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部 诗类 唐百家诗选

提要

唐百家诗选 王安石 2042 2025-07-18 15:41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

  唐百家诗选

  总集类

  提要

  臣等谨案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旧本题宋王安石编其去取絶不可解自宋以来疑之者不一曲为解者亦不一然大抵指为安石惟晁公武读书志云唐百家诗选二十卷皇朝宋敏求次道编次道为三司判官尝取其家所藏唐人一百八家诗选择其佳者凡一千二百四十六首为一编王介甫观之因再有所去取且题云欲观唐诗者观此足矣世遂以为介甫所纂其说与诸家特异按读书志作於南宋之初去安石未远又晁氏自元佑以来旧家文献绪论相承其言当必有自邵博闻见後录引晁说之之言谓王荆公与宋次道同为羣牧司判官次道家多唐人诗集荆公尽即其本择善者籖帖其上令吏抄之吏厌书字多辄移所取长诗籖置所不取小诗上荆公性忽畧不复更视今世所谓唐百家诗选曰荆公定者乃羣牧司吏人定也其说与公武又异然说之果有是说不应公武反不知考周煇清波杂志亦有是说与博所记相合煇之曾祖与安石为中表故煇持论多左袒安石当由安石之党以此书不惬於公论造为是说以解之托其言於说之博不考而载之耳此本为宋乾道中倪仲传所刋前有仲传序其书世久不传

  国朝康熙中商邱宋荦始购残本八卷刻之既又得其全本续刻以行而二十卷之数复完当时有疑其伪者阎若璩历引高棅唐诗品彚所称以明皇早度蒲关诗为开卷第一陈振孙书录解题所称非惟不及李杜韩三家即王维韦应物元白刘柳孟郊张籍皆不及以证其真又残本佚去安石原序若璩以临川集所载补之其文具载若璩潜邱劄记中惟今本所録共一千二百六十二首较晁氏所记多十六首若璩未及置论或传写读书志者误以六十二为四十六欤至王昌龄出塞诗诸本皆作若使龙城飞将在此本作卢城飞将若璩引唐平州治卢龙县以证之然诗人误用往往而然不必曲为之讳唐三百年更无一人称卢龙为卢城者何独昌龄杜撰地名此其过尊宋本之失有不可为典要者矣乾隆四十三年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

  译文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

  唐代有许多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集结在一起,被称为唐百家诗选。

  总集类

  提要

  臣等非常谨慎地整理了《唐百家诗选》二十卷的旧版本,原书是宋朝王安石编纂的。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改动或删除原作中的内容。自从宋朝以来,有一些人产生了一些对这本书的怀疑,对它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对于解读这本书的人,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人们普遍把《唐百家诗选》归为王安石所编纂的。晁公武在他的读书志中提到:“《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是由皇朝宋敏求编纂的。他曾担任三司判官时,曾经取了他家里所收藏的唐代诗人一百零八家的诗作,从中选择其中佳作一千二百四十六首,编纂成了这本书。”王介甫看到了这本书,觉得非常不错,所以又做了一次取舍并题词,他认为通过阅读这本书已经足够了解唐代的诗歌。后来,这本书就被人们认为是王介甫所编纂的,他的解读与其他学者有一些不同。根据读书志的记载,这本书是在南宋初期编纂的,距离王安石的时代并不久远。另外,晁氏家族自元佑以来一直保留着旧的家族文献,包括了唐代的诗集。旧家族文献中记载着一些与晁公武的观点相符的言论,比如王荆公和宋次道作为群牧司判官时,次道家中收藏了很多唐代的诗集。荆公就从这些诗集中挑选出优秀的诗歌,并令吏员抄写。由于吏员厌倦抄写大量文字,所以经常将被选中的长篇诗抄写到未选中的诗的位置上。荆公本人性格急躁,有时会忽略一些诗歌,不再重新检查。现在所谓的《唐百家诗选》就是根据荆公的选定而定名的,其实是由群牧司的吏员们决定的。这种解读与晁公武和其他一些学者的看法又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还不能确定哪种解读才是正确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而周煇的《清波杂志》中也有一种类似的解读,与邵博的记载相符。周煇是与安石有血缘关系的,所以他在这个问题上多有偏袒安石的倾向。可能是由于安石的支持者为了反驳晁公武的言论,采取了这种解读并把其言论记载下来。这本书是在宋乾道年间倪仲传删编的,书的前面还有倪仲传的序言,但是这本书已经很久没有传世了。

  在康熙朝,商邱宋荦开始购买残本八卷进行雕刻,随后又得到完整的续刻本,形成了二十卷的完整版本。当时有人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阎若璩引用高棅的《唐诗品彚》称这部诗集以明皇早渡蒲关的诗开篇,陈振孙的书录解题亦称这部诗集不仅不及李杜韩三家,就连王维、韦应物、元白、刘柳、孟郊、张籍等人的诗作也不及,用以证明其真实性。另外,残本中也遗失了安石原序,阎若璩则以《临川集》所载来补齐。现在所收录的文集共有一千二百六十二首,较晁氏所记多十六首。阎若璩没有进行具体论述或传写的读书志者错误将六十二首误称为四十六首,这在王昌龄的《出塞诗》中尤为明显。诸本中都将“若使龙城飞将在此”改为“卢城飞将”,阎若璩引用唐代平州治卢龙县来证明这一点。然而,诗人错误的使用是常见的,不必刻意避讳。唐朝已经过去三百年,再无人把卢龙称为卢城,这是王昌龄杜撰地名的过错。因此,现在对宋本的尊重已经失去一些重要的参考价值。此文于乾隆四十三年三月重新归校。

  总纂官是纪昀、陆锡熊和孙士毅这三位臣子。

  总校官陆费墀是令【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