火今架浮桥现议发帑重建】髙桥【在城东北八里】

  临安府

  建水州【附郭】沙坝渡【在城东北一百里曲江】登龙桥【在城东迎晖门外明万厯二十年郡人公建】迎恩桥【在城东一里即大石桥明正统间建本朝雍正九年知州夏治源増修】青云桥【在城东五里明郡绅张象儒建】玉虹桥【在城东十里明宣德间建】三河桥【在玉虹桥南三河分流二桥相望明正统间建】天缘桥【在城东十里本朝雍正六年郡人傅大美王琨等倡建上覆以亭寛广坚固知府栗尔璋有碑记】锁龙桥【在城东十五里城内外水皆由此出一名汇源桥】永济桥【在城东三十里本朝康熙五十八年郡民李标枝等建】通贡桥【在城东三十里明治间指挥孙公昱建后义官髙辛吴瑢等重修】陞云桥【在城东三十里】永奠桥【在城东三十五里】宁逺桥【在城东七十里】香木桥【在城东一百二十里】三公桥【在城东一百二十里今改名飞虹桥】泸江桥【在城东南一里明宣德间建正德间郡民王镐等重修万厯间郡民沈崇儒甃以石本朝雍正八年总兵张应宗知府张无咎知州祝宏重修】飞虹桥【在城东南五十里塔冲河明正统间建旧系木桥本朝康熙三十七年郡人陈光绪捐建石桥上覆以阁】天生桥【在城东南娑罗庄有石跨流自然成桥】浣衣桥【在城南五里跨小河明正统间建成化间郡民叶丹重修】白花桥【在城南五里一名白鹤桥明景泰间建】登瀛桥【在城西南明成化间建】石架桥【在城西四里明景泰间建】永安桥【在城西十里跨白龙渠明治间建】会安桥【在城西北黒冲山下本木桥明治间郡人徐宣易以名】板桥【在城西北十里明治间郡人钱鋭建】清流桥【在城北二里明天顺间建】赛公桥【在城北二十里明时郡人余先觉建】曲江桥【在城东北百里原系木桥明万厯二十二年巡按沈正隆兵备龚云致郡绅张国相王恩民等各捐赀修建石桥】张家桥【在城东北曲江沙坝为入省孔道郡绅张国相原造木桥以济夏秋每苦漂没复置腴田数亩永作桥费数百年行人利之】石屏州小河底渡【在城西一百二十里】顾公桥【在城东门外明天启间署知州顾庆恩建】化龙桥【在城东五里明嘉靖间州绅杨廷相建】许家桥【在城西十五里本朝顺治间州绅许子言建】福森桥【在城西十五里明崇祯间州人杨名学建】通贡桥【在城西十五里本朝顺治间州人杨琼建】通逺桥【在城西三十里明治间里人公建】矣落桥【在城西三十里本朝顺治间里人公建】阿迷州小桥【在城西门内明成化间建】永安桥【在城东二里明天顺间建】香木桥【在城南一里一名古城桥】南桥【在城南五里即氷泉桥本朝顺治十一年知州方逢圣建康熙五十三年贡生杨于陛重修】泰安桥【在城西三十里】伍氏义桥【在城西八十里】永济桥【在城西九十里原系木桥本朝康熙五十六年郡民李标致傅大美等甃以石】新桥【在城东北五里本朝康熙十年土知州李阿侧建】宁州惠济桥【在城东三里本朝康熙二十五年建】梯云桥【在城东五十里】霁虹桥【在城西二里明嘉靖八年建后倾圯今建木桥】飞虹桥【在城西三十五里】浣江桥【在城西北五里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知州梁衍祚率众修建】黄澄桥【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明隆庆间邑人黄澄建】卢公桥【在城北五里明崇祯间建】观音桥【在城北二十里本朝雍正八年建】赛公桥【在城北四十五里】通惠桥【在城北六十里】通海县溥利桥【在城东百步明治间建】彩虹桥【在城东半里明嘉靖间邑人贺琪山建】迎恩桥【在城东一里本朝康熙二十九年僧海澄募建】沈家桥【在城东六里明天启七年邑人沈泰建】永济桥【在城东八里明万厯二十年邑人张楠建】登瀛桥【在城南一里明万厯间邑人陈其力建】秀江桥【在城西南一里明嘉靖间邑人赵汝谦建】邹家桥【在城西半里明万元年邑人邹仪建】髙家桥【在城西半里明万歴三十年邑人厉存礼建】河西县碌溪桥【在城东三里】指南桥【在城南二里明治间建】锁龙桥【在城南四里明崇祯间建】永济桥【在城北闗外明治间廪生苏惠然建本朝康熙四十五年贡生苏继洵重修】康济桥【在永济桥北本朝康熙四十九年邑人杨运昌建】阳闗桥【在城北三十五里明万厯八年建】嶍峨县龙江桥【在城东半里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公建石桥后圮知县薛祖顺率士民修建木桥】通济桥【在城西北五里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士月禄焦英修建】兴衣乡桥【在城西北七十里巡检司】防自县矣波渡【在城西三十里】箐口渡【在城西八十里】化鳞桥【在城东南七十里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邑人王玉汝李圣先等建】永安桥【在城西门外明万厯间巡抚邹应龙建】宜民桥【在城西北二十五里矣波铺明洪武间县丞李复建木桥本朝康熙十二年邑人江濬易以石】长桥【在城西北三十里镇逺哨明天顺间土官禄刚建木桥后邑人魏之选易以石】新桥【在城西北五十里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本府知府黄明知县孙居湜建】万里桥【在城北七十里一名倘甸桥明天顺间建原系木桥本朝康熙八年邑人车万象姚之髙等易以石】

  澂江府

  河阳县【附郭】庄镜桥【在城内东街】龙津桥【在城东门外】延龄桥【在城东一里本朝康熙间郡绅李发甲建】髙涧桥【在城东一里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生员李文炳修】青云桥【在城东三里跨玗札溪旧名普济明正统间知府王彦建】南津桥【在城东三里明嘉靖间路南州民葛万钟建】潄玉桥【在城东五里】海晏桥【在城东二十五里海口泄水处本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府崔维衡重修雍正九年知府王铎再修】长虹桥【在城东四十里跨七江溪明治间知府安康建本朝康熙九年通判王猷剙铁索桥未几圮郡人李缵甲重修】中沟桥【在城东南五里锁札溪之水口】介营桥【在城东南五里右所大小营间】广济桥【在城东南五里右所大营西明郡人杨济时建】通津桥【在广济桥西一里明郡人华仲林建】逺达桥【在城东南五里小营中】锁水桥【在城南门外】迎仙桥【在城南门外】永济桥【在城南二里明嘉靖间郡民许俸建】务耕桥【在城南二里梨花村北明生员李杰建】月津桥【在城南十里大河口明嘉靖间郡人陈绅建】联玉桥【在城西南十里本朝康熙四十四年知县翟枚吉建】涌拔桥【在城西南三十里明郡人杨国儒建】惠民

  桥【在城西门内明隆庆间知府徐可久建】四均桥【在城西一里廖官营东道路至此适均故名】太平桥【在城西二里旧名罗藏桥明嘉靖间知府王良佐建通判徐子麟修】平政桥【在城西二里本朝康熙间郡绅赵士麟建】清平桥【在城西二里】闗庄桥【在城西五里小闗庄下】西城桥【在城西六里明成化间举人郑玘建嘉靖间郡人陈绅易以石本朝雍正六年贡生侯昌重修】东秩桥【在城西六里】俯波桥【在城西二十五里明郡人李又髙建】得路桥【在城西北四里明郡民席允中陈亨建】引鳯桥【在城西北隅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郡人李缵甲建引水入城内】大河桥【在城东北四十里旧阳宗县东】太平桥【在旧阳宗县东】迎恩桥【在旧阳宗县西门外】通济桥【在旧阳宗县西一里】江川县土主庙渡【在城西南】通衢桥【在城南三里明天顺间知县张俊建】永济桥

  【在城南五里】石桥【在城南十里】海门桥【在城南二十里为临元要路明景泰间知县张俊建】如意桥【在城南三十里双龙乡中台山之下】迎恩桥【在城北跨城壕】丰乐桥【在城北门外里许本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县祝兆鹏建】新桥【在城北十三里闗岭下】明兴桥【在城东北明兴铺】新兴州济桥【在城南门外明治间知州邓骏建俗名李桐桥】丰乐桥【在城南二里本朝康熙间知州鲁国华建】普渡桥【在城南十里大营屯跨大溪河】盘安桥【在城南二十四里石闗哨本朝康熙三十年土州判王鳯建】会通桥【在城西门外跨城壕与济桥相望俗名上石桥】中板桥【在城西闗去会通桥三百余步】下石桥【在城西闗外去中板桥四百余步】彩虹桥【在城西闗外中卫屯】桂家桥【在城西五里桂家屯】通年桥【在城西北三里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州任中宜建】安流桥【在城西北五里本朝康熙间知州蔡琨重修改为听莺桥】迎恩桥【在城北门外跨城壕】玉溪桥【在城北五里旧建木梁常致朽败明崇祯十年邑人尚书雷跃龙易石墩植木覆瓦日久沙淤本朝康熙五十二年水溢桥上知州任中宜増髙三尺仍覆瓦屋】康阜桥【在城北六里往省要道】广济桥【在城北十三里】普门寺桥【在城北十八里普舍城西闗外】新德桥【在城北二十里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州任中宜建】云英桥【在城北四十里刺桐闗】观音阁大桥【在城东北十七里向系木桥倾圮本朝雍正八年知州许廷佐捐俸率众修建石桥】永丰桥【在城东北二十里】新建飞虹桥【在城东北十五里本朝雍正十年知州许廷佐捐俸率众修建】路南州万夀桥【在城东城壕上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州金廷献捐修】兴宁桥【在城东一里本朝康熙三十五年总督王继文建】水月桥【在城南闗外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州金廷献捐修】济桥【在城南二里明治间知州邓骏建】三板桥【在城南五里明万厯间举人杨兴南兄弟捐修】板桥【在城南二十里明嘉靖间州人席大宾易以石】青云桥【在城西南十里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知州金廷献修】赛虹桥【在城西一里明万厯间知州汪良捐修】会通桥【在城西二里与济桥相望明万厯间知州汪良建】永安桥【在城北门外本朝康熙十一年州民苏全赵西应等募建】迎恩桥【在城北半里本朝康熙五十年知州金廷献捐修】天生桥【有二一在城北五十里一在城东北十二里二桥天成不假人力】

  武定府

  和曲州【附郭】金沙江渡【在城西北二百五十里】恩惠桥【在城东一里福田寺前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府王清贤建】清风桥【在城东三里】明月桥【在城东五里燃灯寺右】大营桥【在城东南一里明治间建】建新桥【在城东南三里】太平桥【在城东南二十里】济美桥【在城东南三十里冷水村明天顺间建】天星桥【在城西一百三十里】髙桥【在城西北六十里明正统间建本朝雍正七年重修旋被水冲壊九年知府朱源淳知州徐修仁捐修】兴文桥【在城北门外】惠民桥【在城北门外一里明万厯间知府刘懋武重修】便民桥【在城北二里】虎市桥【在城东北一里明治间建】龙潭桥【在虎市桥东一里明知府刘懋武建】元谋县阿郎渡【在城西北六十里西溪河通大姚路】崇义桥【在城北二里耆民赵邦贵募建】永福桥【在城北十五里赵邦贵募建】禄劝州龙王庙渡【在城东三里近通六块茂竜撤马邑一带逺通河外三马兼达寻甸州之要津本朝康熙三十六年贡生糜世英捐田作造船济渡之费】念多渡【在城东南十里通河东念多的多一带州绅士钱熙贞董百揆各捐田作造船济渡之费】大河口渡【在城东南十八里通大缉麻的多村一带往来】西蟠龙桥【在城西三里明嘉靖间建任水冲突无倾圮之患人传有仙迹又呼为仙人桥】拖梯桥【在城西北十五里】鲁虚桥【在城北八里】五马桥【在城北一百里】撤甸鹧鸪河渡【在治南一百一十里】

  广西府

  盘江渡【在城东北九十里】东寺桥【在城东二里明万厯三年僧真裕建筑堤二十余丈】来东桥【在城东三里本朝康熙四十四年尼僧海藏建筑堤六十丈】吉双桥【在城东四里明万厯二十年吉双阿勒武甸阿平四村汉夷同建木桥】江头桥【在城东五里本朝康熙四十四年郡人周遇竒募建】邱矣桥【在城东六十里即飞途渡】部得竜桥【在城东南八十里通旧维摩州】晏清桥【在城南门外明万厯间知府张光宇萧以裕先后修建】石硐村桥【在城南五里本朝康熙五十年郡庠生汪浤建】通济桥【在城南十五里本朝康熙元年郡民张文着建】髙桥【在城南十里明崇祯十年郡人蓟辽总督杨绳武建】正南桥【在城南二十五里本朝康熙六十一年郡民胡其敏建】撤普桥【在城南三十里本朝康熙三年知府万裕祚建郡绅董治郡民梅朝阳重募修】望仙桥【在城西门口明万厯二十一年知府陈忠建】环翠桥【在城西门外明治间知府朱继祖建万厯间知府张光宇重修】烟光桥【在城西五里本朝康熙五十一年郡绅董治赵日晙重修】金马桥【在城西十五里本朝康熙元年知府万裕祚修五十六年郡人张大为易石重修筑石堤二十余丈】矣马桥【在城西四十里本朝康熙四十年郡民赵逺建】柯家桥【在城北三十里本朝康熙三十年郡人柯朝举建】师宗州禄逢里渡【在城东八十里】旧泗渡【在城东一百二十里】扼罗渡【在城东二百五十里】禄生桥【在城东一里明万厯间州绅赵尚文重修】永昌桥【在城东三里】新桥【在城东五里瓦窰村】普济桥【在城东十里大河口本朝康熙十二年知州韩惟一建】石鳯桥【在城东十五里宁相村】平政桥【在城南门外】漾月桥【在城南门外本朝康熙初知州陈憻改建】恺泽桥【在城南四十里】五马桥【在城西三里】双鳯桥【在城北三里】大渡桥【在城北二十里大河渚】洪济桥【在城北三十里】弥勒州大百户渡【在城南一百二十里】莫涉足渡【在城西一百七十里】弥东桥【在城东一里本朝康熙六年邑民程国修雍正九年知州张景澍重修】弥南桥【在城南三里本朝康熙三十年邑人刘尔成修雍正九年知州张景澍重修】富春桥【在城南五十里】永顺桥【在城南八十里】长命桥【在城南一百里本朝康熙四十八年僧学总建又名七星桥】弥西桥【在城西三里】李母桥【在城西五里】髙桥【在城西四十里】弥北桥【在城北五里】邱北拐村渡【在治东一百八十里通师宗州】便柳渡【在治东二百里通粤西西隆州】八达江渡【在治东二百五十里亦通粤西津】飞土江渡【在治西一百八十里通本府】大江边渡【在治西北一百九十里通粤西开化广南要津】东桥【在治东门外本朝康熙四十年建雍正十年里民重修】水寨桥【在治西十里为众水汇归之所本朝康熙六年里民白玉连建雍正十年州同王纬倡捐重修】新城桥【在治西十三里旧三郷城前本朝康熙六年里民王得时建】髙枧槽桥【在治西十三里本朝雍正八年里民殷世逺募建】三道箐桥【在治西北三十里本朝雍正九年客民胡发元捐建】旧城桥【在治北十五里龙潭前本朝康熙三十年里民张廷汉李六经捐修】八达桥【在治北三十里八达哨前本朝康熙二十五年里民樊簪李林生捐修】

  广南府

  西安桥【在城西三里旧架木明万厯间土舍侬应祖易以石】通津桥【在城西四里明万厯间建】

  元江府

  浮桥【在城东门外跨礼社江本朝雍正八年知府祝宏经歴张子玉捐建】清溪桥【在城南门外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守备赵国柄重修】万夀桥【在城南门外里许本朝康熙三十年郡人厉士龙建】广德桥【在城南十里本朝康熙九年知府潘士秀副将王起龙同建康熙五十年知府章履成重修】三板桥【在城南六十里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府章履成副将林国贤守备赵国柄同建】太平桥【在城南一百二十里明崇祯五年土舍那仑建本朝康熙三十年知府单世重修】迎恩桥【在城南一百三十里明万厯三十年郡人胥尚禄建本朝康熙四十四年知府罗鋐重修】他郎桥【在城南三百里本朝康五十年知府章履成修】石桥【在城西南百余里德化乡】西域桥【在城西十五里】混竜桥【在城西四十里阿南村跨峩崀河】藤桥【在城西百余里】安乐桥【在城西北四十里本朝康熙五十年教授张鳯鸣训导陈冏伯经歴刘捷武同建】漫利桥【在城西北五十里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经歴钟吕武进士萧勃同建】康济桥【在城北门外】大南麻桥【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府章履成副将林国贤守备赵国柄同建】新平县回龙桥【在城东门外本朝康熙四十一年阖邑士民建】永定桥【在城东五里一名太平桥本朝雍正六年阖邑士民建】麻栗树桥【在城东二十里本朝雍正九年知县曾应兆同士民捐修】亚泥河桥【在城东四十五里久圯本朝雍正九年知县曽应兆同士民捐修】新化河桥【在城西三十五里本朝雍正八年知县曾应兆同士民捐修】飞鳯桥【在城西北一里本朝康熙六十年阖县士民捐修】他郎阿墨江渡【在治南九十里两山壁立道路险峻入普思要路】谷麻江渡【在治西一百三十五里通镇威景东要路】

  开化府

  文山县【附郭】永济桥【在城南里许本朝康熙九年知府刘防通判赖玮同建】沟交桥【在城南十五里本朝康熙十八年阖邑公建】镇西桥【在城西门外半里本朝康熙十一年总兵髙启隆知府刘防通判赖玮同建】小天生桥【在城西二十五里规制天成不假人力】所里城桥【在城西五十里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郡民公建】洒戛竜桥【在城西九十五里本朝康熙七年郡民公建】天生桥【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古桥原系天造不事人功后因﨑岖难行本朝康熙四十一年郡人公捐于原桥之上建立木桥今称便焉】侬人河桥【在城西北四十里本朝康熙十五年僧心明募建】弥勒河桥【在城西北六十里本朝康熙二十年士民公建】泰安桥【在城北门外旧有桥倾圮本朝雍正四年总兵冯允中知府佟世佑同兵民建】汤坝桥【在城北八十里本朝康熙十三年士民同建】三板桥【在城北九十里本朝康熙五十二年经歴周应龙倡居民同建】

  镇沅府

  殷春桥【在城东半里本朝康熙四十年土知府刀长庚建】朵河桥【在城东二百里】恩耕桥【在城南七十里】聚义桥【在城西半里】观音桥【在城北五里以上四桥俱本朝康熙年间土官刁瀚建】蛮况桥【在城北二十里本朝康熙二十年刁长庚建】恩乐县三家坡渡【在城东八十五里】广恩桥【在城西长五十七丈系石墩架木上盖房五十余间者乐土司先世建本朝康熙三十二年土官刁佩璋同客民游士毅等重建雍正八年复修】

  威逺

  香盐井渡【在治南一百五十里】习本渡【在治南四百里】猛萨渡【在治西南五百里】猛戛渡【在治西二百三十里】青庄河渡【在治北二十里】那赖桥【在治南一百里本朝康熙间土州刀国栋建】上南安桥【在治南一百二十里】下南安桥【在治南一百二十里】

  东川府

  会泽县【附郭】小石桥【在城东门外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经歴张玺建】车洪江藤桥【在城东一百二十里】以濯河桥【在城南四十五里本朝雍正八年叛夷拆燬知府崔乃镛重修】龙潭桥【在城西五里】小江桥【在城西七十里本朝雍正五年知府黄士杰建】卑冲藤桥【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卑郤桥【在城西一百五十里】壁谷江桥【在城西一百五十里本朝雍正十年知县祖承祐重修】左河桥【在城北门外一名新桥本朝雍正六年知府黄士杰建】右河桥【在城北五里一名大桥本朝雍正六年知府黄士杰建】

  昭通府

  恩安县【附郭】洒鱼河渡【在城西四十里通四川马湖叙州大道】太平桥【在城东门外半里本朝雍正七年知府陈克复建】南薫桥【在城东五里本朝雍正十年知县金言建】龙津桥【在城东二十五里知县金言建】永丰桥【在城南门外知府陈克复建】安阜桥【在城南一里知县金言建】鳯凰桥【在城南十里本朝雍正十年郡民李贤品赵登甲等建】双虹桥【在城南二十五里知府陈克复建】利济桥【在城西门外知县金言建】天梯桥【在城西十里知府陈克复建】髙河桥【在城西十五里知县金言建】砥柱桥【在城西四十里知县金言建】三道桥【在城西北十五里知府陈克复建】旧圃桥【在城西北二十里知府陈克复建】通济桥【在城西北四十里知县金言建】镇雄州五眼硐渡【在城西五十里春夏秋舟渡】角魁河渡【在城西三百二十里水险无舟编筏以渡】天生桥【在城东二十里】泰宁桥【在城东三十里旧名板桥】髙桥【在城西一百里】西河口桥【在城西二百里】网袋桥【在城北一百里以藤系板】吊桥【在城北一百二十里】永善县黄草坪渡【在城西六十里】观音渡【在城北四百二十里太乙山下】副官村渡【在城北七百五十里】大闗老李渡【在雄魁城西南十五里冬春水涸架木通往来至夏秋水涨土人拽藤为桥以渡行人】盐井渡【在雄魁城西南一百七十里去豆沙闗四十里渡口设巡检一员稽查奸宄】新桥【在雄魁城东四十里寛八尺长五丈余日久倾圮同知张坦详估重修】

  普洱府

  杨栁桥【在城东七十里】普济桥【在城南门外】新桥【在城南四里】西河桥【在城西一里】永胜桥【在城北二里】通济桥【在城北三里】接封桥【在城北十五里】惠逺桥【在城北十五里】攸乐漫达河渡【在治东北一百八十里通车里路】整板桥【在治东北二百九十里】宿底桥【在治东北四百八十里】思茅石桥【在治南十里本朝康熙三十年土目刀猛品率夷民同建】车桥【在治南十五里系车里孔道因以为名明崇祯间建】晏公桥【在治西南里许本朝康熙四十八年江西客民建晏公祠于溪之岸因建此桥故名】观音桥【在治西八里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土目刀猛品率夷民同建】

  大理府

  太和县【附郭】双鹤桥【在城南一里跨绿玉溪之水明万厯间知府莫天赋同知冯大载建】安固桥【在城南五里跨龙溪明成化间知府李逊建治四年知府马自然修】阳和桥【在城南八里跨清碧溪明万厯间分巡道王希元建】十里桥【在城南十里跨莫残溪】鹤背桥【在城南十五里跨葶蓂溪】阳南桥【在城南二十里跨阳南溪】清风桥【在城南三十里跨海尾明正统间知府贾铨指挥郑俊同建分水五道翼以防墙郡治桥梁此为第一】子河桥【在城南三十里跨海尾新河本朝康熙三十一年僧正觉募建】竜闗桥【在城南三十里跨海尾】狮子桥【在城北门外】宣化桥【在城北一里跨桃溪明治十年通判刘杰建】四里桥【在城北四里跨梅溪】五里桥【在城北五里跨隐仙溪】白石桥【在城北七里跨双鸳溪】屏风桥【在城北十里跨白石溪】塝曲桥【在城北十八里跨灵泉溪】洛阳桥【在城北二十里跨锦溪】湾桥【在城北三十里跨芒涌溪】作邑桥【在城北三十八里跨阳溪】牧牛桥【在城北四十里跨万花溪】院塝桥【在城北四十五里跨霞移溪本朝雍正五年涧水泛涌桥尽冲没知县罗忻捐俸重修提督郝玉麟助成之修石为梁长一十六丈】峩崀桥【在城北五十里】波罗桥【在城北七十里】赵州通济桥【在城东街明天顺间百户胡玺州人苏忠等建】东山桥【在城东一里明嘉靖间州人李载阳建】见山桥【在城东门外一名孝友桥明万厯间州民翁秀建】彩云桥【在城东南六十二里明万厯间云南县义官杨舟建】天津桥【在城东南一百里弥渡市巡检司西明万厯间通判黄若金建】二河桥【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明生员杨本荣建本朝顺治十六年里民金殿相募修】永安桥【在城南门外明治间楚雄府同知陈寳建】槽溪桥【在城南一里明治间僧志觉建】水硙桥【在城南二里明嘉靖间知州潘大武建】北桥【在城南七里】狮子桥【在城南十里北桥之南二桥俱知州潘大武建】镇龙桥【在城南五十里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州民李正春建】嘉乐桥【在城南六十里白崖加买铺明万厯间知州沈奎灿建】甸中桥【在城南六十余里跨赤水江明万厯间州人杨文玉等建】铁柱坪桥【在城南八十五里亦赤水所经明万厯间建】大庄桥【在城南一百五里明万厯间州民史青髙印玉建】锁云桥【在城南一百三十里跨弥渡大河本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州陈士昂建】尚义桥【在城西南六十里定西驿岭西明州人盛钺建】双桥【在城西南一百里明万厯间里民翁德敬建】磨盘桥【在城西北三十里明时里民陈辅建】太平桥【在城北门外明嘉靖间千户时雍建】神庄桥【在城北二里明万厯间知州庄诚建】邹官桥【在城东北一里州民邹廷文建】云南县孔仙桥【在城东二百里明时邑民孔全建因名孔全桥后改今名】赤水桥【在城东南五十里明时建】大板桥【在城南二十五里明指挥赖镇建本朝康熙十年邑人赵争先赵昌先捐修石桥】倚江桥【在城西南八里明时建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县伍青莲捐修又名万年桥】邓川州银桥【在城东六里明万厯间举人杨韶建】龙桥【在城东九里明治间同知程永亨建嘉靖间易以石本朝雍正八年知州施震重修】元济桥【在城东六十里明万厯间邑人王允昌建】永镇桥【在城东六十里明万厯间邑人王启后建】青索鼻桥【在城东南十里明万厯间舍人胡泉建】三道桥【在城北三里明天顺间邑人蒋庆建】德源桥【在城北二十里明天顺间邑人王纲建邑人杨富重修】左所桥【在城北二十三里明万厯间邑人王经捐建本朝康熙五十二年重修】三善桥【在城东北十五里明万歴间邑人王懋和建】浪穹县沂水桥【在城内南街明治间夀官萧春建子生员萧茂重修】蒲江桥【在城东一里明万厯间邑民赵明升建】分水桥【在城东四里明万厯间知县张廷柏建】大营桥【在城东四里明义民张崇志建】通济桥【在城东八里本朝里民朱伦等重修】广济桥【在城东三十里明屯民李文华建】通宁桥【在城东南三里明嘉靖间耆民李敏杨纶等建】东滙桥【在城东南十五里本朝康熙年间僧宗印建】南江桥【在城南四里一名见龙桥本朝康熙二十五年覆以屋更名福夀桥】滙川桥【在城南十五里一名宁津桥明检校王渊耆民杨廷柏建原系木桥本朝康熙三十一年本府通判黄元治易以石】猢狲桥【在城西南十五里一名猿江桥明嘉靖间县丞鲜春建后邑人李友兰修本朝康熙二十九年僧裕量重募修】宾川州南薫桥【在城南永安门外一名南津桥明嘉靖间知州朱官重建】天保桥【在城西南】

  【二十里】吴公桥【在城西三里明嘉靖八年知州吴仲善建】龙津桥【在城西六十里跨横溪】雪隂桥【在城西九十里鸡足山之麓一名洗心桥】防溪桥【在城西北二十里】揽溪桥【在城西北三十里明里人李翔云建】通南桥【在城北四里】知政桥【在城北五里跨纳六溪明万厯间知州王思珩建】通江桥【在城北四十里通金沙江孔道】桑园桥【在城北七十里】龙门桥【在城北一百二十里松明村南】五叶桥【在城东北九十里一名百接桥】云龙州苏溪渡【在城西七十里澜沧江渡口明万厯间知州周宪章置大船并修船费】小渡口【在城西北八十二里船制如苏溪】云龙桥【在署前跨沘江一名砥柱桥寛一丈长十五丈絙以铁索上覆瓦屋十六间明万厯末知州周建章修建本朝康熙十二年州生员赵宗鹏董允升募修雍正四年知州陈希芳重修】瓦草河桥【在城南十五里本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州李元英重修】利济桥【在城西十五里本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州顾芳宗重修】永清桥【在城西八十里里民公建】靖北桥【在城西八十三里】古吉桥【在城西九十二里】诺邓桥【在城北四十五里跨诺江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州王重建上架屋】果郎桥【在城北四十五里本朝雍正十年知州徐本僊重建】藤桥【在城北一百一十里】板桥【在城北一百八十里跨沘江覆以瓦屋】瓦工河桥【在城东北十里本朝康熙五十一年摄州事大理府同知朱钧重建】木笼桥【在城东北二十五里本朝雍正十一年知州徐本僊重建】普渡桥【在城东北四十里本朝雍正六年知州陈希芳重建】闗坪桥【在城东北七十里跨带河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州徐本僊重建】

  楚雄府

  楚雄县【附郭】青龙桥【在城东五里明万厯间客民徐应中建本朝康熙五年总兵马宁知府史光鉴捐修二十四年总兵牛鳯翔知府牛奂重修五十四年知县陆坦续修】延夀桥【在城东十里知府牛奂重修】石头河桥【在城东十五里本朝康熙四十六年邑人公建】凌虚桥【在城东三十里明治间知府邵敏建万厯二十九年推官陈以曜重修】济渡桥【在城东三十里凌虚街腰站向无桥梁以船济渡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府张嘉頴捐建石桥土县丞杨世勲董成其事】济生桥【在城东四十里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典史雒永禧重修】大坝桥【在城南二里本朝康熙五十年邑人公建】马家桥【在城南五里本朝康熙四十八年村民公建】霜桥【在城西二里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府牛奂捐建】石桥【在城西十里本朝康熙四十七年邑人公建】木兰村桥【在城西十五里本朝康熙五十年邑人杨毓和建】金家桥【在城西十五里本朝康熙十年邑人公建】彩云桥【在城西二十里本朝雍正二年提督郝玉麟建】清水桥【在城西三十里本朝康熙三十五年邑人公建】济川桥【在城西四十里本朝康熙四十八年邑人公建】吕仙桥【在城西五十里】德胜桥【在城北门外本朝雍正八年知府储之盘捐赀率耆民王作宾等建】中渡桥【在城北二里本朝康熙五十年耆民许志能募修】仁永桥【在城北五十里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府牛奂建】镇南州天心桥【在城内北巷口】擢秀桥【在城东门外】黑泥桥【在城东半里二桥俱明万厯间知州尹为宪建】长坡桥【在城东二十里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监生李植建】应嗣桥【在城东南一里明万厯间州民黄廷佐因祈嗣而建果应】镇川桥【在城东南二里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土州同段光赞建】长夀桥【在城东南三十里本朝康熙三十年监生李】

  【植建】三元桥【在城南一里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武举徐乾元建】石官桥【在城南十里明崇祯间土州同段明柱建】羊草河桥【在城南六十里本朝康熙间州民王永清等同众修建】防街桥【在城西南二百里本朝康熙七年客民赵英建三十八年客民金元勲武方侯等重修】丰城桥【在城西门外明天启间知州卢伯寀建】瑞应桥【在城西五里即平彝桥明万厯间知州周国庠建】苴力桥【在城西十四里】白塔桥【在城西三十里明万厯间知州李茂魁建】小桥【在城西北五里】永宁桥【在城西北七里知州周国庠建】南安州天心桥【在城内正街明洪武初总兵山士杰建】永安桥【在城东南四十里旧名妥梢系木桥本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府卢询知州张伦至易以石改今名】济川桥【在城西南五里明万厯间】

  【知府邵敏建推官陈以曜修】济桥【在城西南二百里本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府卢询知州张伦至同建联以铁索上铺石板】迎恩桥【在城西门外明洪武初总兵山士杰建】小石桥【在城西门外二里本朝雍正二年州民苏元枝建】定逺县利济桥【在城东十五里本朝雍正元年知县孙尔振同绅士兵民建】济通桥【在城东二十里明万厯二十八年军民同建】观音桥【在城南三里本朝雍正四年邑士民公建】迎恩桥【在城南三里】永定桥【在城南二十里二桥俱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县张彦绅建】会基桥【在城南二十里本朝雍正五年邑民王天祥建】石河桥【在城南二十里明万厯三年阖邑捐建】北门桥【在城北门外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县张彦绅捐建】双桥【在城北三里本朝康熙五十六年阖邑捐建】拱极桥【在城北三里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孙尔振率众捐建】土河桥【在城北十五里明万厯三十年绅士军民捐建】天神桥【在城北四十里本朝康熙五十四年阖邑捐建】广通县清风桥【在城东门外三里明洪武间知县王正建】防七桥【在城东二十里明嘉靖间堡军徐昂建】黑苴桥【在城东二十五里明成化间黑苴军民公建】安乐桥【在城东四十里舍资界明嘉靖间堡军潘惠建】广济桥【在城东七十里明洪武间县民陆芳建】响水桥【在城东七十五里响水箐底明成化间土巡检苏文升建】濯缨桥【在城西门外明治间知县蒋哲建】明月桥【在城西半里明成化间土官段镒妻梅氏建】通济桥【在城西五里明成化间知县邹杰建】闗山桥【在城西二十五里回蹬闗下明治间堡军向荣建】嘉三麻架桥【在治东八里哀牢山上覆板屋明景泰间知县熊飞建嘉靖间知县杨江永重修】大江桥【在治东六十里石羊厰旧有铁索桥被水冲没本朝雍正六年南安知州张任详请布政使张允随发帑金委接任知州孙必荣管厰候补知县郭治重建南北仍絙以铁索上覆瓦屋旁防风檐】鱼装桥【在治东南二里】麻戛桥【在治东南十里】鳯趐桥【在治南八里本朝雍正十一年州判罗仰锜重修】清岗桥【在鳯趐桥之上本朝康熙三十年易门县民苏尚文建】邦角桥【在治南五十里本朝康熙五十三年邑人黄光源建】小江河桥【在治南五十余里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兵民公建】麻纽河桥【在治西十五里明治间知县虎臣建嘉靖间知县杨江永修】虹龙桥【在治北十里本朝康熙四十年楚雄县生员杨世正母黄氏倡建】黑盐井可渡桥【在治东四十里本朝康熙六十一年本井候选州同李恪建】小石桥【在治东南五十里羊毛闗下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商人祝明建】永盛桥【在治东南七十五里沙矣旧本朝康熙四十五年提举沈懋价建木桥后倾圯六十一年本井监生梁翊材建造石桥改名永夀】惠逺桥【在沙矣旧提举沈懋价建】马施桥【在治西南半里明天启元年提举马良德建】永济桥【在治西旧名五马桥为盐运孔道元大德元年建后屡修屡壊本朝雍正九年驿盐道张无咎详请总督髙其倬巡抚张允随发帑金七千两委提举安鼎和知县唐世梁督建易今名】琅盐井永正桥【在治东中街明嘉靖间井耆景正等倡修本朝雍正三年提举汪士进率众重修】玉带桥【在治东门内明万厯间井耆杨永濂倡建本朝康熙三十一年生员景贵春重修】鹿鸣桥【在治东三里本朝康熙十七年建雍正四年提举汪士进率众重修】新建永济桥【在治东南四里本朝雍正十年提举李国义建】永康桥【在治西里许本朝康熙五十年提举沈鼐建】西石桥【在治西北五里】玉成桥【在治北三里】

  姚安府

  姚州【附郭】飞虹桥【在府儒学前明知府杨日赞建】迎晖桥【在城东门外一名九龙桥明万厯间知府杨芝彬建】骆家桥【在城东一里明万歴间里民骆升建】镇逺桥【在城东五里本朝康熙六十年乡民周曰秀重修】栋川桥【在城南门外明治间知府王嘉庆重修】惠通桥【在城南五里大石淜】如逵桥【在城南十里二桥俱明知府马自然建】仁和桥【在城南十里本朝顺治十七年乡人黄玉倡建】广济桥【在城南十二里明嘉靖间里人刘福倡建】石泉桥【在城南十五里明崇祯间僧普利募建】汇泉桥【在城南二十里明洪武间建】连塲桥【在城西三十里明万厯间知府李贽建】蜻蛉桥【在城西北一里明治间知府王嘉庆重修】拱辰桥【在城北门外明万厯间署知府李敬可建】望川桥【在城北二十里明万厯间建】普利桥【在城东北二里一名朱家桥本朝顺治八年州人公建康熙五十四年防府任中宜重修】济川桥【在城东北十五里】大姚县广运桥【在城东三里】承恩桥【在城东十里】春溪桥【在城南门外】迎恩桥【在城南八里】大通桥【在城西五里】利济桥【在城北五里】白盐井行春桥【在治东一里旧名神喜桥又名荣春桥本朝康熙四十八年提举郑山捐建雍正六年提举刘邦瑞重修】新桥【在治南一里本朝康熙三十八年灶民王神武建】环龙桥【在治南一里本朝雍正七年提举刘邦瑞重修】五马桥【在治南一名利盐桥明崇祯间提举沈昌祐建本朝雍正六年提举刘邦瑞重修】宝泉桥【在治西一里旧名慈润桥本朝康熙五十二年提举郑山修】万安桥【在治北一里本朝康熙二十七年提举夏宗尧建】清水桥【在万安桥西】锁镇桥【在治北二里】孔仙桥【在治北四十里旧系孔姓建后圯道人袁见空重建易木为石本朝雍正七年提举刘邦瑞重修】

  永昌府

  保山县【附郭】潞江渡【在城东南一百里明嘉靖间兵备道潘润造巨舟可渡百人两岸建官防憩息】双桥【在城内东街南北分衢两桥相对因以得名】升阳桥【在城东门外】镇南桥【在城东南门外】枯柯铁索桥【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明天启间建本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县金铨重修六十一年知县李方华建亭七间于上】众安桥【在城南七里跨沙河下流为永腾通衢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挥胡渊建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总兵偏图重修】龙泉桥【在城西南门外】仁夀桥【在城西北门外】拱北桥【在城北门外】济安桥【在城北五里即五里桥】东津桥【在城北二十里】北津桥【在城北二十里三桥俱明洪武十五年指挥李观建】霁虹桥【在城北八十里跨澜沧江蜀汉武侯南征始架木桥以济师元元贞间也先不花西征易以巨木后圯用舟渡明洪武中镇抚华岳铸二铁柱于石以维舟成化中僧了然募化建桥以铁索系两岸上盖以板为亭二十三楹题石壁曰西南第一桥本朝康熙二十七年总兵偏图増修】鳯鸣桥【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沙木河】腾越州迎恩桥【在城东门外】中桥【在城东三里】龙川江桥【在城东七十里前经燬壊本朝雍正元年知府林世俊副将孙本知州杨之盛同建】血战桥【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全胜闗外明时叅将邓子龙破缅酋于此】龙洞桥【在城西南五里】凌云桥【在城西二里】通津桥【在城西二里明嘉靖八年百户郝升増修】三合桥【在城西十里】大板桥【在城北五里】天生桥【有三一在城北二十五里打苴一在城北四十里清水河一在城北六十里灰窰】永济桥【在城北五十里本朝康熙四十年知府罗纶同知李文渊副将张有鳯知州唐翰弼同捐建】界尾桥【在城北六】

  【十里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州唐翰弼捐重建】瓦甸桥【在城北七十里】永平县九渡桥【在城东六里】保塲桥【在城东九里】胜备桥【在城东一百二十里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县薛采建雍正七年知县胡正笏重修】云龙桥【在城东南一百九十里防化永平交界之所漾水濞水雒马水汇流于此旧例永七防三修理本朝康熙三十年提督诺穆图建引铁索梁上覆瓦屋制颇坚丽】太平桥【在城南门外半里许本朝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冯庆长建雍正九年知县胡正笏捐修】通津桥【在城南门外半里许】西山桥【在城西半里】安定桥【在城西十五里】广济桥【在城西三十里】花桥【在城西四十里】双桥【在城北十里即双汇桥】

  鹤庆府

  金沙江渡【在城东一百三十里】跨鳌桥【在城内龙溪书院前旧有跨鳌坊明隆庆间知府周集建】东山桥【在城东五里跨漾弓江以木为之明时乡民公建】迎贵桥【在城南门外半里一名迎恩桥明知府王昻建】新生桥【在城南门外一里明军人孙翚建】落钟桥【在城南门外五里】鹤川桥【在城南十里明知府刘珏建】永济桥【在城南十五里】石固桥【在城南十五里二桥俱明举人孙翰建】利川桥【在城南十八里】通济桥【在城南十八里一名通津桥二桥俱明知府周集建】金登桥【在城南二十里跨漾弓江明时乡民合造】三庄桥【在城南三十里本木桥本朝康熙五十年土通判髙浤易以石】天生桥【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观音山桥【在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二桥俱明知府刘珏建】镇逺桥【在城西门外明知府周集建本朝顺治间郡民吴琨重修】周官屯桥【在城北门外七里明郡民吕文聪建】象跪石桥【在城北十里一名大板桥明知府林遵节建】大龙溪桥【在城北十五里一名大龙潭桥跨漾弓江明时乡民公建】逢密桥【在城北三十五里】劎川州伽蓝桥【在城内北街伽蓝祠门前明崇祯间郡绅杨廷干建】劝农桥【在城东一里跨岩塲江水本朝顺治十三年士民公建】上大桥【在城东三里跨合惠江为鹤庆路所经明洪武间士民公建】下大桥【在城东三里一名金龙桥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耆民李三材募建】邵家桥【在城东三十五里清水江本朝康熙五十年州人邵辉建】永渡桥【在城南十里明万厯间郡庠生杨悰杨愫杨懏同建】海虹桥【在城南十五里跨海尾河水明天启间耆民王国柱寸受根等募建】回龙桥【在城南三十里跨回龙溪本朝康熙八年知州刘启复建】桃羌桥【在城西南三十五里跨老君山河明杨悰杨愫杨懏同建】寺登桥【在城西南七十里旧系木桥本朝雍正四年郡庠生罗天爵尹启昌耆民段佩衮王映虬等易以石】加平桥【在城西南九十里】上羊层桥【在城西三十五里跨老君山河本朝雍正二年耆民尹聨甲等募修】回流桥【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求仁甸为运盐路所经旧系木桥本朝康熙六十年耆民李万夀等募建以石】岩江桥【在城北半里为丽江中甸所经本朝康熙四十七年耆民赵应绵等修】小石桥【在城北二里为丽江中甸所经明举人罗为黼建】广济桥【在城北八里明洪武间士民公建】平济桥【在城北十二里跨石菜渠一名巅塲桥本朝康熙四十七年耆民赵邦宪建】利济桥【在城北十二里河头江上本朝顺治十八年士民公建】永济桥【在城北二十五里跨于木河为丽江中甸所经本朝康熙四十七年士民公建】狮子桥【在下羊层为兰州所经本朝康熙十一年建雍正二年重修】维西其宗渡【在治东北二百里金沙江本朝雍正十年通判孙光禄造渡船一只置水手五名】奔子栏渡【在治东北六百里旧设渡船】溜筒江渡【在治西北五百余里浪沧江春冬设船以渡夏秋以篾索悬夹岸用溜筒系人以渡】合江桥【在治西一百二十里】姑拉崖桥【在治西北二百二十里二桥俱本朝雍正十年通判孙光禄叅将刘瑛同建木桥】

  顺宁府

  澜沧江渡【在城东北八十五里旧设小舟本朝雍正三年知府范溥造大船改渡下流稍近十里】黑惠江渡【在城东北一百八十里赤山下】泗水桥【在城东门外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府刘芳声建雍正二年里人又别建石桥于此桥之西】迎春桥【在城东一里本朝康熙四年知府米璁建后知府董永芠署知府陈之玮相继修】宣德桥【在城东南二里本朝康熙二十一年知府刘芳声建五十四年知府殷邦翰重修】来顺桥【在城南四里本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府董永芠建】归化桥【在城南十五里本朝康熙七年知府许勲重修】顺济桥【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阿度吾里本朝雍正三年经歴沈应俞建】来逺桥【在城西南阿度吾里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知府徐欐建】李家桥【在城西北五十里明郡人李氏建】济川大

  桥【在城西北一百四十里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府董永芠建】济虹桥【在城西北二百里俗名枮柯桥明万厯间知府李忠臣建挽以铁索复圮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府董永芠重修】衢亨桥【在城北门外明崇祯十七年知府曾瑞来建】小桥【在城北一百四十里】猛家桥【在城北一百六十里又名大桥明崇祯间知府曹巽之建本朝康熙六十年知府赵承焘重修改名兴善桥】瑞虹桥【在城东北半里鼔山下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府徐欐建】迎恩桥【在城东北二里明崇祯六年知府王政建本朝雍正三年知府范溥改木以石】右甸大桥【在城东北一百里明崇祯十五年通判谢天禄建本朝康熙三十七年知府董永芠重修】狮子桥【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阿鲁司北本朝康熙五十八年里人同建】史力桥【在城东北一百五十里阿鲁司北本朝康熙五十七年里人同建】来宣桥【在城东北一百八十里俗名小江桥跨濞溪江通防化路初为藤桥后易以木本朝康熙七年知府米璁重修长九丈两端挽以铁缆上覆瓦屋二十一间五十四年知府殷邦翰重修】克马桥【在城东北一百八十里本朝康熙二年知府米璁建】歪泥桥【在城东北二百五十五里通永平路本朝康熙二年生员冯嘉训捐修】云州漫乃江渡【在城东一百里阿轮山边通景东要津】神舟渡【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路通蒙化】富春桥【在城东五里本朝雍正三年知州吴元鏊捐修】广徳桥【在城南十里即镇水桥本朝康熙三年知州刁飞龙捐建雍正元年知府范溥同贡生刘次薇等重修】新惠桥【在城南十二里即南桥以铁索架梁本朝康熙间邑人公建】猛赖桥【在城南一百二十里即大藤桥与小藤桥俱为往来要津日久渐废本朝雍正二年知州吴元鏊捐俸易藤以木】邦洪桥【在城南一百三十里交耿马界旧传土人张氏建本朝雍正元年知府范溥捐修】猛底桥【在城南二百五十里即小藤桥】永镇桥【在城北三十七里温崩地方】长安桥【在城北四十里】马四河石桥【在城北四十八里】

  永北府

  金沙江渡【有三上渡在城西北一百五里紫里接丽江界中渡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旧顺州板桥接鹤庆界下渡在城南一百二十五里金沙江口旧系索钱过渡行人病涉本朝雍正十三年署府江峤孙详请置买渡夫赡田一百六十亩勒石永为官渡商贾称便】碧溪桥【在城东三里观音箐】永济桥【在城东南五十里】来薰桥【在城南门外】海河桥【在城南八十里】起文桥【在城南八十里清水驿】累功桥【在城南一百里满龙伍】三渡河桥【在城南一百三十里】济江桥【在城南一百三十里陶营】通江桥【在城南一百五十里金沙江】民功桥【在城南二百里金江外旧名龙门桥久圯本朝雍正八年知府石去浮捐建】永安桥【在城西十五里】梁官桥【在城西二十里】马武桥【在城西三十里】沈官石桥【在城西三十里】永清桥【在城西三十五里】前所桥【在城西四十里】星马桥【在城西四十里】陈广桥【在城西四十里】拱极桥【在城北门外】通川桥【在城北五里】天生桥【在城东北三里】

  丽江府

  金沙江渡【在城北四十五里阿喜汛出中甸要路设有渡船】东员桥【在城东南五里跨清溪雪山二水】万钧桥【在城南门外本朝康熙六十年通判程廷伟建】万子桥【在城西门外半里跨玉河本朝雍正六年教授万咸燕重建】青龙河桥【在城西十五里束河里】吉祥桥【在城西二十里白沙里北跨清溪】双石桥【在城西北一里】铁桥【在城西北三百里旧巨津州界内跨金沙江考建桥时或云吐蕃或云史万岁及苏荣或云南诏阁罗鳯与吐蕃结好时置吐蕃尝置铁桥节度后异牟寻归唐与韦臯合兵破吐蕃断铁桥即此所跨处穴石锢铁为之冬月水清俯视犹见铁环】

  防化府

  衍洋桥【在城东三里旧名嵯□桥本朝康熙间郡人张锦重修】聚仙桥【在城东五里一名元珠桥明郡人王德清建后圯本朝康熙六十年僧维智募修】锦溪桥【在城东南一里明初郡人魏忠建万厯间郡人朱鸣时修】封川桥【在城南十五里阳江所经一川之水汇流于此为南路要津】兴隆桥【在城南七十里罗求塲下本朝顺治间蜀人周士昻重修】平彞桥【在城南一百里旧定边县治前】永济桥【在旧定边县驿南明成化间建】阳江河桥【在旧定边县境内本朝康熙年间知县邱峤新建】永春桥【在城西二里横跨阳江为西路要津明嘉靖间郡绅张文烈建本朝雍正七年同知顾朝俊重修】四十里桥【在城西北一百里接赵州界架木为梁覆以瓦屋又名天威迳旧例蒙七赵三不时修理】永济桥【在城北七十里明万厯间通判薛希周建】云龙桥【在城北一百八十里详见永平县】和防桥【在城东北大小禾里村本朝康熙四十年郡人冯光前建】

  景东府

  船口渡【在城南】溯澜桥【在城东一里长二百尺寛十尺余上覆以瓦旧有桥圯本朝康熙五十七年同知黄叔琪倡众修建】向明桥【在城南六里】孔雀山石桥【在城南十五里】清凉桥【在城南二十里】蛮仓桥【在城南三十里】开南桥【在城南四十里】者吉桥【在城南七十里】兰津桥【在城西南一百里两岸峭壁揷汉江流飞急以铁索扣南北岸为桥相传汉明帝建明永乐间重修】通化桥【在城北一里明洪武二十三年建】新桥【在城北六里】水寨桥【在城北十六里】大坝桥【在城北十八里】新站桥【在城北八十里本朝康熙九年同知胡向极捐俸重修】

  云南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巻七

  学校【附书院义学书籍】

  滇南建学肇自汉时张盛受业长卿尹许执经中土滇之文风由此渐启然地居天末百蛮杂处椎鲁寡文即向者志学之士家鲜藏书欲其博综今古穷源探本势有未能我

  朝

  圣相承敦尚正学尊崇

  先师追王五代俎豆馨香教泽洋溢西南学者益勃然奋兴思诵法圣贤讲肄经术而节制重臣广宣徳意复置四库书于华山书院俾得肆力讨求今

  皇上又加意胶庠优恤师儒増其品秩以隆表率且谕学者濯磨文体必衷理道自兹以往士将明体达用蔚为国华金碧苍洱之区不且彬彬然追踪邹鲁矣乎志学校书院义学书籍附焉

  后汉章帝元和中蜀郡王追为益州太守政化尤异有神马四匹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乌见始兴起学校

  唐元宗开元三年盛逻皮立孔子庙于国中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二十九年四月设云南诸学校以蜀士充教官先是至元六年中书省定学制颁行之命诸路府官子弟入学上路二人下路二人府一人州一人余民间子弟上路三十人下路二十五人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以译写通鉴节要颁行各路俾肄习之

  成宗大徳五年定生员散府二十人上中州十五人下州十人元贞元年命有司割地给诸路防古学生员廪饩

  明洪武十八年令云南所属生员有成材者从便选贡永乐十年云南左叅政吕明善请设武定寻甸广西三府学从之上曰学校风化所系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特在上之人作兴之耳六月癸亥赐国子监琉球国云南四川官民生懐得等一百三十六人夏布蓝衫靴縧

  正统二年増云南儒学师生廪米十年令提学官教官考选生员年四十以上不谙文理者廪膳十年以上送吏部六年以上送附近布政司増广十年以上送本布政司直送本府俱充吏六年以上竝鄙猥残疾者悉黜为民云南贵州免考十四年令拣选军戸送学习武举业

  景泰二年令云南贵州军民生兼考补廪膳照例科贡

  天顺六年命廷臣举有学行者提督学校以邵玉任云南学政

  成化十七年设广西府学

  隆庆二年设武定府学

  万厯四年定广西四川云南等处凡改土为流州县及土官地方建学校者令提学严查果系土著之人方准考充附学不许各处士民冒籍滥入

  本朝顺治十八年准云南省土司应袭子弟令各该学教训俟父兄谢事之日回籍袭职其余子弟并令地方官择文理稍通者送提学考取入学先是顺治四年直各省分大中小学大学取生员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十二名又定直省各学廪生府学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卫学十名増广生额数同九年定每乡置社学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补社师免其差役量给廪饩优赡提学按临查考又题准刋立卧碑置明伦堂之左永为遵守至十五年定童生额数取进大府二十名大州县十五名小学四五名

  康熈六年设开化府学竝教职九年定各州县童生中学十二名小学七八名二十二年定云南土司子弟竝土人应试附于云南等府三年一次共考取二十五名二十五年以社学冒滥令提学严行查革五月颁

  御书万世师表匾额于学宫三十一年设师宗云州新平定边元谋五州县教职增马龙州宁州呈贡县入学额照中学例取进十二名三十四年颁

  御制

  先师孔子及顔曾思孟赞于学宫立石四十一年颁御制训饬士子文于学宫立石五十三年

  诏天下学宫升朱子木主于十哲之次五十五年进

  宋名臣范仲淹于先儒之次

  雍正元年崇封

  至圣先师五代王爵各直省府州县建

  崇圣祠二年六月增云南各州县歳科试取进文童额数昆明宐良南宁通海河西河阳太和浪穹保山楚雄十县安宁晋宁寻甸建水石屏新兴赵州邓川剑川腾越十州各五名呈贡蒙自云南三县陆凉霑益宁州阿迷宾川五州各三名和曲州四名黑白琅三井准其设学俱照小学例各取进八名分定远县训导驻黑井大姚县训导驻白井姚州训导驻琅井増祀明儒罗钦顺本朝儒臣陆陇其于东庑先儒之次三年十一月

  诏天下地名姓名有同

  至圣先师讳者即改为邱字读作期音十二月颁御书生民未有匾额于学宫设威逺同知取进童生额数二名未设教职附元江府学考课五年设东川昭通府镇雄州永善县教职取进童生额数东川昭通各十名镇雄永善各八名七年设普洱府学分元江府训导驻其地取进童生八名

  云南府

  庙学在五华山右元至元间总管张立道建兼置学舎平章沙木斯迪音拓之后废明洪武初西平侯沐英因旧址建庙学景泰间巡抚郑颙建成徳达材二坊天顺五年都督沐瓒以次兴修治十五年巡按何琛建讲堂聚奎楼増置号舎嘉靖十年建啓圣祠敬一箴亭及视听言动心五箴碑万厯元年巡抚邹应龙凿泮池十八年知府易以防重修殿庑四十年巡按邓渼提学黄琮以县学庙附于府四十三年巡抚周嘉谟提学张防迁建明伦堂崇祯元年知府王绍旦建文昌魁星二阁丁亥燬于兵迁建于长春观

  本朝康熈二十九年总督范承勲以规制未协同巡抚王继文请仍改建今地合府县庙学为一始置祭器乐器悉依阙里规制三十四年巡抚石文晟建

  御制

  至圣先师及四配赞碑亭五十八年教授侯以璋建魁星楼易旧魁楼为桂香楼祀文昌雍正四年总督鄂尔泰増备祭器十二年总督尹继善巡抚张允随督学呉应枚布政使陈谋重修并易琉璃瓦添备祭器乐器

  昆明县

  庙学【旧在府学西北治十六年巡抚林元甫巡按陈天祥建嘉靖十七年巡抚汪文盛以地卑湿迁于府学东南万厯四十年合于府本朝康熈二十三年总督蔡毓荣请以呉三柱伪宫殿改建庙学二十九年复附府庙】

  富民县

  庙学【在县卧云山麓旧无学附于罗次明万厯四十八年知县韩位甫请专设学校天啓二年巡按杨春茂题建移府学训导一员董之崇祯中设官建庙于郭外丁亥燬于兵本朝顺治十八年知县李展翮于县治内西北建庙竝啓圣祠康熈二十一年诸生杨绳祖等呈请迁于察院之废署殿庑门坊一新四十七年知县谢天璘复详请改建今地雍正十二年知县杨体干重修増置祭器乐器】

  宜良县

  庙学【在县治正南雉山明治间始设学正徳四年知县余志刚建庙于城西教之左万厯八年知县沈昌印改建城东北天啓四年知县杨述明迁今地本朝康熈六年知县赵映斗教谕马任大建啓圣祠及乡贤名宦祠旋遭兵燬二十八年知县高士朗教谕王佐才增修大成殿两庑启圣祠魁星楼及左右斋房五十五年署县黄澍移左丈许重建大成殿雍正十一年知县朱干重修】

  罗次县

  庙学【在县东北隅明万厯二十一年巡抚陈用宾始请设学遂于邑西北隅建庙年久倾圮本朝康熙六年知县李滪训导陈起鲲迁于县东罗阳书院就旧宇修葺三十二年知县彭防移建今地三十八年知县梁衍祚増修置俎豆乐器四十八年知县谢曾祚重修竝移魁星阁于左雍正八年知县任温増建桂香阁于右】

  晋宁州

  庙学【在州治南明洪武十六年建庙于州治北之阳城堡正统七年迁今地治十七年知州喻敬凿泮池丁亥燬于兵后署州钱象坤知州谢正及通庠重建本朝康熈四十一年知州秦采改建大成殿启圣祠五十二年署州任中宜増修凿池树坊规模始备雍正十二年知州邹永馥重修】

  呈贡县

  庙学【在县治东北明治七年建嘉靖二十二年知县何温迁于学基之左明末兵火仅存大成殿本朝康熈二年知县赵申禧仍迁旧基四十三年知县刘世熼重建规制悉备雍正九年教谕赵公亮重修】安宁州

  庙学【在州治北元大徳中建随因兵燬明永乐元年知州李智明重建宣徳中土知州董福海重修后复燬本朝康熈八年知州张在泽学正张经世同绅士修建雍正五年州绅士建魁星阁十二年署州邹永馥重修】

  禄丰县

  庙学【在县郭外西山麓旧无学附于安宁州明隆庆元年邑人王昱始捐赀建学于县治之北万厯闲燬于兵学道黄廷寳守道汪克用迁建今地复为土酋焚燬本朝康熈十一年知县郭迪阶训导杨芳魁重建雍正二年知县魏寳国建崇圣祠五年教谕董昌建魁星楼凿泮池十一年知县陈齐庶重修】昆阳州

  庙学【在州治南明永乐元年建于月山左治十五年灾正徳二年知州林昕即慈照寺改为之万厯元年知州潘槐改建寳山门外十三年知州纪汝中改建拱极门外李官村天启六年知州陶学修迁凤仪山左崇正七年巡按姜思睿建造新城署州事本府通判王允中移建州治后旋遭兵燬本朝康熈元年知州童复晊仍治旧城遂建于今地五十一年署州刘自唐拓址重建五十五年署州王克刚建东庑五十六年知州何大宠建西庑雍正四年知州臧建大成门名宦乡贤祠五年署州李文炯修魁阁八年知州刘际平建崇圣祠】

  易门县

  庙学【在县治东明万厯二十五年廵抚陈用宾题建旋以地势卑狭改迁城南三十三年仍移于旧址明末兵燹倾圮殆半本朝平滇后知县李元禄训导呉绍玉重修康熈三十四年知县姜其垓拓地重建】嵩明州

  庙学【在州治北黄龙山元至正闲建于州治西明嘉靖中知州狄应期迁于黄龙山右万厯中知州余化龙迁于宗镜寺前明末倾圯本朝康熈九年学正李攀龙建黄龙山左四十年知州马绛远建启圣祠四十二年知州雷御龙改建魁星阁明伦堂五十七年知州汪煚建尊经阁雍正十一年知州张浩移建今地规制悉备】

  曲靖府

  庙学在府城东门内水闸口明洪武十七年建永乐景泰间先后重修万厯七年巡按刘维建进贤楼明末悉燬

  本朝顺治十七年教官杨克猷李维铉改建于旧衞基址康熈四十年知县胡麟徴移建水闸原址知府周元功胥琇总兵陆进忠率绅士重修四十六年知府张道源树左右坊建魁星阁五十年总兵马天宠知府李雯建文明坊凿泮池雍正五年总督鄂尔泰重修十三年知府王云铭同知孙光祖署县张浩倡建魁阁于东南隅

  南宁县

  庙学【附府庙】

  霑益州

  庙学【在州治南州旧在今之宣威明嘉靖二十八年巡抚顾应祥巡按林应箕建于旧州治南天启七年移州治于交水建今地后遭兵燬本朝康熙六年知州王作楫学正黄世椿修复五十一年知州呉节民率绅士重建雍正十一等年知州杜思贤金文宗先后重修】

  陆凉州

  庙学【在州治西旧衞址明嘉靖二十一年建于衞左岁久倾圯本朝康熈八年署衞守备张名弼教授栁志沈迁今地五十五年知州杜珍移近南数十武以大成殿为崇圣祠雍正十二年知州呉柄重修置祭器乐器】

  马龙州

  庙学【在州治南明嘉靖二十一年建于州治西南岁久倾圯本朝康熈六年知府李率祖重修雍正三年知州黄士杰改建今地以旧大成殿为文昌宫雍正十二年知州周铨建崇圣祠魁星阁】罗平州

  庙学【在州治东南隅明万厯十五年府同知黄宇建州治北后燬于兵本朝康熈七年知州王勲学正尹嗣陟即其址重建十一年知州张偀复修增置祭器三十一年知州孙士正始迁今地三十九年知州张含章建启圣祠及明伦堂】

  寻甸州

  庙学【在州治西北旧为府学明正徳九年知府戴鳌建嘉靖六年燬于兵十一年迁于府治南隆庆二年复迁于府治东北本朝康熈八年改府为州四十年署州任中宜改迁于城西玉屏山麓五十二年地震倾圯雍正三年知州崔乃镛详请迁建于西北旧址置祭器乐器十三年知州陈齐庶重修】平彞县

  庙学【在县治左即旧平彞衞学明正徳九年建衞治右本朝康熈七年总督卞三元迁建卫治左二十七年裁衞归府改为书院三十四年设平彞县改为县学三十八年知县任中宜増建啓圣祠明伦堂竝门坊学舎】

  宣威州

  庙学【在州治南仓坡州旧有霑益州学久圯本朝雍正五年设州八年巡抚沈廷正题建】临安府

  庙学在府治西元至元二十二年宣抚使张立道建泰定二年佥事杨祚增建至正十年平章王惟勤继修明洪武十六年设儒学庙因之二十年通判许莘重修规制始宏敞宣徳间知府赖瑛建尊经阁治九年副使李孟晊知府陈盛置乐器十二年副使王一言知府王资良凿泮池嘉靖十年副使戴书建啓圣祠二十年副使蒋宗鲁建名宦乡贤祠万厯三年知府昌应时建文星阁云路坊三十四年地震倾圯巡按周懋相会巡抚陈用宾分巡叅议康梦相重修悉燬于兵

  本朝康熈十二年知府程应熊修建尊经阁明伦堂知州李滪修文星阁学正李大儒修景贤祠二十九年陞川东道知府黄明同署府事丁炜知府朱翰春始铸祭器五十三年知州陈肇奎修泮池雍正四年知府栗尔璋建太和元气坊八年教授夏冕移建文星阁于櫺星门内十年知府石去浮知州夏治源教授夏冕同郡绅萧大成捐置乐舞器

  建水州

  庙学【附府庙明初原无州学万厯四十三年知州赵士龙请于巡按呉应琦题设州学仍附府庙】石屏州

  庙学【在州治东元至正闲建燬于兵明洪武二十二年重建万厯间知州萧廷对建尊经阁天启五年久雨大殿倾仆署州顾庆恩拓地重建本朝康熈八年知州刘维世建櫺星门四十年知州张毓瑞重建尊经阁四十五年知州刘承启重建启圣祠雍正元年阖州绅士重建大殿两庑名宦乡贤祠义路礼门坊】

  阿迷州

  庙学【在州治东北明洪武间建于城东门外嘉靖间署州同知邝民望迁于城北守备司署左后兵燬本朝顺治九年重建雍正三年知州元展成改迁今地五年知州毛振翧重修】

  宁州

  庙学【在州治东明洪武二十六年建万厯间知州王茂锡重修明末兵燹倾頽本朝康熈五年知州严敬建启圣祠十二年署州王存育建明伦堂五十年学正王清贤建櫺星门五十六年学正任瑛修两庑及大成门雍正十一年代州事戴允成教官朱掌珠张上喆增修大成殿】

  通海县

  庙学【在县南城外秀山之麓明洪武二十五年知县任暹即废寺创建治十七年知县余人俊拓基重建殿庑门坊楼阁祠堂悉备岁久倾圮本朝康熈二十九年知县魏荩臣重修雍正十一年知县臧在莘署县丁沄同阖邑绅士蒋赞等拓基重建大成殿崇圣祠乾隆元年丁沄建尊经阁】

  河西县

  庙学【在县治南元泰定间建于县东北一里下村古城明洪武二十九年重建嘉靖十二年知县呉绍祖改迁今地三十一年兵备道蒋宗鲁重修岁久倾圮本朝康熈二十四年知县杨汝楫训导严以恭修葺雍正七年知县戴允成重修置祭器乐器】

  嶍峨县

  庙学【在县城北明洪武时建于东门内天启间知县蒋恒盈移建今地本朝康熈三十四年诸生杨文绪等重修大成殿雍正十三年知县刘公鼎教官杨天堉呉懋才同绅士重建崇圣祠增修大成门名宦祠魁星阁】

  蒙自县

  庙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二十七年建嘉靖元年推官江鱼改修万厯四十七年郡人尹廷俊建先儒祠天启元年建文星阁岁久倾頽本朝康熈二十年知县孙居湜重修五十一年教谕侯以璋增修】

  澂江府

  庙学在府治东玉笋书院旧址元大徳间总管固纳建于金莲山麓明正徳十二年知府童玺改迁旸浦山麓隆庆四年知府徐可久迁城于舞凤山麓学随建城东南隅万厯三十一年巡按宋兴祖复迁金莲山麓明末兵燹经籍祭器雅乐无存

  本朝康熈三年知府章尔佩重修六年通判娄出类建明伦堂九年知府冯苏置经籍四十一年知府黄元治以府学远处东郊县学形势湫隘请改迁两学合建于今地四十五年知府刘骊建明伦堂照墙五十一年郡人李发甲建徳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买学前民地以达街衢雍正十二年知府来谦鸣署知县蒋雯建文明石坊雍正十三年知府来谦鸣东南城上建造魁阁

  河阳县

  庙学【附府明万厯以前庙学未建诸生归并府学天啓六年御史朱泰贞疏准建学知府李若金知县赖子崇卜建于城之西北隅本朝康熈三十六年知县秦采铸祭器四十一年知府黄元治详请附于府庙县庙改为苍颉祠】

  江川县

  庙学【在城南旧县明嘉靖四十五年巡按刘思问奏建万厯间知县杜鸣阳马有庆刘慤相继增修崇正七年改迁县治学随改建于新城北隅本朝康熈三十二年署县徐瀛翥仍迁建今地以城北学大成殿为万寿宫】

  新兴州

  庙学【在州治东南明隆庆元年建于城东南三里万厯间知州杨显迁州治西隅嗣知州田一仁迁州治北隅后知州栁芳阳又迁州治东隅本朝康熈四十八年知州任中宜迁建今地雍正十二年知州许廷佐重修】

  路南州

  庙学【在州治东关外明嘉靖三十五年署州周耿建万厯二十五年知州钟应麟建明伦堂啓圣祠及名宦乡贤祠三十五年知州刘四教建尊经阁天啓元年知州马鸣阳迁啓圣祠于尊经阁右凿泮池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州张臯谟训导周爰谋同绅士捐修康熈五十年知州金廷献学正李汝相重修】

  武定府

  庙学在府治西门外狮山之麓明隆庆三年巡抚陈大宾奏建于府治东北天啓四年署印同知简而可建魁星阁

  本朝康熈十五年三月大成殿灾署府王光祚重建二十五年知府王清贤建啓圣祠及两庑兼置祭器乐器六十一年署府范溥改迁今地雍正九年知府朱源淳知州徐修仁增修十二年又移建明伦堂并增祭器乐器

  和曲州

  庙学【附府庙】

  元谋县

  庙学【在县治东旧无学明天啓三年知县齐以政建庙庑啓圣祠崇祯三年知县范齐欧始详请建学置官本朝康熈二十二年知县郑光啓重建櫺星门两庑泮池三十四年知县莫舜鼐建啓圣名宦乡贤祠明伦堂五十四年知县王任拓地重修雍正八年知县刘振斯重建殿庑规模较前倍为宏敞】禄劝州

  庙学【在州治西明崇祯三年知州陈所养始建本朝康熈五十一年知州石徳恒改旧殿为啓圣祠新建大成殿两庑泮池明伦堂】

  广西府

  庙学在府治东北钟秀山麓明成化间知府贺勳建万厯间知府陈忠迁建东门外后知府萧以迁建于竒鹤山下兵燹就圯

  本朝康熈五年知府万祚迁建于钟秀山旧址规制具备置祭器乐器三十五年知府刘治中建明伦堂大魁阁改旧明伦堂为文昌祠雍正十一年知府周采通判毕一谦重修并建万寿亭于庙东

  师宗州

  庙学【在州治南门外明万厯间知州伍揆文创建于城东北未设学官崇祯三年设官本朝顺治十六年裁附府学康熈十年移建今地三十三年复设教官雍正十年知州高锦重修】

  弥勒州

  庙学【在州治南门外明嘉靖间知州王业建庙于西城外天启三年始建学设官知州沈仰迁建南门外即今地崇祯间燬知州魏起龙重修本朝康熈四年知州王希圣迁建北门外二十七年知州朱点复迁建南门旧址雍正十一年知州张景澍倡建魁星桂香二阁櫺星门石坊置祭器乐器】

  广南府

  庙学在府城内旧无学

  本朝康熈四十八年建雍正十一年知府吕大成重修元江府

  庙学在府治东北明洪武二十六年建嘉靖四十年迁于府治北夷中向学者鲜诸生多以临安府属人充之教官亦侨寓临城天启三年始建元江学署于建水州学左以为师生讲习之所

  本朝顺治十六年改土设流学署迁于府城内岁久多毁康熈九年知府潘士秀建大成门二十九年知府单世教授施发甲凿泮池五十年知府章履成修建大殿及两庑五十二年教授张凤鸣陈冏伯建志道据徳依仁游艺四斋及居仁由义二坊雍正六年知府迟维玺教授杨薰增筑月台置祭器乐器演习乐舞九年知府祝宏教授杨薰改建櫺星门石牌坊増建月台石栏杆

  新平县

  庙学【在县城东北隅明万厯二十一年知县李先芬建不果设学本朝康熈三十一年设学置官知县祖泽灏重建雍正八九等年知县曾应兆殷良栋先后重修】

  开化府

  庙学在府东城外

  本朝康熈六年设学知府刘防创建大殿二十七年知府张仲信增建两庑明伦堂三十二年知府沈宁建启圣祠名宦乡贤祠三十三年知府李锡凿泮池五十二年训导李春盛重修大成殿六十一年知府呉文炎建櫺星坊及两庑雍正十二年知府宫尔劝知县曹国弼重修建魁星阁及泮池牌坊置牌位祭器文山县

  庙学【附府】

  镇沅府

  庙学在府城旧无学

  本朝雍正十年巡抚张允随

  题准建庙设学

  恩乐县

  庙学【在县城本朝雍正十年巡抚张允随题建】

  东川府

  庙学在府治南门外旧无学

  本朝康熈四十二年尚隶四川始建庙设学雍正四年改隶云南五年知府黄士杰教授赵淳改建崇圣祠竝建文昌阁魁星阁名宦乡贤祠十一年知府崔乃镛迁建学署

  会泽县

  庙学【附府】

  昭通府

  庙学在府城南门内旧无学

  本朝雍正六年总督鄂尔泰

  题请设学建庙九年知府徐徳裕监督兴工十三年捐建名宦乡贤祠置祭器乐器

  恩安县

  庙学【附府】

  镇雄州

  庙学【在州南门内明嘉靖中设教授万厯元年土官陇安请建大成殿两庑防门本朝雍正六年改为州设学正庙制増修】

  永善县

  庙学【在县城内本朝雍正六年总督鄂尔泰题建】

  普洱府

  庙学在府治南旧无学

  本朝雍正九年巡抚张允随题建

  大理府

  庙学在府治南元至元二十二年叅政郝天挺建明正统间知府贾铨重修景泰间知府于璠增修大殿凿泮池祭器咸具成化十五年知府蒋云汉制雅乐正徳四年知府呉晟重修功未毕知府周宪同知胡瀚成之殿庑櫺防焕然一新十年地震殿庑倾圯知府梁珠修葺更辟地建尊经阁知府汪标改建阶戺门垣更铸圣像嘉靖三十九年同知高镛买地拓泮池徙坊表建名宦乡贤祠万厯二十四年知府陈大期冯文盛于庙东建魁星阁明末兵燹残毁

  本朝康熈七年知府万邦和二十三年知府王兴禹相继修葺然多未备二十九年提督诺穆图叅议道毕忠吉知府李作楫同知傅天祥王文相通判黄元治知县张泰交等倡议更新总督范承勳捐助之正殿两庑大成门回廊啓圣名宦乡贤诸祠金声玉振二坊及魁星楼文昌宫置备祭器乐器工歌羽籥无不备具

  太和县

  庙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正徳二年巡按陈天祥知府呉晟以规制浅陋易民居拓之建后堂号舎嘉靖元年副使姜起龙建尊经阁隆庆六年佥事陈应春知府史诩凿泮池本朝康熈三十一年提督诺穆图叅议道毕忠吉重修竝制祭器乐器雍正八年至十二年知县罗忻骆大鹏唐世梁先后重修】

  赵州

  庙学【在州西凤山之麓明洪武十八年建于治南正徳十年知州王宗器増修本朝康熈九年署州李日生请改迁今地三十一年提督诺穆图知州陈光稷州同易枚学正李北有大加修葺竝建文昌宫魁星阁五十三年署州张伦至改建崇圣祠雍正八年知州史增重建明伦堂十三年知州程近仁重修】云南县

  庙学【在县治内洱海衞左明洪武十八年建于县之南郭成化五年御史郭瑞按察使曾景迁入城内今地命指挥呉鉴董其役万厯间知县刘廷龄重修本朝康熈十一年知县徐芳升及绅士重建魁星阁三十九年知县王书重修四十九年知县金世道改建魁星阁于明伦堂之前雍正十三年知县李家俊重修】

  邓川州

  庙学【在州南门内州凡数迁学亦因之元代建于中所防真寺后明洪武十七年迁于玉泉乡成化三十二年巡按郭绅迁于象山之麓崇祯二年知州徐保泰迁于顶圣山距城五里荒僻倾圯本朝康熈二十六年知州何琛学正周道治训导段綖迁于今地知州张建徳李毓元施震先后重修并建东西两坊】浪穹县

  庙学【在县治西山之麓明洪武十八年知县金文举建于分司署址治六年叅政毛科病其卑隘迁今地岁久倾圯本朝康熈元年知县罗时升重修二十四年知县呉一鹭建云路坊雍正十三年知县呉士信重修】

  宾川州

  庙学【在州治西明治七年建嘉靖二十年知州呉仲善重修本朝康熈十二年学正缪琰重建啓圣祠三十九年知州耿祚五十一年知州翟国桓先后重修】

  云龙州

  庙学【在州治西北徳龙山之左明万厯四十二年巡抚周嘉谟题请设学天啓四年知州周宪章始建庙于三七旧治崇祯间知州钱以敬迁州治于雒马井本朝康熈二十四年知州张防卜迁今地规制未备四十二年知州顾芳宗重建雍正十年知州徐本僊重修并同前知州钱恒捐置祭器乐器】

  楚雄府

  庙学在府治东明洪武十九年建成化六年巡按郭瑞叅政顾学迁于城东隅治十六年知府朱继祖建号舎同知曾显建讲亭嘉靖六年知府祝舒仍迁于府治东旧址十六年知府李邦表建聚魁楼万厯十八年兵巡道杨寅秋拓地增修明末毁于兵燹

  本朝康熈六年知府史光鉴修葺十九年地震崩圯二十二年知府牛奂重建四十八年知府梁文煊重修殿庑门坊一新五十四年知府张嘉頴重修文昌祠魁星阁

  楚雄县

  庙学【旧在府学左明治十七年知县范璋建泰昌元年知县曾应龙复迁西门外凤山之麓明末沙贼焚燬本朝定鼎附于府庙】

  镇南州

  庙学【在州治南明永乐七年建嘉靖四十四年知州区元晋改迁城东万厯二十八年知州周国翔仍迁治南旧址明末燬于兵本朝康熈二年知州彭程汉重建十九年地震倾圯二十二年知州岑鹤重修新建名宦乡贤祠二十六年署州谢震制祭器四十二年知州陈元建两庑雍正十二年知州王志曾重建崇圣祠】

  南安州

  庙学【在州治东明洪武二十七年建万厯间知州尹理凿泮池知州李翘建尊经阁后燬于兵本朝康熈二年分巡佥事张道祥率绅士重修十九年地震倾圯二十一年知州唐之柏建启圣祠二十二年知州周爰访建名宦乡贤祠二十七年署州周蔚造祭器四十七年知州张伦至建文明坊五十一年复同教官王孙澹杜浣建魁星阁雍正十一年知州孙必荣学正黄茂頴重修増置祭器】

  定远县

  庙学【在县治东南明嘉靖二十六年知县沈和建署县刘名弼知县谢表越民表相继告成本朝康熈二十二年知县曹振邦重修建尊经阁名宦乡贤祠四十一年知县张彦绅凿泮池雍正十一年知县唐世梁重修】

  广通县

  庙学【在县治东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呉习建署县事吏目刘名弼知县李第相继告成万厯中署县事顺州知州呉思温凿泮池推官邓林复置石坊后流寇焚燬本朝康熈元年知县杨象干草创三年知县张京魁增修五十四年知县刘淑教谕樊于升训导黄廷隽同邑绅士重建大成殿两庑雍正十一年知县杨登重修】

  黑井提举司

  庙学【在司治东南明天启间署事同知呉思温详照各省盐司事例建本朝康熈三十八年提举沈懋价重修】

  琅井提举司

  庙学【在司治左明天啓间署事同知呉思温详建于司治东本朝康熈四年提举简髙改建今地四十九年提举沈鼐修建啓圣祠】

  姚安府

  庙学在府治南明永乐元年建嘉靖中知府王鼎呉嘉祥杨日赞相继建堂斋门舎凿泮池二十八年知府赵澍建啓圣祠万厯十七年知府周希尹建尊经阁四十七年分守道李忠臣移文庙于明伦堂前移明伦堂于尊经阁前祭器经籍皆备后燬于兵

  本朝康熈五年知府林本元教授王肃重修二十二年署州王治国葺庙庑立坊表二十九年知府丁炜增修五十年知府王廷琦知州管棆重修

  姚州

  庙学【附府庙】

  大姚县

  庙学【在城内东北隅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县王佩建于治后崇祯间知县陶学改迁于城西本朝康熈五十年知县陆应防同绅士移建今地】

  白盐井提举司

  庙学【在司治北原设社学灶籍诸生俱寄入府州学明崇祯间提举杨灿辉详请建学设官本朝顺治十六年裁学归府殿庑渐倾后提举赵大生严一诏相继修葺四十二年署司衞淇建魁星阁六十年提举孔阙建名宦乡贤祠雍正十三年提举刘邦瑞绅士罗阙重建崇圣祠大成门魁星阁尊经阁疏泮池增学署】

  永昌府

  庙学在城内西北隅元时建于都元帅府西明洪武十五年建学因之十六年兵燹二十三年省府遂废学二十七年命翰林秀才余子禧为武职军民子弟师以镇南门所署为馆舎永乐十七年子禧倡建文庙于中正坊之西正统九年刑部侍郎杨宁征麓川驻此始于城内西北隅建金齿司学成化四年巡按御史朱暟建馔堂号舎大门十七年兵备副使王槐建兴贤育秀二坊正徳八年训导黄临建坊表十五年兵备副使汪标凿泮池建石桥嘉靖三年改金齿司学为永昌府学万厯十三年知府陈严之建石坊于泮池南二十三年通判李绍芳推官童述先建敬一亭置祭器乐器后燬于兵

  本朝康熈六年知府王家相重修后总兵周化凤知府罗纶重修雍正十二年知府严宗喆捐修增祭器乐器

  保山县

  庙学【在府学南明嘉靖十一年巡抚顾应祥奏设十二年巡抚胡训知府郑冔建后知县马冕凿泮池本朝康熈九年知县呉士鲸重修雍正十年教谕太崇望建名宦祠十三年知县张福昶重修建忠义祠增祭乐器】

  腾越州

  庙学【在州治南成化十六年巡按樊营叅将沐诚建腾越司立庙学嘉靖二年复州治即改为州学本朝康熈三十三年生员胡铨倡议改建于腾越衞署四十四年知州唐翰弼学正段铨璋移建今地竝修魁星阁】

  永平县

  庙学【在城内旧守御署西明洪武二十六年命临川叶学则为社学师始建文庙嘉靖三年知府严时泰疏请建学十一年巡按熊荣兵备潘润即灵通寺址改建万歴二十五年知县蔡俊重修提学赵继垣増修四十年迁西山土主庙之下四十八年复迁于旧址仅有大殿两庑本朝康熈八年知县杨继震重迁西山下建明伦堂三十一年知县薛采仍迁城内旧址三十六年知县姚孔鍹重建殿庑门堂雍正八年知县胡正笏重修】

  鹤庆府

  庙学在府治西南旧元化寺元时建于城东南二里明洪武十五年燬于兵十七年教授马庄甫草创未备二十九年土同知高仲迁于府治南正统十二年知府林遒节拓而营之正徳二年知府刘珏建尊经阁十年地震倾圯十一年副使朱衮卜建今地知府呉堂次第修理隆庆二年知府周集改学门凿泮池崇正四年庙灾巡抚蔡侃督学邵名世知府陈开泰丽江土官木増重建

  本朝康熈三年署府汪宗周修葺二十八年知府卢崇义设乐舞器修庙庑四十三年知府艾汝霖通判佟镇教授熊兆镒迁建启圣祠明伦堂雍正十三年知府姚应鹤绅士黄天祐等重修殿庑文昌阁

  剑川州

  庙学【在州治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州判赵良建治十四年地震倾圮十六年署事晋宁州同胡尚安重建正徳十年地震又圯嘉靖间通判彭兰知州胡朝顺李必昻方起念越名牧相继拓基重建正殿门庑改旧大成殿为启圣祠本朝康熈二十七年地震尽圯知州张国卿学正董天工重修四十三年署州丽江通判孔兴询设礼器】

  顺寜府

  庙学在城南凤山左麓明万厯三十四年巡抚陈用宾檄知府余懋学建于府署之西

  本朝康熈八年知府许勲迁建今地二十二年知府刘芳声重修雍正十二年绅士陈玉瓒等重修云州

  庙学【在州治南玉池明万厯三十四年巡抚陈用宾檄建于旧城东南隅明末燬于兵本朝康熈三年知州刁飞龙改建城北十一年署州舒畅建明伦堂雍正元年知州呉元鏊教官殷士元刘晟基重修雍正十年知州邵琦移建今地】

  永北府

  庙学在城内东北澜沧衞旧署明洪武十七年设北胜州学万厯十八年知州刘九思迁于城西二十八年知州罗好仁学正王朝臣凿泮池建坊后数年知州孙台迁于城之东南明末兵燬

  本朝康熈二年改于城内开化寺二十二年知州申竒猷迁于西门内旧镇抚司署三十七年裁永宁并北胜州为府改北胜州学为永北府学四十一年改建于今地四十八年知府朱光宗建大成门凿泮池六十一年署知府陈士昻建义路礼门二坊雍正八年知府石去浮易旧更新规制悉备

  丽江府

  庙学在府治北旧无学

  本朝康熈三十九年通判孔兴询详建于府治之东雍正三年知府杨馝教授万咸燕改迁今地五年知府元展成建明伦堂八年知府靳治岐重修

  防化府

  庙学在府治东南明洪武中建旧为州学景泰间改为府天顺间教授呉宪土知府左琳等市地增建成化十六年通判姜永锡建堂甃地土舎左輗义官张聪建尊经阁铸祭器万厯间通判薛希周凿泮池后于四十七年庙灾同知许尚重建岁久倾圯

  本朝顺治十六年教授李啓华重修啓圣祠康熙二十二年同知金标重修殿庑建名宦乡贤祠土知府左世瑞建成贤养士坊三十一年同知杨天眷改建啓圣祠明伦堂雍正十一年同知朱粲英建魁星楼

  景东府

  庙学在府南锦屏山下旧为衞学明正统七年建于城外南仓井之西万厯十五年通判尹学孔迁今地巡抚陈用宾奏改为府学明末猓寇焚燬

  本朝顺治十七年同知薛荩及绅士买徐指挥宅为庙学康熈二十一年署同知楚雄通判汪遴卿改建于城西玉屏山麓二十七年同知汤传楷建明伦堂三十九年署同知徐曰忠仍迁于今地殿庑堂斋俱备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树闳教授张问政重修置祭器乐器

  书院【附】

  云南府

  五华书院【在府治西北明嘉靖间巡抚王啓建久废】文昌书院【在府西门外明隆庆间巡按刘翾建久废】昆明书院【在府南门外慧光寺左本朝康熈二十四年总督蔡毓荣巡抚王继文建四十二年御书育才二字颁赐置匾恭悬】新建五华书院【在府城内五华山麓本朝雍正九年总督鄂尔泰建购置经史子集万余卷选士课读】雉山书院【在宜良县城内本朝康熈三十二年知县龙灿建】碧城书院【在罗次县旧学址本朝康熈四十六年知县谢曾祚建今暂作训导署】梅谷书院【在晋宁州明隆庆间郡人王守约建久废】云峯书院【在安宁州北门外明嘉靖间知州王琼建久废】泊阳书院【在州西南旧三泊县城内】文明书院【在禄丰县治北明隆庆间合学公建久废】桂香书院【在县城内】云龙书院【在县学署左本朝康熈三十年摄县事曲靖同知蔡维寅建】海春书院【在昆阳州月山左麓明隆庆间建久废】信天书院【在州署左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州童复晊建今废】文昌书院【在易门旧县本朝康熈十六年邑人赵文猷倡建】聚奎书院【在县城南生员王昌业等公建本朝康熈四十二年知县王希圣雍正四年知县丁人龙先后増修】鹿元书院【在嵩明州杨林驿东北明正徳间叅政刘鹤年建原名碧澜万厯间副使黄琮迁于驿北易名瑶华本朝康熙七年提学道寿以仁迁于废所城西南易名崇文四十九年布政使李华之迁于鹿元】

  【山易今名】龙泉书院【在州邵甸里苏海村本朝康熈四十二年知州雷御龙建】

  曲靖府

  靖阳书院【在府城西北明郡人布政朱家民建久废】兴古书院【在府治东报恩寺右明天啓间郡人吏部主事李希揆建崇祯间兵备道王敬锡增建】南城书院【在府治南正法寺内本朝康熈三年南宁知县程封建】西平书院【在霑益州南门外本朝康熈四年知州王作楫建】养正书院【在寻甸州旧城西北明正徳间知府戴鼇建久废】萃华书院【在州东旧城外明嘉靖间知府王尚用建久废】寻阳书院【在州学内本朝康熈三十三年知州黄肇新建今废】平彞书院【在平彞县治右即旧学宫今废】

  临安府

  景贤书院【在府学左明嘉靖六年副使戴书建久废】崇正书院【在府西城外明嘉靖间副使王忠建本朝康熈三十九年知府董毅重修】焕文书院【在府城东小石桥本朝康熈五十五年建水州知州陈肇奎建】龙泉书院【在石屏州北门外明万厯间知州徐应斗建久废】见湖书院【在蒙自县明隆庆间邑人盐运使尹廷俊建久废】

  澂江府

  点苍书院【在府治西明嘉靖间知府严华建久废】澄心书院【在府治左明隆庆间知府徐可久建久废】玉笋书院【在府城内今改建学宫】凤山书院【在府治东本朝康熈二十九年通判张友宓建今废】河阳书院【在府治西北本朝康熈五十七年知府栁正芳修】敬一书院【在新兴州北普舎城本朝康熈二十四年署州事太和县丞徐瀛翥建】玉溪书院【在州城内旧学址本朝康熈五十年知州任中宜建】敬一书院【在路南州城内明万厯间州同李洁建久废】

  武定府

  文峯书院【在府治南明万厯间知府刘懋武建久废】武阳书院【在府城内关帝庙右】

  广西府

  鹤山书院【在府西门外斗阁右本朝康熈五十六年提学道蒋泂建】

  元江府

  北池书院【在府治后久圮本朝雍正三年知府迟维玺新建于城北义学旁】

  东川府

  西林书院【在城东门外本朝雍正十年知府崔乃镛建】

  昭通府

  昭通书院【在府治东南二十里八仙海畔本朝雍正九年知府徐徳总兵徐成贞同建】

  大理府

  桂林书院【在府治北四十里喜洲明嘉靖间郡人佥事张拱文建久废】龙关书院【在府治南三十里下关明嘉靖间同知汪应昴建久废】中和书院【在府城内今废】苍麓书院【在府西南城外明治间巡按谢朝宣建崇祯间叅议王景修久废】中溪书院【在府治西北文昌宫后本朝康熈三十一年提督诺穆图建原名桂香雍正元年太和知县龙为霖修易今名四年提督郝玉麟复增建】崇敬书院【在府学西明嘉靖间同知汪应昴建原名源泉久圯本朝康熙三十三年知府李斯佺重建易今名】迤西道书院【在府城内巡道署西本】

  【朝雍正三年分巡道贾扩基建】玉泉书院【在赵州治东北明嘉靖间兵备道姜龙建久废】凤仪书院【在州署左明万厯间署州事通判殷才建久废】览凤书院【在州城内即文昌楼本朝雍正四年知州汪邦彦建】龙翔书院【在州东南弥渡】青华书院【在云南县】

  【城外明正徳间兵备道林魁建久废】五云书院【在县治北明嘉靖间兵备道沈桥建久废】九峯书院【在县治南明万厯间兵备道马鸣鸾建久废】象山书院【在邓川州治西今废】玉泉书院【在州治北今废】新州书院【在州城内明崇祯间知州敖浤贞建久废】桂香书院【在州治西大市坪今废】登龙书院【在州治北中所今废】宏文书院【在州北门内】联云书院【在州兆邑村】宁川书院【在浪穹县治西明治间知县雷杲建万厯间知县陈橙改建于学宫左久废】龙华书院【在县治北明景泰间知县蔡宾杰建久废】桂亭书院【在县学西南明万厯间郡人副使赵以康建久圮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县赵珙重建】凤翔书院【在县上舎塝本朝雍正四年知县张坦建】新建书院【在县学明伦堂后本朝雍正四年知县张坦建】秀峯书院【在宾川州学前明嘉靖间知州朱官建久废】笔山书院【在州城西门内本朝康熈三十二年知州甘国辅建原名肓英雍正四年知州周钺易今名】云龙书院【在云龙州城内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州徐本僊建】修翎书院【在州城内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州徐本僊建】

  楚雄府

  龙泉书院【在府治南明嘉靖间佥事彭谨建久废】南峯书院【在府治南明嘉靖间巡按黄建久废】龙冈书院【在府西门外明嘉靖间知府祝舒建久废】鳯山书院【在府城西旧学址本朝康熈四十六年知府卢询建】鸡和书院【在镇南州行署内本朝康熈四十一年知州陈元建】景贤书院【在南安州西门外今废】汲泉书院【在州南白沙平冈上今废】山天书院【在州城内本朝康熈四十九年知州张伦至建】定远书院【在定远县署左明嘉靖间知县越民表建久圮本朝康熈三十五年知县袁乃湔重修】龙江书院【在黑井今废】

  姚安府

  南中书院【在府城东关明万厯间兵备道李材建久废】三台书院【在府学右明万厯间知府李载贽建久废】栋川书院【在府西门外明正徳间知府黄澍建久圮本朝康熈三十三年知府姚谐改建于府署东南名仍旧】緑萝书院【在白井旧井街本朝康熈二年提举赵大生建今废】张公书院【在井学明伦堂左本朝康熈三十九年建今暂作训导署】

  永昌府

  正学书院【在府学左明嘉靖间知府杨朗建久废】见罗书院【在府城内明万厯间知府陈严之副总兵邓子龙建久废】九隆书院【在府城内保山县学明伦堂前本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府罗纶建】春秋书院【在腾越州今废】凤山书院【在州城内今废】秀峯书院【在州学前明治间兵备道赵烱建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州杨端宪增修】博南书院【在永平县学西今废】

  鹤庆府

  复性书院【在府治东南明隆庆间知府周赞建久废】金华书院【在剑川州西门外明隆庆间知州胥铉建久废】

  顺宁府

  龙泉书院【在府南城外龙泉寺久废】育贤书院【在府署东北本朝顺治十七年知府米建康熈二十八年知府徐欐修】养正书院【在府北右甸里本朝康熈二十七年通判张稷谟建】瞻云书院【在云州城内文昌宫】

  丽江府

  玉河书院【在府治西本朝康熙四十九年通判樊经建】雪山书院【在府治西本朝雍正三年知府杨馝建】

  防化府

  明志书院【在府治西北城外明治间署通判曲靖同知胡光建原名崇正嘉靖间通判胡绍周增建易今名今渐圮废】育徳书院【在府南门内本朝康熈八年同知张善化建】

  景东府

  开南书院【在府治北旧学宫址本朝康熙四十一年同知茹仪凤建今改作督学考塲】义学

  云南府

  府义学【一在城南门外即昆明书院本朝康熙二十四年总督蔡毓荣巡抚王继文同设一在新城铺崇善巷一在官渡里妙湛寺内俱康熙三十二年知府张毓碧设以上俱雍正十二年知府储之盘复设】

  昆明县义学【一在云津铺毕锅巷本朝康熙四十九年邑人选州同胡蔚文捐设一在真庆观康熙五十六年道纪潘自然捐设一在石鼻里鱼街子一在旧门里一在大小卜里普自村一在止善一里南坝一在止善六里罗丈村一在止善六里波罗村一在板桥里俱雍正十三年知府储之盘知县杨大绅同设一在大河浪里一在刘家营一在沙浪里俱乾隆元年知府储之盘知县杨大绅设】富民县义学【一在城内东街本朝康熈三十八年知县张錀设一在中乡城器登康熙六年知县高一品倡同士民雷应龙等设一在黄土坡康熙四十六年知县谢天璘倡同士民罗文举等设一在仓前一在者北俱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彭兆逵设一在奎七村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彭璋倡同居民张愈堪等设】

  宜良县义学【一在城东门内本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李煜倡同士民王志忠等设一在城内西北隅即雉山书院康熙三十二年知县龙灿设一在东门外雍正十年知县朱干设一在金家营一在段官村一在西山营一在贾龙一在长安村一在黄保村俱士民旧设雍正十一年知县朱干先后复设一在张堡村一在羊街子一在西华寺一在石佛寺一在回辉村一在丰乐村一在汤池俱雍正十三年知县朱干设】

  罗次县义学【一在城内一在县署东一在羊溪冲一在上中甸一在小营村一在炼象关俱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县任温设一在沙龙乾隆元年绅士朱淳捐设】

  晋宁州义学【一在城内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州秦采设一在大寳兴一在大营俱雍正十三年知州邹永馥设一在金沙寺一在河泊俱雍正十三年州贡生张上喆等捐设】

  呈贡县义学【一在城北门内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县鲁国华设一在归化旧学内一在安江村一在七甸俱雍正十一年知县殷良栋曾应兆先后设一在灵源村一在大渔村一在可乐村一在斗南村俱雍正十三年知县曽应兆设】

  安宁州义学【一在城学宫旁一在城察院堂俱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知州王畹设一在州署前雍正十一年居民李林妻杨氏捐设一在槐杉庙康熙三十年知州张学圣倡同士民王彦等设一在中所雍正二年举人叶润等捐设一在麒麟寺雍正三年知州吕国祚倡同居民保学孟等设一在鸣矣河雍正九年知州杨若椿倡同居民杨琛等设一在三泊雍正十年知州杨若椿倡同绅士李仙梅等设一在遥岑楼乾隆元年署州侯如树移设】

  禄丰县义学【一在城内即桂香书院一在二乡一在三乡俱本朝康熙五十二年知县刘自唐设一在科甲村雍正八年署县曹国弼设一在法泥川雍正十年知县陈齐庶设】

  昆阳州义学【一在城内文昌宫一在储英舎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七年知州唐之柏倡同士民先后设一在兴旺村一在老高村一在灰厰旧寨二村一在栗庙一在内甸夕阳村一在古城甸心村俱雍正八年至十一年知州刘际平先后设一在里仁村雍正十二年知州刘际平州同赵世纶倡同绅士马恪等设一在中庄一在六街子一在桃树村俱雍正十三年知州刘际平州同赵世纶倡同士民设】

  易门县义学【一在城内桂香阁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县路光岱设一在马头山雍正十二年知县梅予设一在积食河一在木冲郎一在老吾乡俱雍正十三年署县姚恪设】

  嵩明州义学【一在城内崇正厢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知州吕景参设一在苏海村康熙四十二年知州雷御龙倡同士民设一在兴隆村一在木丛龙一在杨林堡一在马旗屯俱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三年知州呉寳林倡同士民先后设一在甸头村一在前所一在得食村一在效古里小街子俱康熈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知州汪煚倡同士民先后设一在王四坝一在西边营俱康熈六十一年知州范清溥倡同士民设一在狗街子一在猴街子俱雍正十年至十二年知州张浩倡同士民先后设】

  曲靖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旧通判署一在越州俱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佟世防同知孙光祖同设一在南乡南城太子阁雍正十三年署府张景澍设】

  南宁县义学【一在三岔堡本朝康熈三十四年总督王继文同知府李天机知县吕琨设一在石喇村康熙五十四年朗目山僧一休捐设一在秦家寺康熙五十八年知县王橒设】霑益州义学【一在城内本朝康熙四十八年知州呉节民设一在望海寺康熙三十一年居民王光廷捐设一在坐棚生员张国宾捐设一在木冲一在羊肠一在卡郎一在歹扯一在西堡俱雍正十二三年署州金文宗先后设】

  陆凉州义学【一在城内一在南关厢一在旧州一在大王庄一在天生关一在芳华堡俱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州呉柄设一在河东堡一在归化耿家村一在炒銕王观音寺一在刀章堡俱雍正十三年署州陈齐庶设】

  马龙州义学【一在城南门外本朝雍正三年知州黄士杰设一在红果寨一在笼城村一在王家庄一在响水铺俱雍正十二年知州周铨署州王绍文先后设一在大庄乾隆元年署州毕一谦设】

  罗平州义学【一在城内本朝雍正三年署州毛振翧设一在大竜甸一在板桥俱雍正十一年署州黄霈设一在八达一在斗普俱乾隆元年署州骆大鹏设】

  寻甸州义学【一在城西门内本朝康熙二十九等年知州马徳直黄肇新先后设雍正十二年知州陈齐庶复设为寻阳书院一在寻阳书院前层雍正十三年知州陈齐庶设一在王冈屯康熈三十三年知州黄肇新设一在洗卡哩康熈四十九年知州王书倡同生员陈直言等设一在沧溪雍正二年知州崔乃镛设一在余家屯一在塘子屯一在虎街子一在乃鲁村俱雍正十三年知州陈齐庶设一在猴街子雍正十三年知州陈齐庶倡同士民杜联捷等设】

  平彞县义学【一在城民安里本朝雍正十三年署县李本漋设一在亦佐雍正七年知县汪无限设一在补禄冈村一在黄泥河俱雍正十二年知县高为阜署县李本漋先后设】

  宣威州义学【一在城内一在可渡一在倘塘一在板桥一在瓮歹一在海特一在平川一在河东营俱本朝雍正六年知州张汉详请题设】

  临安府

  府义学【在城外即崇正书院明嘉靖间兵备道王忠设本朝康熈三十九年知府董毅复设】建水州义学【一在城内即焕文书院本朝康熈五十五年知州陈肇奎设一在曲江蛇街雍正七年知州祝宏设一在普雄一在西庄一在乍甸俱雍正十三年知州夏治源设】

  石屏州义学【一在城明伦堂本朝康熙四十八年知州胡承禧设一在龙朋里康熙六十一年知州刘洪度设一在寳秀雍正六年知州龙为霖设一在旷野雍正九年知州陈如平设一在五郎沟一在龙港坝心俱雍正十三年知府石去浮署州杨于泽同设】

  阿迷州义学【一在城内文昌宫本朝康熙五十二年知州王文明设一在布沼一在大庄寨一在打鱼寨俱雍正二年知州元展成设一在大尧寨一在马家哨一在大架衣俱雍正十三年知府石去浮知州陈权同设】

  宁州义学【一在城西门内文昌宫一在虚于乡一在路居乡一在防兮乡一在义富乡一在化熈村本朝雍正十三年知州王防署州苪时行先后设】

  通海县义学【一在城内文昌宫一在城内民仓庙一在大新村一在海屯一在九街子一在曲屯一在路南村一在西园一在汉人屯俱本朝雍正十三年署县丁沄设】

  河西县义学【一在城学宫旁本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县蔡醻设一在北阙村一在军屯一在旧沙一在哨冲一在螺蛳甸俱雍正十二年知县戴允成设】

  嶍峨县义学【一在城北门内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县呉懋英设一在兴衣乡一在怕念乡一在甸中乡一在俄説俱雍正十三年署县刘公鼎设】

  防自县义学【一在城西关内一在倘甸一在大屯一在新安所俱本朝雍正九年至十二年知县秦仁先后设一在鸡街雍正十三年知县秦仁倡同士民刘嵃等设一在个旧厰一在龙树厰俱雍正十三年知县秦仁厰官孟籓同设】

  澂江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庆善寺本朝雍正五年知府栁正芳黄焕彰先后设一在府署后雍正十二年知府来谦鸣设】

  河阳县义学【一在阳宗本朝康熙四十八年知县翟枚吉设一在矣旧村一在化勒村俱雍正十二年知府来谦鸣署县蒋雯同设】

  江川县义学【一在城南门内本朝康熈五十四年署县王璠设一在双龙乡一在九寨乡一在普妙乡俱雍正十三年知府来谦鸣知县罗弥素同设】

  新兴州义学【一在城内即玉溪书院本朝康熈五十年知州任中宜设一在北古城一在研和城一在普舎城即敬一书院一在东寨白衣庵一在西寨落水洞一在东山一在黒龙潭一在龙马槽一在密罗俱雍正十二三等年知州许廷佐苪时行先后设】

  路南州义学【一在城外关圣庙一在北山屯一在板桥一在普莪村一在密沙竜俱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来谦鸣知州于讷同设一在宜政村一在合和村一在水塘铺一在者衣俱雍正十三年知府来谦鸣署州朱干同设一在木竜一在禄丰村俱乾隆元年知府来谦鸣知州寇垲设】

  武定府

  府义学【一在城东门内大街一在东门外右街忠惠合祠俱本朝康熈二十五年知府王清贤设】

  和曲州义学【一在城东门外北街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州赵世锡设一在汤郎大麦地雍正元年知州祝宏设一在永保寨雍正七年知州高锦设一在髙桥乡中所村一在揷甸乡汉人村一在鸡街乡茶庵俱雍正十二年知府朱源淳知州徐修仁同设一在金沙江雍正十三年知州徐修仁署巡检许琰同设一在暮连雍正十三年知州徐修仁倡同士民那徳洪等设】

  元谋县义学【一在城内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县马之鹏设一在苴宁村康熈四十六年知县王任设一在广福村一在热水塘俱雍正十三年知县金言设】

  禄劝州义学【一在州城明伦堂本朝康熙三十七年知州孟以恂设一在城南门内雍正十二年知州王士泰设一在撒甸一在杉松一在鲁虚一在大缉麻一在撒马邑一在六块一在跨兴俱雍正五年知州贾秉臣设一在哈希一在甸尾俱雍正十二年知州王士泰设】

  广西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州高起龙设一在东华寺一在龙泉寺俱雍正十三年知府周采设一在官寨雍正十三年知府周采通判毕一谦同设一在革勒寨一在白马一在歹马一在蚌郎俱雍正十三年通判毕一谦设】

  师宗州义学【一在城内本朝康熈四十年知州孟以恂设一在阿保寨一在槟榔洞一在马场一在洒马桥俱雍正十三年知州骆大鹏设】

  弥勒州义学【一在城学宫内一在城西太平寺俱本朝康熈二十七年知州朱点设一在竹园村康熙二十八年知州朱点倡同州贡生王佐才等设一在十八寨康熙三十五年知州魏纯智倡同绅士设一在朋普雍正十二年知州张景澍设】

  邱北义学【一在城内一在旧城一在路堵一在普者黒一在日者乡一在马者竜一在八达哨一在树皮俱本朝雍正十一年州同王纬设】

  广南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本朝康熙四十四年知府茹仪凤设一在弥勒湾雍正三年知府潘允敏设一在普防一在皈朝一在剥隘俱雍正十二年知府吕大成署府陈克复先后设一在暮雨竜一在里波一在八播一在阿科俱雍正十三年署府陈克复设】

  元江府

  府义学【一在城北门内本朝雍正三年知府迟维埏设一在城内魁星阁雍正十二年知府胡承璘设一在他郎雍正十年知府祝宏设一在因远一在徳化里卜左村雍正十三年知府胡承璘通判张子玉设一在儒林里老乌山乾隆元年知府胡承璘设】

  新平县义学【一在城内本朝雍正八年知县曾应兆设一在东门外一在罗吕乡一在新化乡一在斗门乡俱雍正十三年知县殷良栋设】

  开化府

  府义学【一在城西门内新街本朝康熙三十三年知府李锡设后废雍正十二年知府宫尔劝重设一在马白口雍正十二年同知周承濓设】

  文山县义学【一在府城西门内本朝雍正八年知县徐本僊设一在开化里南桥寨一在乐农里一在安南里老寨一在王弄里黄龙山寨一在江那里一在东安里牛羊寨一在永平里八寨一在逢春里枯木本街一在新现寨俱雍正十二年知府宫尔劝知县曹国弼同设】

  镇沅府

  府义学【一在城外一在新抚一在按版井一在恩耕井一在恩耕里一在新村一在蛮糯村一在慢连一在边猛一在嵩恩里俱本朝雍正十三年署府章元佐设】

  恩乐县义学【一在梓潼阁本朝雍正五年知县宫阙劝署县梅予先后设一在蛮赖村一在蛮邦村一在蛮奴村一在者法寨一在托写村俱雍正十二年知县汤涵设】

  威远

  义学【一在同知署前一在萧祠一在抱母井有两馆一在猛班一在猛戛一在蛮海一在圈卡一在茂蔑一在蛮洒村一在石板村俱本朝雍正十二三年同知章元佐设】

  东川府

  府义学【一在城东门内一在东郭即西林书院本朝雍正五年至十年知府黄士杰崔乃镛先后设】

  会泽县义学【一在城府署右一在壁谷坝俱本朝雍正十年知县祖承祐设一在者海雍正十年典史朱总烜设一在待补雍正十一年巡检郭建竒设一在尹五一在施家俱雍正十三年知府崔乃镛知县祖承祐同设】

  昭通府

  府义学【一在城南门内一在天底炉一在八仙营一在龙硐山本朝雍正十二三年知府徐徳设】

  恩安县义学【一在县署前一在鳯凰山俱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县樊好仁设】镇雄州义学【一在州署前本朝雍正七年知州徐徳裕设一在城内雍正九年知州李至设一在奎乡城雍正九年州同徐柄设一在威信雍正九年州判许夑设一在却助雍正十三年州同徐柄设】

  永善县义学【一在城内一在副官村一在大井坝一在米贴村俱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徐徳裕知县姜际昌同设】

  大关义学【一在城内一在黄水寨一在永安乡俱本朝雍正十三年同知张坦设一在盐井渡乾隆元年巡检王景周设】

  鲁甸义学【一在城东街一在通判署前一在拖姑寨一在罗章阁一在特鲁寨俱本朝雍正十一年通判姜之松设】

  普洱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关圣庙一在城内文昌宫一在明伦堂一在猛先一在磨黑一在圆通里那行俱本朝雍正十三年知府漆扶助设】

  攸乐义学【一在九龙江一在倚邦一在猛遮俱本朝雍正十二年十三年同知漆扶助设】思茅义学【一在城内一在新庙一在漫兰俱本朝雍正十三年经厯防通判张明设】

  大理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即中溪书院明嘉靖间郡人知府李元阳捐设本朝雍正十年迤西道雷之瑜复设一在巡道署东雍正十年迤西道雷之瑜设】

  太和县义学【一在城府学西本朝康熈三十一年知县张泰交设一在喜洲一在下关俱雍正二年知县龙为霖设一在沙村雍正六年知县罗忻设以上俱雍正十二年知县唐世梁复设】赵州义学【一在城内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州陈士昻设一在弥渡雍正十二年通判屈学洙知州程近仁同设一在白崖一在弥只一在弥底一在下关俱雍正十三年知州程近仁设】云南县义学【一在城龙翔馆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县刘国玺设一在城鹏飞馆雍正三年知县张汉设一在城大乗寺雍正十二年署县李家俊设一在徐甸里康熙二十五年知县黎日升倡同士民杨士鼎等设一在大波罗里雍正四年知县张汉设一在和甸川一在铁锁营俱雍正十三年署县李家俊设】

  邓川州义学【一在城内即宏文书院一在兆邑村即联云书院俱本朝雍正六年知州李毓元设一在青索雍正七年署州罗弥素设一在中所一在罗川俱雍正十一年至十三年知州施震先后设】

  浪穹县义学【一在城内本朝雍正八年知县呉士信设一在宁东一在宁北俱康熙三十一年知县王度昭倡同邑贡生何霐等设一在凤翔乡即鳯翔书院雍正四年知县张坦设】宾川州义学【一在城内邹公祠本朝康熈四十七年知州王鼎设一在宾居旧巡检署雍正十一年署州樊好仁知州史麟先后设一在牛井雍正十三年知州史麟署州杜思贤先后设一在赤石崖一在力角一在排栅营一在海东一在康郎俱雍正十三年署州杜思贤设】

  云龙州义学【一在州署前即云龙书院一在书院左侧俱本朝雍正八年知州陈希芳徐本僊先后设一在石门井一在大井一在诺邓井一在旧州一在漕涧俱雍正十一年知州徐本僊设一在顺荡井一在师井俱雍正十二年知州徐本僊盐大使沈彩同设】

  楚雄府

  府义学【一在城西即凤山书院一在县署前一在永盛厰俱本朝康熈四十六年知府卢询设】楚雄县义学【一在阿糯村一在法暑河一在炒荳村一在摆喇村一在吕合村一在曲甸一在口夸俱本朝雍正十三年乾隆元年知府丁栋成知县方廷英黄士鉴先后设】

  镇南州义学【一在城内本朝康熈五十七年知州张伦至设一在沙桥雍正十二年知州王志曾设一在北土城一在雨落村一在阿底沟俱雍正十三年署州孙必荣知州钱汧同设】南安州义学【一在城内即山天书院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州张伦至设一在马龙厰雍正三年管厰本府知府李玉鋐设一在法裱一在妥甸俱雍正十三年知州孙必荣设】

  定远县义学【一在城内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县张彦绅设一在腊湾村一在清水河村一在杂基村俱雍正十三年署县马徳至设一在大江坡乾隆元年知县沈堂设】

  广通县义学【一在县署东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县杨登设一在牛街干海资一在福泉村一在大甸尾一在罗川大庄一在舍资一在蛇黒苴一在石涧一在大河口一在观音街一在钱家冲一在栁冲一在龙树箐俱乾隆元年署县杜最设】

  嘉义学【一在城一在麻得田一在丙坡一在蔑架一在阙塔俱本朝乾隆元年州判罗仰锜设】

  黑盐井义学【一在龙泉坊一在土主庙俱本朝雍正三年提举陈应科设一在改板井一在只旧井一在草溪井俱雍正十二年大使张元灿设一在复隆井雍正十三年提举安鼎和大使孙复同设】

  琅盐井义学【在社仓旁本朝康熙四十九年提举沈鼐设】

  姚安府

  府义学【在文昌宫内本朝康熈三十年知府丁炜设】

  姚州义学【一在府学右即书院一在三元宫一在马油坪一在铁锁一在玉龙寺一在法乐寺一在旧城俱雍正十二三年知府臧珊署府丁栋成知州王允洪胡骧先后设一在普淜雍正十三年州判胡珚设】

  大姚县义学【一在城内本朝雍正二年知县冯光裕设一在佑圣观一在输城里一在教政里一在张保村一在摩诃庵一在路普旧一在涤新里俱雍正七年知县朱千王开铨先后设一在赤草淜一在永定乡俱雍正十三年署县黄士鉴设一在匋甸屯一在大坝湾一在泗溪屯一在梅厰屯俱乾隆元年知府田震知县马愉设】

  白盐井义学【在文昌宫内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署提举白兑设一在南关一在尾井俱乾隆元年提举刘邦瑞大使滑士麟倡同贡生罗铨设】

  永昌府

  府义学【在城内旧府署右本朝康熈二十五年知府张承赐设雍正十二年知府严宗喆复设】保山县义学【一在沙木和本朝康熈五十六年知县冉琪设一在施甸一在牛旺一在蒲缥俱雍正十一年知府严宗喆知县邹永馥署县张福昶先后设一在姚关雍正十二年署县张福昶设】腾越州义学【一在城南门内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州孔毓瑱设一在界尾雍正三年知州孔毓瑱设一在和顺乡一在矣比一在矣罗村俱雍正十二三年知州孔毓瑱署州侯如树先后设】永平县义学【一在城内即旧博南书院本朝康熈四十四年知县顾鹏设一在漾濞雍正二年知县魏寳国设一在花桥雍正六年知县胡正笏设一在岩前雍正十三年知县胡正笏设】

  鹤庆府

  府义学【一在城南门外本朝康熈五十六年知府孟以恂设一在观音山牛街一在甸南金登街俱雍正十二年知府姚应鹤设一在北甸大板桥雍正十三年知府姚应鹤设】

  剑川州义学【一在城南门内本朝康熈五十八年知州王世贵设一在城内忠义祠一在沙溪俱雍正十一年署州高为阜设一在甸尾街一在兰州俱雍正十三年署州王国祚设一在弥沙井雍正十三年盐大使闻韶设】

  维西义学【一在永安村本朝雍正九年通判陈权设一在其宗村一在康普叶枝村俱雍正十二年通判孙光禄设一在阿墩子一在奔子栏俱雍正十三年署通判郭治设】

  中甸义学【一在城大中甸本朝雍正十年州判辜文元设一在小中甸一在格杂一在泥西俱雍正十三年州判辜文元设】

  顺宁府

  府义学【一在城内本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府郎廷极徐欐先后设一在右甸康熙二十二年通判张稷谟设一在城内魁阁后即凤山书院一在牛街里一在达丙里一在鲁阿司一在锡腊里俱雍正十三年知府朱粲英设】

  云州义学【一在城内一在旧城乡塘子口一在猛郎乡俱本朝康熈六十年知州郎廷梿设一在顺化里田心村一在威信里大猛麻俱雍正十三年知府朱粲英知州沈新同设】

  永北府

  义学【一在城内一在中州一在清水驿一在永宁土府一在蒗蕖土司俱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府钱恒署府江峤孙先后设】

  丽江府

  义学【一在府署西即雪山书院本朝雍正三年知府杨馝教授万咸燕同设一在白沙里雍正十一年知府靳治岐设一在兰州雍正十三年署府姚应鹤设一在丽江井雍正十三年盐大使王侹设】

  蒙化府

  义学【一在城北明崇祯间署同知朱统鐩设一在城内即育徳书院本朝康熙八年同知张善化设一在大仓康熈四十五年同知许登龙设一在防街雍正元年同知罗得彦设一在漾濞一在公郎一在北桥一在南涧俱雍正十三年署同知杜思贤设一在西窰雍正十三年署同知杜思贤倡同士民罗星耀等设】

  景东府

  义学【一在城学署内旧在开南书院本朝康熈四十年同知茹仪鳯设雍正十二年同知徐树闳移设一在城外龙泉寺康熙四十年同知茹仪凤设一在仰里圈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树闳倡同圈民设一在乌木圈雍正十二年同知徐树闳倡同监生周纯文等设一在兴隆寺旁一在戛里圈一在者牙圈一在者吉里一在都喇里一在猛统里一在保甸里一在福都圈一在猛整圈俱雍正十三年同知徐树闳设一在猛猓圈雍正十三年同知徐树闳倡同圈头土目陶维光等设一在安定关雍正十三年同知徐树闳倡同土巡检杨可昌设一在大井一在磨外井俱雍正十三年同知徐树闳经歴成师灏设】书籍

  云南府学藏书【本朝康熈三十年总督范承勲巡抚王继文同布政使于三贤按察使许

  勲置】

  圣谕十六条解【一部】

  钦颁易经解义【一部】书经解义【一部】四书解义【一部】周易注疏【一函】尚书注疏【一函】毛诗注疏【一函】礼记注疏【一函】周礼注疏【一函】仪礼注疏【一函】春秋正义注疏【一函】春秋左传注疏【一函】春秋公羊传注疏【一函】春秋谷梁传注疏【一函】论语注疏【一函】孟子注疏【一函】易经大全【一部】书经大全【一部】诗经大全【一部】礼记大全【一部】春秋大全【一部】孝经衍义【一部】大学衍义【一部】四书大全【一部】四书蒙引【一部】四书说约【一部】史记【一函】汉书【二函】后汉书【二函】三国志【一函】晋书【四函】南史【二函】北史【三函】宋书【二函】南齐书【一函】梁书【一函】陈书【一函】魏书【二函】周书【一函】北齐书【一函】隋书【二函】唐书【四函】五代史【一函】宋史【十函】辽史【一函】金史【二函】元史【五函】资治通鉴【十六函】朱子纲目【十二函】文公家礼【一部】性理大全【一部】武经七书【一部】文献通考【三十六函】名臣奏议【十二函】大家古文【一部】开疆疏【十二函】云南通志【一部】

  新建五华书院藏书

  御赐古今图书集成计六彚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九部共一万卷五百二十函五千一十八本

  目録【四十卷共一函二十本】

  厯象彚编【计四典】

  乾象典【二十一部一百卷共六函四十八本】岁功典【四十三部一百十六卷共六函五十八本】厯法典【六部一百四十卷共八函七十本】庻徴典【五十部一百八十八卷共十函九十四本】

  方舆彚编【计四典】

  坤舆典【二十一部一百四十卷共八函七十本】职方典【二百二十三部一千五百四十四卷共八十函七百七十二本】山川典【四百一部三百二十卷共十六函一百六十本】边裔典【五百四十二部一百四十卷共八函七十本】

  明伦彚编【计八典】

  皇极典【三十一部三百卷共十六函一百五十本】宫闱典【十五部一百四十卷共八函七十本】宫常典【六十五部八百卷共四十函四百本】家范典【三十一部一百十六卷共六函五十八本】交谊典【三十七部一百二十卷共六函六十本】氏族典【二千六百九十四部六百四十卷共三十二函三百二十本】人事典【九十七部一百十二卷共六函五十六本】闺媛典【十七部三百七十六卷共二十函一百八十八本】

  博物彚编【计四典】

  艺术典【四十三部八百二十四卷共四十函四百一十二本】神异典【七十部三百二十卷共十六函一百六十本】禽虫典【三百十七部一百九十二卷共十函九十六本】草木典【七百部三百二十卷共十六函一百六十本】

  理学彚编【计四典】

  经籍典【六十六部五百卷共二十四函二百五十本】学行典【九十六部三百卷共十六函一百五十本】文学典【四十九部二百六十卷共十四函一百三十本】字学典【二十四部一百六十卷共八函八十本】

  经济彚编【计八典】

  选举典【二十九部一百三十六卷共八函六十八本】铨衡典【十二部一百二十卷共六函六十本】食货典【八十三部三百六十卷共十八函一百八十本】礼仪典【七十部三百四十八卷共十八函一百七十四本】乐律典【四十六部一百三十六卷共八函六十八本】戎政典【三十部三百卷共十六函一百五十本】祥刑典【二十六部一百八十卷共十函九十本】考工典【一百五十四部二百五十二卷共十四函一百二十六本】

  又万卷书目【本朝雍正九年总督鄂尔泰置】

  经部

  十三经注疏共三百三十三卷十五函一百二十四本汲古阁板

  周易【九卷】尚书【二十卷】毛诗【二十卷】礼记【六十三卷】仪礼【十七卷】周礼【四十二卷】春秋左传【六十卷】春秋公羊传【二十八卷】春秋谷梁传【二十卷】尔雅【十一卷】孝经【九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

  经解共一千七百六十九卷六十函五百本徐氏通志堂板

  易解【四十四种三百七十四卷】书解【十九种二百二十四卷】诗解【十三种一百三十七卷】礼解【十七种三百六十三卷】春秋解【三十三种四百三十四卷】孝经解【四种四卷】论语解【二种二十卷】孟子解【三种二十三卷】四书解【八种一百三十二卷】经释文【一种三十卷】七经传【一种三卷】六经论【一种一卷】六经正误【一种六卷】经说【一种七卷】十一经问对【一种五卷】五经蠡测【一种六卷】

  又周易【二十卷】尚书【十卷】毛诗【十五卷】礼记【三十卷】春秋【三十七卷】周易日讲解义【十八卷一函十本】周易大全【二十四卷一函八本】周易儿说【八卷一函四本】书经大全【五十九卷二函十四本】春秋大全【三十七卷二函二十本】春秋疏畧【五十卷一函十本】孝经衍义【一百卷二函三十本】四书朱子全义【六十卷二函十二本】四书朱子或问【三十六卷一函十本】四书明儒精义【三十八卷二函二十本】陆陇其四书大全【四十卷二函三十二本】四书松阳讲义【十二卷一函四本】四书大成【三十八卷二函十六本】四书钞【十六卷二函十六本】

  史部上【正史】

  二十一史共二千五百八十一卷五十函五百本史记【一百三十卷】汉书【一百二十卷】后汉书【一百三十卷】三国志【六十五卷】晋书【一百三十卷】宋书【一百卷】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北魏书【一百三十卷】北齐书【五十卷】周书【五十卷】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隋书【八十五卷】唐书【二百二十五卷】五代史【七十四卷】宋史【四百九十六卷】辽史【一百二十卷】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元史【二百十卷】

  又史记【一百三十卷四函三十二本】

  史部中【编年】

  御批通鉴纲目会纂【六十九卷八函六十四本】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十二函一百五十本】东都事畧【一百三十卷一函六本】明纪事本末【八十卷二函十六本】

  史部下【志书】

  阙里志【二十四卷一函十本】贵州通志【三十七卷二函十八本】云南旧通志【三十卷五函二十八本】广舆记【二十四卷一函八本】

  子部上【儒家】

  朱子全书【六十六巻四函三十二本】朱子遗书【一百卷二函二十本】性理综要【二十二卷一函十二本】雒闽源流録【十九卷一函六本】日知録【三十二卷一函十本】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四函二十四本】

  子部中【杂家】

  诸子竒赏共五十一卷三函二十六本

  老子鬻子邓析子关尹子子华子姜子管子孙子亢仓子晏子司马子呉子列子尹文子谷子文子墨子庄子慎子尉缭子鹖冠子商

  子公孙龙子吕子屈子荀子韩子黄石子陆子新语韩子诗外传淮南

  子孔丛子贾子新书董子繁露桓子盐铁论刘子新序刘子说苑杨子法言京子易传杨子太元经班子白虎通

  徐子中论王子潜夫论马子忠经王子论衡蔡子独断应子风俗通刘子人物志刘子杂篇小荀子刘子文心雕龙抱朴子文中子元真子天隐子鹿门子无能子齐邱子

  汉魏丛书共二百五十卷四函六十本

  京房易传三坟周易畧例韩诗外传诗说春秋繁露独断方言大戴礼白虎通徳论忠经薛氏元经传汲冢周书西京杂记新语新序穆天子传素书孔丛子说苑新书潜夫论中论顔氏家训法言申鉴中说【缺】商子人物志风俗通神异经述异记星

  经新论洞防记拾遗记古今刀剑録论衡

  野客丛谈【一十卷一函三本】八编【二百七十卷八函八十本】管窥辑要【八十卷二函二十本】

  子部下【类书】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十二函一百四十本】绎史【一百六十卷四函四十本】山堂肆考【二百四十九卷五函六十本】三才图会【一百二十卷十二函一百二十本】

  集部上【总集】

  昭明文选【四十八卷四函四十八本】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十六卷四函十八本】同时尚论録【十六卷一函十本】国朝三家文钞【三十二卷一函十本】今文大篇【二十卷一函四本】今文短篇【十五卷一函四本】

  集部中【别集】

  陆放翁渭南集【五十二卷一函六本】王弇山别集【一百卷一函十本】徐文长集【三十卷一函五本】汤子遗书【八卷一函四本】陈玊璂学文堂集【一百七十五卷四函五十六本】

  集部下【诗集】

  诗学正宗【十六卷一函八本】全唐诗【九百八卷十二函一百二十本】唐诗类苑【三十四卷二函二十本】唐诗所【四十七卷二函十二本】明诗综【一百卷四函二十四本】今诗箧衍集【十二卷一函六】

  【本】

  【以上四部共九千九百四十】

  古文黎献集【五卷】时文黎献集【二部】

  【二部以上二种不在】

  旧存书【卷数之内本朝康熙五十七年】

  御制康熈字典朱子遗书五经讲义【巡抚】四书大全文章正宗周易折中史记昭明文选东莱博议

  书板

  御纂经书

  周易折中书经传说彚纂诗经传说彚纂春秋传说彚纂孝经衍义朱子全书性理精义【甘国璧置五部以上七种奉颁】

  御选古文渊鉴【重刻板存云南府学布政使刘】

  斯文精萃【防枢重刻板存云南府学总】

  万世玉衡録臣鉴録【督尹继善选刻板存云南府学总督蒋】明文粹集【学政于广选刻板存云南府学】

  四礼四礼翼孝经注解小学纂注近思録集解【以上五种布政使陈谋重刻】

  智永真草千字文三本禇河南圣教序四本苏灵芝悯忠寺碑三本欧阳率更九成宫帖一本欧阳率更皇甫君碑二本顔鲁公多寳塔碑铭三本栁诚悬冯公神道碑二本栁诚悬元秘塔碑三本李北海云麾将军碑三本怀恽隆阐大师碑三本裴休圭峯禅师碑三本【以上共墨帖三十本布政使陈谋置存五华书院】

  云南通志卷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八

  风俗

  风土之刚柔不一期协于中俗尚之丰约不常取范于礼中以导和礼以兴让此秉道齐民所为潜移黙运于无迹也滇省地居南徼夷猓杂居气禀不同趋尚亦异我

  朝自削平僭乱以来政教洋溢徳化涵濡

  列圣相承治登上理由是太和翔洽井里熈攘

  皇上善继善述缵绪之初叠颁

  训谕首重孝弟力田睦婣任卹凡所以厚生正徳化民成俗之方靡不周详曲尽由此习劳思善而俗益趋淳和平礼让之风行比隆于防古矣志风俗

  云南通省

  自滇以北皆椎结耕田有邑聚西自桐师以东北至楪榆编髪随畜移徙无常处【前汉书】有盐池田渔之饶

  金银畜产之富人俗豪汰居官者皆富及累世【后汉书】男女勇捷不鞍而骑四时大抵与中国不差犁田以一牛三夫前挽中压后驱然专于农无贵贱皆耕【唐书】汉夷杂处田地肥硗相半民气和柔天时无剧寒甚暑【图经】

  元日祀天地祖先桃符门丞往来贺岁

  立春日春盘赏春以饼酒相馈

  元夕赏灯张乐星桥火树有古风焉次夕携逰爆竹插香于道相传可以祛疾

  二月三日会城逰龙泉观还憇石嘴庄为临江之饮歌咏为乐各郡于其胜地效修禊事

  清明插栁墓祭

  三月三日谒真武庙于西山罗汉寺或东之鸣鳯山金殿或先期赴易隆中和山行两日程或负香之襄阳谒武当山往返数月

  十三日大理开市于演武场集商贾聚四方之货交易至十七日移城内二十日散市

  廿八日谒东岳庙

  四月八日为浴佛会

  立夏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端阳悬艾虎系续命缕饮菖蒲酒以角黍相馈六月朔日至六日各郡礼南斗祈年

  星回节俗谓之火把会在廿四五两日斫松为燎高丈余入夜争先燃之村落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占岁之丰歉街市儿童捣松脂末互相烧洒为比户刴生饮酒汉夷同之【相传汉时有夷妇阿南夫为人所杀誓不从贼以是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为此会一云南诏皮罗阁欲并五诏将诱会于松明楼焚杀之邓晱诏妻慈善测其谋劝夫勿赴夫不从以铁钏约夫臂既而果被焚慈善认钏得夫尸归葬皮罗阁闻其贤欲娶之慈善闭城死节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一云孔明以是日擒孟获侵夜入城父老设燎以迎后遂相沿成俗未知孰是】

  七夕妇女穿鍼乞巧以瓜果祀织女星

  中元祭先于家庙或焚纸衣楮镪夜放河灯

  中秋瓜饼祭月

  九月朔日至九日礼北斗祈年

  重阳登髙饮茱萸酒以面簇诸菓为花糕亲识相酬馈

  十月祀先墓祭

  长至相贺各以糍饵相馈

  腊八日作五味粥

  廿四日祀灶

  除夕饮分岁酒先少后老煨炉守岁四更迎灶婚嫁仍遵行六礼先求女庚帖随通媒妁继请亲长之尊贵者向女家致主人意既诺则二姓互相酬拜具啓下定仪将娶则请期纳币而后亲迎焉其仪物丰俭各称其力

  防礼旧俗尚奢凡吊客皆醼待且有酬赠致缺费而停防不举者今易以槟榔清茶甚便至崇信释道建斋诵经其风固大概相同也若火葬则夷民行之今亦有卜地以葬者

  祭祀丰俭随力竭诚以享惟愚民间有惑于淫祀者宴会旧尚俭约服饰亦崇朴素今会城大邑客民杂处渐以华美相竞其余犹知爱惜土物无替初服焉

  覆屋各省专用版瓦滇中兼用瓦相传滇中多风明初特勅许用

  日中为市率名曰街以十二支所属分为各处街期如子日名防街丑日名牛街之类街期各处错杂以便贸迁昔多用贝俗名曰子一枚曰庄四庄曰手四手曰苗五苗曰索按许氏説文曰古者货贝而寳至周而有泉至秦乃废贝行泉汉书曰王莽时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十六牝贝三寸六分以上一朋直五十公贝二寸四分以上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不得为朋每枚直钱三是为货贝繇是观之汉时钱贝竝行秦亦不能尽废之也货殖传贝五种大贝牝贝公贝小贝不成贝不成贝者不用惟大贝直钱多余三种皆今所用也然则汉末天下尚用之今所用乃小贝之尤细者晋郭璞赞云先民有作贝为货贵以文采贾以小大简易则资犯而不过盖用钱则有检选用贝则枚数而已故曰简易则资也秦灭六国惟楚庄蹻王滇秦虽使常頞畧五尺道然未尝属秦故货贝之在南中独不变明嘉靖乙未滇人掘玉案山得大黄布刀制如罄折衡重三钱考之泉志盖王莽时铸也然则汉世之泉固尝行于滇矣天啓甲子又有锄地得钱者其色尽緑其郭不甚厚其方孔较他钱为巨左右书五铢二字考五铢钱起于汉元狩间刘禹锡先主庙诗有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之句是后晋铸之梁又铸之皆曰五铢然背所识字磨灭不知何时又滇中凡葬礼皆以古钱入圹中斯钱也果前代通用而今出之土抑亦昔人所殉葬物也明天啓以后银贵贱遂滞不行转发夷方

  本朝钱法流通乆不复用姑备志以存旧俗云

  通省夷俗不一具载种人

  云南府

  民遵礼教畏法度士大夫多材能尚节义彬彬文献与中州埒【旧志】兵民错居闾阎栉比野安耕凿户习诗书民无告讦之风士有干谒之耻

  曲靖府

  黾勉耕织兼事商贾习尚俭朴崇信释教【旧志】士重亷耻与物和平民少游惰其性易使【郡志】

  临安府

  士秀而文崇尚气节民专稼穑尽力田畴衣冠礼度同于中州【旧志】敬老崇文人多畏法婚礼近古戸习诗书科第人才盛于诸郡【郡志】

  澂江府

  士习诗书科目不替民务耕织力本勤生【旧志】重穑事不习工商务潜修耻为标榜俗劲以朴性质而淳

  武定府

  俗尚刚悍号称难治建学之后旧习渐迁【旧志】民朴而俭士质而慤【郡志】地鲜肥饶咸勤耕凿文采未足愿厚有余

  广西府

  士知向学民务力田风化既行习俗渐改【旧志】鲜为商贩不慕浮华尚存乔野之风殊有恬熈之乐

  广南府

  苗猓杂居性缓力弱病不服药专祷神喜食诸虫刻木为契【图説】人尽刀耕不治末业山多硗确歳少丰收沙侬蠢朴无能习俗寛柔易使

  元江府

  蛮种繁处淳悍不同縁箐而居尚巫信设流之后风化渐开【图説】稍知礼义颇务耕桑□夷柔懦而无能蛮猓凶顽而难治

  开化府

  刻木为信不习文字不喜搆讼崇巫祀迁徙无常设流之后学校既开习俗渐改汉人稍寄居焉【郡志】土田多美稼穑易丰野有质朴之风户鲜嚣淩之习

  镇沅府

  郡多僰夷信尚巫妇人不施粉泽产子多浴于江【旧志】力弱性缓风气近于寛柔火种刀耕人情习于劳苦

  东川府

  俗尚战争居多板屋【明一统志】其气剽悍其性猜疑猓蛮易与为非苗民犹知奉法服食婚防尚多夷习

  昭通府

  改土归流夷多汉少风气刚劲习俗凶顽出入佩刀以随相见去帽为礼居多木棚击齿乃娶【男子十五六歳击去左右两齿乃娶】

  普洱府

  人多顽蠢地寡蓄藏衣食仰给茶山服饰率从朴素崇信巫未革夷风

  大理府

  高山大川钟灵毓秀代有人物【唐樊绰志】居人能农不能贾习俗信儒亦信释天性质直人多好义明时甲科为两迤之首【旧志】家无糜费市无惰民族多白人咸敬神明而重犯法焉【郡志】

  楚雄府

  土壤肥饶士人务学盐井之利赡于列郡故其人裕而畏法【樊绰志】地当孔道不慕纷华【旧志】民习勤劳安于俭约妇人不尚妆饰虽贫耻为妾媵婚防无越礼之讥文风有日盛之势

  姚安府

  尽力畎亩家有常给气习既迁人文渐盛【旧志】士大夫乐谈名理民间施予相尚【郡志】土瘠民贫服食俭朴

  永昌府

  雍闿之畔吕凯等执忠絶域十有余年守义不与交通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三国汉志】男事耕耘女工纺织腾越虽远隔两江衣冠人物与郡城竝称【旧志】婚防交际相尚以文服食宴会亦皆有节民淳讼简安土重迁

  鹤庆府

  气谊相尚有燕赵风操觚摛辞亦以竒胜【滇志】士习雅饬民风纯朴俗尚俭约号称易治【图説】塾序相望纺绩时闻农则畎亩维勤士亦虀盐自励

  顺寜府

  男耕女织鲜习文字九种襍居改流之后渐化汉俗【旧志】士多浑朴人敦古道细民守分畏法崇尚节俭婚娶称家为礼野无游民恒产不失【郡志】里有葢藏乡无剽劫士习虽陋民风自淳

  永北府

  气习朴野勤于耕织【明一统志】地界极边夷有数种人多勇悍俗尚争竞

  丽江府

  衣同汉制俗不颒泽板屋不陶焚骨不葬带刀为饰服食俭约节令饮馈与列郡同【旧志】地近防番好佛信性同北鄙佩弩悬刀设流以后礼教渐兴

  防化府

  士人婚冠皆用家礼民间相尚朴质饮食衣服视列郡为俭【旧志】士安诵读俗逺浇漓号称易治

  景东府

  民多僰夷性本驯朴田地旧皆种秫今则悉为禾稻人亦渐习经书土俗民风日改月化【旧志】士简民恬风和俗厚男女悉知辛勤士类咸敦礼教

  云南通志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九

  户口

  为国之要在乎得民富教之加因乎既庶故周礼司民掌万民之版献之天府王拜而受之重邦本也滇处边徼防段以前虽有十睑六节度之设民数迄无可考元明始按籍稽之而军屯汉夷登耗不常我

  国家重熙累洽薄海内外咸登袵席编户殷繁

  圣祖仁皇帝诏自康熈五十二年滋生户口永不加赋

  旷典为从来未有

  世宗宪皇帝御极以来殊方向化滇南诸郡登版籍者较前增三分之一岂非深仁厚泽醇气蒸濡之所致欤今

  圣人继体教养益隆凡属边陲莫不食徳饮和歌咏盛世自兹生聚教训俾朴者安于畎亩秀者泽以诗书长保此庶则良司牧之责也志戸口

  元以前无考

  明洪武二十六年云南布政司人户五万九千五百七十六户人口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七十口

  治四年人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戸人口一十二万五千九百五十五口十五年人戸一十二万六千八百七十四戸人口一百四十一万九十四口

  嘉靖二十一年人戸一十二万三千五百三十七户人口一百四十三万一千一十七口

  万厯六年人戸一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戸人口一百四十七万六千六百九十二口

  本朝顺治十八年人丁一十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二丁康熈二十四年人丁一十五万八千五百五十七丁屯丁二万九百八十三丁五十年编审清出共民赋人丁一十四万五千二百四十丁屯赋军舎土丁三万八千二百七十七丁五十二年奉

  诏海宇承平日久户口繁滋嗣后编审人丁但据康熈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经户部议覆后遇编审将新増人丁实数造

  盛世滋生戸口册奏

  闻

  雍正二年巡抚杨名时奏准民丁银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军丁银查出无主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丽江改土归流增夷丁二千三百四十四丁

  三年总督高其倬巡抚杨名时题准永免嵩明太和邓川浪穹鹤庆腾越等府州县应徴土军丁九百五丁银两七年橄榄坝平招抚安挿夷民一万二千三百余户八年藤条江外三猛边界猛弄寨长白氏以所属寨民一百九十戸永附版图九年威远同知清出三圈蛮令等村丁银

  云南布政司

  雍正九年分编审通省共实在定额民赋人丁一十四万七千五百八十四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二万九千五百二十五两八钱三分屯赋军舎土丁三万八千二百七十七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万二千二百九十八两一钱九分四厘七毫四丝八忽七微四纎五尘六五漠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共实在民赋滋生人丁四万一千三百三十六丁屯赋滋生军舎土丁一万七百六十四丁

  云南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万七千九百六十一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五千三百四两八钱四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民丁一万六千七百一十丁额徴银四千九百七十六两五钱五分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二百四十七丁应徴银四十三两三钱八分又额外增出沐庄人丁六百六十八丁应徴银二百七两九钱七分自康熈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共三百三十六丁应徴银七十六两九钱四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一万七千九百六十一丁共应徴银五千三百四两八钱四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土丁除顶补老故外共八千八百三十三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现徴军丁银二千四百六十三两九钱三分九厘四毫一丝七忽九微九纎二尘六

  【康熈七年裁安寜易门宜良三所归并州县原额军舎人丁共一千八百六十五丁应徴丁银六百五十七两二钱二十六年裁左右中前后广六卫杨林木宻凤梧三所归并州县原额军舎土军人丁共六千八百七十五丁应徴丁银二千五百三十六两三钱四分内就近归并武定府属武定所右后二衞军舎土丁一百二十八丁应徴银四十六两五钱六分又拨归武定府属前衞土军一丁该除银五钱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军舎土丁八十七丁应徴银二十八两七钱二分雍正三年题准将嵩明州土军丁一百二十一丁该银一百二十一两永行豁免实在军丁八千八百三十三丁应徴银三千一百四十七两三钱二分于雍正四五六七八等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六百八十三两三钱八分五毫八丝二忽七尘四仍应徴银二千四百六十三两九钱三分九厘四毫一丝七忽九纎二尘六】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五千五百四十七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三千二百二十二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六百六十七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二十七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六百三十一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二千三百七十七丁【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五百四十五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九十一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九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三十二丁】

  曲靖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八千七百六十三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千六百九十三两六钱九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八千四百六丁额徴银一千六百三十一两九钱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一十二丁应徴银一两六钱六分又额外増出沐庄人丁二百五十五丁应徴银四十五两七分自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九十丁应徴银十五两六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八千七百六十三丁共应徴银一千六百九十三两六钱九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六千三百八十九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现徴军丁银二千六百两四钱五分二厘七毫四丝七忽七防六尘五二漠

  【康熈七年裁越州曲靖陆凉三卫定雄所归并府州县原额军舎人丁共五千六十三丁应徴银二千二百一十六两一钱四分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一百一十二丁应徴银五十八两六钱二分二十六年裁左前平彜三卫木宻马龙二所归并州县原额军舎人丁共一千一百五丁应徴银四百七十六两七钱六分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二十丁应徴银七两四钱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八十九丁应徴银二十六两一钱二分以上原额新增共军丁六千三百八十九丁共应徴银二千七百八十五两四分内除豁免南寜平彜太监伍那汉秦廷芳丁银九钱又雍正五六两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一百八十三两六钱八分七厘二毫五丝二忽二微九纎三尘四八漠仍应徴丁银二千六百两四钱五分二厘七毫四丝七忽七微六尘五二漠】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二千四百四十九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五百九十九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二十一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三十六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九十三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千五百一丁

  【康熙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八百三十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七十一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五十四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四十丁】

  临安府

  雍正九年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万四千九百六十七丁各编不一额徴银四千二百一十八两二钱六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一万四千三百九十丁额徴银四千七十七两三分康熈二十五年编审额外增出沐庄人丁三百七十八丁应徴银一百三两四钱六分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百九十九丁应徴银三十七两七钱七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一万四千九百六十七丁共应徴银四千二百一十八两二钱六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四千九百四十七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九百八十二两八分五厘四毫二丝五忽二微五纎三尘七九漠

  【康熈七年裁临安衞通海御归并州县原额军舎人丁四千四百一十丁应徴银二千二百四两六分二十六年裁左前广后四衞新安所归并州县原额军舎人丁四百六十九丁应徴银一百七十六两七钱八分二十五年编审清出军丁五丁应徴银一两八钱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十三丁应徴银十八两二钱四分以上原额新增共军丁四千九百四十七丁共应徴银二千四百两八钱八分于雍正五六两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一千四百一十八两七钱九分四厘五毫七丝四忽七微四纎六尘二一漠仍应徴丁银九百八十二两八分五厘四毫二丝五忽二微五纎三尘七九漠】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四千五百四十三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三千三十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六百一十五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五百八十八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四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千五百二十一丁【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三十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一十六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三十五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一十四丁】

  澂江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五千一十七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千六百五两【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四千八百三十八丁额徴银一千五百五十四两五钱七分康熙二十五年编审额外增出沐庄人丁一百二十四丁应徴银三十六两八钱二分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共五十五丁应徴银一十三两六钱一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五千一十七丁共应徴银一千六百五两】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土军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二千三百八十六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一千一百九十八两五分七厘七毫一丝九忽六微二纎七二漠

  【康熈二十六年裁左右中前后广六衞归并州县原额军舎土军人丁共三千三百五十一丁应徴银一千二百九两三钱六分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三十五丁应徴银十两零二分以上原额新増共军丁三千三百八十六丁共应徴银一千二百一十九两三钱八分于雍正七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二十一两三钱二分二厘二毫八丝三防七纎九尘二八漠仍应徴银一千一百九十八两五分七厘七毫一丝九忽六防二纎七二漠】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一千五百三十五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一十九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六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四十四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七十四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千六十八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六百五十一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四十八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一十七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五十二丁】

  武定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三百九十九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九十三两六钱七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三百五十丁额徴银八十一两八钱康熈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九丁应徴银二两二分又额外増出沐庄人丁二十一丁应徴银四两八钱八分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共十九丁应徴银四两九钱七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三百九十九丁共应徴银九十三两六钱七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土军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二百三十一丁各编不一实徴军丁银九十二两五钱八分

  【康熈七年裁武定所归并州县原额军舎人丁二百二丁应徴银八十五两一钱八分康熙二十六年裁右后二衞并州原额军舎人丁一百五十六丁应徴银五十三两四钱六分共原额军舎人丁三百五十八丁应徴银一百三十八两六钱四分以后编审无增又将武定所军舎土丁四十三丁右后二衞军舎土丁八十五丁就近归并云南府属徴收银四十六两五钱六分外又拨归云南府属土军一丁该银五钱实在军舎人丁二百三十一丁应徴银九十二两五钱八分】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二百八十九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零二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二十一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二十五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四十一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百二十一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三十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八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四十五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三十二丁】

  广西府

  本府俱系夷戸竝未编丁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土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三百七十八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一百六十八两一钱三分六忽八微七纎四尘二六漠

  【康熈七年裁十八寨所并弥勒州原额军舎人丁三百二十五丁应徴银一百四十五两九钱六分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五十三丁应徴银二十四两一钱二分以上原额新增共军丁三百七十八丁共应徴银一百七十两八分于雍正四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一两九钱四分九厘九毫九丝三忽一微二纎五尘七四漠仍应徴银一百六十八两一钱三分六忽八微七纎四尘二六漠】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百二十四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七十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十六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十六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十六丁】

  广南府

  本府俱系夷戸竝未编丁

  元江府

  本府俱系夷戸竝未编丁

  开化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额定附近阿迷蒙自归入民丁二十五丁各编不一额徴银六两八钱二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本府俱系夷戸竝未编丁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一百零六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五十四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二十八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十二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十二丁】

  镇沅府

  本府新设俱系夷户竝未编丁

  威逺

  雍正九年编审清出三圈蛮令等村年纳丁银三十二两

  东川府

  本府新经改归俱系夷戸竝未编丁

  昭通府

  本府新设俱系夷戸竝未编丁

  普洱府

  本府新设俱系夷戸竝未编丁

  大理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四万七千七百三十六丁各编不一额徴银六千五百九十一两九钱六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四万七千九百五十六丁额徴银六千六百七十五两三分六厘康熈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一百四十八丁应徴银三十二两九钱又额外増出沐庄人丁一百七十七丁应徴银二十三两二钱九分内除拨归旧北胜州人丁八百九十四丁该银一百四十一两八钱三分四厘外实存人丁四万七千三百八十七丁应徴银六千五百一十两三钱九分二厘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三百四十九丁应徴银八十一两五钱六分八厘以上实额新増共人丁四万七千七百三十六丁应徴银六千五百九十一两九钱六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四千六百七十五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一千四百八十二两一分三厘八毫一丝七忽七微四纎九尘二四漠

  【康熈七年裁洱海大罗二卫归并州县原额军舎土军人丁一千四百六十丁应徴银五百七十二两九钱六分二十六年裁大理澜沧景东三衞归并州县原额军舎土军人丁四千九百八十七丁应徴银一千八百四十九两七钱四分内将澜沧卫军舎人丁一千四百九十九丁拨归永北府徴收银五百二十九两八钱六分外实存军舎土军人丁四千九百四十八丁应徴银一千八百九十三两五钱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三十丁应徴银九两雍正三年题准将太和邓川浪穹三州县土军丁三百三丁该银三百三两永行豁免实在军丁四千六百七十五丁应徴银一千五百九十九两五钱于雍正四年六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一百一十七两四钱八分六厘一毫八丝二忽二微五纎七六漠仍应徴银一千四百八十二两一分三厘八毫一丝七忽七微四纎九尘二四漠】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一万二千一百九十七丁【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七千八百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四百七十三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六百一十三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三百五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千四百六十五丁【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二十三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三十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五十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六十二丁】

  楚雄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万三百五十六丁各编不一额徴银四千一十九两一钱八分八厘【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一万一千三百二十三丁额徴银四千三百九十五两八钱五分五厘康熈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五丁应徴银一两八钱五分又额外増出沐庄人丁六十二丁应徴银二十四两八钱三分一厘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百四十二丁应徴银五十一两四钱七分二厘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一万一千五百三十二丁应徴银四千四百七十四两零八厘雍正七年将定边裁并蒙化除去人丁一千一百七十六丁该银四百五十四两八钱二分外实在人丁一万三百五十六丁应徴银四千一十九两一钱八分八厘】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千七百一十四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七百六十八两一钱八分一厘六毫一丝五微二纎二尘四四漠

  【康熈七年裁楚雄衞定远所并县原额军舎人丁一千八百七十二丁应徴银八百六十三两四分内将定逺所军舎人丁二百丁拨归姚安府徴收银一百三两五钱八分外实存军舎人丁一千六百七十二丁应徴银七百五十九两四钱六分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四十二丁应徴银十八两一钱二分以上原额新增共军丁一千七百一十四丁应徴银七百七十七两五钱八分内除豁免太监陈小禧丁银三钱又于雍正四五两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九两九分八厘三毫八丝九忽四微七纎七尘五六漠仍应徴银七百六十八两一钱八分一厘六毫一丝五微二纎二尘四四漠】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三千八百三十五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二千二百九十九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四百七十一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六百七十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九十五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六百零二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三十二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七十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一十四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八十六丁】

  姚安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二千六百八十四丁各编不一额徴银八百八十两五钱一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二千五百六十三丁额徴银八百四十五两三钱一分康熈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二十四丁应徴银八两四钱又额外増出沐庄人丁四十六丁应徴银一十两一钱二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五十一丁应徴银十六两六钱八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二千六百八十四丁共应徴银八百八十两五钱一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千四百七十三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五百五十八两八钱四分八厘三毫六丝三忽四微三纎五尘五五漠

  【康熈七年裁中屯所并县原额军舎人丁四百一十一丁应徴银一百七十六两二钱二分又定逺所拨归军丁二百丁应徴银一百三两五钱八分二十六年裁姚安所并州原额军舎人丁八百二十七丁应徴银三百六十三两三钱九分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三十五丁应徴银一十两三钱四分以上原额新増共军丁一千四百七十三丁应徴银六百五十三两五钱三分于雍正五六两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补丁银九十四两六钱八分二厘六毫三丝六忽五微六纎四尘四仍应徴银五百五十八两八钱四分八厘三毫六丝三忽四防三纎五尘五五漠】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八百二十五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五百二十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五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二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九十八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四百五十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七十九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五十六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四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五十一丁】

  永昌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七千八百九十八丁各编不一额徴银八百三十两七钱二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七千五百六十五丁额徴银八百两八钱四分康熈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二百五丁应徴银一十六两四分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百二十八丁应徴银一十三两八钱四分以上原额新増共人丁七千八百九十八丁应徴银八百三十两七钱二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二千六百三十三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一千五十一两九钱二分二厘四毫三丝四忽五纎二尘七一漠

  【康熈七年裁永平御并县原额军舎人丁九十丁应徴丁银三十二两五钱二分二十六年裁永昌腾冲二衞归并州县原额军舎土军人丁二千八百四十八丁应徴银一千三百九十四两四钱二分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一十六丁应徴银五两二钱八分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五十二丁应徴银十八两三钱二分雍正三年题准将腾越州土军丁三百七十三丁该银三百七十三两永行豁免实在军丁二千六百三十三丁应徴银一千七十七两五钱四分于雍正五六两年查出影射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二十五两六钱一分七厘五毫六丝五忽九微四纎七尘二九漠仍应徴银一千五十一两九钱二分二厘四毫三丝四忽五纎二尘七一漠】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一千五百八十五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八百九十七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六十二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六十五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二百六十一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四百三十七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六十三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二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七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五丁】

  鹤庆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三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千四百九十二两九钱九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一万一千二百八十四丁额徴银一千四百七十九两四分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百四十九丁应徴银十三两九钱五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三丁应徴银一千四百九十二两九钱九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七百六十八丁各编不一实徴军丁银二百八十七两八钱

  【康熈七年裁鹤庆御并府原额军舎人丁八百七十丁应徴银三百九十四两一钱二分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六丁应徴银一两六钱八分雍正三年题准将本府土军丁一百八丁该银一百八两永行豁免实在军舎人丁七百六十八丁应徴银二百八十七两八钱】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三千四百二十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二千二百八十六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九十二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四百二十八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一十四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四百二十六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七十五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四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九十四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五十三丁】

  顺宁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九千七百九十五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千一百九两二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九千六百七十三丁额徴银一千九十四两九钱康熈二十五年编审清出沐庄人丁三十丁应徴银三两六钱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九十二丁应徴银十两五钱二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九千七百九十五丁共应徴银一千一百九两二分】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三千一百五十八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一千九百五十九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九十四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三百九十一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四百十四丁】

  永北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九百一十六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百九十五两九钱二分八厘【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系旧北胜州及邓川州拨归人丁八百九十八丁徴银一百九十二两七分六厘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十八丁应徴银三两八钱五分二厘以上原额新増共人丁九百十六丁应徴银一百九十五两九钱二分八厘】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现徴军舎丁银二百二十八两九钱八分六厘八毫九丝四忽八微六纎七尘六二漠

  【康熈二十六年裁澜沧衞归旧北胜州原额军舎人丁一千四百九十九丁应徴银五百二十九两八钱六分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十四丁应徴银六两以上原额新増共军丁一千五百十三丁共应徴银五百三十五两八钱六分于雍正十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三百六两八钱七分三厘一毫五怱一微三纎二尘三八漠仍应徴银二百二十八两九钱八分六厘八毫九丝四忽八微六纎七尘六二漠】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六百九十二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四百十九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八十三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十四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七十六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二百九十四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七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十三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七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四十七丁】

  丽江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二千三百四十四丁每丁编银六分六厘共额徴银一百五十四两七钱四厘【系雍正二年改土归流新増之项不在通省民赋田地均摊数内】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八十丁

  【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三十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五十丁】

  蒙化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七千一百一十九丁各编不一额徴银一千二百二十三两【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五千八百十五丁额徴银七百五十三两七钱四分康熈二十五年编审清出沐庄人丁四丁应徴银四钱九分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一百二十四丁应徴银十三两九钱五分雍正四年将定边裁归人丁一千一百七十六丁应徴银四百五十四两八钱二分以上原额新増竝裁归共人丁七千一百十九丁应徴银一千二百二十三两】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九百六十六丁各编不一【内除查出影射田地粮条拨抵丁银外】实徴军丁银四百一十五两一钱九分六厘三毫一丝六微七纎二

  【康熈七年裁蒙化衞并府原额军舎人丁九百三十一丁应徴银四百四十五两九钱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三十五丁应徴银九两八钱以上原额新増共军丁九百六十六丁共应徴银四百五十五两七钱于雍正四年查出影射民屯田地科徴粮条抵作丁银四十两五钱三厘六毫八丝九忽三微二纎九尘八仍应徴银四百十五两一钱九分六厘三毫一丝六防七纎二】

  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九百三十五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五百八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五十二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一百七十五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一百八十一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九十七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二十三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二十七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三十四丁】

  景东府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民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一百七十一丁每丁编银四钱三分额徴银七十三两五钱三分【摊入通省民赋田地输纳】

  【原额人丁一百六十丁额徴银六十八两八钱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十一丁应徴银四两七钱三分以上原额新增共人丁一百七十一丁共应徴银七十三两五钱三分】

  雍正九年分编审清出军舎人丁除顶补老故外共三百七十一丁各编不一实徴军丁银一百七十八两八分

  【康熈二十六年裁景东衞并府原额军舎人丁三百六十五丁应徴银一百七十五两二钱自康熈三十年至五十年五次编审清出人丁六丁应徴银二两八钱八分以上原额新増共军丁三百七十一丁应徴银一百七十八两八分于雍正四年七年查出影射夷田秋粮折徴差发银拨抵徴收】附

  盛世滋生人丁

  雍正九年分民丁共一百四十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四十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十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四十五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四十五丁】

  雍正九年分军舎人丁共二百七丁

  【康熈五十五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八丁六十年编审清出滋生十二丁雍正四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六丁九年编审清出滋生六十一丁】

  云南通志卷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十

  田赋【民赋屯赋附额徴】

  禹贡梁州田下上赋下中三错地硗敛薄况滇为梁之裔境哉由汉迄宋或羁縻或弃之蒙段元始全版图设官分职与中土等苐文献无徴田赋莫考明以屯养兵草莱渐辟而计田制赋犹不及中土一大县也迨自南中多故兵戈相寻我

  朝先后戡定土旷民稀

  殊恩叠沛赋以见熟起科除荒徴解复因屯粮过重减

  而均之优恤边黎旷古未有我

  皇上登极之初蠲赋免逋抚绥备至其从前报垦田地特谕详加查核杜增赋之弊清维正之供徂隰徂畛徧

  歌雨公而庆多稌矣夫土谷为

  国家厚生之本而劝课乃父母斯民之责矧滇民处万山中刀耕火种之外别无生计培养而安全之是在司牧者加之意而已志田赋

  元世祖至元间立云南军民屯田中庆路民屯四千一百九十七戸田一万九千六百二十四双军屯七百九戸田二千八百三十五双曲靖路民屯二千二百四十戸田四千四百八十双仁徳府民屯八十戸田一百六十双军屯一百戸田四十双临安民屯二千三百戸田四千双军屯二百八十八戸田一千一百五十二双澂江民屯一千二百六十戸军屯二百九十五戸梁千戸翼军屯凡七百人田三千七百八十九双【三十年梁王遣使诣行省言以汉军屯田乌蒙后迁于新兴州】武定路军屯一百八十七戸田七百四十八双乌撒路军屯一百一十四戸东川路民屯八十六戸防通民屯二戸建昌民屯一百四戸军屯一百八十戸防川路民屯四十戸徳昌路民屯二十一戸军屯一百二十戸大理金齿等处民屯三千七百四十一戸军屯六百戸共军民田二万二千一百五双威楚路民屯一千一百一戸田五千五百五双军屯三百九十九戸田一千五百九十六双又威楚提举司所领民屯三十三戸田一百六十五双鹤庆路民屯一百戸田四百双军屯一百五十二戸田六百八双十年以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泄昆明池水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十九年籍云南新附戸自乌兰哈达镇云南凡入籍民戸四籍民田民以为病至是令已籍者勿动新附籍之定云南税赋用金为则以贝子折纳每金一钱直贝子二十索二十三年免云南从征交阯蒙古军屯田租三十年免云南屯田逋租万石

  成宗大徳三年云南省嵗入粮数二十七万七千七百一十九石九年命巴延彻尔董云南屯田事

  仁宗延祐二年立乌蒙军屯先是云南行省言乌蒙乃云南咽喉之地别无屯戍军马其地广濶土脉膏腴皆有古昔屯田之迹乞发辉和尔及新附汉军屯田镇遏至是从之调四川军二千人云南军三千人共五千人屯田一千二百五顷置总管万戸府隶云南省五年诏还所侵顺元宣抚司民地

  泰定帝泰定元年免云南秋粮三分四年以玛固斯为云南行省平章事提调乌蒙屯田

  文宗至顺三年云南饥诏蠲本省田租三年

  明洪武十八年云南诸蛮平增置衞所开屯戍守悉以腴田给军并归附之众十九年西平侯沐英请置屯田从之英奏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上谕戸部曰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方之计莫善于此英之是谋可谓尽心矣然边地久荒榛莽蔽翳用力实难宜缓其嵗输之粟使彼乐于耕作数年之后徴之可也【见续文献通考按英后先镇云南十年嵗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自永宁至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堡留军屯田子春亦镇云南七年大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二十年命普定侯陈桓静宁侯叶升往云南总制诸军就于定边姚安等处立营屯种二十六年上各省实徴税粮总数云南布政司田土原无数目实徴夏税麦一万八千七百三十石秋粮米五万八千三百四十九石【按学庵类稿明食货志洪武时诏许云南以金银海贝布漆朱砂水银折纳秋租】

  永乐五年增置按察司佥事一员盘量屯粮

  成化十三年增置按察司副使一员专管屯田治十五年上各省实徴税粮总数云南布政司田土共计三千六百三十一顷三十五亩夏税麦三万三千七百八石一斗八升七勺零秋粮米一十万六千九百一十三石一合零

  嘉靖四十一年云南都司原额屯田一万八百七十七顷四十三亩三分见额屯田一万一千一百七十一顷五十四亩一分八厘零粮三十八万九千九百九十二石三斗三升三勺零

  万厯六年上各省实徴税粮总数云南布政司田土共计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三顷五十八亩八分零夏税麦三万五千五百六十七石二斗六升一合五勺零秋粮米一十万七千一百二十三石三升七合一勺零二十一年筑八闗二堡于三宣要害戍缅竝议屯田二十四年猛卯酋多亨勾缅搆乱巡抚陈用宾平之筑平麓城议屯田四十八年戸部以辽饷不支兵部马价工部器械不足增云南地亩银一万六千一百六十四两

  本朝顺治十七年命吴三桂为总管移镇云南乞沐氏勲庄与之十八年编遗漏钱粮宁州土官禄昌贤养兵庄粮三百六十石每石折徴银三钱归宁州曲靖府安置土官恭黙田一千六十二亩科秋粮二十三石六斗二升条银十一两七钱九分归霑益州铁索营土军屯垦嵗输租米二百石一斗四升归洱海衞寻甸四十八哨嵗徴秋粮一百六十一石五斗归寻甸府临安纳楼司五亩地方中则田七百六十九亩七分科秋粮二十四石差发银一百两条编银二十三两零归建水州编衞所职田每亩三斗照军粮起科并编衞所军舍丁差覆准镇雄府嵗纳荍四百六十石乌蒙府嵗纳荍三百石折徴银三百两题准云南衞弁职田向系收租准俸不纳税粮嗣后各归衞所编入戸口俱以本七折三徴收其田系每亩一斗九升至三斗者照军粮例起科三斗至五斗者概以三斗为额总计云南布政司田土五万二千一百一十五顷一十亩六分九厘零田赋银六万一千七百四十八两九钱五分三厘零粮一十二万三千九百一十七石九斗三升四合九勺零云南平彞等衞所屯田四千一百二十二顷四十六亩八分七厘零屯赋银三万九百八十三两五钱六分四厘零屯粮五万八千四百八十石二斗二升五合七勺零

  康熙元年覆准普洱等十三处嵗徴粮米编入元江府经制四年覆准云南苗渠求附田土编入新添衞照例科粮不得仍称土司五年免迤东被贼州县新荒钱粮覆准浪妈等六寨嵗徴银二百七十两米三百石归入元江府经制覆准云南各土司系边方世职其钱粮完欠不必照流官例考成七年覆准瓦渣土司四十七寨额徴苗粮四百二十四石银六百六十八两归临安府二十年免云南本年分夏税二十一年巡抚王继文奏准云南金汁等河积水灌田数十万顷自乱后堤坝倾颓田亩荒芜议令捐修俾民归垦输赋二十四年总督蔡毓荣议以吴逆原请沐氏勳庄田地变价归并附近州县照民粮起科二十七年总督范承勳奏请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逋欠屯粮分年带徴

  上念滇民遭吴逆困苦悉行蠲免三十年巡抚王继文请正衞所田地先是并衞所于州县其田地有远近相错官民未便者至是悉行改正三十二年巡抚王继文奏请勲庄荒田五百八十余顷免其变价三十三年免云南通省地丁钱粮三十四年减衞所粮额巡抚石文晟以衞所军田粮额数倍民赋累年逋欠请减照河阳县上则民赋起科竝给民为业四十三年免云南通省地丁钱粮四十九年免云南通省五十年分地丁钱粮并厯年逋欠

  雍正二年巡抚杨名时奏准民丁额银摊入通省地粮上纳其军田有无主影射者令自首报垦摊抵最重军丁七年免云南通省八年分地丁额银十年总督髙其倬奏准昭通兵米自外运入艰

  难遣官招募农民一千戸到昭通开垦每戸给田二十亩为业按年收谷麦作价扣还工本起科徴米以充兵食巡抚张允随奏准各府州县兵多米少者将应徴条银折收粮米以资军食米多兵少者将应徴税粮折解以抵兵饷杜轻赍招买之弊

  云南布政使司

  民赋

  原额田地七万二千九百八十八顷三十二亩七毫五丝四忽五微九尘【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清丈额外田地一万四千四百八十顷七十八亩七分七厘一毫三丝六忽二微八纤一尘二九漠【内除永善县西妈基等处民田地六顷一亩一分拨归四川屏山县管辖】又新增四川贵州拨归田地一百四十七顷五十七亩六分五厘九毫二丝八忽【二项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五六七八十等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一百五十一顷二十九亩五分一厘七毫一丝八忽七微七纤九尘一九漠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七万九千七百三十二顷七十三亩二分五厘三毫一忽四微九纤二尘六四漠【原成熟地三万五千七顷四十亩一分三厘七毫二丝六忽八微二纤九漠内除西妈基等处民地四顷一十六亩割归四川屏山县管辖外实该地三万五千三顷二十四亩一分三厘七毫二丝六忽八微二纤九漠新增四川屏山县割归永善县副官村成熟民地六顷四十四亩五分五厘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成熟陆地一十三顷五十五亩四分一厘七毫成熟夷地一千六百六十八顷四十七亩一分一厘三毫成熟不分等则地一千七十六顷六十八亩四厘一毫一丝二忽四纤七尘七免丈认纳夏税夷地三顷九十二亩外成熟免丈夷地照纳夏税原成熟田三万九千七百三十七顷四十八亩七分六厘一毫八丝八忽八纤一尘一内除西妈基等处民田一顷八十五亩一分割归四川屏山县管辖外实该田三万九千七百三十五顷六十三亩六分六厘一毫八丝八忽八纤一尘一新增四川屏山县割归永善县副官村成熟民田七十七顷六十四亩七分九厘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成熟民田四十顷一亩三分二毫二丝八忽夷田一千二百八十顷九十三亩六厘夷地折田五十七顷三十六亩四分四厘六毫四丝六忽五微四纤三尘七五漠成熟清丈实田七百五十九顷三十五亩六分二厘五毫额外淤出田三顷七十八亩五分四毫成熟不分等则一例起科田五顷六十八亩六分五毫外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本折麦三万一千五百九十六石四斗三升二合一勺二抄二撮六圭七粒三颗七粟

  实徴夷地免丈照纳夏税麦三百三十石七斗七升八合八勺八抄四撮七圭一粒四颗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三十六石三斗一升八合六勺三抄五撮二圭八粒八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十九两五分四厘九毫八忽二微二纤四尘六四漠

  实徴夏税本色荍八百五十九石四斗七升五合八勺四抄八撮

  实徴地亩荍折银二千一百二十五两一钱九分六厘二毫七丝九忽四微八纤【外除永善县西妈基等处割归四川屏山县应徴银一十二两三钱八分】

  实徴新增夷地二十五段照纳夏税折色六钱麦二十八石二斗折徴银一十六两九钱二分

  实徴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本色无耗荍一百八石四斗三升三合三勺六抄折该米五十四石二斗一升六合六勺八抄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十一万八千三百二十二石三斗二升三合一抄三圭八粒六粟【外除永善县西妈基等处割归四川屏山县应徴米七石五斗五合】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三百一十九石三斗五升一合三勺二抄八撮九粒一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百五十五两四钱八分一厘六丝二忽四微七纤三尘二

  实徴元江临安宣威镇雄秋粮无耗米八千一百五十六石三斗一升五勺一抄五撮四圭四粒

  实徴师宗州秋粮无耗折色五钱米二十四石八斗实徴新增夷田一十六段照纳秋粮折色七钱米三十一石七斗七升折徴银二十二两二钱三分九厘

  实徴本色籽粒米一十一石一斗二升三合四勺七抄五撮五圭五粒二颗

  实徴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秋粮本色无耗米五百七十七石八斗七升五合三勺六抄八撮二圭八粒六颗

  实徴新增四川屏山县割归丁条粮银二百四十七两九钱六厘五毫一丝三忽三微四纤四尘三五漠

  实徴条编银一十万二千四百一十三两五钱七厘二毫四丝一微一尘九漠【外除永善县西妈基等处割归四川屏山县应徴银三两九钱七分七厘六毫五丝】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二百九十三两五钱五分九厘三毫九丝四忽七微三纤八尘八九漠

  实徴摊丁银二万九千三百三十九两一钱二分六厘

  实徴新增丽江府夷丁二千三百四十四丁每丁编银六分六厘该徴银一百五十四两七钱四厘

  实徴新增威逺三圈蛮令等村年纳人丁银三十二两

  实徴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民戸人丁一百七十四丁每丁编银二钱该银三十四两八钱附额徴

  实徴观场田租银一百五十七两三钱三分二厘七毫八丝五忽

  实徴差发各项银五千六百九十二两六钱五分九厘三毫四丝三忽五微四纤一六漠

  实徴蒙自赵州楚雄蒙化矿锡铁课石磺共银三百九十二两八钱五分【遇闰加银一十五两七钱一分六厘六毫】

  实徴鱼课鱼钞银一千七百六十四两六钱五分七厘六毫【遇闰加银六十三两五钱六分一厘五毫八丝又剑川州鱼课春夏遇闰加银一十三两二钱四分秋冬遇闰加银一十六两五钱五分】

  实徴永北府鱼课米三十五石五斗每石折银五钱折徴银一十七两七钱五分

  实徴石屏宁州武定学租银六十九两五钱二分一厘

  实徴田房地租籽粒丁苴馆客站赤银八百一十六两八钱二厘

  实徴军饷均徭水利纳租充饷籽粒稻谷麦课丁差水夫铺陈山租灰窰街税田房地租夷民人戸派纳等项共银七百二十五两九钱九分九厘八毫七丝六忽三微【遇闰加银四分五厘】

  实徴驿站充饷站民认办共银一千四百二十二两二钱八分一厘八毫五丝

  实徴蒙化广通嶍峩酒课商税银四十二两二钱六分八厘【遇闰加银三两二钱一分】

  实徴元江开化临安大姚花斑竹田钱地讲浪妈地租戸口食盐其银五千五百四十八两一钱八分四厘八毫

  实徴广南景东差发无耗折色七钱米九百八十石九斗一升七合

  实徴姚州海湖无耗折色四钱租谷三百八十四石六合

  实徴禄劝州无耗折色二钱一分谷五百六十一石六斗五升七合三勺七抄五撮五圭

  实徴禄劝州无耗租麦一十一石二斗九升

  实徴寻甸州四十八哨无耗荍一百六十一石五斗实徴罗平元谋和曲无耗租谷二千一百一十二石四斗九升

  实徴景东大姚抵补军丁秋粮折徴差发共银二百一十二两三钱八分

  新增

  实徴天成等各甸寨土司折色地亩银二百八十二两四钱二分九厘六毫一丝一忽六微六纤九尘二五漠

  实徴中甸维西应纳青稞贡赋差发除给各喇嘛寺僧营官口粮衣单外实徴青稞秋粮大小麦荍杂粮一千九百八十六石五斗八升五合九勺九抄五撮三圭二粒一颗二粟

  实徴中甸维西贡赋差发税课杂粮折共银一千六百一十五两二钱二厘四毫

  实徴东川府各衙门并禄氏养赡归公田一百四十三顷五十亩三分九厘六毫该无耗租米二千三百四十石一斗七合八抄

  实徴广南府抚幼严氏参革土知州沈肇干输纳无耗米一千八百一十石七斗六升一合一勺八抄二圭

  实徴建水州猛弄寨长白氏所属寨民年纳戸口欵银四十四两

  实徴建水州猛弄寨长白氏秋粮米一十石

  实徴蒙自县鱼课银二两

  布政司径徴厯样纸觔银三两六钱

  【南安州麦租银二十两五钱永昌府打牛坪租谷银四两临安府中火箐荍地易银二两二钱临安府拖泥坝田租银二十七两永平县武侯祠租谷一十四石通海东湖池地租谷四十八石四斗八升以上六项全荒无徴】

  屯赋

  原额田地一万三千八百六十顷五十三亩三分二厘七丝六忽六微六尘四【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安宁易门宜良定雄通海鹤庆永平定逺中屯越州曲靖陆凉临安十八寨洱海大罗蒙化楚雄武定并左右中前后广平彞大理永昌腾冲澜沧景东杨林木宻马隆新安姚安凤梧等三十七衞御所田地分归府州县徴收三十四年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徴收屯官等田地一万三千五十八顷五十亩六厘九丝三忽二微五纤五尘三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官等田地七百九十八顷六十三亩八分九毫八丝三忽三微五纤一尘一】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一千八百四十九顷一十五亩三分五厘九毫九丝二忽四微一纤五尘九五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五六七八十等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三百六十七顷三十二亩三分二厘一毫一丝九忽三微七纤四三漠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八千六百五十七顷二十一亩六厘五毫七丝八忽一微九纤一尘三七漠【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官荍粮马厰马料共地四百九十顷七十三亩五分八厘八毫二六忽一微五纤一尘一改则徴收成熟并垦复屯官马料豆地共一千二百八顷九十三亩二分八厘八毫六丝八忽六微二纤二二漠额外淤出地五十七亩照旧徴收成熟屯官公様马料共田三百七顷九十亩二分二厘一毫五丝七忽二微改则徴收成熟并垦复屯官马料公种公様共田六千六百三十四顷六十亩六分六厘七毫二丝六忽二微二纤五漠成熟官地一顷六十七亩额外淤出田一十二顷七十九亩三分】

  实徴夏税本折麦六千三百五十二石九斗七升五合七勺六抄四撮二圭九粒九颗二粟

  实徴夏税折色麦四千五百一十二石二斗八升六合二勺五抄一撮七圭八粒九颗九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千六百三十二两七钱四分五厘一丝九忽四微二纤五一漠

  实徴本色荍一百五石一斗八升一合三勺七抄八撮五圭九粒四颗八粟

  实徴折色荍一千六百一十石八斗三升三合八勺六抄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三百八十九两五钱三分四厘九毫七丝二忽

  实徴本色豆五十五石三斗三升四合八勺九抄七圭六粒七颗二粟

  实徴地租银九十八两八钱一分九厘四毫八丝四忽六微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七十一石七斗三升六合六勺一撮三圭八粒六颗九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五十七两三钱八分九厘二毫八丝一忽一微九尘五二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四万九千二百八十二石一斗四升一合三勺五抄九撮七圭五粒九颗八粟

  实徴秋粮折色米六千八百五十六石九斗七升一合七勺八抄二圭六粒一颗七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千九百八十三两三钱二分七厘六忽一纤五尘三五漠

  实徴秋粮本色谷一千四百七十六石二斗三升一合五勺四撮五圭五粒二颗七粟

  实徴秋粮折色谷三百八十五石七斗三升二合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七十六两五钱五分四厘二毫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千四百八十八石八斗四合六勺七抄一撮三圭二粒三颗一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千一百九十一两四分三厘七毫三丝七忽五纤八尘四八漠

  实徴条编银三万五千六百六十三两八钱二分六厘九毫八丝九忽八微一纤七六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千四十二两五钱六分六厘八毫六丝七忽六微四纤九尘六二漠

  实徴军舍丁银一万二千二百九十八两一钱九分四厘七毫四丝八忽七微四纤五尘六五漠附额徴

  原额马厂草场学租窰场牙税田地租银二千五十四两七钱五分五厘八毫二丝五忽【内尚有荒芜无徴银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实徴数内】

  新增垦复马场地租银八十一两三钱五分一毫二丝【内成熟马场地租银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地租银两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实徴数内】

  实徴秋粮本色米七石六斗二升五合

  实徴地租马场草场窰场等银一千三百三十六两二钱五分六厘四毫七丝三忽

  实徴门摊等银三十七两四钱七分

  原额酒课银一十三两七钱全荒无徴

  原额商税课程银一百五两五钱六分全荒无徴以上通共额徴银二十万九千五百八十二两一钱四分二厘四毫四丝四忽二微八纤一尘四七漠

  起运布政司银钱一十六万九千一百二十三两二钱六分四厘四毫四丝四忽二微八纤一尘四七漠【动支款项详载经费】

  存畱俸食银四万四百五十八两八钱七分八厘【外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通共额徴麦米谷荍豆青稞杂粮二十二万七千六百二十六石二斗六升七合一勺一抄四撮四粒一颗二粟

  放给廪生贫士租谷八十石余听粮储道拨放兵粮年底报销

  云南府【昆明富民宜良罗次晋宁呈贡安宁禄丰昆阳易门嵩明等十一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一万一千一百九十四顷二十亩五分四毫七丝二忽六微四纤七尘四五漠【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七百二十四顷八十七亩六分二厘五毫四丝二忽四微四纤五尘二三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五六七八等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三十八顷六十六亩九分四厘八毫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八千三百五顷一十八亩七分七厘九毫七丝三忽二微七纤四尘二二漠【内成熟地三千二百三十九顷七十七亩四分三毫六丝二忽四微八尘三三漠成熟田五千六十五顷四十一亩三分七厘六毫一丝八微六纤五尘八九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五千二百七十四石五升四合二勺六抄三撮三圭六粒四颗四粟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三十三石四斗二升八合六勺八抄六撮八圭二粒八颗四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十六两七钱四分二厘九毫四丝九忽四微六纤二尘七二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二万一千八石三斗三升九勺五抄八撮七圭九粒九颗九粟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八十四石二斗一升六合四勺八抄九撮二圭七颗二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六十七两三钱七分三厘一毫九丝一忽三微六纤五尘七六漠

  实徴条编银一万八千一百一十一两八钱七分四厘五毫六忽四微八纤九尘三二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八十二两四钱七分六厘四毫七丝三忽七微六尘六八漠

  实徴摊丁银四千六百五十一两三钱六分八厘八毫九丝四忽七微三纤四

  明官民田地【一万七百四十七顷五亩七分八厘三毫】夏税额徴【八千五百七十八石四斗六升八合二勺一撮七圭九粒三颗起运布政司折色麦五千四百四石九斗二升五合三勺八抄八撮五粒七颗起运本府折色麦一千一百三十八石四斗存畱各州县麦二千三十五石一斗四升二合八勺一抄三撮七圭三粒六颗】秋粮额徴【二万六千六十九石六斗三升七合六抄二撮二颗起运布政司折色米四千三百六十九石二斗八升九合三勺七抄二撮六圭三粒七颗起运本府本色米七千六石九斗二升五合八勺三抄七圭二粒折色米二千五十四石三斗四升六合一勺七抄起运杨林所本色米二千石存畱各州县米一万六百三十九石七升五合六勺八抄八撮六圭四粒三颗】

  附额徴

  实徴观场田租银九十六两四钱一分五毫八丝五忽

  实徴鱼课银二百五两三分三厘【遇闰加银七两七钱八分六厘五丝】屯赋

  原额田地二千三百四十四顷八十一亩七分七厘六毫七忽四纤七尘【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又武定府拨归原额田地一百五十三顷一十亩九分五厘一毫六丝【二项额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左前广右中后六衞安宁易门宜良武定杨林木密凤七所所分归并州县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公种公様共田地一百六十五顷一十亩三分五厘三毫三忽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公种公様等田地二千三百三十二顷八十二亩三分七厘四毫六丝四忽四纤七尘】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二百三十四顷四十六亩一分二厘二毫一丝二忽五微九纤一尘六【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五六七八等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六十四顷四十二亩九分七厘四毫五丝二忽四微六纤二尘五一漠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一千七百四顷八十亩七厘三毫三丝四忽七微五纤一尘六【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荍粮马厰共地一百二十七顷九十八亩九分二厘七毫八丝五忽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一百五十二顷四十一亩一分六厘九毫三丝二忽二微五纤一尘六额外淤出地五十七亩照旧徴收成熟屯田马料共田三十七顷一十一亩四分二厘五毫一丝八忽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公様并垦复额外共田一千三百七十三顷九十二亩二分五厘九丝九忽五微额外淤出田一十二顷七十九亩三分】

  实徴夏税本折麦七百石七斗五升三合八勺八抄三撮九圭九粒九颗四粟

  实徴夏税本色荍七十五石八斗九升八合八勺七抄五撮三圭三粒三颗四粟

  实徴夏税折色麦三百四十一石四升六合六勺一抄二撮一圭三粒九颗各折不等折徴银一百五十三两七钱四分六厘九毫九丝七忽六微二纤一尘六

  实徴夏税折色荍一千五百一十一石四斗七合八勺六抄各折不等折徴银三百六十四两五钱八分二厘四毫七丝二忽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二十四石八升二合八勺四抄三圭八粒一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十九两二钱六分六厘二毫七丝二忽三微五尘二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万五百二十七石八斗八升一合五勺二抄七撮三圭八粒二粟

  实徴秋粮本色谷二百八十二石二斗六升六合九勺八抄一撮二圭八粒一颗六粟

  实徴秋粮折色米五百九十八石三斗五升二合一勺二撮四圭四粒各折不等折徴银一百八十一两一钱一分五厘八毫五丝一忽八微二纤九尘

  实徴秋粮折色三钱谷一百六十六石四斗二升四合折徴银四十九两九钱二分七厘二毫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三百石八斗二升四合五勺四抄四撮一圭四颗三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百四十两六钱五分九厘六毫三丝五忽二微八纤三尘四四漠

  实徴条编银七千二百九十四两八钱九分四厘六毫四丝一忽三微二纤三尘六八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二百四十六两八钱六分二厘五丝九忽八微八纤三尘六

  实徴军丁银二千四百六十三两九钱三分九厘四毫一丝七忽九微九纤二尘六

  附额徴

  实徴门摊商税银三十七两四钱七分

  实徴草场银一百六十七两七钱八分

  以上云南府属共额徴银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一两五钱二分四厘一毫四丝八忽九微九纤四尘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荍三万七千八百六十九石一斗八升六合四勺九抄一圭五粒八颗九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二万八千四百七十四两三钱三分四厘一毫四丝八忽九微九纤四尘

  额设官役俸食银六千二百六十四两四钱四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五千九百八十七两一钱九分存畱坐放外尚有富民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曲靖府【南宁霑益陆凉马龙罗平寻甸平彞宣威等八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六千二百七十五顷五十九亩七分七厘五毫七丝七忽六微五纤六尘一七漠【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额外及贵州威宁州拨归共田地一千六百一十九顷四十二亩二分八厘八毫一丝九忽八微八纤六尘八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五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六顷三十六亩一分五厘六毫二丝三忽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七千八百四十五顷九十二亩五分一厘二毫八丝七忽五微四纤二尘二五漠【内成熟地二千三百六十二顷五亩八分七厘六毫九丝一忽三纤一尘一六漠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成熟陆地一十三顷五十五亩四分一厘七毫成熟夷地一千二百九十四顷三十三亩五分成熟不分等则一例起科地一百一十田顷九亩七分九厘四毫三丝八忽外成熟免丈夷地照纳夏税成熟田四千一十六顷一十八亩一厘七毫三丝五微一纤一尘九漠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成熟民田四十顷一亩三分二毫二丝八忽成熟不分等则一例起科田五顷六十八亩六分五毫外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千六百七十八石六斗四升一合五勺八抄二撮六圭五粒八颗九粟

  实徴本色无耗荍一百八石四斗三升三合六抄折该米五十四石二斗一升六合六勺八抄

  实徴地亩地租银七百八十七两六钱二分二厘一毫四丝一忽八微

  实徴秋粮本折米九千九十二石四斗五升五合七勺二抄一撮七圭七粒三颗八粟

  实徴秋粮本色无耗米六百一石八斗七升五合三勺六抄八撮二圭八粒六颗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七石九斗二升八合四勺一抄五撮九粒四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六两三钱四分二厘七毫三丝二忽七纤五尘六

  实徴条编银九千四百九十六两四钱八分九厘五毫三丝七忽一微七尘五一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两七钱七分三厘三毫七丝九微二纤六尘九一漠

  实徴摊丁银二千一百五十二两五钱一分一厘七毫四丝九微一纤八尘六四漠

  明官民田地【三千三百八十五顷二十二亩五分七厘九毫九忽】夏税额徴【一千三百七十二石八斗二升一勺三抄四撮七圭七粒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二百五十四石九斗六升一合一勺七抄八撮八圭八粒起运本府库折色五百八十九石六斗七升六合一勺二抄八撮五圭六粒存畱各州县仓本色五百二十八石一斗八升二合八勺二抄八撮三圭三粒】秋粮额徴【六千五百四十九石七斗八升三合四勺七撮七圭起运本府仓本色二千四百五十八石三斗四升七合四勺八抄二撮六圭起运本府库折色一千五十五石一斗三合七勺七抄九撮八圭二粒存畱各州县仓本色三千三十六石三斗三升二合一勺四抄四撮八圭二粒】寻甸府官民田地【二千四百六十三顷四十五亩三分六厘二毫二丝二忽】夏税额徴【六百一十一石四斗四升三合八勺八抄一撮二圭九粒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百三十一石四斗四升三合八勺八抄一撮二圭九粒存畱本府仓本色二百四十石存畱本府库折色二百四十石】秋粮额徴【二千一百五十二石四斗九升九合三勺】

  【一抄八撮六圭二粒起运木宻所仓本色八百三十六石四斗九升八抄八撮六圭二粒存畱本府仓本色一千三百一十六石九合二勺三抄】

  附额徴

  实徴观场田租银九两六钱一分二厘二毫

  实徴差发银二百三十二两三分九厘五毫

  实徴鱼课银七十七两五钱七分【遇闰加银八两四钱三分二厘】实徴丈报陆地纳租充饷银八两七钱九厘

  新增贵州威宁州拨归宣威州民戸人丁一百七十四丁每丁编银二钱该银三十四两八钱

  实徴罗平州无耗夷租谷一千八百三十二石四斗九升

  实徴寻甸州四十八哨无耗荍一百六十一石五斗屯赋

  原额田地二千二百二十七顷一十七亩六分三厘九毫一丝七忽【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越州曲靖陆凉前衞平彞五衞定雄木宻凤梧马隆四所分归州县徴收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官田地八十七顷五十七亩八分五厘四毫一丝二忽五微九尘七二漠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公田共田地二千一百二十五顷二十八亩一分八厘五毫四忽四微九纤二八漠】

  新增垦复田地二百三十七顷五十一亩七厘四丝四忽三纤九尘八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五六两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四十四顷六十七亩四厘九丝四忽九微一纤九二漠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八百九十九顷七十亩六分四厘九毫二丝八忽五微八纤九尘三【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官地八十四顷四亩二分八厘九毫七丝二忽五微九尘七二漠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豆地并垦复共地一百三十四顷四十六亩九分四厘八丝八忽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三顷五十三亩五分六厘四毫四丝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公田并垦复共田六百七十七顷六十五亩八分五厘四毫二丝八忽七纤九尘五八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八百六石一斗四升一合九勺五抄八圭四粒四颗八粟

  实徴夏税折色麦二百六十四石八斗三升六合七勺二抄三撮三圭四粒三颗三粟各折不等折徴银八十一两一钱二分六厘二毫六微六纤九尘八六漠

  实徴本色豆五石三斗四升七勺四抄二撮

  实徴地租银九十八两八钱一分九厘四毫八丝四忽六微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二石三斗三升六合二勺五抄三撮一圭一粒四颗四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两八钱六分九厘二忽四微九纤一尘五二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四千六百五十三石七合一勺八抄七撮五粒三颗一粟

  实徴秋粮折色二钱米五石八斗四升折徴银一两一钱六分八厘

  实徴秋粮本色谷一百一十一石六斗八升七合六勺九抄六撮七圭一颗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百三十七石一斗一升一合八勺三抄九撮三圭七粒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百九两六钱八分九厘四毫六丝七忽五微三纤六尘四

  实徴条编银三千四百八十九两三分二厘四毫三丝二微八纤一尘八四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六十四两一分二厘六毫七丝九忽二微六纤三尘五漠

  实徴军舍丁银二千六百两四钱五分二厘七毫四丝七忽七微六尘五二漠

  附额徴

  原额马场草场地租牙税银一千三百二十一两一钱四分一厘四毫一丝五忽【内尚有荒芜无徴银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实徴数内】

  新增垦复马场地租银一百四十七两四钱九分一厘九毫【内成熟马场地租银两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地租银两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实徴数内】

  实徴本色米七石六斗二升五合

  实徴地租牙税银七百八十五两七钱八分四厘九毫四丝

  原额酒课银一十三两七钱全荒无徴

  原额商税课银九两五钱六分全荒无徴

  以上曲靖府属共额徴银二万三十九两四钱二分五厘一毫七丝五忽三微七纤七尘八五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豆一万九千四石九斗八升一合九勺二抄九撮三圭一粒七颗六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万六千一十四两四钱八分三厘一毫七丝五忽三微七纤七尘八五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五千四百七十四两三钱六分【内除额徴钱三银四千二十四两九钱四分二厘存畱坐放外尚有南宁霑益宣威马龙平彞等州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临安府【建水石屏阿迷宁州通海河西嶍峩蒙自等八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九千一十九顷二十九亩七分二厘八毫三丝一忽三微三纤七尘五二漠【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将新平县田地改拨元江府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一千一百八十五顷三十三亩一分四厘六毫一丝六微五纤六尘一六漠【内除阿迷州额外田一十四顷八十二亩三分改归广西府师宗州邱北州同就近徴收外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五六两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八十二顷二十二亩五分七厘六毫四丝一忽七微七纤九尘一九漠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八千九百八十一顷三十九亩六分一忽三微二纤五三漠【原成熟地四千四百九顷五十六亩二分八厘三毫二丝六忽二微二纤七尘八六漠内除新平县成熟地四十顷七十亩九分二厘六毫一丝五微二纎六尘二二漠改归元江府外实该地四千三百六十八顷八十五亩三分五厘七毫一丝五忽七微一尘六四漠外成熟免丈夷地照纳夏税原成熟田四千九百顷九十五亩二分三厘二毫三丝九忽五微五纤二尘五五漠内除阿迷州额外田一十四顷八十二亩三分改归师宗州邱北州同外又除新平县民田二百七十七顷三十七亩一分九厘三毫五丝三忽九微三纤三尘六六漠改归元江府外实该田四千六百八顷七十五亩七分三厘八毫八丝五忽六微一纤八尘八九漠额外淤出田三顷七十八亩五分四毫外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千三百九十七石一斗六升一勺七抄八撮二圭一颗一粟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万一千一百八十七石二合九勺五抄七圭八粒二颗一粟

  实徴七长官司夷田免丈秋粮折色四钱米八百三十二石二斗八升二合八勺

  实徴元江府慢车寨归入秋粮无耗米六十石实徴籽粒米一十一石一斗二升三合四勺七抄五撮五圭五粒二颗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百八十一石一斗八升四合六勺九抄六撮八圭六粒四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百四十四两九钱四分七厘七毫五丝七忽四微九纤一尘六

  实徴条编银一万二千六百一十两六分八厘五毫三丝七忽三微五纤一尘七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百七十八两七钱九分一厘三丝五忽二微八尘六二漠

  实徴摊丁银三千五百六十三两九钱三分五厘三毫六丝七忽五微一纤三尘六八漠

  明官民田地【八千七百六十四顷一十八亩八分】夏税额徴【一千四百三十七石三斗三升八合八勺九抄四圭五粒五颗起运本府库折色五百五十五石三斗六升三合八勺六抄七圭一粒五颗存畱各州县仓本色八百八十一石九斗七升五合三抄九撮七圭四粒】秋粮额徴【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六石八斗五升四合三勺四抄六撮七圭七粒一颗起运布政司库折色六百一十三石一斗三升一合五勺四抄四撮七粒起运本府仓本色二】

  【千五百五石五斗二升三合七勺三抄五撮三圭三粒六颗本府库折色五千七百二十五石七斗二升二合九勺二抄五撮一圭存畱各州县仓库本折色五千九百五十三石四斗七升六合一勺四抄二撮三圭六粒五颗】

  附额徴

  实徴七长官司差发银一千五百二十六两八钱一分二厘三毫二丝

  实徴州县差发银三百三十八两二钱一分五厘七毫八丝五忽八微六纤五尘

  实徴戸口食盐并慢车寨归入共银八十三两一钱八厘八毫

  实徴矿课铅课锡课共银二百二两二钱五分实徴鱼课鱼钞银三百二十三两一钱七分四厘六毫【遇闰加银二十两三钱二分六厘五毫三丝】

  实徴田房地租银一十一两五钱七分二厘

  实徴麦课军饷均徭水利并籽粒色银四百三十八两二钱三分八厘八毫七丝六忽三微

  实徴驿站充饷银一百五十两

  实徴嶍峩县酒课银八钱

  实徴学租银三十八两三钱二分一厘

  实徴新增鱼课银二两

  实徴新增建水州猛弄寨长白氏所属寨民年纳戸口款银四十四两

  实徴新增秋粮米一十石

  原额新平县丁苴田租银八十两内除无徴银七十两外实徴银一十两改归元江府徴

  东湖池地租谷四十八石四斗八升每石折银二钱三分五厘该银一十一两三钱九分二厘八毫全荒无徴

  中火箐口铺荍地易银二两二钱全荒无徴拖泥坝田租银二十七两全荒无徴

  屯赋

  原额田地九百一十九顷六亩八分五厘四毫一忽【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左前广后临安五衞通海御新安所分归州县徴收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六顷九十六亩五分一厘六毫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荍粮公様马料等田地九百一十二顷一十亩三分三厘八毫一忽】

  新增垦复田地六十一顷四十七亩五分四厘三毫三丝五忽【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又雍正五六两年自首抵补军丁田一百一十九顷九亩九厘七毫四丝四忽二微九纤七尘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六百一十三顷九亩一分七厘八丝九忽四微【内照旧志徴成熟屯地六顷九十六亩五分一厘六毫改则徴收成熟屯荍粮共地四十九顷九十七亩三分五厘一毫四丝九忽改则徴收成熟屯官公様马料并垦复共田五百五十四顷四十八亩三分三毫四丝四微成熟官地一顷六十七亩每亩比田半科秋粮照纳】

  实徴本折麦二百六十三石七斗二升四合二勺八抄二撮六圭二粒一颗五粟

  实徴本色荍二十九石二斗八升二合五勺三撮二圭六粒一颗四粟

  实徴夏税折色麦一百二十五石五斗九升四合四勺二抄各折不等共折徴银四十六两三分一厘六丝

  实徴秋粮本折米四千一百二十六石五斗六升一合六勺三抄一撮七圭四粒九颗三粟

  实徴秋粮本折谷二百五十七石八斗八升五合八勺五抄三撮八圭九粒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七百二十八石六斗九升八合七勺五抄八撮六圭五粒四颗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五百八十二两九钱五分九厘六忽九微二纤三尘二

  实徴条编银二千九百三十八两二钱三分二厘八毫九丝五忽三微八纤五尘三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五百一十二两九分六厘七毫七丝五忽一微二纤二尘七九漠

  实徴军舍丁银九百八十二两八分五厘四毫二丝五忽二微五纤三尘七九漠

  附额徴

  实徴马场地租窰课银二十四两八分

  以上临安府属共额徴银二万四千七百四十一两七钱二分一厘二毫四丝二忽四微一纤五尘五漠

  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荍一万八千一百七十五石二升三合六勺七抄六撮五粒七颗四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万九千四百一十六两一分八厘二毫四丝二忽四微一纤五尘五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五千四百六十三两九钱六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五千三百二十五两七钱三厘存畱坐放外尚有阿迷嶍峨二州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澂江府【河阳江川新兴路南等四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五千三百八十四顷四十一亩八分三厘七毫六丝六忽三微五纤一尘二八漠【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田地七十五顷五十八亩六分三厘三毫三丝九忽二微五纤六尘八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七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一顷六十六亩三分四厘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五千一百三十二顷四十一亩四分四厘一毫八丝五忽五微八纤五尘七【内成熟地三千六百一十三顷七十二亩五分四厘九毫七丝二忽五微一尘八成熟田一千五百一十八顷六十八亩八分九厘二毫一丝三忽八纤三尘九】

  实徴夏税本折麦二千一百二十六石三斗七升八合六勺三撮三圭八粒五颗八粟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三斗二升八合三勺六抄一撮七圭一粒九颗三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钱六分二厘六毫八丝九忽三微七纤五尘四四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四千六百五十八石五升八合六抄七撮五圭四粒八颗一粟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本色米二石三升六合七勺四抄九撮六圭八粒六颗四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两六钱二分九厘三毫九丝九忽七微四纤九尘一二漠

  实徴条编银五千五百六十四两三钱八分五厘六丝八忽一微二纤八尘四九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二两一钱一分二厘四丝三忽五纤八尘六六漠

  实徴摊丁银二千四百三十两二钱三分一厘三毫二丝五忽二微七纤九尘九一漠

  明官民田地【五千一百五十八顷二十亩五厘六毫八丝五忽四微】夏税额徴【二千一百九十八石四斗八升八合七勺九抄六撮七圭一粒二颗起运布政司折色一千五百五石九斗八升五合九勺五抄七撮六圭八粒二颗起运本府折色二百六十四石八升存畱各州县本折四百二十八石四斗二升二合八勺三抄九撮三粒】秋粮额徴【五千一百五石五斗八升九合四勺八抄四圭六粒五颗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三千二百九十六石六斗二升三合一勺四抄四撮一圭一颗起运本府仓本色五百二十石四斗四升一合九勺四抄二撮起运本府库折色三百五十七石二斗八升七合五勺一抄二撮九圭存畱各州县仓本折九百二十一石二斗三升六合八勺八抄二撮二圭七粒四颗】

  附额徴

  实徴河泊所鱼课钞银一百五十两二钱【遇闰加银一十二两五钱】

  实徴差发银一百六十两二钱五分四厘六毫一丝六忽九微三纤五尘一六漠

  实徴房租银四钱三分【遇闰加银四分五厘】

  实徴鱼课鱼钞鱼沟租银一百五十七两五钱九分八厘【遇闰加银八两五钱九分二厘】

  观场田租银三十四两六钱八分七厘二毫五丝全荒无徴

  屯赋

  原额田地一千一百一顷六十七亩二分三厘四毫四丝【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二十六年奉裁左前广右中后六衞分归州县徴收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六十五顷八十二亩六分九厘四毫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等田地一千三十四顷六十四亩五分四厘四丝】

  新增垦复田地五十六顷四十五亩八分六厘四毫【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七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三顷五十四亩六分八厘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九百一十九顷四十二亩三分四厘三毫五丝【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三十六顷六亩四分五厘五毫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八十四顷五十九亩一分一厘四毫五丝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二十九顷七十六亩二分三厘九毫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并垦复共田七百六十九顷五分三厘五毫】

  实徴夏税本折麦四百八十五石二斗五合六勺五抄三撮三圭四粒五颗

  实徴夏税折色麦五百一十六石二斗一升五合三勺五抄一撮三圭七颗六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百七十六两五钱四分七厘七毫一丝二尘五漠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一石一斗一升七合九勺一抄七撮八圭五粒七颗一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其折徴银八钱九分四厘三毫三丝四忽二微八纤五尘六八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六千二百四十三石三斗六升六合六勺二抄八撮六圭五粒

  实徴秋粮本色谷一石六斗三升六合六勺

  实徴秋粮折色米六百六十二石七合三勺八撮二圭三粒三颗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二百一十一两九钱五分二厘四毫五丝二忽九微一尘七五漠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九石一斗七升三合四勺九抄六撮二圭一粒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七两三钱三分八厘七毫九丝六忽九微六纤八尘

  实徴条编银四千三百二两八钱九分三厘六丝二微五纤三尘三五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九两八分五厘一丝六忽九微四纤二尘三八漠

  实徴军舍土军丁银一千一百九十八两五分七厘七毫一丝九忽六微二纤七二漠

  以上澂江府属共额徴银一万四千三百七十三两八钱七分二厘二毫三丝三忽五微七一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一万三千五百一十四石六斗四升五合五勺五抄二撮九圭二粒八颗九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二两三钱一分七厘二毫三丝三忽五微七一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二千九百五十六两二钱【内除额徴钱三银二千七百四十一两五钱五分五厘存畱坐放外尚有河阳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武定府【和曲元谋禄劝等三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四千六十二顷五分五厘五毫四丝六微二纤四尘一二漠【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四十八顷九十二亩八分三厘九毫六丝三忽九微九纤九尘二八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三千八百七十六顷四亩五分八厘六毫九丝八忽四微七纤八尘六五漠【内成熟地一千五百七十二顷二十一亩三分一厘八毫九丝九忽八纤五尘五七漠外成熟免丈夷地照纳夏税成熟田二千三百三顷八十三亩二分六厘七毫九丝九忽三微九纤三尘八漠外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本折麦四百四十七石九斗三升六合五勺九抄六撮二圭三粒六颗二粟

  实徴夷地照纳夏税折色六钱麦二十八石二斗折徴银一十六两九钱二分

  实徴秋粮本折米二千九百六十九石一斗三升三合六勺七抄五撮二粒五颗三粟

  实徴夷田照纳秋粮折色七钱米三十一石七斗七升折徴银二十二两二钱三分九厘

  实徴条编银四千二百八十三两九钱四厘四毫九丝二忽二微四尘六四漠

  实徴摊丁银一千六百二十五两二钱七分二厘一毫七丝九忽四微九纤二三漠

  明官民田地【三千九百五十一顷五十六亩一分一厘七毫】夏税额徴【四百四十一石三斗二升九合二抄七撮八圭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二百七石一斗九升二合三勺六抄一撮起运本府仓本色六十四石七斗四升存畱各州县仓库本折一百六十九石四斗六合六勺六抄六撮八圭】秋粮额徴【三千二十三石二斗六升七合五勺六抄一撮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八百一十一石一斗九升九合四抄二撮七圭二粒九颗起运本府库折色六百三十石三斗七升起运本府仓本色四十八石存畱各州县仓库本折五百三十三石六斗九升八合五勺一抄二撮二圭七粒一颗】

  附额徴

  实徴学租银三十一两二钱

  实徴祭祀田租银五十二两八钱六分四厘

  实徴学租无耗租谷八十石

  实徴无耗租谷五百六十一石六斗五升七合三勺七抄五撮五圭

  实徴无耗租麦一十一石二斗九升

  实徴古柏庄无耗租谷二百石

  屯赋

  原额田地二百三十二顷六十五亩四分九厘九毫八丝【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云南府属安寜禄丰罗次富民等州县田地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右前后三衞武定所分归州县徴收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田二顷六十六亩四分一厘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田地九十二顷三十九亩七分三厘八毫二丝】

  新增垦复田地一十四顷二十六亩二分一厘八毫【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七十四顷九十五亩一分七厘四毫四丝八忽五微【内改则徴收成熟屯官共地八十九亩八分九厘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三顷六十六亩四分一厘改则徴收成熟屯官并垦复共田七十一顷三十八亩八分七厘四毫四丝八忽五微】

  实徴夏税本色麦五石三斗二升二合三勺八抄六撮九圭

  实徴秋粮本折米五百七十五石二斗四升九合五勺九撮三圭六粒一颗一粟

  实徴秋粮折色米四十五石八升六合六勺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十一两七分一厘六毫五丝

  实徴条编银三百六十两九钱八分一厘四毫四丝一忽七微三纤八三漠

  实徴军舍土军丁银九十二两五钱八分

  以上武定府属共额徴银六千四百九十七两三分二厘七毫六丝三忽四微二纤五尘七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四千八百五十石五斗八升九合五勺四抄三撮二粒二颗六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四千六百六十五两四分九厘七毫六丝三忽四微二纤五尘七

  额设官役俸食银二千四百五十二两一钱六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千八百三十一两九钱八分三厘存畱坐放外尚有该府并元谋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广西府【师宗弥勒二州邱北州同】

  民赋

  原额田地六千三百七十四顷八十七亩三分五厘四毫四丝八忽一微六纤九尘三漠【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开化府属文山县田亩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额外及阿迷州拨归共田地一千五百一十六顷七十三亩七分四厘五丝【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年自首抵补军丁田九十八亩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七千八百五十八顷四十亩四分九厘三毫五丝七忽三微九纤一尘二六漠【内成熟地六千三百八十四顷八十二亩一分二厘一毫三忽二微三纤八尘外成熟免丈夷地照纳夏税原成熟田一千四百五十九顷五十六亩七厘二毫五丝四忽一】

  【微五纤三尘二六漠内除田八十亩拨归开化府文山县外尚该田一千四百五十八顷七十六亩七厘二毫五丝四忽一微五纤三尘二六漠又阿迷州拨归师宗州邱北州同额外田一十四顷八十二亩三分共田一千四百七十三顷五十八亩三分七厘二毫五丝四忽一微五纤三尘二六漠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折色六钱麦一百五十一石一斗六升三合一勺八抄三撮七圭八粒三粟

  实徴秋粮本折米二千九百五十七石二斗四升四合六抄七撮四圭

  实徴秋粮无耗米六十石四斗二升七勺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九斗七升四合一勺五抄三撮四圭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其折徴银七钱七分九厘三毫二丝二忽七微二纤

  实徴条编银二千九百二十三两六钱一分六厘三毫三忽八微五纤一尘三渺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两一钱七分六毫七丝四微五尘七渺四漠

  明官民田地【五千八百四十九顷一亩七分三厘】夏税额徴【一百一十八石二斗四升六合五勺起运布政司库折色六十八石八升六合一勺存畱各州仓库本折色五十石一斗六升四勺】秋粮额徴【三千二百五十六石四斗一升六合六勺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百五十二石起运本府库折色一千八百七十三石三斗七升五合三勺五抄存畱各州仓本色一千二百三十一石四升一合二勺五抄】

  附额徴

  实徴鱼课银一十六两

  实徴者林寨田租银六两

  实徴村寨住戸年纳易银三十八两八钱

  屯赋

  原额田地一百八十六顷六十二亩【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奉裁十八寨所归州徴收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五十八顷九十亩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田地一百二十七顷七十二亩】

  新增垦复田地六十七顷一十八亩六厘五毫【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一百五十三顷二十一亩一分七厘四毫二丝【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五十八顷九十亩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一十七顷九十一亩六分九厘八毫改则徴收成熟屯官田七十六顷三十九亩四分七厘六毫二丝】

  实徴夏税折色六钱麦六斗二升八合八勺四抄七撮五圭二颗

  实徴折色麦五百六十一石四升六合各折不等折徴银二百二十四两二分三厘

  实徴秋粮本折米四百六十二石一斗四升八合三勺六抄三撮四粒六颗

  实徴条编银三百三十三两三钱三毫九丝九忽七微八纤六尘八渺二漠

  实徴军舍丁银一百六十八两一钱三分六忽八微七纤四尘二渺六漠

  附额徴

  实徴地租银九钱

  以上广西府属共额徴银三千七百一十二两七钱一分九厘七毫三忽六微三纤八尘一渺二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三千六百三十一石六斗五合一勺六抄一撮七圭二粒八颗三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二千八百一十五两八钱六分二厘七毫三忽六微三纤八尘一渺二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二千一百三十六两六钱【内除额徴钱三银八百九十六两八钱五分七厘存畱坐放外尚有该府并师宗州邱北州同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广南府【附徴土富州维摩州】

  民赋

  原额夷地六十五顷八亩四分五厘二毫四丝四忽五微四纤三尘七渺五漠【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夷地三顷七十六亩八分七厘六丝五忽三微三纤三尘三渺三漠【内成熟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夷地六十一顷二十八亩四分四厘六毫四丝六忽五微四纤三尘七渺五漠【内成熟夷地三顷九十二亩成熟夷田五十七顷三十六亩四分四厘六毫四丝六忽五微四纤三尘七五漠外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折色六钱麦一石八斗

  实徴秋粮折色米一千四百六十三石七升六合一勺三抄八撮八圭

  实徴地亩银一百六十七两一钱一分七厘四毫六丝四忽五微四纤二尘七二漠

  明官民田地【一百九十一顷五十四亩六分】秋粮额徴【一千五石六斗一升六合零俱存畱本府】

  附额徴

  实徴差发折色米七百一十八石

  实徴新增叅革土知州沈肇干输纳无耗秋粮米一千五百一十四石三升三合六勺三抄二撮五圭三粒二颗二粟

  实徴新增抚幼严氏输纳无耗秋粮米二百九十六石七斗二升七合五勺四抄七撮六圭六粒七颗八粟

  以上广南府共额徴银一百六十七两一钱一分七厘四毫六丝四忽五微四纤二尘七二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三千九百九十三石六斗三升七合三勺一抄九撮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百一十六两九钱八分二厘四毫六丝四忽五微四纤二尘七二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七百二十二两五钱二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五十两一钱三分五厘存畱坐放外尚有不敷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元江府【新平县因逺罗必甸长官司】

  民赋

  原系夷方并无地亩其田土免丈照纳

  原额秋粮本折米七千四十三石八斗二升一合七勺【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普洱府秋粮无耗米一千八十四石外实该秋粮米四千二十九石六斗六合七勺】又新平县拨归原额田地九百四十八顷五十三亩三分一厘七毫七忽三微【二项额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田八十八顷九十三亩六分六毫四丝三忽三微五纤八尘额外夷田六十九段【内成熟夷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夷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三百一十八顷八亩一分一厘九毫六丝四忽四微五纤九尘八八漠【内成熟地四十顷七十亩九分二厘六毫一丝五微二纤六尘二渺二漠成熟田二百七十七顷三十七亩一分九厘三毫五丝三忽九微三纤三尘六六漠外成熟免丈夷田照纳秋粮】

  实徴夏税折色麦四十五石一斗六升一合四勺九抄

  实徴秋粮本折米二千五百九十八石七升八合九勺七抄六撮九圭七粒

  实徴秋粮本色无耗米四千一十石二斗一升五合实徴条编地亩认办银一千一百二十五两五钱七分七厘八毫一丝九微六纤七尘三渺六漠明官民田土【一百八十三顷八十三亩】秋粮额徴【一千九百三十石二斗一升五合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百三十石二斗一升五合存畱本府仓本色一千八百石】附额徴

  实徴花斑竹银八十五两耗银六钱八分

  实徴差发并易银五百三十五两四钱九分五厘二毫三丝五忽

  实徴田钱地讲银四千九百九十三两二钱三分六厘

  实徴浪妈等六寨地租银二百八十五两

  原额丁苴田租银八十两除荒无徴外

  实徴银一十两

  以上元江府共额徴银七千三十四两九钱八分九厘四丝五忽九微六纤七尘三渺六漠共额徴秋粮麦米六千六百五十三石四斗五升五合四勺六抄六撮九圭七粒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五千九百五十四两八钱三分三厘四丝五忽九微六纤七尘三渺六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四百二十六两八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千八十两一钱五分六厘存畱坐放外尚有新平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开化府【文山县】

  民赋

  原额康熙七年奉文将临安府阿迷州蒙自县广西府属师宗州维摩州附本府入额并清丈共田七百五十九顷三十五亩六分二厘五毫【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

  新增额外及拨归田一十六顷四亩四分三厘五毫五丝二忽一微九纤二尘三渺九漠【内成熟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田七百六十八顷四十七亩七分三厘四毫三忽二微九纤二尘三渺九漠【内清丈成熟实田七百五十九顷三十五亩六分二厘五毫新增成熟额外田九顷一十二亩一分九毫三忽二微九纤二尘三渺九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八千三百九十七石八斗五升八合一勺一抄二撮六粒四颗一粟【原额正耗米一万二千八百石四斗五升三合零于康熙三十五年题减额粮四千一百六十石】

  实徴条编银三百三十六两六钱九毫五丝九忽八微六纤三渺五漠

  附额徴

  实徴临安府并阿迷州蒙自县归入差发银六百五十两七钱二分一厘二毫一丝四忽一微三纤五尘

  实徴临安府并蒙自县归入戸口食盐银二十二两七钱五分四厘

  以上开化府属共额徴银一千一十两七分六厘一毫七丝三忽九微九纤五尘三渺五漠共额徴秋粮米八千三百九十七石八斗五升八合一勺一抄二撮六粒四颗一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八百三十九两九钱六分九厘一毫七丝三忽九微九纤五尘三渺五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一百七十五两四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百七十两一钱七厘存畱坐放外尚有文山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镇沅府【恩乐县】

  民赋

  雍正六年设流后清出夷田地七百一顷七十一亩四分七厘

  新增额外田一顷八十六亩【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实在雍正十年成熟田地七百一顷七十一亩四分七厘【内成熟夷地三百一十二顷六十一亩七分一厘成熟夷田三百八十九顷九亩七分六厘】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千六十八石二斗一升二合六勺一抄六撮九圭七粒八颗

  实徴地亩银二百八十八两七钱一分二厘五毫三丝八忽

  实徴条编银一千一百七十五两三分三厘八毫七丝八忽六微七纤五尘八渺

  明额徴【差发银六百五十两】

  以上镇沅府共额徴银一千四百六十三两七钱四分六厘四毫一丝六忽六微七纤五尘八渺共额徴秋粮米一千六十八石二斗一升二合六勺一抄六撮九圭七粒八颗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千二十四两六钱三分二厘四毫一丝六忽六微七纤五尘八渺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四十两五钱六分【内除额徴钱三银四百三十九两一钱二分四厘存畱坐放外尚有该府并所属恩乐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威逺

  民赋

  雍正四年设流后清出夷田三百九十一顷九十七亩一分五厘

  新增额外田七顷四十六亩五分三厘七毫八丝【内成熟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新垦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夷田三百九十九顷三十二亩一分三厘七毫八丝

  实徴秋粮本折米八百二十石二斗六升三合六勺三抄六撮八圭九粒六颗

  实徴条编银六百二十一两四钱一分七厘七毫八丝六忽八微三纤五渺八漠

  实徴新增三圈蛮令等村年纳人丁银三十二两以上威逺同知共额徴银六百五十三两四钱一分七厘七毫八丝六忽八微三纤五渺八漠共额徴秋粮米八百二十石二斗六升三合六勺三抄六撮八圭九粒六颗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四百五十七两三钱九分二厘七毫八丝六忽八微三纤五渺八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六百六十一两四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百九十六两二分五厘存畱坐放外尚有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东川府【会泽县】

  民赋

  雍正四年改隶云南清出田地一千六百三十五顷八十六亩九分八厘三毫五丝【俱经成熟归入实徴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田地并荍粮地共一千六百三十五顷八十六亩九分八厘三毫五丝【内成熟荍粮地九百八顷一十八亩七分九厘五毫八丝成熟地二十二顷八十三亩三分六厘三毫成熟田七百四顷八十四亩八分二厘五毫七丝】

  实徴夏税本色麦三十四石二斗五升四勺三抄实徴秋粮本色米二千一百九十一石九斗六升七合三勺三抄一撮

  实徴荍折银八百六十一两二分四毫三丝九忽六微八纤

  实徴条编银一千一百七十九两八钱九分五厘四毫一丝三忽三微三纤

  附额徴

  实徴文武各衙门归公田九十二顷五十亩四分二厘六毫无耗米一千五百一十五石一升六合四勺

  实徴禄氏养赡归公田五十顷九十九亩九分七厘无耗米八百二十五石六勺八抄

  以上东川府属共额徴银二千四十两九钱一分五厘八毫五丝三忽一纤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四千五百六十六石一一斗三升四合八勺四抄一撮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千四百二十八两六钱四分八毫五丝三忽一纤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九十六两八分【内除额徴钱三银六百一十二两二钱七分五厘存畱坐放外尚有会泽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昭通府【恩安镇雄永善等三州县大闗同知鲁甸通判】

  民赋

  雍正七年改隶云南清出田地三千二百九十一顷八十九亩二分二厘六毫九丝四忽四微【内西妈基等处田地六顷一亩一分改归四川屏山县】又四川屏山县改归永善县田地九十四顷九分四厘【二项额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田地二千六百九十三顷六十六亩二分三厘六毫九丝四忽四微【原清出成熟地五百二十二顷五十七亩三分四厘四毫内除西妈基等处民地四顷一十六亩改归四川屏山县外实该地五百一十八顷四十一亩三分四厘四毫新增四川屏山县割归永善县副官村民地六顷四十四亩五分五厘二共地五百二十四顷八十五亩八分九厘四毫夷地一千二百八十顷九十三亩六厘原清出成熟田八百一十二顷七亩五分九厘二毫九丝四忽四微内除西妈基等处民田一顷八十五亩一分改归四川屏山县外实该田八百一十顷二十二亩四分九厘二毫九丝四忽四微新增四川屏山县割归永善县副官村民田七十七顷六十四亩七分九厘二共田八百八十七顷八十七亩二分八厘二毫九丝四忽四微】

  实徴夏税本色荍八百五十九石四斗七升五合八勺四抄八撮

  实徴麦荍折银一百三十二两四钱一分三厘实徴秋粮本色米三百五十五石一斗四升五合二勺五抄二撮

  实徴秋粮本色无耗米四千六十二石九升五合五勺一抄五撮四圭四粒

  实徴四川屏山县改归丁条粮银二百四十七两九钱六厘五毫一丝三忽三微四纤四尘三渺五漠

  实徴条编银一千五百七十二两二钱七分九厘七毫八忽五微七纤六尘

  以上昭通府属共额徴银一千九百五十二两五钱九分九厘二毫二丝一忽九微二纤三渺五漠共额徴夏税秋粮米荍五千二百七十六石七斗一升六合六勺一抄五撮四圭四粒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千三百六十六两八钱一分九厘二毫二丝一忽九微二纤三渺五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三千五百九十六两九钱一分四厘【内除额徴钱三银五百八十五两七钱八分存畱坐放外尚有鲁甸通判及恩安镇雄永善等州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普洱府【攸乐同知思茅通判】

  民赋

  雍正七年设府后清出田地一千三百四十四顷二千四亩五分八厘二毫八丝【俱经成熟归入实徴数内】

  新增雍正八年开垦额外田地六十二顷六亩三分九厘九毫【已经限满科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夷田地一千四百六顷三十亩九分八厘一毫八丝【内成熟夷地六十一顷五十一亩九分三毫成熟夷田一千三百四十四顷七十九亩七厘八毫八丝】

  实徴秋粮折色八钱米二千六百九十五石一斗九升六合八勺九抄四撮一粒六颗

  实徴地亩银五十五两四钱二分八厘一毫六丝实徴条编银二千四十一两八钱三分五厘三毫四丝八忽五微五纤九尘三渺二漠

  以上普洱府属共额徴银二千九十七两二钱六分三厘五毫八忽五微五纤九尘三渺二漠共额徴秋粮米二千六百九十五石一斗九升六合八勺九抄四撮一粒六颗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千四百六十八两八分四厘五毫八忽五微五纤九尘三渺二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三百一十一两【内除额徴钱三银六百二十九两一钱七分九厘存畱坐放外尚有该府并攸乐同知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大理府【太和赵州云南邓川浪穹賔川云龙等七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一万一千八百八十四顷四十二亩八分七厘三毫六丝一忽二微九纤三尘六渺二漠【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永北府田地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三百七十九顷一十亩六厘五毫四丝一忽四微二纤三尘一渺九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二顷二分五厘五毫八丝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九千六百三十九顷六十四亩七分九厘二毫九丝三忽八微三纤八尘七渺三漠【内成熟地四千九百五十三顷八十五亩七分三厘四毫六丝三忽二微五纤四尘四渺成熟田四千六百八十五顷七十九亩五厘八毫三丝五微八纤四尘三渺三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八千九百七十六石五斗七升七合五勺七抄四撮一圭四粒一颗九粟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二斗二升二合六勺一抄五撮九圭七粒二颗七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钱七分八厘九丝二忽七微七纤八尘一渺六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万五千四百二石九斗六升一合五勺八抄五撮八圭八粒二颗八粟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三石五斗三升六勺八抄五撮八粒八颗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两八钱二分四厘五毫四丝八忽七纤四渺

  实徴条编银一万二千八十九两八钱二分九厘六毫九丝三忽四微五纤八尘六五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两九钱八分二厘一毫一丝四忽八微二纤三尘二八漠

  实徴摊丁银五千八十三两八钱三分六毫一丝四忽四微五纤六尘七八漠

  明官民田地【九千七百五十六顷六十亩八分九厘九毫九丝五忽三微】夏税额徴【九千一百九十八石七合九勺五抄七撮四粒起运布政司折色六千九百五十六石四斗一升三合七勺四抄二圭五粒起运本府折色三百一十四石二斗八升六合六勺六抄六圭存畱州县本折一千九百二十七石三斗七合五勺五抄九粒】秋粮额徴【一万六千五百三十四石五斗二升四合一勺二抄六撮五圭起运布政司折色九千七百二十二石四斗三升八合七勺六抄三撮二粒八颗起运本府本折一千七百四十三石三斗四升一合七勺四抄七撮六圭存畱州县本折色五千六十八石七斗四升三合六勺一抄六圭七粒二颗】北胜州官民田地【一千六百一十八顷七十七亩二分五厘五毫】夏税额徴【一千六十七石二斗二升五合零】秋粮额徴【一千五百四十五石九斗一升四合零】附额徴

  实徴观场田租银四十四两二钱五分二厘

  实徴街税地租银三两五钱

  实徴河泊所鱼课折色米银四百五十八两九钱四分九厘七毫五丝

  实徴鱼课折色钞银八十二两一钱九分九厘二毫五丝

  实徴差发棉绸银三十一两七钱五分五厘二毫实徴石磺厰课银八两

  实徴站丁认办银一百六十二两四分一厘八毫五丝

  屯赋

  原额田地二千五百一顷二十五亩八分五厘二毫二丝五忽五微五纤九尘四渺【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永北府田地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大理景东洱海大罗澜沧五衞分归并州县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荍粮田地二百二十六顷七十六亩二分六厘七毫八丝五忽四微四纤一尘三渺八漠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公种公様荍粮官租等田地一千八百四十八顷九十六亩四分七厘九毫四丝一微一纤八尘三漠】

  新增垦复田地三百七十二顷六十四亩六分六丝五忽六微五纤五尘二渺七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年六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二十九顷五十八亩五分一厘九毫一丝五忽一微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一千四百七十五顷七十二亩九分四厘八毫四丝八忽六纤八渺二漠【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荍粮地九十九顷五十四亩五分四厘九毫四丝六忽二微四纤一尘三渺八漠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二百九十一顷七十七亩四分四毫二丝三忽七微五纤八尘六渺二漠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一百二十七顷二十一亩七分一厘八毫三丝九忽二微改则徴收成熟屯马马料官租公种公様并垦复共田九百五十七顷一十九亩二分七厘六毫三丝八忽八微六纤八渺三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千四百六石四升六合八抄八撮二圭二粒九颗二粟

  实徴本色蚕豆四十八石八斗三升四合八勺六抄三撮一圭五粒七颗二粟

  实徴折色麦一千六百六十八石九斗四升九合一勺一抄二撮五圭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五百五十八两六钱四分二厘四毫六忽一微二纤七尘

  实徴折色荍四十二石五斗三升六合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十两二钱七分六厘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一十八石一斗九升一合四勺六抄八撮一圭八粒二颗一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十四两五钱五分三厘一毫七丝四忽五微四纎五尘六渺八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六千三百七十二石五斗四升五合二勺七抄五撮九圭七粒八颗九粟

  实徴秋粮本色谷三百一十三石三斗五升二合七勺六抄三撮八圭一颗七粟

  实徴秋粮折色米三千二百六十一石七斗九合五勺九抄一撮五圭二粒二颗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千六十六两九钱二分一厘六毫九丝二忽六纤六尘六渺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六十一石九斗七升七合九勺八抄六撮六圭二粒四颗二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四十九两五钱八分二厘三毫八丝六忽二微九纤九尘三渺六漠

  实徴条编银四千九百六十九两八钱一分七厘九毫八丝七忽八微六纤五尘八渺二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四十八两三钱六分五厘七毫六丝二忽七微三纎三尘八渺八漠

  实徴军舍丁银一千四百八十二两一分三厘八毫一丝七忽七微四纤九尘二渺四漠

  附额徴

  实徴草场银五十七两五钱七厘

  以上大理府属共额徴银二万六千二百二十七两一分三厘四毫四丝三忽九微七纤四尘八渺五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豆三万二千五百二十石三斗一升八合一勺五抄一撮一圭九粒一颗七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二万二千八十三两二钱四分四毫四丝三忽九微七纤四尘八渺五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五千二百二十二两八钱八分【内除额徴钱三银四千一百四十三两七钱七分三厘存畱坐放外尚有太和云龙二州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楚雄府【楚雄镇南南安定逺广通等五州县并嘉州判】

  民赋

  原额田地五千五百八十三顷七亩二分三厘二毫五丝九忽二微八纤一尘二渺六漠【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将定边县田地改拨防化府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一百一十九顷二亩八分一厘一毫二丝九忽一纤一尘九渺四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五年自首抵补军丁田三顷五分三厘七毫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五千二百八十七顷七十三亩八分六厘九毫一丝八忽一微五纤七尘六渺七漠【内成熟地一千七百五十二顷三十六亩五分六厘一毫六丝一忽一微三纤八尘六渺八漠成熟田三千五百三十五顷三十七亩三分七毫五丝七忽一纤八尘九渺九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千八百四石七斗九合一勺二抄六撮三圭九粒二颗一粟

  实徴秋粮本折米七千四十六石六斗九升四合六勺三抄二撮三圭一粒五颗九粟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三石七斗一升八合九勺七抄一撮六粒三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两九钱七分五厘一毫七丝六忽八微五纤八渺

  实徴条编银八千六百四十五两九钱九厘一毫六丝八忽八微二纤六尘一渺四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二两九钱五分八厘八毫六丝七忽五微三纤七尘九渺二漠

  实徴摊丁银三千二十一两一钱二厘六毫三丝六忽一防四纤三尘四渺一漠

  明官民田地【五千四百七十一顷一十四亩八分八厘七毫五丝四忽八微】夏税额徴【一千八百六十六石八斗二升六勺四抄九撮一圭二粒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二百七十八石一斗四升五勺三抄五圭四粒起运本府库折色四百八十八石六斗三升七合四勺本折共一千一百石五升二合七勺一抄八撮五圭八粒】秋粮额徴【七千二百二十三石一斗四升五合八勺六抄二圭六粒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二千九百八十五石六斗七升七合六勺一抄九撮六圭七粒起运本府库折色三百一十四石八斗六升二合三勺一抄四撮三圭起运本府仓本色七百一十三石四斗一升三合七勺八抄存畱各州县仓库本折共三千二百九石一斗九升一合一勺四抄六撮二圭九粒】

  附额徴

  实徴鱼课银三两二钱

  实徴差发米银九十六两六钱八分二厘五

  毫

  实徴永盛厰课银一百六十八两六钱【遇闰加银一十四两五分】实徴商税银三十六两五钱【遇闰加银三两二钱一分】

  地租银五两八钱二分全荒无徴

  南安州麦租银二十两五钱全荒无徴

  屯赋

  原额田地一千四十三顷九十一亩九分四丝【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姚安府田地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奉裁楚雄卫定远所分归并州县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马料田共二十一顷三十六亩二分五厘一毫二丝八忽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公种马料等田地八百九十九顷七十七亩三分一厘七毫五丝二忽】

  新增垦复田地六十顷三十九亩四分一厘六毫九忽二微五纤【内城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五两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一顷一十五亩九分八厘一毫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七百八十七顷二十二亩五分三厘一毫五忽七微五纤【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一十四顷九十九亩五分八厘四毫二丝八忽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一百四十四顷九十五亩四分三厘三毫五丝八忽三纤照旧徴收成熟马料田六顷三十六亩六分六厘七毫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公种并垦复共田六百二十顷九十亩八分四厘六毫一丝九忽七微二纤】

  实徴夏税本折麦八百三十八石七斗五合三勺八抄七撮三圭九粒五颗九粟

  实徴夏税折色麦一百八十八石八斗九合三抄一撮五圭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九十三两六钱八分五厘六毫五丝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三斗三升三合二勺四抄三撮二圭五粒七颗一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钱六分六厘五毫九丝四忽六微五尘六渺八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四千八百六十二石八斗九升二合九勺五抄七撮二圭七粒七颗八粟

  实徴秋粮本色谷八十一石一斗七升四合一勺八撮一颗

  实徴秋粮折色一钱谷一百八十八石折徴银一十八两八钱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石六斗一合五勺六撮八圭三粒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两二钱八分一厘二毫五忽四微六纤四尘

  实徴条编银三千六百九十三两四钱三分七厘五毫五丝三忽六微九纤五尘二渺七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两六钱一分六厘五毫四丝五忽一纤九尘一渺六漠

  实徴军丁银七百六十八两一钱八分一厘六毫一丝五微二纤二尘四渺四漠

  附额徴

  实徴草场地租银一百一十两七分三厘四毫以上楚雄府属共额徴银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两二钱七分九毫八忽六微六纤四尘八渺二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一万四千六百三十四石一斗七升六合二勺一抄一撮三圭八粒二颗七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万三千四百一十四两五钱六厘九毫八忽六微六纤四尘八渺二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三千五百九十一两二钱四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三千二百五十两七钱六分四厘存畱坐放外尚有南安州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姚安府【姚州大姚二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二千九十顷八十四亩四分九厘八毫六微五纤七尘二渺八漠【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一百五十七顷七十四亩一分四厘六毫六丝五忽八微九纤四尘五渺七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六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四顷七十三亩三分五厘三毫七丝四忽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二千八十九顷七十六亩三分六厘七毫八丝二忽七微八纤三尘三渺【内成熟地九百八十五顷三十二亩五分九厘七毫八丝二忽七纤二尘五渺一漠成熟田一千一百四顷四十三亩七分七厘七微一纤七渺九漠】

  实徴夏税折色六钱麦一千六百二十四石七斗七升三合三勺七抄八撮九圭七粒五颗二粟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二石三斗三升八合九勺七抄七圭六粒四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两八钱七分一厘一毫七丝六忽六微八尘三渺二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二千四十七石六斗八升四合七勺四撮三圭四粒七颗一粟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石五斗五升二合三勺一抄八撮四圭三粒七颗四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两二钱四分一厘八毫五丝四忽六微四纤九尘九渺二漠

  实徴条编银三千四百八十五两三钱一厘八丝七忽六微九纤八尘三渺七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五两一钱九分九厘八毫二丝六忽四微二纤六尘四渺

  实徴摊丁银一千九十七两七钱六分七厘九毫二丝九纤三尘二渺七漠

  明官民田地【一千一百二顷五亩五厘二毫三忽】夏税额徴【一千五百六十六石九斗一升三合二勺七抄一撮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一百三十七石九斗二升一合九勺三抄一撮存畱各州县仓折色四百五十八石九斗九升一合三勺四抄】秋粮额徴【二千四十二石九斗二升六合三勺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一石六斗一升六合一勺五抄一撮一圭四粒五颗存畱各州县仓本折米一千四十一石三斗一升一勺四抄二撮八圭五粒】附额徴

  实徴差发银四百四十六两二钱七分二厘二毫七丝一忽六微五尘

  实徴海湖无耗租谷三百八十四石六合

  实徴戸口食盐银七十八两四钱六厘

  实徴抵补军丁谷折银三十四两三钱

  地租银二十七两三钱四分全荒无徴

  屯赋

  原额田地七百一十九顷四十亩四分二厘四毫五丝二忽【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又楚雄府拨归原额田地一百二十二顷七十八亩三分三厘一毫六丝【二项额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姚安中屯定逺三所分归并州县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田地二十二顷一十一亩六分七厘一毫四丝三忽四微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等田地八百二十顷七亩八厘四毫六丝八忽六微】

  新增垦复田地一百四顷三十六亩四分九厘八毫五丝【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六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一十五顷八亩九分四厘七毫九丝二忽六微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五百八十顷三十三亩二分八厘九毫八丝七忽五微五纤九尘六渺五漠【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一十八顷五十八亩三分五毫五丝二忽四微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一百二十三顷九十七亩七厘二毫七忽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三顷五十三亩三分六厘五毫九丝一忽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并垦复共田四百三十四顷二十四亩五分四厘六毫三丝七忽一微五纤九尘六渺五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七百三十三石五斗八升二合八勺六抄九撮二圭六粒四颗七粟

  实徴夏税折色五钱麦二百一十石七斗二升六合四勺四抄折徴银一百五两三钱六分三厘二毫二丝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六石六斗八升三合一勺九抄二撮一圭二粒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五两三钱四分六厘五毫五丝三忽六微九纤六尘

  实徴秋粮本折米三千三百七石六斗八升三合五勺六抄一撮三圭三颗六粟

  实徴秋粮本色谷一百二十九石四斗三升五合九勺七抄四撮七圭八粒九颗一粟

  实徴秋粮折色米七十石二斗四升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二十一两五钱九分四毫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十九石五斗一升九合二勺六抄一撮八圭七粒二颗六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十五两六钱一分五厘四毫九忽四微九纤八尘八漠

  实徴条编银二千六百二十六两九钱五分八厘三毫四丝六忽一微三纤六尘四渺九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三十一两一钱六厘八毫一丝五忽五微八纤五尘七渺三漠

  实徴军舍丁银五百五十八两八钱四分八厘三毫六丝三忽四微三纤五尘五渺五漠

  附额徴

  实徴草场地租银五十四两二钱四分二厘九毫原额商税银九十六两全荒无徴

  以上姚安府属共额徴银八千五百六十九两四钱三分二厘一毫四丝五忽五微三纤三尘一渺三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八千二百二十七石一斗六升六合四勺八抄八撮六圭七粒九颗七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六千九百九十五两七钱八分四厘一毫四丝五忽五微三纤三尘一渺三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七百二十两六钱【内除额徴钱三银一千五百七十三两六钱四分八厘存畱坐放外尚有不敷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永昌府【保山永平腾越三州县】

  民赋

  原额田地二千四百九十二顷二十四亩七分二厘四毫一丝一忽一微五纤三尘八渺五漠【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二百五十一顷二十二亩三分八厘八毫五丝三微【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一千八百三十四顷二十三亩一分一厘四毫一丝一忽一微四纤四尘四渺七漠【内成熟地三十九顷二十七亩二分七厘三毫三丝二忽四微五渺一漠成熟不分等则地三十一顷五十六亩八厘八毫九丝四忽四纤七尘七渺成熟田一千七百】

  【六十三顷三十九亩七分五厘一毫八丝四忽六微九纤六尘二渺六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百九十二石三斗八升三合九勺九抄九撮八圭九粒二颗二粟

  实徴凤溪施甸长官司枯明二寨夏税折色六钱麦一百一石二斗五升四合一勺六抄

  实徴秋粮本折米五千六百八十九石九斗八升三合八勺八抄九撮二粒六颗三粟

  实徴凤溪施甸长官司耿马土司枯明二寨秋粮折色七钱米七百五石七斗九升二合六勺七抄

  实徴条编银四千七百四十二两三钱七分六毫一丝九忽三微一纤一尘九渺七漠

  实徴摊丁银一千八十六两八钱九分一厘六毫九丝八忽八纤二渺七漠

  明官民田地【二千三百五十六顷六十八亩七分一厘零】夏税额徴【五百五十九石一斗二升三合三抄二撮八圭起运本府库折色麦一百七石四斗二升六合存畱各州县仓本折四百五十一石六斗九升七合三抄二撮八圭】秋粮额徴【七千九百七十六石五斗三升五合一勺八抄二撮九圭七粒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三千四百五十六石五斗三升六合九勺九抄七圭二粒二颗起运本府库折色一千八十九石七斗一升三合五勺八抄二撮八圭五粒七颗起运本府仓本色一千七百八石一斗七合四勺三抄七圭五粒存畱各州县仓库本折一千七百二十二石一斗七升七合一勺七抄一撮八圭九粒一颗籽粒银四百七十六两八钱俱存畱府库】

  附额徴

  实徴观场田租银七两五分八厘

  实徴新增天成等各甸寨土司折色地亩银二百八十二两四钱二分九厘六毫一丝一忽六微六纤九尘二渺五漠

  实徴差发银七百五十九两三钱四厘二毫

  实徴鱼课鱼钞米银六十八两五分【遇闰加银三两六钱五分】实徴均徭籽粒丁差铺陈水利灰窰山租共银一百八十二两九分

  实徴腾冲龙川江驿站银五百五十两七钱

  实徴地租籽粒馆客站赤银七百九十两五钱九分八厘

  打牛坪租谷银四两金荒无徴

  武侯祠租谷一十四石全荒无徴

  实徴新増自首额外差发银一百九十八两五钱一分

  屯赋

  原额田地一千六百四顷三十五亩二分二厘一毫一丝四忽【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康熙七年及二十六年奉裁永昌腾冲二衞并永平御分归并州县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官马料様田共田地五十六顷八十三亩四分八厘七毫六丝改照河】

  【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様田共田地一千五百四十七顷五十一亩七分三厘三毫五丝四忽】

  新增垦复田地二百六十九顷二十六亩四分八厘四毫四丝【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年六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六十七亩七分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五百七顷二十四亩二分七厘三毫五丝【内照旧徴收成熟田地一十四顷九十六亩二分二厘四毫一丝改则徴收成熟屯地一十一顷一十四亩八分一厘五毫四丝照旧徴收成熟屯田様田马料共田四十一顷八十七亩二分六厘三毫五丝改则徴收成熟屯官公样马料并垦复共田四百三十九顷二十五亩九分七厘五丝】

  实徴夏税本折麦四十一石四斗二升二合五勺六抄三撮八圭

  实徴夏税折色五钱麦一百五十石四斗七升五合七勺折徴银七十五两二钱三分七厘八毫五丝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二石三斗六升二合五勺九抄一撮九圭二粒八颗六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两八钱九分七丝三忽五微四纤二尘八渺八漠

  实徴秋粮本折米三千六百二十三石九升三合三勺八抄五撮三圭四粒五颗

  实徴秋粮本色谷一百石四斗九升九合七勺五抄九撮九圭九粒

  实徴本色豆一石一斗五升九合二勺八抄五撮六圭一粒

  实徴秋粮折色米二百九十六石七斗九升二勺九抄五撮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百三十二两六钱五分一厘五毫八丝二忽

  实徴秋粮折色二钱五分谷三十一石三斗八合折徴银七两八钱二分七厘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十六石二斗七升三合二勺三抄九撮六圭五粒四颗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十三两一分八厘五毫九丝一忽七微二纤三尘二渺

  实徴条编银二千二百一十一两三钱七厘七毫二丝五忽八微六纤九尘一渺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十两七钱八厘九毫六微八纤一尘二渺一漠

  实徴军舍丁银一千五十一两九钱二分二厘四毫三丝四忽五纤二尘七渺一漠

  附额徴

  原额草场地租银二百八十二两三钱六分二厘九毫四丝【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徴草场地租银一百一十六两八钱三分八厘二毫三丝三忽

  以上永昌府属共额徴银一万二千二百八十九两四钱四厘五毫一丝九忽九微三纤二尘五渺九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豆一万四百五十五石五斗八升九合七勺一抄三撮六圭六粒三颗五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万三百六十一两三钱五分九厘五毫一丝九忽九微三纤五渺九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二千七百八十二两二钱四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千九百二十八两四分五厘存畱坐放外尚有保山永平二县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拨贮

  鹤庆府【剑川州维西通判中甸州判】

  民赋

  原额田地二千九百七十七顷九十八亩七分九厘四毫九丝八忽二微三纤一尘【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除拨归永北府田地外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田地八顷九十六亩三分七厘六毫九丝七忽【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二千八百三十九顷七十九亩一分四厘二毫二丝八忽二微三纤一尘【内成熟地一千七百七十顷六十亩二分三毫四丝三忽九微九纤成熟田一千六十九顷一十八亩九分三厘八毫八丝四忽二微四纤一尘】

  实徴夏税本折麦三千三百一十七石九斗六升七合七勺四抄七撮九圭一颗八粟

  实徴秋粮本折米三千九百二十八石六斗五升三合八勺八撮五圭二粒一颗

  实徴条编银三千二百七十五两三分五厘四毫六丝五忽三微五纤四尘八渺八漠

  实徴摊丁银一千四百四十七两一钱七分一厘四毫九丝二忽九微三纤五尘五渺五漠

  明官民田地【三千二十九顷五十七亩五分五厘】夏税额徴【三千三百七十六石四斗三升四合二勺三抄四圭起运布政司库折色共二千七百五十九石二斗八升五合九勺一抄四圭存畱本府州仓本色六百一十七石一斗四升八合三勺二抄】秋粮额徴【三千九百九十二石三升八合五勺三抄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五百八十五石六斗六升五合三勺八抄二撮七圭存畱本府州仓本折二千四百六石三斗七升三合一勺四抄七撮三圭】

  附额徴

  实徴差发银一百五十八两七钱六分

  实徴差发折色七钱米二百八十三石八斗一升五合折徴银一百九十八两六钱七分五毫

  实徴鱼课麦米银一百七十八两七钱四分【春夏遇闰麦折加银一十三两二钱四分秋冬遇闰米折加银一十六两五钱五分】

  实徴鱼课银一十六两六钱四分三厘

  实徴在城观音山二驿站丁银五百五十九两五钱四分

  实徴新增维西中甸青稞一千四百一十四石四斗一合九勺五抄五撮

  实徴新增中甸秋米二百一十七石六斗五升九合七勺四抄二撮五圭

  实徴新增中甸小米五石二升二合二勺

  实徴新增维西小麦一十二石一斗二合六勺九抄七撮八圭二粒一颗二粟

  实徴新增维西中甸大麦一百一十九石九斗九升八合二勺五抄

  实徴新增中甸荍一十三石四斗一合九勺五抄实徴新增维西杂粮二百三石九斗九升九合二勺实徴新增维西中甸贡赋差发银一千六百二两九钱三分六厘四毫

  实徴新增中甸税课银八两九钱六分六厘

  实徴新增维西杂粮折银三两三钱

  屯赋

  原额田地三百二十二顷四十六亩八分三厘二毫【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奉裁鹤庆御归府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公田地共三百二十二顷四十六亩八分三厘二毫】

  新增垦复田地五十四顷九十二亩四分七厘【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二百一十九顷二十六亩四厘六毫【内改则徴收成熟并垦复共地一百一十四顷八十七亩九分一厘五毫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公田并垦复共田一百四顷三十八亩一分三厘一毫】

  实徴夏税本折麦六百七十八石八斗四升一合七勺七抄二撮一圭五粒

  实徴秋粮本折米八百二十六石一斗三升四合四勺三粒

  实徴秋粮本色谷二十二石六斗二升三合五勺四抄一圭

  实徴条编银九百六十九两五钱四分二厘八毫二丝四忽九微一纤七尘九渺四漠

  实徴军舍丁银二百八十七两八钱

  以上鹤庆府属共额徴银八千七百七两一钱五厘六毫八丝三忽二微八尘三渺七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青稞麦米谷荍杂粮一万七百六十石八斗七合二勺六抄四撮二粒四颗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七千一百一十两八分一厘六毫八丝三忽二微八尘三渺七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六百三十两八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千五百九十七两二分四厘存畱坐放外尚有剑川州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顺宁府【云州】

  民赋

  原额田地二千一百五顷八十八亩三分九厘五毫三丝七忽五微五纤六尘六渺七漠【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一百一十七顷二十一亩六分一毫七丝九忽七微【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二千一百一十九顷四十七亩二分一厘六毫三丝五忽四微八纤三尘二渺九漠【内成熟地一千一百九顷六十五亩六厘八毫二丝八忽三微六纤八尘六渺成熟田四厘八毫七忽】一【千九顷八十二亩一分微一纤四尘六渺九漠】

  实徴夏税折色麦一千八百四十六石九斗七升四合六勺四抄八撮六圭一粒一颗六粟

  实徴秋粮本折米三千八十八石六斗六合三勺一抄八撮八圭一粒二颗九粟

  实徴条编银二千三百九十四两二钱一分七毫一丝二忽五微九纤四尘七渺七漠

  实徴摊丁银九百八十八两八钱四分六厘三毫一丝四忽八微五纤五尘三渺一漠

  明官民田地【本府系新设万厯三十三年内丈量共田地一千三百八十八顷一十八亩一分四厘四毫】夏税额徴【一千七百九石四斗八升一合一勺四抄九圭六粒七颗起运布政司库折色四十九石三升九合三勺八抄六撮五圭六粒存畱本府州库折色一千】

  【六百六十石四斗四升一合七勺五抄四撮四圭七颗】秋粮额徴【二千九百六十石一斗三升三合八勺六抄八撮七圭四粒四颗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五百二十石九斗二升七合六勺二抄四撮四圭五粒四颗存畱本府州本折一千四百三十九石二斗六合二勺四抄四撮二圭九粒外带徴起运永昌库施甸长官司米一百石四斗五升七合一勺】

  以上顺宁府属共额徴银三千三百八十三两五分七厘二丝七忽四微五纤八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四千九百三十五石五斗八升九勺六抄七撮四圭二粒四颗五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二千三百六十八两一钱四分二丝七忽四微五纤八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一千三百四十五两五钱六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一千一十四两九钱一分七厘存畱坐放外尚有该府并云州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各夷府州宣抚宣慰长官司原额认办差发金一十六两六钱七分差发银三千一百七十两内孟艮府金一十六两六钱七分千崖宣抚司银五十两南甸宣抚司银五十两木邦宣慰司银一千四百两陇川宣慰司银一百七十两孟定府银六百两孟养宣慰司银七百五十两纽兀长官司银四十两猛缅长官司银五十两浪沧衞浪蕖州银六十两以上十项久已】

  【无徴存以备考】

  永北府【永宁土府】

  民赋

  原额田地一千六百六十顷七十八亩二分八厘三毫七丝二忽七微二纤一尘一渺七漠【系北胜州顺州裁并及邓川州拨归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田地五十三顷六亩九分七丝一忽六微四纤一尘四渺五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十年自首抵补军丁田一十一顷六十五亩三分五厘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一千五百二十二顷四十一亩五分四厘八毫五丝七忽六微七纤六尘八渺二漠【内成熟地九百七顷六十三亩三分五厘五毫三丝九忽二徴九纤一漠成熟田六百一十四顷七十八亩一分九厘三毫一丝八忽三微八纤六尘八渺一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千五十六石九斗七合八勺二抄七撮九圭七粒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千四百六十五石八斗六升七合四勺三抄五撮三圭一颗七粟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三十四石二斗八合八勺四抄九撮二圭五粒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十七两三钱六分七厘七丝九忽四微

  实徴条编银一千六百五十九两六钱三分六毫六丝二微九尘三渺三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十七两九分四厘八毫九丝二忽六微四纤四尘六渺八漠

  实徴摊丁银七百三十八两八钱七分二厘三丝八微三纤三尘六渺四漠

  附额徴

  实徴鱼课米三十五石五斗每石折银五钱共折银一十七两七钱五分

  实徴差发马五匹每匹折银七两共折银三十五两实徴差发米折麦七十八石七斗五升每石折银二两共折银一百五十七两五钱

  实徴鱼课银二十七两三钱【遇闰加银二两二钱七分五厘】

  屯赋

  原额田地四百二十二顷一十三亩六分五厘五毫【系康熙三十年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二十六年奉裁澜沧衞归北胜州继改永北府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荍粮共田地一十九顷七十一亩九分四厘一毫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公种等田地四百二顷四十一亩七分一厘四毫】

  新增垦复田地一百三十四顷八十亩九分三毫【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十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七十三顷七亩七分五厘八毫二丝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二百二十二顷三十四亩二分五厘七毫【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荍粮地九顷一十九亩三分六厘五毫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并垦复共地一十七顷八十五亩一分八厘七毫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一】

  【十顷五十二亩五分七厘六毫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公种并垦复共田一百八十四顷七十七亩一分二厘九毫】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百二十五石六斗九升八合一勺九抄二撮七圭七粒

  实徴折色麦八十三石八斗五升六勺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二十三两八分九厘九毫二丝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一十二石一升三合六抄九撮八圭八颗六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九两六钱一分四毫五丝五忽八微四纤六尘八渺八漠

  实徴折色三钱荍一十三石一斗五升折徴银三两九钱四分五厘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千二百九十九石八斗五升八合三勺七抄八撮一圭二粒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一百八十八石三升七合三勺九抄一撮九圭四粒一颗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一百五十两四钱二分九厘九毫一丝三忽五微五纤二尘八渺

  实徴秋粮本色谷七十八石七斗三升九合二勺八抄九圭

  实徴秋粮折色米三百八石五斗三升二合三勺六抄八撮一圭六粒六颗七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六十五两五钱六分八厘五毫四丝六微

  实徴条编银九百一两二厘六毫三丝八忽七微九纤八尘九渺三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百二两三钱七分七毫六丝三忽六微八纤八尘二漠

  实徴军舍丁银二百二十八两九钱八分六厘八毫九丝四忽八微六纤七尘六渺二漠

  以上永北府共额徴银四千一百六十五两五钱一分八厘七毫九丝四微四纤一尘九渺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四千二十七石七升一合一勺一抄五撮六粒一颗七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三千三百五十三两五钱五分四厘七毫九丝四微四纤一尘九渺

  额设官役俸食银八百九十二两五钱二分【内除额徴钱三银八百一十一两九钱六分四厘存畱坐放外尚有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聴粮储道拨贮

  丽江府

  民赋

  雍正元年改流后清出田地七百九十顷八十九亩新增额外共田地五百二十九顷七亩【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田地一千三百一十八顷五十七亩【内成熟地一千七十顷一十二亩五分成熟田二百四十八顷四十四亩五分】

  实徴秋粮本色米五百八十石三斗九升七合四勺折徴银四百一十八两四钱六分六厘五毫二丝五忽四微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千五百二十六石九升九合八勺五抄

  实徴条编银一千六十三两八钱八分七厘五毫明官民田地【三百一十七顷八十三亩九分】夏税额徴【一千六百三十九石五斗六升六合六勺起运布政司库折色八百三十九石五斗六升六合六勺存畱本府本折共八百石】秋粮额徴【七百七十四石一斗三升六合俱起运布政司万厯四十七年内新附降夷认纳大麦二千二百梆该二十二石畱给守寨兵夫】

  附额徴

  实徴新增夷丁二千三百四十四丁每丁编银六分六厘共银一百五十四两七钱四厘

  以上丽江府共额徴银一千二百一十八两五钱九分一厘五毫共额徴夏税秋粮麦折米二千一百六石四斗九升七合二勺五抄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八百五十三两一分四厘五毫

  额设官役俸食银五百九十四两五钱二分【内除额徴钱三银三百六十五两五钱七分七厘存畱坐放外尚有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防化府

  民赋

  原额田地二千五百九十一顷六十九亩九分七厘七毫五丝四忽八微五纤六尘【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又新裁定边县归并原额田地三百二十顷七十亩一分一厘九毫八丝三微四纤三尘六渺三漠【二项额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及额外田地四百一顷九十亩三分八厘八毫八丝二忽三微六纤二漠【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沐田地二千六百一十五顷五十亩四分六厘一毫九丝四忽三微一纤五尘三渺二漠【内成熟地一千二百五十四顷四十九亩九分七厘六毫一丝二忽六微六渺六漠又定边县拨归民地一百二十九顷四十六亩四分六厘九毫九忽二微一纤二尘共地一千三百八十三顷九十六亩四分四厘五毫二丝一忽八微一纤二尘六渺六漠成熟田一千三十三顷七亩三分八厘六毫一忽三微七纤一尘三漠又定边县拨归民田一百九十八顷四十六亩六分三厘七丝一忽一微三纤一尘六渺三漠共田一千二百三十一顷五十四亩一厘六毫七丝二忽五微二尘六渺六漠】

  实徴夏税本折麦一千八百四十九石一斗一升六合二勺一抄五撮八圭七粒六颗二粟

  实徴秋粮本折米二千九百二十九石五斗八升一合八抄四撮二圭一粒九颗

  实徴条编银二千六百八十三两三钱九分七厘八毫九丝六忽九微四纤九尘一渺三漠

  实徴摊丁银一千三百八十一两三钱三分一厘一丝九忽二微八纤九渺六漠

  明官民田地【二千五百八十一顷六十五亩六分四厘九丝六忽】夏税额徴【一千九百四十四石九斗九升七合三勺三抄六撮一圭二粒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四百五十六石七斗六升一合二抄五撮四圭四粒存畱本府仓本折四百八十八石二斗三升六合三勺一抄六圭八粒】秋粮额徴【二千九百一十三石九斗二升一合九抄七撮七圭六粒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千九百八十七石三斗六升九合三勺六抄三撮五圭六粒存畱本府仓本折共九百二十六石五斗五升一合七勺三抄四撮二圭】

  附额徴

  实徴铁课银一十四两【遇闰加银一两六钱六分六厘六毫】

  实徴商税银四两九钱六分八厘

  屯赋

  原额田地四百七十八顷八亩一厘二毫六丝【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七年奉裁防化衞归府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地荍粮地共四十顷五十七亩八分二厘六毫三丝二忽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公田马料荍粮等田地四百三十七顷五十亩一分八厘六毫二丝八忽】

  新增垦复田地一百五十三顷二十九亩三分七厘五毫五忽八微八纤【内成熟田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又雍正四年自首抵补军丁田地一十一顷九十九亩六分二厘二毫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地三百六十九顷八十七亩三分六厘四毫一丝五忽五微八纤【内照旧徴收成熟屯地荍粮地一十九顷四十九亩三分七厘一毫三丝二忽改则徴收成熟屯地六十四顷九亩二分九厘七毫二丝五微八纤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二十一顷八亩四分五厘五毫改则徴收成熟屯官公田马料并垦复共田二百六十五顷二十亩二分四厘六丝三忽】

  实徴夏税本折麦二百六十六石九斗一合八勺八抄五撮四圭七粒六颗七粟

  实徴夏税折色麦四百石七斗三升六合二勺六抄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九十五两二钱五分一厘五忽

  实徴折色荍四十三石七斗四升各折不等共折徴一十两七钱三分一厘五毫

  实徴抵补军丁夏税麦折米四石六斗一升六合二抄四撮七圭三粒七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三两六钱九分二厘八毫一丝九忽七微九纤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千四百九十三石六斗六升六合五勺八抄二撮六粒八颗九粟

  实徴秋粮本色谷七十一石五斗二升二合六勺九抄三撮二圭

  实徴秋粮折色米九百二十五石二斗四升六合三勺一抄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百九十八两六分八厘一丝五忽五微

  实徴抵补军丁秋粮米二十五石五斗八升六合六勺五抄一撮一粒二颗五粟照每年折徴之例每石折银八钱共折徴银二十两四钱六分九厘三毫二丝八微一纤

  实徴条编银一千九十六两六钱四分五厘五毫五忽二微六纤五尘九渺三漠

  实徴抵补军丁条编银一十六两三钱四分一厘五毫四丝八忽七微二纤九尘八渺

  实徴军舍丁银四百一十五两一钱九分六厘三毫一丝六微七纤二渺

  以上防化府共额徴银五千九百四十两九分二厘九毫四丝一忽九微九纤六尘二漠共额徴夏税秋粮麦米谷六千六百一十石七斗八升八合四勺六抄八圭四粒八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五千二百二十两一分二厘九毫四丝一忽九微九纤六尘二漠

  额设官役俸食银七百二十两八分【内将额徴钱三银两照数存畱坐放】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景东府

  民赋

  原额田一百二十七顷三十一亩六分七厘七毫五丝一微五纤【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垦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新增垦复额外田三百六十二顷一十七亩五分三厘七毫七忽四微二纤三尘四渺一漠【内成熟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民田四百八十一顷五十亩二分一厘四毫五丝七忽五微七纤三尘四渺一漠【外夷田免丈照纳秋粮】

  实徴秋粮本折米一千四十二石七斗三合八勺八抄六撮二圭六粒六粟

  实徴夷田免丈照纳秋粮米五百三十七石三斗六升七合八勺四抄五撮六圭四粒

  实徴条编差发银一千一百六十三两八钱四分七厘六毫一丝九忽二微二纤三尘三渺九漠

  实徴摊丁银六十九两九钱九分二厘七毫六丝五忽三微八纤五尘九渺五漠

  明官民田土【一百二十七顷二十一亩九分四厘】秋粮额徴【一千一百五十石四斗九升六合五勺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九百九十二石九斗六升九合三勺一抄五撮五圭三粒存畱本府仓本色一百五十七石五斗二升七合二勺八抄四撮四圭七粒】

  附额徴

  实徴差发银一百六十六两六钱六分六厘

  实徴差发无耗折色七钱米二百六十二石九斗一升七合

  实徴新増抵补军丁秋粮折徴差发银一百七十八两八分

  屯赋

  原额田一百七十九顷四亩七厘四毫四丝【系康熙三十年旧志额数内尚有荒芜于恳复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康熙二十六年奉裁景东衞归府康熙三十四年奉文分别改徴仍照旧额徴收成熟屯田二十四顷二十二亩五分三厘七毫一丝九忽改照河阳县民赋上则原额屯官马料共田一百五十四顷八十一亩五分三厘七毫二丝一忽】

  新增垦复田二十八顷一十亩七分二厘九毫三丝【内成熟田已经归入实徴项下其近年报垦田俟限满科徴之年归入成熟数内】

  实在雍正十年成熟屯田一百三十顷一亩七分七厘【内照旧徴收成熟屯田二十四顷二十二亩五分三厘七毫一丝九忽改则徴收成熟屯官马料并垦复共田一百五顷七十九亩二分三厘二毫八丝一忽】

  实徴秋粮本折米九百八石五升一合九勺七抄二撮三圭九粒五颗九粟

  实徴秋粮本色谷二十五石四斗六合二勺五抄一撮八圭九粒八颗三粟

  实徴秋粮折色米六百八十三石一斗六升七合二勺四撮九圭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九十三两二钱一分八厘八毫二丝一忽一微一纤八尘

  实徴条编银四百七十五两七钱七分九厘五毫三丝八忽四微九纤九尘四渺六漠

  附额徴

  实徴草场地租银一十八两三钱

  实徴学租银七钱五分

  以上景东府共额徴银二千一百六十六两六钱三分四厘七毫四丝四忽二微二纤六尘八渺共额徴秋粮米谷二千七百七十六石四斗四升六合九勺五抄六撮一圭九粒四颗八粟

  起运布政司项下银钱一千六百八十四两五钱五分九厘七毫四丝四忽二微二纤六尘八渺

  额设官役俸食银五百八十五两四分【内除额徴钱三银四百八十二两七分五厘存畱坐放外尚有不敷银两赴司支领】

  其夏税秋粮听粮储道拨贮

  云南通志卷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十一

  课程【盐法钱法税课厰课】

  夏书任土作贡梁纪银镂不载盐絺草昩初开固多遗利滇属梁州之南鄙井产盐山产五金虽舟楫不通牵牛服贾者往往叩闗而至于是定为经制以佐邦用岂非因天地自然之数而整齐利导之者欤夫水土金谷互有盈虚惟人事能补造物之偏而后利用厚生交相资借而不匮今恭逢

  圣圣相承仁民育物足以感召天和比年来醴泉出而瑞谷生山泽饶而矿金裕地不爱寳人不爱情诚大顺之休征也奉宣德意者视物产之滋息察羣情之趋向为之调剂变通以宜民而阜用斯美利溥于无穷矣志课程

  盐法

  汉越雟郡定莋县出盐蜻蛉县有盐官益州郡连然县有盐官【见汉书地理志及南中志】

  后汉越巂郡定莋县有盐坑积薪以齐水灌而后焚之成白盐【见后汉书郡国志注】郑纯为永昌太守与哀牢夷人约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以为常赋夷俗安之【见西南夷传】

  三国汉昭烈帝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见蜀志】唐南诏览睑井产盐最鲜白惟王得食取足辄灭灶昆明城诸井皆产盐不征羣蛮食之【见南蛮传】

  元文宗至顺二年云南行省言亦乞不薛之地所牧国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比因伯忽叛乱云南盐不可到马多病死诏令四川行省以盐给之【见文宗本纪】

  明洪武十五年置黑盐井盐课提举司盐课司阿陋猴井盐课司琅井盐课司白盐井盐课提举司盐课司安宁盐井盐课提举司盐课司五井盐课提举司诺邓盐井盐课司山井盐井盐课司师井盐课司大井盐井盐课司顺荡盐井盐课司鹤庆军民府劎川州弥沙井盐课司丽江军民府兰州井盐课司武定军民府和曲州只旧井河头井草溪河尾井五井盐课提举司岁办盐二十七万二千一百三十七觔零又折棉布七百二十段黒盐井盐课提举司岁办盐五十七万二千三百四十觔零安宁盐井盐课提举司岁办盐七十七万二千六百八十觔零白盐井盐课提举司岁办盐二十一万七百二十觔零

  永乐间五井安宁两盐课司岁办无定数黑盐井岁办盐六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觔白盐井岁办盐三十三万四千三百一十四觔

  正统三年令云南中盐客商免纳引纸九年令云南盐课司每灶户添拨余丁二人免其差役专一采薪煎盐盐课不许擅除

  成化十九年奏准正统十四年以前客商中盐未支者云南每引给资本钞二十五锭

  正德八年议准安宁盐井提举司折色课银每引征银九钱以备边军支用

  嘉靖八年题准云南盐引合置流通簿一本每年差人赴部赍领仍赴南京户部印编岁额无闰五万六千九百六十五引召商开中巡抚酌量井盐美恶定拟价银收布政司听户部支用令云南巡抚于布政司叅政叅议定委一员专管盐法三十年令云南巡按御史兼理盐法三十三年题准将白安伍弥沙兰州旧河尾等井盐课革去成色虚数尽折纹银其五井提举司额办布疋原解大理府搭放官吏俸钞今将折俸另处补给其漂布每段折银四分五厘每银一两折盐一引俱作正课及续增新增加办加闰复开河头等井每岁共该银四万三千三百三十四两六钱零无闰只该银四万五两六钱零着为定额三十五年题准将云南安宁井原额引盐摘发琅井带办八十七灶盐每引折银七钱三分轮发三十六灶每灶每月领卤二百一十桶折纳银一两六钱八分零安宁井实在盐每引减折征银四钱五分顺荡井给商本色盐每引征银八钱备边折色盐每引征银一两实征盐课无闰该盐四万七千三百八十二引一百四十九觔一十四两九钱共银三万五千七百一十九两一钱三分零遇闰该盐五万一千三百三十一引六十二觔六两零共银三万八千七百六十两七钱零俱解太仓其山井并新开石门闗三井盐课本提举司照旧征纳

  万歴六年云南岁办盐一百八十一万七千八百七十七觔五井提举司棉布每段折银四分五厘岁解太仓盐课银三万五千五百四十七两三钱七分遇闰该银三万八千五百二十八两九钱七分

  天启三年改安宁提举司为琅井提举司驻琅井安宁盐课附州征解

  本朝顺治年云南岁额盐课银一十四万六千一百九两三钱六分十七年题准云南不行部引按井给票征收盐课题准云南各井以出盐多寡定经制课程各随商贩照例抽税

  康熙元年题准黒井盐课九万六千两琅井盐课九千六百两景东井盐课三百二十两以上遇闰加课银八千八百二十六两六钱六分零不除小建白井盐课银二万八千五百六十两安宁井盐课一千九百八十两云龙州五井盐课银四千七百六十三两七钱阿陋猴井盐课二千九百二十三两二钱弥沙井盐课四百两只旧草溪井盐课二百六十二两四钱六分以上遇闰加课银三千二百四十两七钱八分零扣除小建三年题准黑井盐增征税银三千两备城工用遇闰加银二百五十两四年吴三桂以藩下家口食盐不足议每月增煑黑井盐十二万五千觔加课银二千两十年封闭只旧草溪井其课银归并黑井办纳二十一年巡抚王继文以起发吴逆家口后食

  盐人少奏减黒井岁课银二万四千两定以每月煎盐五十万觔以三十万觔给灶自卖抵作工本以二十万觔运省卖价完课银八千两二十四年云南岁额盐课银一十五万二百三十八两七钱二分六厘三十一年黑井蛟蜃横发漂没盐柴无补免停工缺煎课银一万四千四百两三十二年免黔属普安州等处亏空行销黑井盐课银一万九千余两三十三年免盐课银五千七百余两先是黔属普安州等处逺食滇盐商灶赔累总督范承勳请改食川盐减滇省每年课额

  雍正元年复开草溪只旧井二年于镇沅府地方开按版井于威逺地方开抱母井巡抚杨名时以盐课充溢民食有赖请加各井龙神封号奉

  防勅封灵源普泽龙王春秋致祭三年于普洱府地方开磨黑井元江府地方开猛野土井九年以攸乐夷人每年认完乌得土井盐银二千两定为正课

  通省总数

  黑井白井琅井云龙井安宁井阿陋井景东井弥沙井只旧草溪井按版井抱母井丽江井磨黒井猛野井乌得井共一十五井

  额煎盐共二千七百二十八万七千四百三十六觔征正课共银二十七万八千三十九两七分正额盈余共银二万二千六百七十五两一钱六分五厘额外盈余共银二万五千六十一两七钱六厘【以上雍正十年题定其欵项载各井内】

  黑井产井五区

  大井东井复隆井【以上系旧井】

  新井【尾井附雍正二年新开】沙卤井【雍正八年新开以上五井坐落楚雄府属定逺县地方距省三百六十里】

  旧设提举司提举一员盐课司大使一员

  灶丁二百丁

  新设复隆井盐课司大使一员【雍正九年设】

  新井灶丁五十丁

  额煎盐八百二十三万二十四觔征课银一十二万六百五十两二钱二分【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盐五百六十四万觔征课银九万二百四十两额征公费银四百八十两灶丁编公费银四十三两六钱商税银一百三十一两三钱五分】

  【窝卤银七十二两附征窝卤银一十八两】

  【附征省店盐税银三千五百二十五两带销盐二十四万觔】

  【伐柴不敷盐二十四万觔増薪盐三十五万四觔】

  【加增各役工食盐六万觔加增盐三十万觔征课银五千四百两】

  【旧额加增盐一百五十万觔办课二万四千两康熙五十五年井卤日出有数等事盐道详明督抚批准黒井止办加增盐三十万觔每百觔课银一两九钱征银五千七百两黒井运赴省店行销原额盐价内拨补银一万一千二百八十两白井帮补银四千两云龙井帮补银三千二十两雍正二年遵防覆奏盐务利弊等事题准白云二井不帮黒井于黒井之新井煎盐一百万觔卖价归公数内拨抵黒井加増盐三十万觔每百觔减价一钱实征课银五千四百两于盐务盈余归公数内拨补银三百两五年酌减盐价议增薪本等事题准新井盐价定为正课于盐务盈余归公数内拨补银七千二十两运赴省店行销盐觔每百觔减价二钱加增盐三十万觔减银六百两于白井额外沙卤盐价内拨补】

  【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将一切费税窝卤并带销加增盐等项合前原征课税统为正课岁定黒井额盐六百八十三万四觔每百觔卖价二两八钱征课价银一十九万一千二百四十两一钱一分二厘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等银九钱七厘五毫八丝共银六万一千九百八十七两七钱五分三毫三忽二防运盐脚价每百觔八钱数内银三钱九分二厘四毫二丝共银二万六千八百二两三钱一厘六毫九丝六忽八防实正课银一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两六分遇闰照加小建不除新井盐一百万觔征课银一万五千两】

  【雍正二年遵防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黒井地方与大东复三井相连产井二区新井尾井煎盐一百万觔每百觔卖价二两七钱征课价银二万七千两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共银一万两外造入盐务归公册内送部查核雍正五年酌减盐价议増薪本等事题请每百觔减价二钱于白井额外沙卤盐价内拨补仍足银一万七千两定为正课归入实征册内报销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各归各款白井沙卤改为正课新井不敷课银无项抵补每年煎盐一百万觔照二两八钱卖价征课价银二万八千两除薪本役食银一万两运盐脚价数内银三千两实正课银一万五千两遇闰不加小建不除沙卤井盐四十万二十觔征课三千二百两一钱六分雍正八年二月内】

  【圣泽逺敷等事详明自本年六月初一日开煎起至九年五月底止试煎一年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岁煎盐四十万二十觔每百觔卖价二两八钱征课价银一万一千二百两五钱六分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二钱共银四千八百两二钱四分运盐脚价八钱共银三千二百两一钱六分实正课银三千二百两一钱六分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余银二千二百四十两一钱一分二厘【雍正二年遵防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额盐每百觔秤头盐二十觔卖获银两及提举解缴锅息归公广南府解交盐规道库收银合平等项共银五万一千三百五十二两一钱一分二厘除岁添给运盐脚价内不敷银三万二千八百三十七两七钱三分提举支销公费蓆索等银三千三百八十九两四钱二分二厘两院书吏盐菜银二千四百两包纳曲靖过税银八十四两省店委官养廉商役工食及奏销饭食文武举贡卷资缉私差费等银五千六百一十五两八钱拨给养廉赏兵银四千七百八十五两四钱七厘六毫九丝六忽八防余银二千二百四十两一钱一分二厘移解藩库备公】

  额外盈余银二千六百六十两

  【雍正二年奏销盐课案内造报省店盐觔回潮零收趸发盐价并收买余盐出息银两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

  【统运防城总店听嵩明晋宁昆阳呈贡宜良南宁霑益马龙陆凉罗平寻甸平彜河阳路南江川广西弥勒师宗广南会泽宣威等府州县小贩民人赍持现价赴店买运行销各地方官无考成】

  白井产井五区

  观音小石井旧井乔井界井灰尾井【坐落姚安府属姚州地方距省二百七十里】

  旧设提举司提举一员盐课司大使一员

  灶丁一百丁

  新设白石谷盐课司大使一员【雍正九年设】

  额煎盐六百六十一万九千三百一十六觔征课银七万六千四百六十四两二钱九分【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盐二百三十七万三千二百一十六觔征课银二万八千八十四两额征公费银四百九两二分九厘商税门摊银一百二十两】

  【革菜门摊银二十四两加增盐二十五万觔课银四千两】

  【康熙五十五年井卤日出有数等事盐道详明督抚两院批准白井加增盐每百觔课银一两六钱征银四千两帮补黒井缺课雍正二年遵防覆奏盐务利弊等事题准此项银两不帮黒井彚入盐余银项下造报五年酌减盐价议増薪本等事题准定为正课归入实征册内报销】

  【沙卤盐三百九十九万六千一百觔征课银四万三千八百二十七两二钱六分零雍正二年遵防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白井地方河边产有沙卤土坑浸出原无井眼尽数收买其办获银两造入盐余备公册内每年送部查核五年酌减盐价议增薪本等事题请将该井沙卤岁煎正额盐一百一十五万九千觔每百觔课银一两一钱及七钱不等征银一万二百两六钱八分定为正课其余额外沙卤盐觔办获银两除拨补黒井增薪减价银一万八千五百五十三两九钱二分八厘外仍造入盐余备公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将拨补银两各归各款其一切税费盐余备公等项合前原征新増课额统为正课岁定白井额盐六百六十一万九千三百一十六觔每百觔卖价二两五钱及二两与一两六钱不等征课价银一十四万五千四百六十五两五钱六分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四分六厘四毫二丝二忽九防五纎六尘五渺四漠共银六万九千一两二钱六分九厘五毫四丝九忽九防九纎九尘九渺八漠实正课银七万六千四百六十四两二钱九分四毫五丝二漠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余

  【雍正二年遵防覆奏盐务利等事奏明蒙化府太和县等六属完纳秤头盐及发给薪食内提举解缴节省银等项共银一万一千九十九两八钱八厘八毫内岁给运省节盐一十万觔薪本脚价二千三百两本井缉私吏役盘闗委官养廉工食银二百六两四钱拨给养廉赏兵银八千五百九十三两四钱八厘八毫无复移解】

  额外盈余银五千九百八十一两四钱六分一厘【雍正二年奏销盐课案内造报赵州余出秤头盐觔卖获归公银两共一千一十一两三钱九分七厘十一年于新增沙卤等事案内每年新增余盐七十三万三百觔盈余银四千九百七十两六分四厘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二十一府州县

  太和县【岁行盐六十六万觔】云南县【岁行盐四十万觔】赵州【岁行盐六十万觔】宾川州【岁行盐四十万觔】永北府【岁行盐三十八万觔】楚雄县【岁行盐三十八万觔】镇南州【岁行盐一十八万觔】南安州【岁行盐一十二万八千觔】定逺县【岁行盐三十万三千觔】广通县【岁行盐二十万五千觔】姚安府【岁行盐三十五万五千觔】大姚县【岁行盐三十六万九千四觔】鹤庆府【岁行盐四十八万觔】防化府【岁行盐四十六万一千八百三十二觔】和曲州【岁行盐三十八万觔】禄劝州【岁行盐十三万七千觔】元谋县【岁行盐一十八万觔】罗次县【岁行盐一十五万觔】禄丰县【歳行盐一十二万五千四百八十觔】易门县【岁行盐二十五万觔】富民县【岁行盐九万五千觔】

  琅井产井一区

  琅井【坐落楚雄府属定逺县地方距省四百二十里】

  旧设提举司提举一员

  灶丁一百三十八丁

  新设盐课司大使一员【原设吏目一员雍正九年改设】

  额煎盐一百九十九万三千九百九十六觔征课银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两二钱四分四厘【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煎盐一百五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六觔征课银九千六百两额征公费银三百一十两九钱一分一厘四毫商税银三十七两六钱盐行银六两米行银八两】

  【酒行银五两原编协济安宁井公费银八十九两五钱】

  【窝卤银九十两二钱带销盐二十万四千觔征银五千五百八两】

  【康熙四十八年琅灶之困苦等事盐道详明督抚两院批准每年带煎帮补薪本盐一十四万四千觔四十九年琅灶凋敝巳极等事详请每年带煎薪本盐六万觔共盐二十万四千觔每百觔卖银二两七钱共银五千五百八两全给各灶帮补薪本】

  【收买各灶余盐一十九万觔共征课银四千九百四十两雍正元年报明等事盐道详明收买办获银两造入盐余备公册内送部查核三年于题报新开盐井等事题准琅井额带盐觔每百觔减价一钱共银一千八百三两九钱九分六厘于新开丽江土井课息内抵补六年于报明新增课额等事题准丽江井盐课息定为正课琅井减价银两即于本井盈余内拨补足额】

  【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拨补银两各归各款其一切税费杂款及盐余等项合前原征课额统为正课岁定额盐一百九十九万三千九百九十六觔每百觔卖价二两六钱征课价银五万一千八百四十三两八钱九分六厘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二两二分九厘零共银四万四百六十三两六钱五分一厘实正课银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两二钱四分四厘遇閠照加小建不除】

  正额盈余

  【雍正二年遵防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额盐每百觔秤头盐一十七觔卖获银两及发给薪食内提举解缴节省银等项共银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九两四钱五分四厘内岁给建水等州县销盐盘费及昆阳州柴厰过税银二千一百七十两八钱九分四厘拨给养廉赏兵银一万一千二百九十八两五钱六分无复移解】

  额外盈余银八千五十八两一钱二分六厘九毫【雍正二年奏销盐课案内造报官灶羡余沙碎余盐等项银两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六州县

  建水州【岁行盐八十三万觔】阿迷州【岁行盐一十五万六千觔】宁州【岁行盐二十六万九千九百九十六觔】通海县【岁行盐一十八万二千觔】河西县【岁行盐一十七万六千觔】新兴州【岁行盐三十八万觔】

  云龙井产井八区

  金泉井诺邓井石门井大井师井顺荡井山井天耳井【坐落大理府属云龙州地方距省一】

  【千三百六十里】

  云龙州知州带征云龙井盐课

  额设盐课司大使二员

  灶丁三百三丁

  额煎盐二百六十万一千六百八十四觔征课银一万八千九百九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盐一百五十一万一十四觔征银四千六百六十八两三钱五厘额征公费银三百二十七两二钱一分二厘加增银三千二十两二分八厘】

  【额盐价内征收帮补黒井加增盐课雍正二年遵防覆奏盐务利弊等事题请此项银两不帮黑井彚入盐余项下造报六年新増课额等事定为正课归入实征册内报销】

  【趱煎盐二十九万七千六百七十觔征课银二千九百一十六两七钱康熙四十八年煎煮缴办公款雍正二年遵防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彚入盐余银项下造报六年新增课额等事题准定为正课归入实征册内报销新增盐八十万觔征课银一万二千三百三十四两三钱一分九厘雍正五年云井之积弊日久等事议煎六年新增课额等事题请新增井盐三十一万八千四百九觔实征银三千一百八十四两九分定为正课其余四十八万一千五百九十一觔征银九千一百五十两二钱二分九厘统为正课归入盐余备公册内造报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各归各款其一切盐余备公等项合前原征加增课额统为正课岁定额盐二百六十万一千六百八十四觔每百觔卖价二两一钱及一两九钱不等征课价银五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两一钱八分二厘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三钱三分二厘零共银三万四千六百七十八两八钱四分八厘一毫二丝六忽四防实征课银一万八千九百九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八毫七丝三忽六防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余银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六两八钱一分六厘

  【雍正二年遵防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额盐每百觔秤头盐二十四觔卖获银两及发给薪食内解缴公款节省等项共银一万四千四百五十九两八钱除拨给养廉赏兵银三千三百二十二两九钱八分三厘零实余银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六两八钱一分六厘零移解藩库备公】

  额外盈余银六千二百两

  【雍正二年奏销盐课案内造报保山腾越完纳盈余备公银两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八府州县

  保山县【岁行盐七十八万四千九百一十觔】腾越州【岁行盐五十二万五千六百七十一觔】永平县【岁行盐一十四万八千一百二觔】邓川州【岁行盐二十四万七千九百八觔】浪穹县【岁行盐二十五万三千六百九十八觔】劎川州【岁行盐一十四万九千八百四觔】鹤庆府【岁行盐一万觔】云龙州【岁行盐四十八万一千五百九十一觔】

  安宁井产井五区

  洪源井大界井石井鹅井【以上四井卤淡久经封闭】新河井【现今开煎坐落云南府属安宁州地方距省七十里】

  安宁州知州带征安宁井盐课

  额设灶丁六十二丁

  额煎盐四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觔征课银一千七百五十二两三钱八分四厘【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盐三十五万四千觔实征课银一千九百四十七两康熙四十三年酌减盐价等事每百觔减价二钱共银七百八两于本井秤头盐余内拨补雍正三年题报新开盐井等事每百觔又减价一钱共银三百五十四两于丽江井盐课内拨补六年报明新增课额等事丽江井盐课改为正课安宁井减价银两于各井额外盈余内拨补】

  【余盐七万四千四百九十六觔征课银五百一十一两四钱七分六厘雍正二年收买起造入正项盈余册内报销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各归各款其减价银两不行拨补将本井余盐并原款奏费盐税过税等项合前原征课额统为正课岁定额盐四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觔每百觔卖价二两四钱及二两五钱不等征课价银一万三百四十八两四钱四厘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其银二两六厘零共银八千五百九十六两一分九厘实正课银一千七百五十二两三钱八分四厘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余银一千九百四两二钱八厘

  【雍正二年遵防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随额秤头盐觔卖获银两并发给薪食解缴公款及新平县帮解等项共银二千二十四两二钱八厘除发给昆阳州柴厰过税银一百二十两余银一千九百四两二钱八厘移解藩库备公】

  额外盈余银七百三十三两一钱一分八厘

  【雍正二年奏销盐课案内造报盐价之外每年应缴余息银八百五两一钱一分八厘内除发给安宁井房书吏纸笔盘费银七十二两外余银七百三十三两一钱一分八厘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三州县

  新兴州【岁行盐二十万一千六百觔】安宁州【岁行盐一十四万九千四百九十六觔】嶍峨县【岁行盐七万七千四百觔】

  阿陋井产井十一区

  竒兴井大井□井吧喇井罗木井丰际井十二丁井袁信井纳甸井袁

  朝俸井【以上系旧井】改版井【雍正四年新开坐落楚雄府属广通县地方距省三百里】

  额设盐课司大使一员

  灶丁九十七丁

  添设改版井灶丁五丁

  额煎盐七十万八千六百觔征课银四千七百一十八两三钱三分九厘【雍正九年题定】

  【原额盐五十三万一千觔征课银二千八百七十四两四钱八分额征公费银四十七两九分三厘公费盐三万六千觔征银八百二十八两】

  【康五十五年起煎每百觔卖价二两三钱全给灶户作本井修筑河堤道路之费雍正元年盐道详请各项盐觔俱己归公姑准每百觔照一两二钱薪本给发共银四百三十二两余拨归盐余款内造报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将一切公费针耗遇税等项合前原征课额统为正课岁定额盐五十六万七千觔每百觔卖价二两三钱征课价银一万三千四十一两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六钱二分六厘零共银九千二百二十三两三钱九厘实正课银三千八百一十七两六钱九分零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改版井盐一十四万一千六百觔征课银九百两六钱四分九厘雍正四年恳开新井便民裕课等事奏明阿陋井地方与竒大猴等十井相连产改版井一区煎盐一十四万一千六百觔每百觔卖价二两三钱征课价银三千二百五十六两八钱除岁给每百觔煎盐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六钱六分三厘零共银二千三百五十六两一钱五分外实银九百两六钱四分九厘造入盐务归公册内送部查核五年酌减盐价议增薪本等事题请定为正课归入实征册内报销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题定照原报额数征解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正额盈余银三千一百九十八两二钱四分二厘【雍正二年遵防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开化府行销额盐每百觔秤头盐一十三觔办获银两及发给薪食内解缴公款节省等项共银三千三百九十三两八钱除发给昆阳州柴厰过税并缴送节食盐价等银共一百九十五两五钱五分七厘余银三千一百九十八两二钱四分二厘移解藩库备公】

  行盐二府县

  开化府【岁行盐三十三万觔】防自县【岁行盐三十七万八千六百觔】

  景东井产井四区

  磨外井磨腊井大井小井【坐落景东府地方距省一千四百四十里】

  景东府同知带征景东井盐课

  新设驿盐道经歴一员【雍正六年新设办理景东盐务】

  额设灶丁二百八丁

  额煎盐一百四十八万一千七百六十八觔征课银八千五百九十四两二钱五分四厘

  【原额盐一十六万九千二百觔征课银三百二十两雍正二年遵】

  【防覆奏盐务利弊等事奏明景东井每年所缴各衙门规例银三千一百六十六两造入盐务盈余备公册内每年送部查核六年报明新增课额等事题请改为正课继因井卤盈溢可以加煎每年合原额煎槽盐二百万八百八觔每百觔卖价银一两二钱给灶户薪本六钱八年薪食不敷等事详明增价三钱添给灶薪银二钱存公费银一钱雍正九年请定画一章程等事因卤水短缩民间情愿增价改煎净盐题请自雍正十年为始岁定磨外井煎净盐七十七万八千八百觔每百觔再增价银三钱全结灶户磨腊大小三井煎盐九十五万二千九百六十八觔共煎额盐一百七十三万一千七百六十八觔十年白井新增沙卤等事因景东井卤水短缩题请自雍正十一年为始岁定磨外井煎额盐六十二万八千八百觔大小磨腊三井煎头盐八十五万二千九百六十八觔共额盐一百四十八万一千七百六十八觔每百觔卖价一两八钱及一两五钱不等共征银二万四千一百一十二两九钱二分每百觔除给薪本役食器具银一两一钱及八钱不等并养廉公费银一钱二分共银一万五千五百一十八两六钱六分五厘六毫实办正课银八千五百九十四两二钱五分四厘四毫遇闰照加小建扣除】

  行盐

  景东府境楚雄府属【永盛厰】镇南州属【防虎二街】南安州属【嘉】防化府属【南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